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葉公問孔子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關鍵詞:論語,述而第七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葉公向子路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不答??鬃?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雪公講要》里面對這章批注他首先引用《論語集解》,《集解》里頭引孔安國的話,說道,「葉公,名諸梁,楚大夫」,葉公是個人,他的名字叫諸梁,是楚國的大夫,在楚國當官的?!甘巢捎谌~,僭稱公。不對者,未知所以答也?!谷~公他在葉這個地方,因為人家稱他作公,實際上他的名位不能稱為公,公是諸侯里頭的,公、侯、伯、子、男,這五個爵位是很高的,公是第一。葉公他不是真正的公,就叫「僭稱公」,僭是越分了,當然他必定是受人尊重。他就問孔子是誰,是什么樣的人?他問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弟子?!簡柨鬃佑谧勇贰?,就是想打聽打聽,問一問孔子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人?聽聽子路的評價?!鹤勇凡粚Α?,不對就是「未知所以答也」,就是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因為子路雖然天天親近老師,但是這一下子人家問他,你老師是什么樣的一個人?他還總結不出來。因為老師的德行太多了,一、二句話好像不知道怎么個總結。這是子路平時沒在這方面用心。

  那他回來就跟孔子報告,孔子就教他,說『女奚不曰』,說你為什么不跟他這么講?這個女就是你,這是講子路,奚就是何,你何不,你為什么不這么說?『其為人也』,其是指孔子,這里的話是孔子做一個自我評價??鬃訛槿?,這個人是什么樣的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三句話是孔子自我評價?!涸茽枴?,這是一個結尾的話,告訴子路,說你這樣說就對了。這三句話,我們就要用心去體會,這是夫子自我評價。

  我們先看《朱子集注》里頭,評這三句話,他有個解釋說,「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顾赃@三句,實際上孔子自己說自己是個好學的人??鬃幼约哼@樣評論自己,在《論語》其它地方也有講,他自己也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這也是他自己評論的??鬃又v他自己不是生而知之,是學而知之,只是因為好學?!墩撜Z》又有一章講,「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這也是孔子自己說自己是好學。實際上,講得既是謙虛又是實話。

  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就是好學。這里面沒有什么玄虛的事情,你要是能好學,你也能成就,這是孔子給我們示現的榜樣,讓我們可以學習。如果他示現一個生而知之的樣子,一出生來就是天才,那我們沒辦法學他,那好學我們就能學。朱子講這三句話,說發憤忘食,是講他「未得」,就是還沒有得道之前,孔子發憤忘食,這是好強、好學,努力精進,廢寢忘餐?!敢训谩?,就是他已經得道了,得道了非常的快樂,樂以忘憂,沒有憂惱。得道了之后,心里面真的沒有任何的憂慮、恐懼?!?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daxue/' target='_blank'>大學》里面講,「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那他已經得道了,當然內心里已經沒有憂患、沒有恐懼、沒有好樂、沒有忿懥,忿懥就是憤怒。這就是心中沒有貪瞋癡,離開了煩惱,他就樂。那個樂,不是世間五欲之樂,而是法喜,是脫離了煩惱之后的那個樂,所以叫樂以忘憂。這兩者是通過「俛焉日有孳孳」,俛是勤勉的勉,通假字。這個「俛焉日有孳孳」,原文是出于《禮記.表記》,這是講他孜孜不倦的、勤勉的努力在那求道?!覆恢现畬⒅痢?,就是他已經把自己年歲都忘了,不知道年數之不足,年紀愈來愈大了,自己都沒意識到,永遠做一個求學者、做一個學生,向古圣先賢學習,真正是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了,就是學完了,學著學著學不完了,所以終身在學習。這是孔老夫子自己評價自己好學之篤,篤是用功、專注。這是朱子對這三句話的解釋。

  我們再看蕅益大師的批注,「者才是為人的」,這個話講得很直截了當,孔子講他自己說,「其為人也」,雖然我們看他表面上是說自己,實際上他是在教化人,教子路、教眾弟子,也教我們。這才是為人。怎么樣來做人?為人就是做人,就是要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這就是教我們好學、篤敬。下面蕅益大師又說,「今只偷得一人生耳,何嘗肯為人哉!既是不肯為人,所以一失人身,萬劫難也?!惯@是講到六道輪回里頭,人身難得,正法難聞。我們這一生得到人身,是什么?「只偷得一人生」,這個偷字把那個難度給渲染出來了。人身難得,好難好難得!好不容易碰上了一次,這偷得是這個意思。很好彩、很幸運,碰上了,這一生做人?,F在人得了人身竟然不珍惜,「何嘗肯為人哉」。不珍惜就是不肯為人,他不能夠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去認真學習圣賢教育,浪費了這人生的機緣。那既是不肯為人,他不肯去學習,不肯上進,錯過了人身這樣的一個難得的機會,他不好好修,盡造惡業,「所以一失人身,萬劫難也」。

  這輪回是業力決定的,我們這一生,造作五戒十善,善業多,才能夠保住人身。如果自己沒有斷惡修善,貪吝、縱欲,造貪瞋癡,失了人身就到三惡道里去。貪心感應餓鬼道,瞋恚心感應地獄道,愚癡感應的是畜生道。三惡道進去容易出來難,一進去了,萬劫難出。這個劫的時間可太長,一劫,這大乘經里講的一個大劫,相當于將近十三億年,萬劫,就是十三萬億年,這還了得!在三惡道里面真是飽受痛苦,好凄涼!就是因為得人身的時候,沒有把握機會努力修學,所以輪回太苦了。好不容易萬劫才有一次機會得人身,得了人身又不肯修,又失人身,又是萬劫。

  所以佛經里面比喻,叫「頭出頭沒」,我們是在深海里頭沉淪,好不容易把頭浮在水面上,剛吸一口新鮮空氣,又沉下去了。無量劫來,我們就干這個事情,在六道里面打轉轉。而且六道,三惡道的時間多,三善道的時間少。佛在經上有個比喻,人身難得,他跟弟子們講,弟子們坐在旁邊,他先表演,佛在地上抓了一把泥土,然后往地上一撒。然后問弟子,撒下去的土,就是到大地上的土多,還是現在還存在我的手指甲上的土多?那當然是不成比例了。佛告訴我們,這一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像這指甲里頭還夾著一點土。得人身就是這么艱難,那個機會很少,原因是什么?因為人造惡的業力重,善的業力少。

  下面蕅益大師又引王陽明先生的話說,「王陽明曰:發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無有已時」,這是形容圣人立志求道,他那種勇猛精進,為法忘軀,廢寢忘食,所以他能夠成道。這是講無有已時,他的志向不退。已就是完結,他志向崇高而從來沒有停止。就像《論語》里頭曾子說「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到死的時候,才叫完結;還有一口氣,還在行仁?!笜芬酝鼞n,是圣人之道如此,真無有戚時」,這個樂以忘憂是講他圣人的道,這個道是他的境界,境界法喜充滿,他只有快樂,沒有憂慮。像孔老夫子周游列國的時候,遇到了重重的困難,甚至危險,他還是這樣的泰然自在。你看,陳蔡絕糧,險些餓死,他還彈琴。在宋國的時候,險些被司馬桓魋殺了,他還講,「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天給我加了德行,想殺我的司馬桓魋奈我何?真是樂觀,沒有任何的憂惱,圣人的境界。那我們羨慕,希望達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沒別的,就是你放下。能把身放下了,那你就能做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把身放下,境界不算很高,在佛法里面講,放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把這五種錯誤的見解放下,這是證得初果,小乘初果第一個階級,那就是圣人了,小圣。但是那個境界,凡人就沒辦法理解。

  所以這個「真無有戚時」,戚就是憂戚、憂惱,他心里什么都不執著,當然他就沒什么憂戚了。我們凡人不同,憂這個、憂那個,因為什么?心里放不下。有的人憂他的財產,有的人憂他的地位、憂他的官位,有的人憂兒女、憂孫子,這一些憂惱統統得放下,那才能夠入圣人境界。這里蕅益大師講的「恐不必云得不得也」,這也是王陽明先生的意思,這個得不得,是對朱子而言的。因為朱熹朱子他在《集注》里講了,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解釋成兩個境界,未得的時候,是發憤忘食;已得是樂以忘憂。實際上,應該是一個境界,不是兩個境界。所以不能說是得還是不得,未得和已得,不能這樣分,是從兩個方面來描述同一個境界,這就是圣人境界。圣人志向無有已時,沒有完結的時候,他就發憤忘食。這個無有已時,跟菩薩四弘誓愿是相應的,「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你看,境界雖然高廣,但是那個志向無有已時。

  所以他不斷的證道,境界不斷的往上提升,在每一個境界上,他都是樂以忘憂,所以這里不必分開講未得、已得。也就是說,每一個境界上,他都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而在不斷的提升。樂以忘憂是發憤忘食的果,發憤忘食也可以說是樂以忘憂的果,互為因果。圣人能夠發憤忘食,勇猛精進,所以他能得到樂以忘憂的結果。而這個樂,又不斷的推動他勇猛精進、發憤忘食,互為因果,互相促進。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漸漸也有點體驗了,覺得真的學習圣賢之道是享受,我們恩師講,是人生最高享受。我們對這個話相信了,但是還不敢說現在得到這個最高享受了,只是相信,因為我們得到享受了,我們得到樂,沒有憂了。樂以忘憂,有那么一點點體驗了,那就更加努力的精進求學,所以發憤忘食。這些境界很多層次,發憤忘食和樂以忘憂,也是可以不斷的提升,我們先一點一點的做,先去努力得到一點點小樂,然后這小樂就是你下一步更精進的動力。只要你得到法喜,你就能不退轉。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鬃訌淖x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葉公:葉,音shè。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

  云爾:云,代詞,如此的意思。爾同耳,而已,罷了。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