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關鍵詞:論語,雍也第六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這一章我們很熟悉了,孔子在這里盛贊顏回,說了兩次『賢哉回也』,說顏回真正是大賢。你看,開頭說一次,結尾又說一次,盛贊。夫子對其他弟子沒有這樣盛贊過,原因出在哪里?這里頭就講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匾膊桓钠錁??!?/p>

  我們看雪公的批注:「顏子賢而貧窮,然據《韓詩外傳》,尚有郭外之田五十畝,郭內之田四十畝?!顾€是有一些薄田,勉強得以維持生計?!俄n詩外傳》是漢朝學者韓嬰他寫的,他是漢文帝時期的博士,文帝博士?!肝┮院脤W,不愿仕」,顏回本來是可以出仕做官的,那為什么他不出來做官,不像子路、子貢、冉求那樣?就是因為他好學,他始終追隨著夫子,沒有離開半步。做官當然是可以得到功名富貴的,但是在顏子眼中,一點不在乎,他愿意追隨夫子來學,而過著貧寒的生活,這是好學?!腹室率匙∶銖娮越o。餐具不備,乃以竹器代碗盛食?!鼓憧此负勈场?,簞是什么?用竹子編的小簍,一個竹器來代替碗,碗都沒有。碗是陶瓷做的,陶瓷比竹器要貴,當時?!钙帮嫛?,就是「飲則以瓢舀之」,喝水連杯子都沒有,拿個葫蘆瓢到水缸里面舀一勺來喝。你看,就是這樣的清儉的生活?!缸≡诼?。生活如此簡陋,他人必不堪其憂,而顏回不改其樂?!惯@個了不起!別人要是像他那樣,那都不知多么憂慮了,會怨天尤人。顏回不僅不怨天尤人,他還樂,、很快樂,。在這樣的境界里面,他不改其樂,他不愿意改變這樣的貧窮生活,他覺得天天跟著夫子學習,這是最快樂的事情。

  我們讀這個有沒有感同身受?我們要求學,這好學之心是成就的關鍵,如果沒有好學心就不能成就。像孔子講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故畱羧思依锩婺苷业揭粋€根機不錯,忠信跟孔子差不多的,這個就很難得了。有孔子的根機,但是為什么不能成就孔子?因為沒有孔子的好學。所以看看我們能不能成就,當然首先要有根,根就是忠信,用忠信來代表你的德行,當然也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你要有根。有了根還不行,你只能稱為一個好人,但是不能稱為一個圣人。要怎么成為圣人?好學。像顏回一樣,他就能成圣人,不改其樂。

  底下說,「不改者,本來貧窮,本來即樂,今仍貧窮,今仍樂而不改。意在言外,顏子得道矣」,這點得好。我們看到雪公對《論語》的體會,也是極為深刻。顏回為什么「不改其樂」?這個不改的意思,就是他本來是貧窮,他不愿意改。為什么不愿意改?「本來即樂」,他本來就很樂了,不用改了,所以「今仍貧窮,今仍樂而不改」。大家細細體會,他何以能夠處貧窮而樂、而不改?這里面有這個意思透露出來了,「意在言外」,透露出來了,顏子得道了,、他成圣人了,。何以知之?「學而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這以前我們學過這一章。子貢講的,如果是處貧窮,但是對富貴人沒有諂媚的態度;處富貴的時候,沒有驕慢的態度,這個怎么樣?子貢說這話,他暗示是自己,因為子貢他是很富貴的,他能做到富而無驕,請孔子給他做個鑒定。結果,「子曰:可也」,還行,沒有特別贊嘆,只是給他一點肯定,但是并不是非常推崇。說什么?「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境界不一樣,子貢只做到了富而無驕,但是未做到富而好禮。貧而無諂的境界,跟貧而樂的境界,又是差了一個等級。

  「貧而樂者,即如顏子,樂有所得,非樂貧也,乃樂道也?!顾鶚返?,不是那個貧窮,這個給我們點出來了。貧窮和富貴本身不是我們所樂的寄托,如果你說我很喜歡貧窮,不喜歡富貴,那你也是不正常,有富貴也不一定是要推辭。貧窮也好,富貴也好,都能夠得到這個樂,這個樂不是建立在貧窮或者富貴的條件上。為什么?因為他樂道,貧也能得道,富也能得道,所以「君子「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你貧賤也好,、富貴也好,都能得道,他樂的是道。只是顏回剛好他是本來貧窮,他得道了,他就很樂,他也不愿意改。說老實話,要改,也是要有因才行。

  為什么人會貧窮?前生布施財富布施得少。要是前生布施財富多,就像子貢一樣,他就很富貴,修的因不同。但是沒有關系,前生沒有布施財富,這一生不影響他樂,他因為他得道了,甚至他的樂超過那個富貴人的樂?!割佔右训闷涞?,故不改其樂。他人不解顏子之道,則不知顏子之樂?!顾晕覀冎李佔訕返氖鞘裁?,他這個樂是法樂,不是依靠外面的境界來做條件,外面境界是有貧有富,他不依外面境界,他是依自己心性中的法喜。那只有「唯孔子知之」,這個樂孔子知道,為什么?因為孔子得道了??鬃拥木辰绫阮伝馗?,所以他能了解。子貢沒有顏回那么高,子貢就不能了解顏回的境界,甚至連顏回落腳處都不知。

  所以我們要體會顏回之樂,一定要像顏回那樣得道才行,這個事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顏回說出來了,我們也不懂,不是那個境界,說了也就是聽聽熱鬧而已?!肝ㄗC方知」,你去證明,怎么證明?你要像顏回那樣好學,鍥而不舍,勤奮努力精進,你最后得道。得道了以后,老師就會給你印證,像這里孔子對顏回這是印證,你得道了,這一句就是印證他。這個印證,孔子是說出來了。說出來是他的慈悲,讓我們明白,原來有這樣的境界。有的不說出來,師徒二人相視一笑,像釋迦牟尼佛拈花,迦葉尊者微笑,然后佛也講了,說我有涅盤妙心已經傳給了迦葉尊者。別人不懂的,就是聽了一種茫然,全不懂這里的境界,只有這師徒二人能明了,這是以心印心。當然了,世尊也慈悲,也說出來了,這就是禪宗的緣始。

  顏子之樂,我們要怎么學?最重要的,先要放下身外之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你這些放下了,才有可能入道,。沒有入,只是到門口,但是到門口就了不起了,再跨一步就進門。如果這些沒放下,那顏子之樂,一輩子都得不到。別說顏子之樂,乃至子路、子貢他們的境界,我們都未必得的到。夫子講,「子路升堂也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子路的境界也不錯了,他能升堂了,只是沒入室,。顏回入室了,入室弟子了。但子路也是他放下了名聞利養,他能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自私自利,這種人才擔得起圣賢家業。放下了之后,還要繼續提升,不能得少為足。

  放下不是讓我們什么事都不干了,有家財都扔掉,也不是這個意思。心上不執著,富也可以,、貧也可以,那是你前生因果決定的。富,我不是為了享受,我拿我的財產多去為社會、為眾生工作,這是你多了一分責任。這財產也不是你的,為什么不是你的?你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是經你的手用一用而已,哪是你的?要是你的,你能帶得走,那才是你的;帶不走的,那不是你的,你只有使用權,你沒有所有權。所以聰明的人,現在我有使用權,我多用它來幫助社會,、幫助眾生,這是《大學》里面講的「仁者以財發身」。他用這個財來提升自己的道德,來積功累德,這叫「以財發身」。不仁者是以身發財,把德行損害了,損人利己、自私自利為代價,去消耗他命中的財,他去賺來的財是他命中本有的。但是他用那種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手段,只會把命中的財給削弱。這不仁者也是愚癡的人,沒有智慧。所以人要做仁者,先得有智慧,「未知,焉得仁」,這是《論語》上講的。你要做仁者先有智慧,你得明白,至少明白因果,你就能放得下了。放得下,你才能夠登堂,、才能夠入室。

  蕅益大師給我們講的批注,也非常精彩,他說:「樂不在簞瓢陋巷,亦不離簞瓢陋巷。簞瓢陋巷,就是他真樂處?!惯@幾句話講得特別精彩。我們讀了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沒明白,到底是蕅益大師是什么意思?「樂不在簞瓢陋巷」,簞食、瓢飲、居陋巷,這個是講外面的境界。顏回之樂,不是依賴境界。如果是依靠境界才得到的樂,那還是沒放下。有的人學顏回,顏回就是簞瓢陋巷,他也來學簞瓢陋巷,吃飯拿那個竹簍,喝水拿個瓢,故意住在那個山林野外罕無人煙的地方,學著那種清高樣,只是學個樣子,沒真學到。為什么?因為他心還住在境界當中。這個樂,是心性中自然涌出來的法樂,跟外面境界沒有關系。它不會受境界的影響,境界順境、逆境不影響他的樂,這個樂才叫真樂。如果是依境界做條件,順境我就樂,逆境就不樂,;或者是貧窮我就不樂,富貴就樂。那有的人反過來,他一貧窮他還裝著樂,富貴的時候他就認為這苦,那個還是心在境界上轉,心隨境轉,不是真樂。

  真是不變的,是永恒的,常樂,真樂,所以這里講「樂不在簞瓢陋巷」。我們把「簞瓢陋巷」用一個「境」字來替換,「樂不在境」,你就懂了?!敢嗖浑x簞瓢陋巷」,「樂不在境,亦不離境」,樂是講我們的真心中的法樂。心,要知道這是講真心,不是講我們那個會變的妄心。如果是說會變的妄心,那個樂也會變,從妄心里生的樂跟那個妄心一樣會千變萬化。從真心里生出來的樂,就像真心一樣,永恒不變。真心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本不動搖的,、本自清凈的,這里頭產生的樂才叫真樂。

  那心在哪?心不在境,亦不離境,這個心是我們整個宇宙的本體。宇宙是這心變現出來的,宇宙是境界,萬事萬物都是境界,但是都是這個心性變現出來的。你說真心在哪兒?不能在境界以外找真心,真心跟境界和合為一。但是你不能說那個境界本身就代表了心,但是心又在境界當中。我們舉個比喻,人作夢,你做過夢吧?做過。那請問你,你作夢的時候那個夢境是哪來的?夢境不是人造的吧?,也不是上帝造的吧?,是你那個作夢的心變現出來的,對吧?。那作夢的心在哪兒?那個心不就是你的夢境嗎?你不能離開夢境去找你的心,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你體會這一點,你就懂得了什么叫心不離境。

  所以顏回,我們去用這個道理去體會,顏回應該也是證得心性的人。他在境界上悟明自己的本妙覺心,所以嘗得了這個真樂。所以這底下講,「簞瓢陋巷,就是他真樂處?!购勂奥锸蔷辰?,境界也不離心,心也不離境,心境一如。他證得了心,在什么境界中他都樂,。那他現在在簞瓢陋巷的境界當中,他也是在此而得到真樂。我們細細去體會,那你要是命好的,你沒有簞瓢陋巷這種貧窮的境界,你像子貢一樣有大富大貴,那大富大貴就是你的真樂處。樂不在大富大貴,亦不離大富大貴,你套用這個說法,你自己去好好理解。然后是什么?在境界上你能夠離開境界,不受境界的染污,、不受境界的影響,叫即相離相。離相,是講到,不是說真正把境界給踢開了,不是,心里不受境界相的干擾。,所以叫即相,。即相又跟這個相合在一起,但是又離相。

  這就是佛法里面講的「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天臺用空假中三觀,空觀是什么?看到心,在哪看到心?就在境界上看到心,就像你作夢似的,心在哪?夢境就是,就在境界上可以看到心,心在哪?簞瓢陋巷就是。你看禪宗里面老師考問弟子,弟子見了性了,問他「你說心在哪?」拈了一把樹葉,「這就是?!估蠋燑c頭,「你證得了?!剐牟浑x境,但是又不能被境所轉,不能夠迷在境界相中。所以在境界中,你看到那個心,這叫空觀,心是空的體。那么相是假的,就是假觀。用是用中,用就是樂,顏子得到大樂,他這是用。這就是他空假中三觀,這三觀是三而一、一而三,同時。

  底下蕅益大師講:「惟仁者可久處約。約處,就是安處利處。若云簞瓢陋巷非可樂,則離境談心,何啻萬里?!故q益大師這個解釋確實是非常的好,但是要講解,否則一般可能看不懂?!肝┤收呖删锰幖s」,這是《論語》上的話?!缸釉唬翰蝗收?,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惯@是講到不仁的人,不可以久處貧困,約是貧困的意思。因為什么?如果貧困久了,他就會無事生非。仁者可以久處約,他安于貧困,就像顏回,他簞瓢陋巷不改其樂?!溉收甙踩?,知者利仁」,就是仁者心是安的,所謂心安理得。他安在哪?安在仁上,叫安仁。仁是哪?仁不是境界,境界上有貧富、有貴賤,仁不是境界,但是又不離境界。任何境界中他的心都是安的,這叫仁者安仁,他安在仁上?!钢呃省?,智者他能夠行仁而利于社會,也利于自己,這是自利利他。

  所以這里講到的「惟仁者可以久處于約」,這是講的顏回。只有顏回這樣的仁者,可以久處于貧賤而安仁,他心是安在仁上的,所以他能夠常樂?!讣s處」,久處約,他能夠處于貧困,這叫約處。貧困的境界是約處,就是他的安處,就是他的利處,他能安仁。剛才講到,仁不是境界,又不離境界。約處就顏回來講,就是簞瓢陋巷,仁就是他的簞瓢陋巷的境界,就是在這個境界里面他能夠自利利他。他能夠安處在這樣的一個貧困境界,做出這樣的榜樣,他自己得樂,這是他自利。他怎么利他?做一個好樣子出來,身教,讓我們知道原來快樂不是從境界上起來的,順逆境界都能得樂,所以這叫做順逆皆順。順什么?順自性,你證得自性,順境逆境你沒分別了?!妇尘墴o好丑,好丑在于心」,你的心是安在仁上、安在自性上,哪有什么好丑分別?自然分別執著就脫落了。

  底下給我們又再一次把這個道理講明白?!溉粼坪勂奥锓强蓸贰?,如果說簞瓢陋巷不是可樂的環境,這就是「離境談心,何啻萬里?!顾允鞘裁?樂不離簞瓢陋巷,心是不能跟境離開。我們觀心,叫空觀;觀境是假觀,空假不二,和合為一,用就是樂。所以不能離境談心。離境談心,是離開境界,在境界以外又找一個心,找不到。就像你作夢,在夢境以外去找你作夢的心,找不到,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所以這里面簞瓢陋巷就是他的真樂處,他的樂不在境界,又不離境界。細細體會這個道理,你要是明白了,你現前就得到樂;不明白,那「何啻萬里」。這個啻就是止,何止萬里之遙,差別太遠了,天淵之別,圣人的意思根本不懂,「不知圣賢落腳處」,完全不明白。

  這里面不明白怎么辦?沒關系,我們要勇猛精進的修學,學著在順逆境界當中,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你就能夠嘗到這種樂。稍一起分別執著,樂就沒有了。順的境界中起了貪愛,有好吃的想多吃一口,好的房子就想住在這里頭不走了,對房子貪愛,對境界產生了貪著,得不到這個樂。也不能起厭恨,厭惡的心也不行,不好的境界也不能厭惡,總學著隨緣過,任何境界都學著不分別不執著,慢慢提升到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功了。不起心不動念,那是自性圓滿現前,那你的樂就永恒不變了,那個樂不是跟苦相對的那個樂,那是絕對的樂,我們叫極樂,現前就是極樂世界了。為什么?因為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甚至沒有妄想,完完全全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你不就是在極樂世界中?那在極樂世界的人處富貴也不改其樂,處陋巷也不改其樂。

  好,看下面的江謙先生對于蕅益大師的一個補注,這個補注也非常的好,證明江謙先生也是深得蕅益大師的真傳了,雖然不是同時代的人,江謙是民國的人,但是江謙是私淑蕅益。我們現在學蕅益大師的著作,也等于私淑蕅益,做蕅益大師私淑弟子。江謙先生講的,「列子沖虛經言」,這是道家《沖虛經》,列子著?!稕_虛經》言,說「仲尼閑居,子貢入侍,而有憂色。子貢不敢問,出告顏回。顏回援琴而歌??鬃勇勚?,果召回入。問曰:若奚獨樂?;卦唬悍蜃愚瑟殤n??鬃釉唬合妊誀栔?。曰:吾昔聞之夫子曰,『樂天知命故不憂』,回所以樂也??鬃鱼溉挥虚g,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爾,請以今言為正也。汝徒知樂天知命之無憂,未知樂天知命有憂之大也。夫樂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謂樂知也。無樂無知,是真樂真知。故無所不樂,無所不知,無所不憂,無所不為?!活伝乇泵姘菔衷唬夯匾嗟弥??!?/p>

  這一段來自于道家的列子《沖虛經》,可以說是對本章《論語》很好的批注,這里面講的道理也很深,我們細細道來?!稕_虛經》上講,「仲尼閑居」,這是有一天孔子閑居在他屋里頭,「子貢入侍」,去侍奉老師,這都是很難得的,有弟子相??吹娇鬃印赣袘n色」,這個憂色是孔子他有憂慮的臉色?!缸迂暡桓覇枴?,不知道孔子憂什么,「出」,出來就告訴顏回。顏回他比較靈,他對夫子的心意最明了,這時候顏回可能就想到,如何幫自己老師解脫他的憂慮,他就拿了一把琴,一邊彈琴一邊唱歌?!缚鬃勇勚?,聽到了,果然就召顏回進屋,就問他,「問曰:若奚獨樂」,說你為何自己獨自享樂,你這么快樂?「回曰」,顏回就說了,「夫子奚獨憂」,夫子您為什么單獨在這憂慮?孔子問他為什么單獨在那里快樂,顏回問你為什么單獨憂慮?師徒之間這個對話富有禪機,不知道我們能不能聽懂。

  「孔子曰:先言爾志」,你先說說,你為什么自己獨樂?就是你的想法,你的悟處。顏回就說,「曰:吾昔聞之夫子曰」,我過去聽過夫子您跟我講的道理,「『樂天知命故不憂』,回所以樂也?!拐f您老人家告訴我的「樂天知命」,所以我就無憂無慮了,這無憂無慮我就是很快樂。顏回回答了,孔子不滿意?!缚鬃鱼溉挥虚g」,這個愀然就是不那么愉快,很嚴肅。為什么?不是因為孔子的憂,看到別人樂,他就不愉快,不是這個意思,圣人哪會有這種心理?是發現顏回還需要再提升,顏回能夠樂天知命,他能夠樂了,但是他這個樂還是有起心動念。顏回做到了不分別不執著,但是還有起心動念,他要起心動念「我要樂」。有這個起心動念,境界還不夠。所以孔子這時候很嚴肅的跟他講,「曰:有是言哉」,我有講過這個話?這是對顏回說的。顏回說,過去曾聽夫子講,「樂天知命故不憂?!箍鬃诱f,我說過這個話?「汝之意失矣」,是你理解錯了,你都沒掌握我真正的意思?!复宋嵛羧罩誀枴?,這是我過去講的話??鬃哟蟾拍莻€時候講出這個境界,他現在也覺得不滿意,因為他提升了,過去的話是過去的境界,現在不一樣了。所以「請以今言為正也」,請你用我今天告訴你的話做為正理,以前那個不算,不同境界了。

  真的,夫子的境界提升得很快,一日千里。那以前境界跟現在不一樣,以現在的為標準。什么樣的話?我們來看,說「汝徒知樂天知命之無憂?!鼓?,這是孔子對顏回講,你只知道樂天知命是無憂,這當然是無憂無慮,無憂就是樂,你只知道這個樂天知命的樂,無憂之樂?!肝粗獦诽熘袘n之大也」,你的樂天知命,還有一個大憂患。樂天知命還有什么憂患?有。這個憂很大,大在哪?你不能見性。什么意思?因為你有個樂天知命的念頭,這就障礙你見自性了,這個憂很大!顏回他就著在這個樂天知命的念頭上,他未能夠從樂天知命上也解脫。不知道我把這個境界說清楚了沒有?大家好好體會。這是古德講的,只要有念就不中了,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怎么才有中?沒有念就中,有個念頭都不中。顏回有樂天知命的念頭,沒有真正達到中。所以還沒見性,那時候還沒有見性,夫子就這時候點化他。

  底下又說了,「夫樂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謂樂知也?!箻范?,是樂天知命。我們講樂天知命,已經著在樂天知命這個相上,這不是古人所說的樂天知命。那什么是古人所說的樂天知命?古人是圣人,「無樂無知,是真樂真知?!惯@個我們要好好體會,關鍵在這個「無」字。你的樂和知,都是有念,現在無樂無知就到無念了。你有樂天知命這念頭,還沒入圣人境界。把這個念頭也放下了,無樂無知,才是真樂真知。這個真是什么?自性現前,自性才叫真。那你的樂、你的知從自性中流出來,不是從你的心意識流出來。從心意識流出來的,是你有樂天知命的這些念頭,當然你的境界已經比一般凡人要高了,但是還沒有離開心意識。佛法里這是講到四圣法界,這是小圣,不是大圣,大圣不用心意識,完全是自然而然。道家講「道法自然」,儒家講到的「中庸」,真正證得了「天命之謂性」,這里講的天就是自性。證得自性了,你就得到真樂真知。

  「故無所不樂,無所不知?!诡伝厮诤勈陈锂斨?,他也會樂。如果現在讓顏回做一個天子,給他大富大貴,他也樂,他的樂不在境界的轉移,不在于境界。但是不離境界,在任何境界中他都樂,無所不樂,又無所不知。為什么?因為他做到了無知,所以他無所不知;他無樂,所以無所不樂;他無為,所以無所不為;他無憂,所以無所不憂。什么叫做無知、無憂、無為?他沒念頭了、沒妄想了,真正妄想斷盡。所以他不會有樂、知、憂、為這些妄念,而后真正得到了真樂、真知、真憂、真為,所以「無所不樂,無所不知,無所不憂,無所不為?!惯@個憂不是為自己,自己沒有了,用范仲淹先生的話來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惯@個憂和樂全不在自己上考慮,全是為一切眾生考慮。

  《大學》里面講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刮覀兏@一句話一起來參。人民百姓,我們講一切眾生,「民之所好」,眾生的喜好,我們好之,我們也喜好;眾生之所惡,我們也厭惡。我們自己沒有什么好惡,完全隨著眾生的心,他們的好惡,我們跟著好惡?!独銍澜洝防锩嬗芯湓捴v,「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埂斗ㄈA經》里面講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就是這個境界。他要是自己還有一個好惡,還有憂樂,還有知、有為,那就不可能隨著眾生的心而樂、而憂、而知、而為,他不能隨眾生心了。他要自己沒有了,自己在哪?自己就是法界,就是跟一切眾生合為一體。

  佛法里面講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叫法身大士。他沒有妄念,沒有自己起心動念,他才能夠隨著眾生起心動念而幫助眾生。所以這是孔子點化顏回,讓他再「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顏回聽明白了,難得,顏回真正是好學,講得沒錯,聽到這個境界,立刻就能入。所以「顏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他得到了,入境界了?!副泵姘菔帧?,這是最敬禮,向北面是向君,行君臣之禮,對孔子行君臣之禮,向他拜謝,謝恩師之點化。真的有禪門師徒之間機鋒話,顏回言下大悟就證得心性了,所謂見性成佛了。

  所以把這一段話,這是列子《沖虛經》上,江謙先生也是功力深厚,他把這一段跟《論語》這一章結合在一起。我們一對照就了解了,顏回是經過夫子點化之后,他安住于簞瓢陋巷當中不改其樂,這個樂是真樂,見了性的樂。所以江謙最后有一句結語:「學者知無樂無憂之本性,方知孔顏之憂樂?!菇涍^我們這樣學習之后,對這段話就明白了?!笇W者」是指我們,我們「知無樂無憂之本性」,本性就是自性,本不動搖、本不生滅,本來無一物,哪有什么憂樂?所以是無樂無憂之本性,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就不是本性了。所以你見得本性了,你真正無憂無樂了,這時候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而能隨緣。隨什么緣?眾生的緣,眾生有起心動念,你就隨著他起心動念。

  江本勝,這日本的科學家做的水實驗,他發現水結晶隨著眾生的心、念頭起變化,它的結構也起變化。水結晶都能夠隨眾生心,現所知量,你們想想這是什么境界?圣人就是這樣的境界,他要是自己有個心,說我要現一個好看的樣子,或者現一個不好看的樣子,你有這個心你就現不出來,你就不可能跟著眾生的心來現相。一定要自己到了不起心不動念,跟這水結晶相似,水結晶本身它也帶有自性的功能,因為自性無所不在。水結晶也有自性,也是自性所現的,所以也有自性的見聞覺知的功能,它能變能現。隨著什么變現?隨著眾生心變現,這是自性本來的功能?,F在你也證得自性,你也能隨著眾生心來變現?!斗ㄈA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里講的三十二應,就是應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現什么身而為說法,說法是度化你的。這個樂不是我們世間凡人所能夠體會的樂,這是圣人之樂,所以你要悟到了本性,「方知孔顏之憂樂」。他的憂樂是什么?他也表現出有憂有樂,這個憂樂完全是隨著眾生,自己安住在本性不動搖的境界里,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所以我們讀《論語》,真的講求悟性。這段話普通人讀了之后,隨口滑過,顏回簞瓢陋巷不改其樂,他能安住于貧困的生活,也能夠很好學,這樣講過去,沒把那個深刻的義理揭示出來。要不是蕅益大師和江謙先生這個批注,我們也很難體會。那我們現在體會了一點點,也沒真正入這個境界,這叫解悟,不是證悟。解悟不管用,不是自己的境界,得不到受用,總是夢里觀花、水中看月,不是真實的受用,非得自己唯證方知,要去這樣用功。我們剛才講了,下手處就在于放下。這個無憂無樂之本性,每個人本來具足,一點不比孔顏欠缺。但是我們現在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要放下障礙才能把本性顯露出來,那才知孔顏之憂樂。

  放下,先從身外物放起,那個是比較容易放下,慢慢提升?!?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liaofansixun/' target='_blank'>了凡四訓》里面說到,「達者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惯_者就是圣人,什么都能舍,舍就是放下。內舍六根,我們的身體,包括我們的心意。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是我們的身體,意是我們的心,身心都放下。怎么放下心?不要動念頭,就放下心了,這是內舍六根。外舍六塵,六塵是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不被境界所轉。顏回就是做到了,他簞瓢陋巷,能不能夠使他有憂慮?不會,不受境界轉,他把六塵放下了。放下不是說離開它,不要它,不是!跟它在一起,不被它所轉,心不動搖,放下了。你說離開六塵,不可能離開六塵,你總是跟六塵在一起。跟它在一起,若即若離,相即相離,在境界當中,又離境界,心離了。一切所有,沒有不能舍的?!钙埛悄苋?,先從財上布施」,我們先布施財物,身外物先放下。你放下一點,你就得到一點樂,但是比起顏回之樂,那是很淺的。但是你總有個體驗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悅你體驗出一點了。為什么?你學了之后習,習就是你真干了,你放下。

  這個「不亦悅乎」,我自己淺嘗一點,從什么時候得到的?我把我這個工作辭了,三年多前,我辭掉教授的職務,專心學習傳統文化,跟師長學習,放下是身外一點點,那比顏回是差遠了。顏回是內舍六根,外舍六塵,我們只是放下一點點,先從財上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一點點,就能淺嘗到一點「不亦悅乎」的味道,進而再提升。再提升,別人就看不到你的行為了。為什么?你舍六根、舍六塵,完全是自己心地上做功夫,比你高的人看得出來,他知道你的境界。比你低的人他就不知道了,看見你還是每天一樣生活,一樣的工作,我們天天講,講課備課。但是我自己覺得這三年,三年多了,境界確實提升了。雖然跟顏回比起來是差很遠,但是比我過去是提升了很多。功夫在哪?就是在放下。別人看得見的,是你放下工作了,那個容易看到。但是舍六根、舍六塵,一般人就看不到,你就在這個境界當中練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是做不到,肯定我們現在做不到。不分別、不執著,說老實話也做不到,但是總可以放淡,比原來的淡了,這就是進步。你淡一分,你的樂就增一分。

  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時」是時時刻刻不斷的,它就是你自己境界提升,你這個樂就增加一點。這個樂又變成你繼續努力的動力,繼續的學、繼續的習,學而時習,無時不學、無時不習。我們學了《論語》,學一章就去入一章境界,努力去達到,這叫好學。像顏回似的,夫子一點化,他立刻「拜手曰:回亦得之矣」,他入境界了,那是平時他用功用得很得力,經老師一點化他就入境界了。平時要是沒用功,怎么點沒用,還是茫然,不悟。

  【評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贊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里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里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樂:樂于學。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