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張問:“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禮,所損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關鍵詞:論語,為政第二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子張孔子:“今后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這里是子張請教夫子。子張是孔子的弟子,前面我們有看到他也有請問。他學干祿,就是學求從政之道。他是姓顓孫,名師,字子張?!鹤訌垎柺?,可知也』,這個也,做乎字講,可知乎,它是一個請問。這是子張問,自此以后十世之事可不可以預先知道。這個世就是朝代,改朝換代,這就是過去一世。在這里,夫子就禮來回答。因為子張看到夏商周三代,也就是三世,它們的典章、禮制都有變更,每個朝代有不一樣,所以子張問,十世以后,如果是十個朝代過去之后,這個制度會變成如何,可不可以知道?

  孔子在這里引征三代禮的沿革,然后再答疑未來將如何。這里講到的『殷因于夏禮』,這個殷,第一個殷是殷朝,就是殷商?!敢蛴谙亩Y」這個因做依字講。也就是,殷商王朝建立之后,它的禮制是依于夏朝的禮制,只是有『所損益』。損益就是加減,有增加的,有減少的。那我們想到,增加減少的部分,肯定是原來有不合時宜的,那么就把它減掉、廢掉;有那些需要增加的,原來沒有的部分,就要增加。到了周朝,周朝它的禮又是依殷商的禮而建立,又加上一些損益,有增減。三代以前的,因為文獻不足,所以孔子就沒有辦法引征,但夏商周三代這是有文獻可考的。

  從這個過去的經驗,我們來預測未來,所以孔子講『其或繼周者』,繼就是繼續,繼周之后而有天下的那個王朝??鬃釉诘臅r候是周朝末年,春秋時期。周王朝以后接下來的朝代,它必定也是依于周禮而有損益。就這樣的一世一世,不要說十世,『百世』,亦『可知也』??梢灾肋@個禮制必定是依前面朝代的禮制有所增減。禮里頭有需要增減的,也有不需要增減的。需要增減的都是禮的枝末,不能夠增減變更的,那是禮的根本。

  禮的根本是什么?就是五倫十義。所謂五倫,就是五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這個關系不能變更。夏商周的時期人有這五種關系,現在社會人也有這五種關系。他也有父子,一生出來一定有父母,就有父子關系。君臣是領導與被領導,你在一個企業、一個單位工作,他自然就有君臣的關系。也必定有兄弟,有夫婦,有朋友。這個是沒辦法變更。五倫不能變更,那十義也不能變更。十義就是在這五倫關系中,我們要承擔什么樣的義務,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譬如說父子,是父慈子孝,這個慈和孝就是義務,我們必須要做的。君仁臣忠,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兄友弟恭,這些都不能變更的。所以這個根本是超越時空,只要有人的地方,禮的根本必須要有,否則就成亂世。

  朱子講到,「三綱五常,禮之大體,三代相繼,皆因之而不能變。其所損益,不過文章制度小過不及之間,而其已然之跡,今皆可見。則自今以往,或有繼周而王者,雖百世之遠,所因所革,亦不過此,豈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以知來者蓋如此,非若后世讖緯術數之學也?!?/p>

  朱夫子給我們點出,三綱五常是禮之大體,大體就是根本的意思。什么叫三綱?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就是綱領,就像這個主軸。君為臣綱,臣要服從于君。父為子綱,子要服從于父。夫為妻綱,妻要順從于夫,這才和諧。當然,這個和諧是雙方共同努力的。君對臣,就是領導對被領導的要仁愛,被領導的下屬對這個領導才能夠忠,所謂「君仁臣忠」?!父复茸有ⅰ?,父對子要慈愛,兒女對父母才能孝順,他們是相互關聯。夫對妻要義,妻對夫才能順,她順的不是這個人,是順這個義。如果夫不義,怎么能讓妻順?她的氣不順。

  五常講仁、義、禮、智、信。所謂常,就是永恒的。這個常德,它不管是什么樣的時候,古時候或者現在都必須遵守,超越時間。中國遵守,外國也要遵守,超越空間。如果不遵守這五常德,那天下就大亂。

  所以禮的根本在于三綱五常。三綱五常這不是人刻意制造出來的,它是隨順于自然的和諧之道。所以禮就是恢復和諧的這種做法。所以說禮是天地之序也,天地秩序非常和諧。你看日月星辰,它們的運行自有軌道,不能亂,這是禮。天地之序,很有秩序。所以我們能遵禮而行,自然能夠社會和諧。

  這三綱五常是禮的大體、根本,夏商周三代都沒有變更。所制定的禮是條文制度語言上有出入,但都是為了維護這個根本,所以叫依之而不能變。因就是依,要依據這個根本。所增減損益的不過是那些文章制度,禮儀、一些形式上的規范、做法。有小過,有不及,過分的就要把它減少,不及的就要增加,這就是有所損益?,F在「而其已然之跡,今皆可見」,這個已然,就是已經損益的部分,增減的部分,這些跡象,朱子那時候說宋朝也能夠見到。證明禮的文章制度、禮儀做法,它確實歷朝歷代有變更。但是,它的大體根本不能變更。

  那明白這個道理,「自今以往」,從今以后,孔子當時講周朝以后稱王的,那是另外一個朝代興起了。下面的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孔子沒看到。秦后面有漢,漢之后三國時代,然后西晉東晉,到南北朝,到隋朝唐朝,五代宋元明清,這歷朝歷代下來,禮的根本都沒有變。所以,即使是一百個朝代以后,「百世之遠,所因所革,亦不過此」。所因,就是所依據的禮的根本,絕對不能變化。所革,革是改革,有損益的、增減的部分,我們也能夠知道,那都是小的部分,形式上的部分。所以何止十世可知?百世亦可知。

  所以圣人用這種禮來推測未來。他這種預知未來,不是用那些算命算卦來預卜。所謂「讖緯術數」,簡單來講就是算命算卦,陰陽五行的推斷。那些能不能推斷?當然也是有它的準確度,可是圣人不需要用這個。他掌握了理,天理、道理,這自然未來就可以預知。所以,有學問的人能從一點一面就能夠預測久遠,正因為他掌握了這個道理。

  朱子又引胡氏,這是南宋初年的學者,胡寅,字明仲?!负显唬鹤訌堉畣?,蓋欲知來,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明之也。夫自修身以至于為天下,不可一日而無禮。天敘天秩,人所共由,禮之本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能改乎商,所謂天地之常經也。若乃制度文為,或太過則當損,或不足則當益。益之損之。與時宜之,而所因者不壞,是古今之通義也。因往推來,雖百世之遠,不過如此而已矣?!?/p>

  胡氏講到,子張問這個問題是想知道未來社會是什么樣一個狀況。圣人,就孔子,用過去的經驗來給他說明未來的情形。這個道理就在于圣人懂得抓住根本,他知本。什么是本?以修身為本。從修身到齊家,到治國平天下,就是「自修身以至于為天下」,為天下是治理天下,都是講一個禮。這個禮是禮制,禮節的禮,「不可一日而無禮」。禮是修身、治國、平天下所依據的,乃至你成圣人,也是克己復禮的功夫而已。

  所以禮是「天敘天秩」,這個敘和秩都是講秩序,天就是講自然,自然的秩序,沒有人為規定的,自然而然。你遵守它就能和諧,不遵守它就不和諧,這叫天道。人必須共同去依據、遵守,這是禮之本。所以禮的本是天道,是自然之道,就是剛才我們提到的五倫十義、三綱五常,這是禮的根本,不能變更。乃至到現代社會也不能變更,如果變更,一定是亂世。一亂世,必定改朝換代。改朝換代之后,還要恢復這個禮,所以還是不能變更。

  所以禮對國家多么重要!每一個朝代的建立,第一個國君要做的事情是要恢復禮。因為推翻一個朝代一定會有戰亂,前朝一定是黑暗,民心不服,后一個朝代推翻前一個朝代,所以必須建立禮制,制禮作樂,讓民心歸順。假如建立朝代之后,沒有去制禮作樂,人們就無所適從。因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禮。你看小孩長大要有冠禮,結婚有婚禮,父母去世有喪禮、有祭禮。這些禮都是幫助人心安定。假如沒有禮,大家也不知道該怎么做,都自己盲目做自己一套,這個社會叫禮崩樂壞的社會,那還得了!這就是危險。所以,英明的領導人一定是首先制禮作樂,為人民百姓的行為做一套規范。這個規范一定是符合禮的根本,就是五倫十義,就是三綱五常,這是天之道。你符合天道,你就能和諧。不符合,一定是有亂。

  作樂,樂是什么?音樂,泛指一切藝術。藝術也是幫助我們凈化人心、提升道德、和諧社會的。這種樂才叫雅樂,那才是美善的樂,而不是那種惑人心智的樂。這是講到人娛樂這些節目,媒體里的這些傳播的內容,都要進行整頓。

  所以禮的根本,商朝不能改夏朝的,周朝不能改商朝的,這叫做「天地之常經」。經就是常久的意思。剛才講的仁義禮智信叫五常,超越時空的,不能夠變更。對于能變更的,只是一些制度文章,很具體的形式的規范。太過的就要減少,不足的就要增加,有損益增減。這是什么?現代有句話講,與時俱進。與時俱進的是可以損益的,符合現代社會。所以禮是需要現代化,也需要本土化,不能夠原原本本照搬前朝的,那個肯定有不適用的。但不適用的必定是那些枝末,根本不能變。這是講到這一章的孔子真正的意思。因往而推來,根據過去的這些經驗,我們來推測將來,百世也不遠。從周朝到現在還沒有百世,即使一百世之后,也不遠,億萬年之后,還是要遵循古圣先賢所講的仁義禮智信,五倫十義,這個沒辦法變更。這叫常道。

  蕅益大師批注當中說到,「知來之事,圣人別有心法。與如來性具六通相同,如明鏡無所不照,非外道所修作意五通可比也?!刮覀兿瓤吹竭@里。這個「知來之事」就預知未來的事情,圣人有沒有這能力?有。他有這個特別的所謂心法,這個特別是對凡夫而言特別,其實并不是什么特別。為什么?預知未來的能力,我們叫神通,是我們真心本性本有的能力,我們本來就有這個能力。只是現在迷失了,這個迷失不是真正失去,是因為迷了,它不起作用。圣人他證得真心本性了,這些神通能力自然現前,跟如來自性所具有的六種神通完全一樣。

  六種神通就是所謂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盡通。天眼洞視,什么地方都看得清清楚楚,你從這里一看,美國華盛頓DC的白宮,奧巴馬總統在做什么,你能看得清清楚楚。天眼通,你不需要望遠鏡,不需要藉助科學工具,自然有這個能力。天耳通,你能聽到外星人的講話,就好像耳邊在響著,天耳徹聽。他心遍知,一切人、一切眾生心里想什么,你就知道。宿命通是過去未來你都能夠清清楚楚,過去世,生生世世無量劫發生的事情,乃至未來無量劫發生的事情,你都能明了,這是宿命通。神足通,是你的神通能力變化自在不可思議。孫悟空是七十二變,七十二變算不了什么,如來是可以變無量身相,都是為了度化眾生。眾生應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現什么身而為說法,無量身相。神足,神是神通,足是滿足、圓滿,一絲毫不欠缺。漏盡通,漏就是講煩惱的意思,煩惱盡,沒有煩惱,自性圓滿現前了,得大自在了。這是如來六通,這個人就稱為圣人。為什么?他完全恢復自性性德。

  待人處事接物,用心如鏡,像明鏡照物,照的時候清清楚楚。我們來照鏡,看到鏡子里有人,這人一走,鏡子里沒有任何的印象留下來,馬上是空了。實際上,不僅是說沒照的時候是空,照的時候它也是空的。你照著一個人,鏡子里真有人嗎?沒有,空的,照的當下就空??蘸陀胁欢?。為什么能照?因為它這個鏡子它平、平靜,它照得很清楚。如果鏡子有凹凸的話,那就照得不真,變形了。我們看哈哈鏡,那是變了形的,哈哈鏡照得不真了,照變形了。它也能照,但是已經變了,照不到真相。凡夫的心就好像那個照相機的膠卷,一照就落印象,洗都洗不掉。如來用心如鏡,一照之后,照了很清楚,照完了馬上沒了。這種神通實際上本性自然帶有的,只要你的心平靜下來了,怎么平靜?沒有煩惱就平靜,沒有妄想就平靜。有妄想煩惱在那里攪動,就好像一湖清潭水攪得波浪起來了,哪能照到?這波浪沒有了,風平浪靜了,水平,這時候就能照了。

  所以如來六通跟所謂外道的通不一樣。所謂外道是心外求法,叫外道。他不是往自心本性上求,往外面境界上攀緣,那是叫心外求法,叫外道。外道他也能修成五通,他能有天眼、天耳、宿命、神足、他心,但是他沒有漏盡通,他有煩惱,他沒有漏盡。他只有五通,這五通他修來的,那是很小的,它不圓滿,跟如來自性所具有的這六種神通沒得比。這是圣人的「別有心法」。

  當然子張沒悟得這么深,孔子也不可能跟他講得這么深入。因為子張是心外求法,他屬于外道,心外求法。所以「子張鶩外」,這蕅益大師講,「子張鶩外,尚未能學孔子之跡,又安可與論及本地工夫,故直以禮之損益答之。然禮之綱要,決定不可損益。所損益者,因時制宜,隨機設教之事耳。若知克己復禮為仁,則知實智。若知隨時損益之致,則知權智。既知權實二智,則知來之道,不外此矣。言近指遠,善哉善哉?!?/p>

  這是贊嘆孔子解答學生的問題既契理又契機,故稱「善哉善哉」。第一個善,贊嘆他契理;第二個善,贊嘆他契機。子張的根機,他沒有悟性,沒有悟自性,他總是心外求法,想預知未來。他沒有學到孔夫子真正的心法,那孔子也不能跟他談論得這么深?!副镜毓Ψ颉?,就是他講的真心心地的功夫,那是見性的人才能夠達得到這個功夫,子張還差得遠。所以孔子就用禮的損益來回答他。講到可損益,必定有不可損益。不可損益的是「禮之綱要」,五倫十義,三綱五常,這不能損益。能損益的只是因時因處有些調整,「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就是我們現在講要現代化、要本土化。這是隨機設教,隨順這個時代的根機,這時代眾生他的問題,我們要制定對應這個眾生根機的禮,幫助解決眾生的毛病,這隨機設教。

  圣人講「克己復禮為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回歸到禮。這個禮是回歸到禮的本體,禮的本體是道,這叫做「為仁」,修仁。能通達這個,叫「實智」。實是真實的,真實的智慧。這是懂得認識本體的智慧,他就能夠不變了,他抓住不變的根本,禮之綱要是不變,他就能克己復禮?!溉糁S時損益之致」,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隨順眾生根機設教、設禮,這屬于「權智」。權是「行權方便」,權巧,能夠契眾生的根機,這種智慧叫權智,我們講權巧方便。圣人具有權實二智,光有實智,你只有懂得根本,你能不變,但是你不能隨緣,不能夠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來做調整,那你也幫助不了大眾。所以有實智必定要有權智。如果光有權智沒有實智,那就成為魔了,你所制定的這些制度規范大家很喜歡,可是它不符合禮的根本。

  我們舉簡單的一個例子,譬如說美國現在有很多州立法,同性戀合法。制定這個制度,這是什么?這不符合禮的根本,但是有一部分人很喜歡,這是什么?它能夠隨緣,但是沒有不變的東西。它只搞方便這方面,它沒有真實的。那么這個方便就變成下流了。所以古人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就是只有權沒有實。所以權實二智都不可少,能夠預知未來的方法,不外乎就是權實二智的運用??鬃雍苌魄傻挠枚Y的損益來說明,言近以指遠,通過夏商周三個朝代的狀況來告訴子張未來會是怎么樣。所以蕅益大師稱贊孔子的智慧,這種教學的善巧真是完美,「善哉善哉」。

  江謙有一個《補注》也補得很好。他說,「禮,有理有事。不可損益者,理也。所可損益者,事也。故雖百世可知也?!惯@一說讓我們十分的明白。這個禮里頭有理的部分,有事的部分。當然,理離不開事,事后頭也必定有理。理要依事來顯,顯發出來。如果沒有事,這理也是空理。事由人來制定,這個禮制,人為去做,人為去創作,但是要符合那個理。這個理是不可損益的,不能增減,不能變更的。什么是理?五倫十義是理,這個不能變更。所可以增減變更的,屬于一些事,這個事是枝末的事。這樣我們就能了解百世的禮制會是如何了。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個重要概念:損益。它的含義是增減、興革。即對前代典章制度、禮儀規范等有繼承、沒襲,也有改革、變通。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頑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時代,他也不反對所有的改革。當然,他的損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變周禮的基本性質為前提的。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1)世:古時稱30年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釋為朝代。

  (2)因:因襲:沿用、繼承。

  (3)損益:減少和增加,即優化、變動之義。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