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女弗如也!”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1)?”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2),賜也聞一以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與(4)女弗如也。”

關鍵詞:論語,公冶長第五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兩個相比,誰更好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說的,是不如他。”

  這一段是孔子跟子貢的對話,子貢我們都曉得,是孔子的弟子。我們來看雪公李炳南老先生《論語講要》里面,對這段話的大意有一個解釋。他說,「孔子問子貢曰」,這是孔子來問子貢,說『女與回』,就是「汝與顏回誰比誰勝」。這個女念汝,它是通假,就是你的意思。問子貢,「你跟顏回比起來,誰更優勝?」問子貢?!缸迂晫υ唬嘿n何敢比回?!官n是子貢的名字,他叫端木賜,字子貢。他自己說,我哪里敢跟顏回比!后面還是子貢的話:「回,聞一知十」,顏回能聞一以知十,聽到老師說一個,他馬上能悟出很多,不是只是聽一樣才學到一樣。然后他又說了,「賜聞一知二而已」。子貢對自己也有個評價,說我聞一知二,知的雖然沒有顏回多,但是也能夠有聞一知二?!缚鬃釉唬喝瓴蝗?,吾與汝俱不如?!惯@是雪公對這一段《論語》的一個看法?!何崤c女弗如也』,這一句也有另外一種講法,等一下我們會去看。在這里,孔子說『弗如也』,就是汝不如,你確實不如顏回,孔子肯定子貢的看法。而且他又說,我跟你都不如顏回。這個做老師的非常的謙虛,謙虛里頭,這不是假謙虛,這也是事實,我們等一下會看到。首先我們有一些文字訓詁上破字釋詞,我們來看一看。這個「愈,孔注猶勝也」,就是『女與回也,孰愈』,就是更優勝??鬃⒕褪强装矅呐?,當作勝字講?!肝崤c女之與」,有多種講法,后面講到「吾與女弗如也」,「漢儒皆訓為連系詞」,就是我跟你,這是連系詞,所以雪公就采用漢注(漢儒的批注),漢儒主要是以馬融、鄭康成為代表。在這里就是說孔子自認為,自己跟子貢都不如顏回?!讣⒆髟S解」,《集注》是南宋朱熹朱子的《四書集注》,做「許」字講,許是贊許,就是贊同,所以我與汝,就是我贊同你的看法,孔子贊同子貢的看法,說子貢不如顏回,這么個解釋?!附駨臐h注」,雪公認為,漢儒的批注比較的合理。

  我們再看,為什么雪公采用漢注?!噶菏险戮拚撜Z旁證,引輔氏廣曰」,這是一位先儒的批注,他是叫梁章巨,他有一個《論語旁證》,這部《論語》的解釋,主要就是旁征博引來做一個證明。他引輔氏廣,輔廣這個話講,「聞一知十,不是聞一件限定知得十件,只是知得周遍,始終無遺」。這個批注很好,「聞一知十」,這個十不是當數字講,它是代表什么?圓滿。所以這個十是表法的意思,就是沒有遺漏的了?!嘎勔恢?,亦不是聞一件知得二件」,這二也不能夠當作數字來講,它也是表法。表什么?「只是知得通達,無所執泥?!咕褪撬軌蛲?,觸類旁通,這是什么?學習要有悟性,如果沒有悟性,學一樣就知一樣,第二樣就不會了,那孔子是不會教你的??鬃硬皇侵v,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就是你不懂得舉一反三,孔子是不會教你的,你是太笨了,沒有悟性。那至少要學到子貢的這個本領,聞一知二,就他能通、通達。顏回就不得了了,他聞一個知道全部,知道得圓滿。顏回的悟性當然比子貢就高得多!不僅子貢了解,孔子也非常了解。

  底下跟我們特別說明,為什么孔子自己認為跟子貢一樣,不如顏回,這是有證據的。底下我們看「程氏樹德集釋」,這是近代的大儒程樹德老先生,他有一個《論語集釋》,這里「引何治運雜著云」,引先儒的批注?!富騿栍谟嘣?,如漢儒說,則孔子果不如顏淵乎?!惯@些漢代的大儒他們講是,孔子跟子貢都不如顏回。所以他把這個與,「吾與女」這個與當作連系詞,就是說我跟你都不如顏回。那么果然是不如顏回嗎?孔子是圣人,還不如顏回?不如在什么地方?我們來看,「曰,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此孔子之樂天知命也?!箍鬃邮鞘ト?,能做到樂天知命,不管是遇到什么樣的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也好、惡緣也好,都是那樣的喜悅,不亦悅乎。為什么?因為這個喜悅不是從外頭來,是從自己心中所得到,外面的境界不會改變他心中的法喜。

  這里舉出,即使是有一次,孔子到了匡地,這些匡人,那個地方的人,很痛恨陽虎(當時魯國的一個家臣),孔子的相貌長得跟陽虎有點相像,所以匡地的人就把孔子當作是陽虎了,把他圍困起來,孔子就說這句話,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固觳]有喪斯文,這個文是表示一種道,斯文就是道,這個道是什么?就是古圣先賢之道。天不會說把道給斬絕掉。這個話也隱含著孔子的那種大志向,他是來傳道的,天既然不要喪這個道,那就不可能把我怎么樣,所以「匡人其如予何」,匡人能拿我怎么樣?這是孔子非常有自信心,也是說明他自己以傳道、弘道為自己的天職,說出這樣有分量的語言。這是什么?他樂天知命,樂是他的喜悅。知命,是知天命,天給他什么樣的使命,他自己知道??鬃又v他「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就達到這樣的境界了。

  那我們來看顏回達到這個境界了沒有?也達到了。底下引《論語》中的話來講,說「子在回何敢死」。這是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也落難了,在宋國的時候被司馬桓魋追殺,結果孔子和一些弟子們失散了。后來陸陸續續就會齊,最后回來的是顏回,當時把孔子給急壞了。為什么?因為顏回是孔子最優秀的弟子,真正得孔子心法之人,其它的人都沒有能夠得到孔子的心法,包括后來我們講的曾子、子思都沒有真正得到。蕅益大師給我們做了這方面的鑒定,只有顏回可以稱為「仁」,其它的人都不能稱為仁、仁者。所以顏回要是沒有回來,那孔子當然著急,這是他的傳人。終于盼他回來了,孔子才松一口氣,說「我都以為你死了,把我嚇壞了?!菇Y果顏回就說這個話,說「子在回何敢死」,老師您要在,我怎么敢死?你看,說這個話,既表示做弟子的謙敬,對老師那么恭敬,自己那種謙卑,同時也是他樂天知命,「此顏子之樂天知命也」。這都是什么?師徒二人富有禪機的對話,別人聽不出那個意思,只有他師徒兩人互相能明了。這話一說出來,雙方會心一笑,都明白了。其它的人不曉得,只看到這兩個人是寒暄兩句。這是什么?是給顏子(顏回)有這樣的一個因緣表達他的境界,讓他的老師知道。

  「顏子未五十而知天命」,顏回沒有五十歲,三十出頭就死了,可是他那個時候已經知天命,已經達到孔子五十歲的那個境界。這是「孔子之不如」,這是其一??鬃哟_實在知天命的,在年齡上講沒有顏回這么早,這是孔子不如顏回的地方,說明顏回真是利根。當然也是因為顏回緣分好,他遇到孔子做老師,孔子他自己無常師,學起來當然就相對來講沒有那么快速。如果你能夠跟定一個圣人做老師,那你的進步就神速,你能夠超過自己的老師,正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那顏回他就是這樣對老師十足的恭敬,誠敬到極處,至誠感通,他通了。通什么?通天命了,入境界了,他就是圣人。所以真的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不是十分的誠敬心,顏回說不出這個話,說「老師您在,我哪敢死?」這話你看看,那是真的十足的誠敬心才能說得出來,所以他有這樣的證悟。

  底下我們再看,「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匾卜侵艺咭?,于吾言無所不說?!惯@是又講到《論語》兩處。第一處,「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這是孔子對顏回的評價??鬃幼约赫f,我跟顏回終日的教誨,從早教到晚,「言終日」教他。他不違如愚,沒有絲毫的違逆,全部都接受,也不提什么問題,好像很愚癡似的。如愚,這個如愚不是真愚,是大智若愚。那個老愛提問題的,像子貢那種老愛提問題,一會問老師你看我怎么樣?一會問顏回怎么樣?提很多這些問題。那個看起來好像他不愚,實際上他不如顏回,顏回大智若愚,為什么他不提問題?因為他全懂了,一聽就明了,沒什么問題可問,全盤接受,依教奉行。

  第二個地方講的,「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惯@個說,是喜悅,通假字??鬃釉u論顏回,說你不是對我有什么幫助的人,這個什么?好像是在批評,實際上是贊嘆。我們聽老師講話,得聽出個意思。為什么孔子說顏回對我沒有幫助?因為「于我言無所不說」,他聽到我講的話都喜歡,沒有覺得不喜歡的,全盤接受,也不提問題。這個說,就是歡喜信受。那為什么歡喜信受,孔子說「非助我者也」?這個是因為圣人他要教學,所有的弟子里面,顏回是根最利的,他一聽都明白,無所不悅,但是別的同學不行,聽不明白。那么聽得明白的人要幫助那些聽不明白的人,這個時候應該來問老師,所以可以問老師的。問是什么?代同學請問,自己明白了,但是還要代同學請問。你不問,老師不會說。所以顏回他也不問,「無所不說」,也什么都不說。這個孔子說你沒有幫助我教學,所以「非助我」是沒有幫助我教學的意思。你要幫助我教學,你得明知故問才行,要懂得這一套學問。

  我們看到佛經里頭很多地方,那些大菩薩出來跟佛請問問題。你看《地藏經》,這里面有地藏菩薩自己請問問題,有普賢菩薩、有觀世音菩薩、有虛空藏菩薩、普廣菩薩,他們都出來問問題,這些都是大菩薩。他們問那個問題,我們看起來好像并不是很難懂,難道他們還不明了嗎?他們都叫明知故問,問給誰聽的?問給我們聽的,讓佛(佛是老師),老師不會主動教,得學生請問、請法。這一請法,老師就說出來了,利益旁邊的聽眾,這個就是幫助老師教學。顏回當然還達不到大菩薩的境界,所以他自己都懂了,可是他卻沒有去問。這是老師帶了一絲毫批評的意味,當然這也是對顏回肯定,他修學境界的一種肯定。這說明什么?「顏子未六十而耳順」,顏回沒到六十,孔子是六十而耳順。耳順是什么?聽到任何的話,他都順?!笩o所不說」,無所不悅就是順,好話他也歡喜,不好的話也歡喜。你贊嘆他也歡喜,你罵他一頓,他也很歡喜,耳順,心中如如不動??鬃拥搅畾q入這個境界,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墒穷伝?,你看三十歲未到就已經入這個境界了,這是「孔子之不如,二也」,這是其二。

  所以從這兩處《論語·為政》,可以看出孔子他說自己不如顏回,那確實也是實話,不只是一種謙虛。我們也是非常贊嘆這些先儒對《論語》的這種體會,非常深入。我們讀《論語》囫圇吞棗似的,就是讀過,哪里能體會這么深層的意思?所以這個都是我們讀的時候應該細細咀嚼。我們這次講《論語》講的時間比較長,講得很慢,但是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講得太快,囫圇吞棗,像豬八戒吃人參果,吃下去了什么味道都不知道,那沒什么意思。就是這樣細細的去品味,愈嚼愈有味道,真的是讀到最后愛不釋手。

  底下又講,「顏子之未達一間者,從心所欲不踰矩耳」,這里先儒評定顏回他有一樣境界還沒達到,「未達一間」,還有一層沒有入,就是什么?孔子「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這一生達到。但是顏回還沒有達到,因為找不到證據他達到?!笍男乃慧u矩」的境界,那真正是大徹大悟,見一切相是空,虛而不實,一切相幻化。知道一切法只是心想生,并沒有實在,而他又能夠隨順著世間而行教化,這是「從心所欲不踰矩」。在佛門里面稱這是菩薩的、大菩薩的境界了,《金剛經》里所謂「無住生心」,怎么做都不會造業、都不會犯過失,心地真正開明了?!?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daxue/' target='_blank'>大學》里講的「明明德」,真的明明德,明德大明了。那顏子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非??上?,因為他死得早。如果他能夠多活一些年,他也應該能達到這個境界,而且肯定不用到七十歲就能達到境界。所以壽命也是一個關鍵,人壽命不夠,你還沒有入那個境界,壽命到了,這學習、學業就中斷了,就很可惜。所以佛門里面稱短命也是一種災難,壽命太短了,學不成功,還沒入那個不生不滅的境界,你就滅掉了。

  好,我們看看底下,雪公引「劉氏逢祿論語述何」,這是劉逢祿的一個《論語》批注,先儒對于《論語》批注太多了。我們看到李炳南老先生也是學問很深,對《論語》古注的考究,這里引了很多部,那真的是學養功深。他這里講到,劉逢祿《論語述何》講的,「世視子貢賢于仲尼。子貢自謂不如顏淵,夫子亦自謂不如顏淵。圣人溥博如天,淵泉如淵也。若顏子自視,又將謂不如子貢矣?!怪v世人視子貢賢于仲尼,《論語》里面有一段話,子貢在魯國,季大夫就稱子貢比他的老師還好。這是什么?他只看到子貢的才華,當然他德行也很好。在世人眼中,子貢已經很了不起了,德才兼備。所以一般人就看到子貢真行,比他老師還行。子貢能夠做一個外交家,能夠擔當國家的大任,你看他的老師都沒有擔任國家的要務,說「賢于仲尼」。

  但子貢他很謙虛,他說自己跟自己的老師那是沒得比的。自己就好像矮墻,這個墻很矮,你人很高,看到墻內的東西,所以你看到墻內亭臺樓閣,贊他很好。他說他的老師那個墻很高,你根本看不到里頭是什么東西,所以你以為他就不如我了,那是你自己看得矮。子貢也很會說話,講得讓自己的老師地位就高了,這尊師重道。子貢說話很實在,他比起同學顏淵來講(就是顏回),都說自己不如顏回。結果沒想到孔夫子也說自己不如顏回,這說的話都是實在話,圣人絕不打妄語,絕不怕丟面子,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雖然自己是顏回的老師,但是確實認為自己不如顏回,剛才就已經有引證了。

  正是因為孔子他自己看到自己不如別人,這才是他了不起的地方!一般人都覺得自己了不起,比別人高,看不起別人。有幾個人能說,我不如你、我不如他?只有圣賢人才會覺得自己不如人,然后看到每個人都有可學之處、可取之長,這是圣人。所以我們要學得像孔子那樣,見一切人都是仁人、都是仁者,唯有自己一人實是凡夫。人家都是好人、人家都是仁者,都是我學習的好榜樣。見賢思齊,見不賢要內省。那個人不賢,是因為什么?他做個樣子教化我,他提醒我的。我應該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只學好樣子,不學壞樣子,那你不就自己成為圣賢了嗎?圣賢人看別人都是圣賢,只看自己是凡人。凡人看別人都是凡人,以為自己是圣賢。

  下面講「圣人溥博如天,淵泉如淵」,這是《中庸》里的話。溥博,是遼闊廣大,像天一樣的遼闊廣大。淵泉就是深潭,深淵、深潭,這是比喻德性深厚如淵。就是講我們的,看到圣人的德性像天一樣的廣博、像深潭一樣的深厚,深廣無際。這是心量廣大而謙虛恭敬。這里底下說得好,說「若顏子自視,又將謂不如子貢矣」,如果你要去問問顏回,「你跟子貢比起來,誰更優勝?」那顏回一定會回答你說:「我不如子貢?!箍隙ǖ?,這才是賢人,賢人不可能說「別人不如我」,那哪是賢人?賢人看別人都是賢人,只有自己才是凡人,這樣你才能提升。

  我們再看朱子《四書集注》里面的解釋,他將這個與當作許字講,「與,許也」,就是贊許的意思。這是前面講的,「吾與女弗如也」,就是我贊同你的話,你確實不如顏回,說子貢不如顏回。這有他說法的道理,我們看朱子他是怎么講,「胡氏曰:子貢方人,夫子既語以不暇,又問其與回孰愈,以觀其自知之如何。聞一知十,上知之資,生知之亞也。聞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資,學而知之之才也?!刮覀兿瓤吹竭@。胡氏是宋朝的大儒胡寅,他講「子貢方人」,這是《論語》里面的話,子貢愛評論人,方就是評論、批評人。大概子貢口才很好,就是有這種習氣。那夫子就跟他講說,「語以不暇」,不暇是沒空,當子貢批評人的時候,孔夫子跟他講,說「我沒空批評人,你還有這個空嗎?」就是不讓他去批評人。這個時候夫子又問他跟回,跟顏回比起來,誰超勝?這看起來好像夫子讓他去評論人,這是老師對弟子的試探,考考你的境界到哪了?!敢杂^其自知之如何」,看看你有沒有自知之明,問子貢。子貢確實也有自知之明,這個關考過了。如果子貢他說顏回不如我,那他考試失敗??鬃涌隙ㄓ质钦f,會跟他講,「我都沒空講這個話,你還有這個空?」這叫方人,就批評人。證明子貢已經進步了。進步了,他不評論人,他看人的好樣子,他要學習。而且他評論顏回也確實評論得非常的中肯,他說顏回能聞一知十。這個十剛才講了,是圓滿,不是數字。他聽一個道理,他能悟出全部的道理,這是屬于「上知之資」,這個資質是非常的優秀的,上智之人,根性很利?!干畞喴病?,這個生知,是生而知之。

  孔子講有三等根性的人。一類人是「生而知之」的,一生下來就能懂,悟性極高。第二種是「學而知之」,你悟性沒那么高,學習,學習圣賢,慢慢的去入圣賢之道,學得很像的時候,你就是圣賢。最后一種,第三類的人是「困而知之」,他又沒有悟性,又不肯學,最后怎么樣?碰釘子,碰到頭破血流了,他就總算悟明白了??峙乱靡惠呑尤ヅ?,碰到最后,覺得還是《弟子規》好,或者是還是圣人講的話對,但是這已經吃了不少的虧,這是屬于第三種根性的人,困而知之。

  孔子他屬于學而知之,這是中等根性之人。所以你看看,孔子他在《論語》里面他自己說,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鬃幼约褐v,我曾經一天到晚不吃飯、不睡覺,干什么?在思考,在那想,想來想去,想沒用,「以思無益」,就是沒有用,「不如學也」,還是好好學,想不出來。這個思,是他悟不出來,悟不出來只好學??鬃咏o我們示現的是中根人,我們很感謝孔子給我們做這個示現,如果他給我們示現上根人生而知之,那我們沒辦法學,誰比得上孔子?所以正是他給我們示現的靠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這樣慢慢就逐漸逐漸能夠成為圣人。這給我們示現次第,我們能學習。

  我們自己都是中下根人,我是自己很老實,都是什么?中根還可能不夠,下根,介乎中根和下根之間的那種人。你說我困而知之,還不至于,還沒有碰很多釘子,那我還是愿意學習,但是比起子貢就差一籌。你看子貢是聞一知二,中人以上之智,學而知之之才,他是學而知之的人,中根以上的人,他聞一個道理能夠通達,觸類旁通第二個道理。我們確實也比不上子貢,但是我們恩師也教我們,我們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的根性會愈來愈利,原來是下根人,慢慢就提升到中根,最后就能變成上根。所以學有好處,能夠幫助你提升。為什么?本來人人都是圣人,人人生來就是性本善,只是個人的障礙多少不一樣?!洞髮W》講的「明明德」,那有的明德比較明一點,有的沒那么明。那都是什么?習氣在障礙,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習氣在障礙。我們在學習修學的過程中,習氣會愈來愈少,那本性就顯發得愈來愈多,所以根性就會愈來愈利。

  大家如果聽我講課,這幾年可能你們也會覺得我好像在提升。不少人也跟我說這個話,我自己倒并不特別覺得,沒有認真的去感覺這個事。但是他這么一說,我回頭想想,還真有點道理。學了三年了,原來是下根人,慢慢慢慢的根性就會利起來。所以我們現在讀這些先儒的批注,包括讀蕅益大師的批注,我們都能夠基本讀得懂。你要說三年前我讀這個,說老實話讀不懂,更講不出來。這是什么?自己確確實實的有所提升。但是離上根還是差很遠,甚至達不到聞一知二,偶然能夠有一點聞一知二,但是不是時時都有。所以我們這是屬于學而知之。

  聞一知十是上知之資?!干畞啞?,亞就是雖然沒到生而知之這么高,但是也差不多,接近了,這是顏回的根器。子貢是聞一知二,學而知之之才。下面又講,「子貢平日以己方回,見其不可企及,故喻之如此?!棺迂曀幸粋€習氣,就很愛看別人,這眼睛老盯著別人看,看到別人是什么樣境界?比我高還是比我低?他有這么個習氣,這個習氣其實不好,這叫「方人」,評價人,心往外散了。顏回絕不會這么做,所以他根器比子貢高,就高在這,他是處處反觀內省。你看,顏回他能夠成天都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顏子四勿」。他都對自己而言,他沒有去看別人。他沒看別人,只看自己,自己提升就快。那看別人的時候,光看好樣子就行,向別人學習,絕不去看別人好壞。用這種好丑之心看人,這是什么?分別執著,自己障礙自己的心性。

  其實外面有沒有好丑?沒有?!妇尘墴o好丑,好丑在于心」,全在你自己的心。你的心是好的是壞的,外面境界像鏡子一樣,全給你照出來。你看到鏡子里是好的,說明你心中是好的。你看到個個都是仁者,向他們鞠躬,每位都是仁者,其實你自己也會是仁者。你只看到仁,就像孔子講的,這是好仁之人。你不看到那些不仁的地方、不賢的地方、不善的地方,不看,那你自己也就是善人了。這就是非禮勿動,動就是心都不能動,凡是不符合禮的,就是跟自己性德不相應的、跟明德不相應的,不能動這個念頭。顏回修身的功夫比子貢高。

  其實根性的好壞,就是看他能不能夠力行。這個人聽了之后能力行,這個人根性就利;聽了半天還不去做,那個就是根性下等。聽了就去做,你看顏回一聽到孔子告訴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他立即怎么說?「請事斯語矣?!拐埵滤拐Z矣,就是我現在請求去力行夫子你這個話。聽了就去做,依教奉行,不打折扣,這是顏回根利的地方。所以真正根性利的人,外面看起來大智若愚,因為他什么?聽了就去做,像前面講的無所不悅、不違如愚。咱們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老實、聽話、真干。就是這樣不違如愚,歡喜信受,不打折扣。其它的弟子確實不如顏回,就在此。

  子貢見自己及不上顏回,「不可企及」,就達不到顏回的水平,所以用聞一知十、聞一知二來比喻?!阜蜃右云渥灾?,而又不難于自屈」,孔夫子知道子貢的境界,他有進步,還有自知之明,他不會覺得好像自己了不起。而他還沒有什么?退屈的心,雖然覺得自己比不上顏回,但是自己沒有想退屈,覺得比不上了,我也不干了。他沒有這個心,還是想學,好學的心還是有。所以「故既然之,又重許之」,這里講到贊同他的講法。所以「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第一個「弗如也」就是肯定他的說法是對的,你不如顏回?!肝崤c女弗如也」,再說一次,我贊許你,你確實不如顏回,等于這個話說了兩遍。

  「此其所以終聞性與天道,不特聞一知二而已也」。顏回聞一知十,子貢聞一知二,聞什么東西他能夠達到聞一知十?換句話說,他這個聞是怎么個聞法?這里點出「終聞性與天道」。性和天道,這是《中庸》里面講的,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個講的是宇宙的本體,天、命。按照蕅益大師的講法,這個講的就非常的深,說天是什么?天就是我們的自性,這是整個宇宙的本體。命,命是什么?命是在天(自性)當中起了相。講性,性是不生不滅的,這是所謂六祖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自清凈、本不動搖,這稱為天。

  但是在這個性、天里頭,忽然起了個相。相怎么起的?因為有念頭,有念頭就會有相。這個相起來了,相就有生滅,有生滅的叫命。我們說壽命,這個命是,它是有生滅。所以「天命之謂性」,天和命是分開兩個解釋,天是講自性;命,佛法里面稱為阿賴耶識。性、天不生不滅,叫真心。那命,命是有生滅的,是妄心??墒沁@個不生不滅的真心,跟這個妄心又是和合在一起的,分不開,就好像水和波的關系。我們看到海水起波浪,我們看到的是波浪的相,波浪有生有滅,有起有伏,可是它的體是什么?本體就是水,不管你的浪大,還是浪小,那都是水。所以講到性天,或者天性,那是講不生不滅的,那個是水。會生滅的是浪,那浪和水是一不是二,它分不開的。哪里說離了水還有浪,離了浪還有水?不可能。真妄和合,這叫「天命之謂性」。這個真和妄和合在一起,就成為了我們講到的阿賴耶識?!度A嚴經》里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惯@個識就是阿賴耶識,它是我們整個宇宙的本源。這個本源又有真又有妄,真妄和合,真妄不二,這是講到的「天命之謂性」。

  那「率性之謂道」?在阿賴耶識里頭的,我們講有種子,種子有善有惡。善的種子發顯了之后,就有善的境界發生;惡的種子發顯,就有惡的境界發生。君子遵循著善法去修善,斷惡修善。這叫什么?率善性就成了善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如果是小人,小人反過來,他是率惡性(率是循,遵循的意思),就是順著惡的種子去造業。率惡性,就變成惡道了,小人之道反中庸。所以稱為「率性之謂道」,這個道有善有惡。

  「修道之謂教」,圣賢的道理教我們修什么?修圣賢之道,修中庸之道。也就是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圣,修這個道。這個就叫教,「修道之謂教」。所以整個圣賢教育講什么?就講「修道之謂教」的。這是講的性與天道,這是講到宇宙的本源。宇宙怎么來的?宇宙是真心和妄心和合而生。那這個心是起什么念,善念惡念,就有什么樣的境界。我們學圣賢之道應該怎么樣子來調整我們的念頭?這就是性與天道的問題了。這個道理很深,不是一般人可以懂的??鬃拥牡茏永镱^沒有幾個能懂,真的只有顏回才能通達明了。所以孔子說子貢講的沒錯,聞一知十,聽一個道理就懂得全體道理。為什么?因為他悟出了本性,他已經見自本性,我們講大徹大悟的境界,所以他能夠知一就能知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子貢他當然沒這個境界,他聞一知二,他就能夠觸類旁通,已經是了不起了。

  我們來看蕅益大師他對這段文的點睛批注,「子貢之億則屢中是病,顏子之不違如愚是藥,故以藥病對拈,非以勝負相形也?!惯@些批注都是意味很深的?!缸迂曋畠|則屢中」,他這個是病,「億則屢中」什么意思?這是出自《論語》「先進第十一」,第十一篇第十九章。原文是這么說的,「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勾蟾诺囊馑季褪强鬃淤潎@評論顏回,說顏回他是一個平民老百姓,是個庶人,而且是很窮的人?!笇铱铡?,空是空乏,沒錢、沒財物。但是顏回確確實實,他能得夫子之道。他,我們看到簞食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他樂在其中。證明他對貧富已經沒有分別,真正貧也樂、富也樂。貧富無所謂,沒這個分別執著。

  「賜不受命」,賜是講子貢,子貢就沒有顏回那種境界。他怎么?他不知天命,而且他進行貨殖,貨殖是他做生意積財。積財沒有說不好,但是他有心要去積累自己的財富,說明他意念還在財富上。這跟顏回就差很遠了,顏回的念不在此?!竷|則屢中」,子貢很會說話,也很會意度。這個億就是他很會思考,他思考的也確實很準,所以講出來也能夠講得很準。屢中,就是常常被他說中,但是他并不是真正通達天理、天命之人,是這么個意思?!竷|則屢中」,也就是說,他自己很喜歡思考,億也,意度,他很喜歡思考。

  顏回不思考。會思考的這是病,所以蕅益大師講,「子貢之億則屢中」這是病,正好這是他的毛病,別人以為這是他的長處,能夠善于思考,其實對圣人而言這是個病。那顏回?「顏子之不違如愚」,顏回確確實實做到對夫子的教誨絕沒有違逆,絕對是依教奉行,不打折扣。如愚就好像表面上看他傻傻的,告訴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一點不愿意的心都沒有,也沒有任何的疑問。但是這是藥,治什么?就是治子貢的病,子貢想得太多。這一想,落到了他的分別執著里面。那他善于思考,就說明他善于分別執著。善于分別執著,去道就遠了,離道愈來愈遠了。顏回不分別不執著,看起來像一個愚癡的人,但實際上不愚。所以老師孔子在這里是用顏回的藥來治子貢的病。

  老師是循循善誘,真的是教學很有善巧方便。你看他突然間,有一天他就問子貢,你跟顏回誰好?這么問,帶起這樣的一個話頭,回頭讓子貢去悟。所以「故以藥病對拈」,因為子貢的毛病恰好是顏回的優點,就用顏回跟子貢來比,這是應病與藥,對治子貢的病。不是說孔子真的想讓子貢評一個勝負,說你跟顏回誰勝誰負?沒這個意思,如果有這個心,那屬于方人。子貢方人,子貢愛評價人,老師夫子怎么愛評價人?他這完全是應病與藥的。這個著眼點確實比先儒著眼點就高了,確實體會孔夫子的意思了。要不然就講不通了,子貢方人,孔老夫子都會批評他,那他自己怎么還能夠這樣去方人?對不對?他這么做完全是為了幫助子貢提升。

  底下又說:「子貢一向落在聞見知解窠臼?!棺迂曀拿【驮谟?,落在哪里?落在聞見知解這個窩里頭了,他就出不來了,被他所見聞知解給束縛了,跳不出來,所以「卻謂顏子聞一知十」。因為子貢他是用自己的心量量度顏回,他以為聞知這種能力愈強,就是愈高。所以他才說,顏子能夠聞一知十,而自己不如他,是因為我只是聞一知二。他把優勝的標準定在聞知上,蕅益大師給我們揭示出來了,一般人怎么能看出這一點來?

  下面講:「雖極贊顏子,不知反是謗顏子矣?!棺迂暿鞘裁?他根本不知顏子的境界,他講這話本來是想稱贊顏回的,說他聞一知十,實際上顏回根本不用聞知。換句話說,人家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何來聞知?子貢還說別人有聞知,這不等于毀謗顏回嗎?哪是贊嘆顏回?這種話,在佛門里面講得特別多。你看佛在《金剛經》里講,說「如來無有定法可說」,如果你說如來有說法,那叫謗佛。是不是有這個話?佛沒有法說。沒有說法,他為什么說了四十九年,怎么說沒有說法?確實沒有說法,因為他沒起心沒動念??墒欠踩撕苜潎@佛,「你看釋迦牟尼佛已經說了四十九年的法」。沒想到,好像是贊佛,實際上是謗佛。這個是凡夫不懂佛境界,這里子貢也是如此。他想贊顏回,結果其實是誹謗他。顏回根本沒有聞知這種意念,完全是以無分別心、無執著心去領納圣人的意思。

  「故夫子直以弗如二字貶之」,所以孔子說「弗如也」,你確實不如他。這個不如,不是說只在數量上的不如。你是知二,他是知十,這數量上的不如,不是,是整個境界上不如。人家根本無聞無知,沒有用心意識,你是用心意識,整個境界都不同,而子貢根本不知顏回的落腳處。所以夫子已懂顏回的境界,他知道子貢看錯了,點他「弗如也」,你確實不如,不止是一個十、一個二的區別,那整個層次上不同。

  「蓋凡知見愈多,則其去道愈遠」,這就點出來凡人為什么不得以成圣人?知見太多。在佛門《楞嚴經》里就講到,「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顏回他做到知見,就是知和見,就是他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面的境界,知得清清楚楚、見得清清楚楚。但是他不立知,他沒有在知和見的基礎上又立個知見,他沒有。所以能做到不違如愚。子貢立知見,所以才說出聞一知二、聞一知十的話。這是什么?愈有知見,去道愈遠,這就是「億則屢中」的毛病。他是愛意度、愛思考,偶然給他說對了,那也是大錯。因為什么?從根本上錯了,他用這個心意識就錯了,離道就遠。道不可道,也不可想、不可思,也不可議,一定是讓你把念頭都息滅了,叫做離言絕慮,你才能夠有見道的那天。

  底下說得很有意思,「幸而子貢只是知二,若使知三知四,乃至知十,則更不可救藥?!惯@真的是蕅益大師的評判,直指心源,把這病根給揭出來。子貢幸虧他只是聞一知二,知三知四,知得愈多愈麻煩,去道愈遠。知見太多,那是無明,那就是要斷的。底下又說:「故彼自謂弗如之處,正是可與之處?!惯@是什么?子貢說自己不如顏回,為什么?我只聞一知二。這聞一知二還好,幸虧你是聞一知二,「正是可與之處」。你可與,就是可贊許的地方。幸虧你沒聞一知太多,知得愈多愈麻煩。所以希望你別知那么多,就是不要那么多的分別執著,不要那么多的知見,不要那么多的意度猜測。讓你的心空掉,你的明德才能現出來,你的本善才能恢復。

  所以「如此點示」,這種老師真的是會教人,一下直指心源,把毛病、病根給扎出來了?!复笥卸U門殺活全機」,就像禪門中禪師點化弟子那樣,就看你能不能悟?!赶М敊C之未悟」,當機者是子貢,子貢沒悟,把夫子的一片苦心給浪費掉了?!负藓笕逯嚱庖病?,蕅益大師也是講得很不客氣,這些后儒完全用自己凡夫知見去意度猜測圣人知見,這是謬解、錯解了。這里完全不是讓我們立什么知見,完全就是讓我們放下知見。確確實實如果不是經蕅益大師這樣給我們點示出來,那我們都被誤導。所以《蕅益四書解》,那是千古的最優勝的一個「四書」的批注了,完全將孔顏心法為我們揭示無余。

  好,我們再看江謙先生有個補注,就是如果我們對蕅益大師所注的還沒完全明了,再可以用江謙先生補注來幫助一下。他說:「二者數之對,告往而知來,見生而知滅,對待知見也?!故q益大師這里教我們放下知見,因為知見愈多,去道愈遠。子貢講聞一知二,這個二就是相對,相對的數,就是有黑有白、有高有低,這都是相對?!父嫱獊怼?,這是什么?過去我們前面學過的,子貢跟夫子論詩,子貢很有悟性??鬃淤澰S他說「告往而知來」,就是告訴你過去的這些,你就懂得將來的那些,就是舉一反三,這是聞一知二的意思。那有往有來,有以往、有將來,這是相對的,時間上有相對?,F在科學家講的相對論,就是相對時間上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空間上有四方,有十方;生命線上有生也有滅,這都是相對,對待的知見?,F在就要我們把這個對待知見放下,叫「絕待圓融」。絕待就是把對待給絕掉,你才能圓融,知見就圓了。圓了是什么?就是你證得自性,你知見就圓。

  顏回他聞一知十,十怎么講法?「十者數之成」,成是圓滿,包括一切?!钢患匆磺?,一切即一」,這個就是聞一知十,這十是一切,聞一就知一切。為什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是你要知道,如果有一和一切的對待,這也錯了,這還是二。把這個一和一切對待也放下,一切和一也是一,不是二?!讣赐鶃?,即無往來」,往和來這是一,就沒有往和來的區別。但是你有往來、有無往來,這又是相對了。你把這相對也放下,真正歸一,歸源了?!讣礋o往來,即一切往來」,無往來和一切往來,又是一?!讣瓷鷾?,即無生滅」,這個也是生滅,生和滅是一,有生滅和無生滅也是一,根本沒有對待,就完全把對立放下,沒有對立知見,沒有二法,只有一法?!讣礋o生滅,即一切生滅」,這都是講這個意思,「不二法門也」,入得不二法門,你就真正見道、證道。

  「子貢于此蓋已能信解」,子貢能說出這個話,說顏回能聞一知十,我們也不能小看他。為什么?他已經解悟了,他能夠對這種不二法門能夠信、能夠解了,但是「行證不及顏淵」。他做不到,他只是知道有這么個境界。他說顏回也說得很對,孔子也是贊許他。但是孔子和顏回已經入這個境界了,子貢沒入境界。但是難得他有自知之明,「故孔子許其自知」,孔子還是稱許他,說他有自知之明。這自知之明證明他還有解悟的能力,信解行證他做到前面兩條,他信、他解,理解了,但是還沒行、還沒證,或者行得不夠,還沒證到。

  那我們現在跟著恩師學習、學道,也是如此。恩師講的這些儒釋道的經典,那我自己聽了之后,我都能信、都能解,我都能聽懂。但是我就是跟子貢一樣,只有信解,但是行證沒有?,F在什么?信解也很難得了,我們等于說懂得方向,知道往哪個方向努力,我們就朝著那個方向去行??墒悄阋?,如果不行,信解沒有用,你煩惱斷不了,跟凡夫沒兩樣,學和沒學是一樣的。學了什么?學而無行,就是解而無行,那增長邪見。子貢他是聞見太多了、知見太多了,所以孔子拿了個棒要打他,鞭笞貶斥他,不能讓他只解不行?!兜茏右帯飞现v,「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顾怨庥行沤獠恍凶C,那還不如不要信解,還不會長浮華。所以這都是什么?我們自己提醒自己,學傳統文化的人,要注意這一點,不能長浮華。信了、解了,得去行、去證,那才是你真正的境界,否則都是叫做「說食數寶」。說這個食物怎么好吃好吃,你也沒吃著,不知道它真正的味道。數寶,你數的這個珍寶是給別人家數的,又不是你的,你得不到它的受用。所以應該學習顏回那樣,「不違如愚」,老實、聽話、真干。

  【評析】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他勤于學習,而且肯獨立思考,能做到聞一知十,推知全體,融匯貫通。所以,孔子對他大加贊揚。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顏回那樣,刻苦學習,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學業上盡可能地事半功倍。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1)愈:勝過、超過。

  (2)十:指數的全體,舊注云:“一,數之數;十,數之終。”

  (3)二:舊注云:“二者,一之對也。”

  (4)與:贊同、同意。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女弗如也!”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