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1),小車無軏(2),其何以行之哉?”

關鍵詞:論語,為政第二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

  這是夫子教導我們要守信。朱子的《集注》當中解釋說,「大車,謂平地任載之車。輗,轅端橫木,縛軛以駕牛者。小車,謂田車、兵車、乘車。軏,轅端上曲,鉤衡以駕馬者。車無此二者,則不可以行,人而無信,亦猶是也?!?/p>

  孔子講為人必須要有信用。人如果沒有信用,可以嗎?不可以。這里舉出大車小車的比喻。大車就是載重的、運載貨物的這種車。輗,大車,過去的車是牛馬駕的,不像現在的是機動車。輗是在轅的兩端,轅端接著橫木,這個橫木對大車而言叫鬲,小車叫衡。轅端跟橫木相接的地方,要鑿一個圓孔,就像螺絲孔一樣,用金屬物貫穿著,能夠使轅端跟橫木交接的地方活動自如,駕車就比較方便。所以這個金屬貫穿物,對大車而言就叫輗,對于小車而言就叫軏。這些都是駕在牛馬上的,所用到的工具。用這個工具來比喻信,人如果沒有信用的話,就好像這車沒有輗、沒有軏,就不能夠行駛。

  這是講到信的重要性。這個信,是人字邊一個言字,所謂人言。如果人不守信,那真的叫做不可以為人。講話沒有信用,這就不是人的話,那是畜生的話,或者叫鬼話,不是人道里的話。成人不可,就是一事無成,在世間不會有什么成就,當然更談不上學道。

  蕅益大師講,「不信自己可為圣賢,如何進德修業」。這個信又講到更深層次了,不僅是說話要守信,不能打妄語,說到要做到,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信自己,信自己可以成為圣賢,這是學道的關鍵。我們能不能成就圣賢,這個信心是根本。有了信的力量,那我們才能夠有動力,才會鍥而不舍,進德修業。所以先要信自己,這是自尊自愛,那么待人就要誠信。對自己都不能相信,那待人也不可能誠信,也不會信別人。不相信別人,他就活在懷疑的世界里,這是一個煩惱的世界。所以,信先要講自信。

  中華傳統文化跟西方的文化有一個根本不同之處,就在于中華傳統文化講自信,信自己可以成為圣賢。西方的文化建立在基督教、天主教這個宗教的文化上,他先信自己是罪人,然后信上帝來救他。這個在信心上就有兩個不同,天地懸隔。蕅益大師這里強調信自己可以成為圣賢,這個信是關鍵。在他的《彌陀要解》,就是《阿彌陀經要解》這本書上,他講了六個信。那我想,這六個信來詮釋孔子講的『人而無信』的信,就可以說講得圓滿了,我們從六個角度體會這個信。這六信是什么?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那么用于學習圣學,我們如何來落實這六信?根據蕅益大師在他的《阿彌陀經要解》的意思,我們做了一些說法上的調整,意思基本是一致的。

  所以在成圣成賢的道路上,第一個是信自,信自己本來是圣賢。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你得先信這個。這個本善,不是善惡相對的善,叫本善,它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叫純善,無絲毫的惡。我們的本性就是這樣的,本來就是圣賢?,F在要學圣學賢,當然可以成圣賢。有了這個信心,才能夠進德修業。圣賢之心跟我的心無二無別,這叫真心。所謂的真心,不是我們在身體里的那個心臟的心,它不是肉團做的,不是肉團心。也不是我們能思惟、能想象、能推理、能研究的那個意識心,不是。這個真心,講到真如自體,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所謂「豎無初后,橫絕邊涯」。講到初和后,過去未來,這是時間的觀念,它沒有時間觀念,它超越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在真心當中同時存在。在空間上沒有邊際,十方法界,宇宙萬物全是真心所變現。這是我們本心。這個本心本來覺悟,本來純凈純善。

  正如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里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的智慧、德能、相好是圓滿的,這是性德。真心當中具足了這些性德,每一個眾生都有。雖然我現在迷惑顛倒,妄想分別執著,造業,可是并沒有障礙本性本善。如果我們能夠一念回心,這叫背塵合覺,返妄歸真。這個塵是講外面的這些境界,叫妄塵。這些妄想分別執著都屬于塵。就好像什么?一顆寶珠上面蓋滿了灰塵,現在把灰塵掃干凈,寶珠就光芒四射了。沒掃干凈,其實寶珠還是光芒四射,只是我們沒覺察到,沒得到它的受用。我們背塵合覺,就是掃除心地上的塵垢;返妄歸真,從妄境當中回頭,歸向真如自性,這你就成圣賢了。我們對這個要生決定的信心,不能有絲毫疑惑,這是你成道的關鍵。這叫講信自,信自己,然后才講信他。有了信自的基礎,才能談得上信他。

  信他是什么?信圣賢教誨。他是圣賢人,已經成就的圣賢,像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這些都是已經成就的圣賢。佛家的釋迦牟尼佛,還有佛陀的諸大弟子,歷代的祖師,都是已成就的圣賢,道家的老子、莊子。他們留下來的教誨,圣賢教誨。那我們一定要相信他們的教誨,走他們走過的路,效法他們,也一樣能成圣成賢。這就是通過學習圣道來去除自心的妄塵。這是講信他,信他就一定是立志,志在圣賢,學貴立志。

  信因,因是跟果相對的,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我們現在想求得成圣成賢的果,因是什么?我們看大學之道告訴我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能夠明明德于天下,你就成圣,那個因就是修身。修身具體而言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講到最初的因,就是格物,格物那是一個根本的因。有格物才有致知,有致知才有誠意,進而一層層因果推進,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最初的因是格物。

  格物是什么意思?物是物欲,格是格斗,跟物欲格斗,把物欲控制住,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把物欲格除掉。先控制,然后格除。格除是什么?永遠斷干凈。這個物欲就包括得很廣,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貪瞋癡慢的煩惱,這些都是物。再廣泛的講,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是物。因為宇宙萬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因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才產生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宇宙沒有物。

  就像永嘉大師開悟之后說了一句話,說「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夢里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的時候,那是迷惑顛倒,就比喻在夢里一樣,有六道,有十法界,有宇宙萬有。那些是什么?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F在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這就覺悟。覺悟之后一看,空空無大千。這個物到此地步真的格盡了,一絲毫塵染都沒有,干干凈凈,空空如也。能夠到此境界,就是成大圣了。

  所以最初下手,先從最粗重的物欲煩惱下手。所以,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十六個字要放下,這是入手處。所以,因就是格物、放下。放下了一分,我們才能夠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又幫助我們放下一分。放下是講格物,看破就是致知。你看,格物致知,它們是相輔相成。然后才有誠意,才有正心。

  何謂誠意?能夠放下分別執著,這才叫誠意。最起碼的,意地上沒有自私自利。說得更圓滿一點,沒有念頭才叫誠意。曾國藩先生講,「一念不生是謂誠」。到了一念不生的境界,才叫真正誠意。什么是心正?沒有煩惱就叫心正。有煩惱,那心怎么能正?正如《大學》講的,「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挂欢ㄒ睦餂]有這些好樂、忿懥、恐懼、憂患,才能夠叫正。好樂就是貪,忿懥是瞋,憂患恐懼是癡,貪瞋癡在心里,這叫三毒煩惱,心怎么能得其正?

  先斷三毒煩惱,進而將見思煩惱斷掉。見思煩惱,見是講知見,知見錯誤,這是煩惱;思是思想,思想的煩惱,見解的錯誤,都要斷除干凈。然后進而將塵沙煩惱斷盡。塵沙煩惱是分別,見思煩惱是執著。分別執著斷盡,然后進而把無明煩惱也破掉,無明是妄想。所以,圓滿的正心是心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看到成圣之因,這個因就是我們的煩惱要放下。不能一下放下,就逐步逐步放下,有次第的放下,必然能得成圣的果。

  所以第四個講信果。這個果是圣賢果位,一切圣賢都是從格物、放下這種功夫中得來的。因果是絕對沒有差錯,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又好像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我們的身子走到哪,影子跟到哪。我們在山谷里叫一聲,必定有反應,有響聲回來,回響。有其因,必有其果,絕沒有虛棄的。所以,懂得這個因果,我們要努力的修因證果。

  底下講信事信理。信事,事是什么?《大學》里講的家、國、天下,這些都是事。這些事沒有窮盡,其實天下講得小了,只講一個地球,整個宇宙的事,更加無有窮盡。朱子講要「窮盡萬物之理」。萬事萬物的這些事理,無有窮盡。如果我們心往外去探索、去攀緣、去學習,能不能夠最終把萬事萬物的事理都能明了?這個不可能。為什么?你起心動念要去窮理,這個心是妄心。你用妄心去窮理,這個辦不到。要怎么樣?要用真心。因為家國天下,乃至宇宙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真心所現物。你能夠回光返照,不向外攀求,你回歸自性,你就豁然明白了,整個宇宙萬事萬物之理都通。為什么?因為這個事不管怎么繁雜,沒有離開我們自心。我們必須要回歸到自心上探尋,才能了知心所現的一切法。

  所以,講事和理這是一對,有其事必有其理。事上的林林總總,理是什么?全是我這一念心中所現物,這是理。家國天下沒有出我「一念介爾之心」。蕅益大師用「介爾之心」,介爾是比喻極其微小,就是一個念頭。這些境界,這些萬事萬物,沒有離開我的念頭,就是我的念頭變現的。離開念頭,沒有事物了。這個念是依真心而起的,離不開真心,真心沒有動搖過。念頭依真心而起,真心是念的體,這個念跟真心和合在一起。這個念頭是什么?叫妄。為什么叫妄?因為它不是長久,它是瞬間、瞬間在生滅,這叫妄。真是不生不滅的??墒遣簧粶绾蛣x那生滅的合在一起,分不開。這一起念頭,立刻現出物了。

  那現在我們要格物,格,正的意思,把物給正過來,怎么正?把心正過來就是把物正過來了。因為那些物沒有離開我這一念心,所以我心一正,身也修了,家也齊了,國也治了,天下也太平,這講到大學之道,這是成圣之道。果然你能明白,原來心外無物,一切物皆由我心所造,那你這個信真正踏實,你絕對不會往外攀求,你只會求自己。

  《論語》我們講到這里,已經多次的重復這個理念。譬如說孔子講的「為政以德」,就是告訴你,自己修德便是從政。昨天我們也講到,「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就是講的,你把德修好,你治國平天下的事也能夠完滿。為什么?就是因為一切物皆由心造。家國天下,哪里是我們心外的物?所以,一正一切正。換句話講,一歪就一切歪。假如我們心里有煩惱,心不得其正,身也不修,家也沒齊,國也不治了,天下也不平了。

  我記得有一個影片,這是前幾年的一個影片,劉德華主演的,叫「天下無賊」。講的這個劇情很有意思,道理、味道很濃。這是講到在一個火車上,有個叫傻根的農民,在大城市掙了錢,準備回老家蓋房子娶媳婦。傻根心地很厚道,很老實,他不相信天下會有賊。他帶著很多錢在身上,結果果然遇到賊,但是他不知道。遇到了兩伙賊,都想偷竊他的那包錢。

  有一對男女,這是兩個賊,想要欺騙傻根。但傻根非常厚道,被他騙也不知道,還想去幫助他們,把這兩個賊都打動了,覺得他太純樸,不忍心再去偷他的錢。這證明什么?盜亦有道。偷盜,那些賊,他也有道。這個道是什么?就是人的良心。賊人也有良心。良心是我們的本心,本性本善。剛才講的,我們這個本心跟圣賢的本心無二無別,沒有區別,同一個心。只是賊人貪瞋癡很重,把這本心覆蓋得很深,所以他才會造作這些罪業。當遇到真正純樸的善良的人,他也被感動。所以這兩個賊看到傻根這么純樸,就決定要保護他,圓他一個天下無賊的夢想。

  另一伙扒竊的團體也想去偷傻根的錢,就跟這個男女二賊明爭暗斗?;疖嚿线€有便衣警察,也去卷入這場斗爭,他們捉賊。后來把傻根的錢都掉包,傻根也不知道,一直坐著火車,哪里知道火車里這么熱鬧。這幾伙人在打斗,一直打到最后,這錢又回到傻根那,傻根還是不知道。等他下車了,拿著錢回家去了。這個影片給我們揭示一個什么道理?傻根心里沒賊,他的天下就沒賊。我們心里要是有賊,好像天下都有賊,看這個也不順眼,那個也不順眼,好像個個都是賊。這是什么?自己有賊心。你心里無賊,你天下就無賊,心里有賊,天下就有賊,一切法由心想生。

  這個影片里有一句很著名的臺詞,傻根講的,他對著那些賊人講:「喂,你們誰是賊?站出來給俺老鄉看看?!菇辛藘陕?,沒人站出來。他說:「你看看,怎么樣,沒賊吧?」你看,他就不相信有賊,他心里真沒賊。他傻不傻?他不傻,他活在一個純凈純善的世界里,他的天下沒有惡人,沒有賊人,他的天下都是好人。他見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他的天下不就是太平的天下嗎?他的世界不就是和諧的世界嗎?

  所以和諧世界怎么和?首先把心里頭的貪婪、猜疑、嫉妒、瞋恚、對人的不信任、怨恨,這些諸多的煩惱格除干凈,你的心才和諧。你的心和諧了,世界就和諧了,宇宙就和諧了。所以我們一般人看到傻根很傻,哪里知道,你要是懷疑猜測別人,看別人不順眼,說人的是非,批評人,毀罵人,你看人都是賊,你比傻根還傻。你把自己放到了一個充滿惡賊的世界,你看你是不是比傻根還傻?

  所以,真正圣人,他看一切人都是圣人。只是這個圣人可能有一時迷惑,一時胡涂,他本來就是圣人,你要真信這個。你要不信這個,你懷疑,從懷疑這就是迷惑,從迷惑懷疑當中,煩惱就相續不斷,于是就生出很多貪瞋癡慢疑這些煩惱出來了。所以儒家講的,要成君子,要成圣賢,怎么做君子?我們要學著看人人都是君子,不要懷疑別人不是君子,那你是君子,他心地坦然。自己看別人都是君子,自己就謙卑了:我要向君子學習。

  這就是孔子講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是哪三人?我是一個人,還有兩個,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蛘哒f,一個是君子,一個是小人,不外乎就是這兩種人。這兩種人都跟我在一起,都是我的老師,我都向他們學習。對善人,我們學他的善。對惡人,我們看到惡,反省自己有沒有這個惡。有,馬上改過來,「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叫做「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個善的和不善的這兩種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師。那個不善的是什么?在我眼里他是一時胡涂,他給我做示現的,我絕對不把他看輕,因為他本來是圣人。

  你能夠看人人是君子,那你就是君子,你自然就有溫良恭儉讓的美德。那么,你如果再進一步,見到人人都是圣人,那恭喜你,你也成圣人了。你活在圣人的境界里頭,你周圍都是圣人。圣人的境界全是圣,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純善。所以學圣人就是改心,把你的凡夫心改成圣人的心,你就成就了。

  像傻根這樣的人,我們一般講是愚人,很愚癡似的。表面愚癡,實際上這就是夫子講的「愚不可及」。你能夠比得上他嗎?他心里就壓根沒有看人是賊,他只看人好的一面,不看人不好的一面??慈瞬缓玫囊幻?,就是拿別人不好的那一面去折磨自己。所以,憤怒就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這是傻。能夠不懲罰自己,天天見一切人是好人,只有自己有不足之處,見一切人是善人,只有自己有惡的一面,那你就能天天進步。

  見人只見好樣子,心里不看他的壞樣子,「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永遠都活在一個見一切人是好人的這個境界里頭,你看心情多么舒坦!心里沒有壞人,只有好人,念念都向善的一面靠攏。這個惡念剛起來,立刻覺照:我這個念頭不對,我怎么又看別人毛病,又在批評人,又在吹毛求疵了,這都是惡?!?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dizigui/' target='_blank'>弟子規》上講的,「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所以,我們看人是善人,自己就是善人,看人是惡人,自己也是跟他同類。外面的境界完全是我們心所造的、所現的,我們對這樁事情先要信。不信這個,真的『不知其可』,就沒救了。能信這個,才有成圣成賢的指望。然后深解其意,然后努力的去實行,在日常生活中忍住,不看別人不好的地方,忍住不講別人的過錯,包容而沒有那個要包容人的心。有這個心,這已經心里看到別人有錯了,我們不要存這個。

  過去有人采訪過新加坡的一位老人,她今年應該是一百一十歲,許哲女士。身體非常健康,沒有任何毛病,精神活力就像年輕人一樣,她還常常照顧老人。人家問她:「你有什么青春常駐的秘訣」?她就說到:「我不看別人的過錯」。她說:「那別人真有過錯,你看到了怎么辦」?她說:「看到了,就好像走在大街上,看到不認識的人,一個照面打過去,馬上把他忘掉,回頭也想不起來了」。你看我們走在大街上,見到這么多的人,你能想起誰?你看到的時候,看得清清楚楚,你沒有迷惑,過去了就把他忘了,沒有存在心里。我們見人有過錯,也要學這分存心??吹饺思疫^錯,不是不知道,心里很清楚他犯錯誤,但是絕不往心里去。事情一過,立刻就干干凈凈,這叫用心如鏡,絕對不留那個印象。留那個印象,惡的印象,多不好,為什么不留一些美好的印象,把人家善的印象留在心里?

  這種道理我們在《論語》里面會反復的說,聽一遍不夠,多次的去重復,多次的加深印象,逐漸逐漸,不知不覺,我們也能轉凡心為圣心?!墩撜Z》一部學完之后,也就不知不覺跟孔子一樣。所以可見得,最初的信多么重要。

  【評析】

  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鬃诱J為,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在《論語》書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在后面的《子張》、《陽貨》、《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1)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

  (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