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季康子(1)問:“使民敬、忠以(2)勸(3),如之何?”子曰:“臨(4)之以莊,則敬;孝慈(5),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關鍵詞:論語,為政第二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干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于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這段話是季康子問夫子。季康子是魯國的大夫季孫氏,名肥,季孫肥,他的謚號是康,所以稱季康子。魯國是這三家專權,所以民心不服。季康子就問孔子,如何使民眾對上能恭敬,敬是恭敬,忠是盡忠,勸是勸勉為善?!壕?,忠,以勸』,這個以跟那個與是一樣的,這是講到三個方面,敬、忠與勸。

  季康子三問,孔子有三答??鬃哟鹪?,君以莊嚴而臨民眾,『臨之以莊』。這個臨是面臨,莊是莊嚴,容貌端嚴,那么人民百姓就能夠恭敬國君。國君以孝道來教民,這個孝是講以孝教民,慈是以慈待民,對待民眾要以慈愛,則能使人民盡忠。做國君的能夠舉善,舉用善人,而又教化不能之人,沒有能力的人,沒有技術的人,你去教化他?;蛘呤菦]有德行的人,沒有學問的人,去教化他,『則勸』,勸是什么?是相勸為善的意思,大家都能互相勸勉去修善。按照邢昺《注疏》的意思,因為當時季氏專權,他的權利跟國君是一樣的。所以夫子這個回答,都是站在人君的角度上來講。告訴季孫,季孫肥應該如何去做。

  我們來看雪公老人,他的《講義》里面有一段話講得很好,我們來學習。他引「孝經云:『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細審季康子之三問,皆在使民;而使者在君,從乃在民。君能莊臨,而民自敬。教民以孝,民始孝親;中則忠君,如子孝父矣。然君必以慈臨之,如親慈子,故曰:『孝慈則忠』;否則犬馬路人,草芥寇讎矣。舉彼善者,教他不善者,民自相觀而善;是不勸之勸」。這段話講得非常好,《孝經》當中講孝道有三層次,「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這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要高,要廣。

  事親就是侍奉父母,這是孝道的基石。我們的孝心在孝敬父母那里養成,然后用這個孝心去事奉國君。君就是領導,用我們現在話來講是國家領導,乃至我們的企業、單位的領導,每一個團體都有領導。這個領導就是君,被領導的就是臣,君臣之間。臣是事君以忠,忠是來自于孝的。那么在古代社會,這是君主時代,所以君就代表國家?,F在我們是民主時代,不是君主,所以事君,我們可以轉換一個角度講,就是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也是盡孝,這是在中間這個境界了。再到最上面終極的境界,終于立身,所謂立身行道,成圣成賢。你成為圣人了,這是你父母最榮耀的,這個是最圓滿的孝道。

  我們仔細去看看季康子的三個問,他問,使民敬、忠和勸,讓人民都能恭敬領導,也就是想恭敬自己,對自己盡忠。那么互相都能勸勉為善,都是什么?在使民,他希望民眾要這么做。使民者在君,這領導他是領導人民,領導百姓。百姓是跟從,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著做,上行而下效。所以孔子回答,對著他的「敬、忠、勸」三問,他回答,第一個是『臨之以莊,則敬』。這是講君能莊重的、端嚴的面對人民,人民自然就能夠恭敬,恭敬誰?恭敬這個君。

  那么莊重,它的內涵是仁德。有仁德的人,才能表現出莊重、莊嚴,所謂誠于中而形于外。這個是由衷的,不是故意在那里做表演,做表演,表演一次、二次是可以,讓人民能夠迷惑。迷惑一時,不能迷惑長久,人家看久了知道你是裝的,那對你怎么有恭敬心?你要使人民盡忠的話,要有孝慈。這個孝,教民以孝。這個教有身教,有言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你自己要做孝子。你先做到再說,人民才能敬服,才能跟你學,所以人民才能夠孝親,這叫做事親。事親是自己先做個好樣子,讓人民也能事親,始于事親。

  那「中于事君」,中則忠君,這個是由孝心到忠心。其實忠和孝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對父母是孝,對于君、國就是忠,所以忠君就如子孝父,道理是一個樣子。我們希望人民盡忠,那這個領導他必定要以慈面臨人民,就是對待民眾要有慈愛心,所謂君仁臣忠。做領導的要仁慈,要愛護百姓,百姓才能夠忠于領導,愛戴領導。所以君對民就如同父對子,父慈子孝。你看先講父慈,再講子孝,父如果不慈,很難有子孝,不能是說完全沒有,但是那是鳳毛麟角。像舜王、像閔子騫,這是父不慈但是子能孝,這是鳳毛麟角,太少。想要子慈,兒女孝順,必須是父母也要慈愛。那么君和臣、君和民之間也是如此,君對民以慈,民就能夠對君以敬忠,所以講孝慈則忠,這是講到君臣相處之道。

  臣包括臣民,百姓也屬于君所統治領導的范圍當中。如果這個關系被破壞了,大家沒有在君臣當中盡到義務。譬如說,做領導的,把自己的下屬當作犬馬一樣,那么下屬就把領導當作路人。如果領導把下屬當作草芥,這是完全沒有價值,那么下屬就會把領導視如寇讎,仇恨、怨恨就來了。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君臣關系,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必須做領導的先要以慈愛對于下屬。

  在用人方面,必須用善人,舉善薦賢。對于不善的?也不能夠遺棄,要去教他。要知道人本性本善,他為什么變得不善?是因為習性使然?!?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sanzijing/' target='_blank'>三字經》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你如果不好好教他,他這個本性本善,就逐漸逐漸被蒙蔽,顯發不出來了,而那個不善的習性就起來了。通過教育,就能夠使他們從不善的習性回頭,回歸本性本善。教育最重要的是身教,做個好樣子,誰做好樣子?領導要身先士卒做個好的表率,帶個好頭,那么人民自然相觀而善。這個觀是觀摩,相觀而善謂之摩。觀摩里面包括效法,看到你做好樣子,他也生起向往,效法的心,然后他也轉變自己。這個比勸就更好,是相觀而善,不是相勸而善。相勸而善,這里面還著重在言教,相觀而善著重在身教。他看到你做好樣子,然后他跟著你學,這比你教他,用語言去講,效果要強。所以父母教兒女,老師帶學生,假如說兒女不聽話,學生調皮搗蛋,做父母、做老師的得自己反省。我是不是做個好樣子?我自己沒做到,怎么能要求他做到?我自己做到了,他自然相觀而善??吹轿疫@個樣子,他也就善了,潛移默化,這是真正的教育。

  朱子對這章解釋說,他引張敬夫先生的話,「張敬夫曰:此皆在我所當為,非為欲使民敬忠以勸而為之也。然能如是,則其應蓋有不期然而然者矣」。這話說得好,使人民能敬、忠和勸,怎么做?從我做起。我自己要做到對民以莊,以莊敬對民;以孝慈教民,待民;『舉善而教不能』,這是我應該做的,我所當為,本來就應當這么做,不是為了使民敬忠以勸才去做。為了這個目的去做的話,這都已經落到第二層了,本來就應當這么做,沒有目的的,為什么?這是性德。

  我當一個國君應盡的義務。有這一種存心,那就做得更真誠,沒有絲毫的偽裝,有目的,真誠心總是欠一分。但話也說回來,有目的去做,能夠做到,這也很不錯了。就是說,如果為了使人民恭敬自己,盡忠于自己,相勸而善,為了這個,真的由衷的去好好修身立德,教化人民,也能得到很好的結果。但是,你自己不是圣人,圣人絕對沒有要求別人的心,不會有想著要達到自己某種目的的心,完全是隨順自性而為,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你果真是努力去自己這么做,會不會有這個結果?一定會的,有其因必有其果,而且這個果是不期然而然。你沒有去期許它,沒有這個目的,但是它也能實現。你修這個就得到這個,自然而然。就像在空谷里叫一聲,必定聽到回音,什么道理?自然而然。

  所以圣人只求修省自己,他不求去修民。這真正做到以修身為本,那個心沒有往外攀緣。季康子問這個問話,是因為他心有往外攀緣。他希望達到自己的目的,希望外面的境界符合自己的心意。雖然是善的,但是做得再好,都是離圣人的境界很遠。把這個有求之心放下,你就能回歸自然。

  蕅益大師更加發明了這點,把這點闡發得更明了,他講「臨莊,從知及仁守發源。知及仁守,只是致知誠意耳。孝慈,舉善教不能,皆是親民之事,皆是明德之所本具??梢娛ラT為治,別無岐路」。這是教導我們處處回歸本性,這是蕅益大師《點睛批注》處處指歸自性。臨莊,這是《論語》里面講「臨之以莊」,這是對待人民要以莊嚴的外表。莊嚴是從知與仁守發源,也就是知和仁守是他臨莊,莊嚴臨民的源頭,根本。

  這是出自于《論語》里面有一段話講,出在《衛靈公第十五》篇。講到「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這里夫子為我們講到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這個知是智力;及之這個之,講的是天下、國家,就是用智力而得到天下國家。當然得天下的天子、領導,他們肯定是智慧超群,他靠智力得天下,但是不能以仁守之。我們講打天下容易,保天下難,守天下難,守天下要以仁守,仁愛。我們看到歷史上很多君王,他有超人的智力,有強悍的武力,他奪得天下。但是他沒有仁愛心,把國家治理得一塌糊涂,人民百姓都很怨恨,而有怨不敢言,那這個時間維持不久。

  你看看秦朝建立,秦始皇也是智力超人,得到天下,沒多久他這個天下就失掉了,為什么?不仁。他以苛刻的法律進行強權政治,不仁,不仁就不能守天下。所以「雖得之,必失之」,得到天下也必定喪失掉。所以要保全天下,必須以仁守之。就是現在我們國家提出的以德治國,要構建和諧社會,否則守天下不容易。

  「知及之,仁能守之」,你又達到了智,又有仁了,以仁來守天下?!覆磺f以蒞之」,不能夠莊嚴的面臨民眾,這是特別講到國家領導人,自己要修身修得好,從內心到外表都是莊嚴,出現在人民百姓面前,人民百姓才會尊敬你。這第二層次,第三個層次?「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智力他有,又有仁愛心,又能夠莊嚴的去面對民眾,但是「動之不以禮」,你的行動,你所做所說,沒有能夠完全符合禮,這也是「未善也」,不能盡善盡美。

  譬如說恭敬人,這是好事,但是恭而無禮則勞。你沒有一個禮度,恭敬沒有禮度,這也屬于失禮,而且自己變得很勞累。所以要懂禮,就很重要。所以夫子是提倡以知得天下,以仁守天下,以莊敬對民,以禮治國,禮治比法治要強,這才叫盡善盡美。

  所以蕅益大師講的「臨莊,從知及仁守發源」,知與仁守出自于孔子的原話。知和仁守,是莊敬的根本。沒有智慧,沒有仁愛心,怎么有可能有真正的莊嚴?莊嚴是個外表,智慧、仁愛是內心。仁愛也是慈悲,慈悲跟智慧,這是人境界的一個標準,看我們境界高不高,就看這個,這都是自性中本有的。那怎么得到智慧、仁愛和莊嚴?只是致知誠意,致知和誠意前面有個格物。格物就是真正放下物欲煩惱,然后才有致知,才有誠意。致知是你能夠良知現前,誠意是你真正大公無私,表里如一,這才是莊嚴。

  孝慈和舉善教不能都是親民之事?!?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daxue/' target='_blank'>大學》里面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你如何明明德?你能夠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能明明德。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都是親民,幫助眾生,怎么幫助他們?用孝用慈,這都是性德,教他孝敬,教他慈愛。舉用善人,教那些不善的人,教和舉都是對民眾的仁愛心。這些事情統統都是明德所本具。明德里頭,明德就是性德,本性中本有的德能,自性無所不具,含容一切。所以這里講的所有的這些德能,臨莊、知、仁守、致知、誠意、孝慈、舉善教不能、親民,全都是明德里本來就具有的,統統是性德,只要你能證得自性,這些都能夠圓滿落實。所以可見得圣門為治,別無岐路,這講到圣治。圣人治理天下沒有別的路徑,只是自己明明德。你明明德了,這些性德統統都能夠流露出來,自然天下大治。

  蕅益大師下面又講,「此節三個則字,上節兩個則字,皆顯示感應不忒之機,全在自己」。這又導歸自性,這一節講到三個則字,就是「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三個則字。跟前面一章講的,「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這都是教我們如何治理天下,治理天下跟治理自己不二。所以「感應不忒之機,全在自己」,怎么治國平天下?就是個感應之理。自己身修好了,家國天下全都修好了,一個則字就講到的因果同時。因和果不爽,沒有差錯的,這就是「感應不忒之機」,感應道交。這個做法還是從我自己做起,全在自己,一個全字,沒有外在的,全是自己分內事。這都是又一次的教導我們,從我做起,我修好了,天下就修好了。圣人千言萬語,反復強調說明的不外乎就是這個道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這一個身修好了,一切都好了。

  【評析】

  本章內容還是在談如何從政的問題??鬃又鲝?ldquo;禮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于當政者仍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干活。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1)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他的謚號,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

  (2)以:連接詞,與“而”同。

  (3)勸:勉勵。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臨:對待。

  (5)孝慈:一說當政者自己孝慈;一說當政者引導老百姓孝慈。此處采用后者。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