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關鍵詞:論語,述而第七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后記在心里,這是次一等的智慧。”

  根據《雪公講要》這里面說,他引《集解》,《論語集解》「包曰」,包咸的批注說,「時人有穿鑿妄作篇籍者,故云然」。這是此章為什么夫子要這樣說,把背景講了出來。時就是那個時候,有人「有穿鑿妄作篇籍者」,就是他有創作,按照自己的意思來著書立說。那夫子講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能夠創作。只能是什么?轉述古圣先賢的教誨。當時有人這么做,所以夫子在這里特別說這個話。說這個話,對當今來講就更有必要了,因為現在人你看,有幾個人說不想創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都已經覺得不能理解了?,F在都想自己搞發明、搞創作,自己要搞創新、創意,寫的書都是自己的意思。

  我們知道為什么夫子要述而不作?因為圣人他證得自性,他所說的這些教誨是自性性德流露出來的,他都是教我們也回歸到自性上,也像他一樣成為圣人。那我們現在沒有回歸自性,還沒成圣人,先學習圣人教誨,依教奉行,總有一天也能像他那樣成就圣人。我們不能自己搞一套,搞一套肯定搞不成功。沒有證得自性需要依據圣賢他的教誨來做,他們是過來人,他們已經成就了,教給我們這個經驗、這種方法,我們照做就能夠成就,用不著自己創作。創作的,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而這個妄想分別執著正是需要放下的,這就是回歸自性的障礙。等你回歸自性了,你成圣人了,你講出來的教誨也是跟圣人講的一模一樣。所以孔子他成圣人了,他還是述而不作,用不著創作,大家都證得自性了,所以大家的看法、想法完全一致,因此說法也是一模一樣,何必要自己創作?講古人的就行了。

  佛法更加嚴格。你看釋迦牟尼佛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講一個字,他自己說沒講一個字。為什么?都沒有一個字是自己的意思,所謂今佛如古佛再來?,F在你成佛了,你所說的跟古佛講的一模一樣,真正是述而不作,完完全全述而不作,沒在古佛的經典上多加一個字,完完全全是按照古佛所說。這都是值得我們學習。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這些圣賢經典,我們只有學習的分,不用提出自己的創意。創意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要把它放下,這是修定、修忍辱。忍到一定程度,定功深了,智慧就現前了,那時候你也不需要創作,你所講的肯定跟圣人一模一樣,只是把圣人的意思發明出來而已,沒有在圣人的意思上多加一點。

  所以夫子在這里講『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不知就是無知,對于圣賢之道根本沒入進去,完全是門外漢,不知「道」,對道他完全不了解,所以他才會創作?!堆┕v要》里邊講,「不知而妄自創作者,當時蓋有其人,孔子決不如此」?!肝覠o是也」,就是針對當時有人確實在那里妄自創作,他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思寫書,在那里談論,這種人夫子講我絕不如此,「我無是也」就是絕不如此,我只是堅守著述而不作。

  下面,『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這個「多聞多見者」,雪公講「如孟子滕文公篇云:『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鬃討?,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弧苟嗦?、多見是講夫子他見識得很多,尤其是看到當時這個社會的亂象,他所處的時代,春秋時期,亂象。在《孟子.滕文公篇》里面就講到,「世衰道微」,世運已經衰了,道已經很微薄,沒有人行道?!感罢f暴行有作」,這社會上充滿著邪知邪見,各人講一套,全都不符合正道?!副┬小?,像弒君、弒父、殺盜淫妄,這些屬于惡行,很多??鬃訐?,如果不扶正社會風氣,那后世就沒有可遵循的道德準則?!缚鬃討帧?,他害怕將來的人沒有一個標準,他要作一個《春秋》這部史書,記錄「天子之事」,那是魯國的歷史,為了匡扶正氣。所以《春秋》出來之后,亂臣賊子懼,那些亂臣賊子害怕了,知道這個標準就無地自容了。

  所以孔子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作《春秋》,把圣賢的正氣、正道寫到《春秋》這部書里。我們要了解孔子,要讀《春秋》?!缸镂艺咂湮┐呵锖酢?,這是對于孔子毀謗的、批評的,也是因為《春秋》。為什么?《春秋》寫到他們那些亂臣賊子的惡行,他們會批評?!甘肥禄蛞娀蚵?,皆易失實」,因為歷史,我們的見聞很容易失掉真實,有時候我們所見的未必是真的,所聽聞的也未必可靠?!溉绶强鬃又?,難免不有誣罔?!谷绻皇窍窨鬃舆@樣的圣人,他明白,他有智慧辨別善惡,他來寫史書沒有問題,純善無惡,就是純正的,沒有瑕疵,否則難免有誣罔,就會把正道給埋沒。即使是我們所見所聞,如果沒有圣賢的正理在心,就憑著自己的意思去猜測、去判斷,也往往會有誣罔,那是會搞錯的。所以孔子說這個話,是有這個背景。

  這一章是說明夫子述而不作。夫子講這個話,是在春秋時期,已經有人在這里妄作,按自己的意思來創作。夫子是為了教化世人,所以說這個話。他說『有不知而作之者』,就是指這一類人,自己沒有真知,卻妄自創作,講的東西、寫的東西,都是自己的知見,跟事實真相、跟真理還是大相徑庭??鬃诱f『我無是也』,我絕不會如此,也就是說孔子絕對不會自己創作,甚至沒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意思,這個意思是什么?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人,怎么會有意思?正如孔子自己講的,是「空空如也」,心里是空的,什么東西都不裝。那為什么孔子確實又有這些著作?他明明寫了《春秋》,寫了《孝經》,刪詩書,訂禮樂,他作了很多的這些著作,那不是他的意思嗎?不是,他是述而不作,只是轉述古圣先賢的意思。而古圣先賢也沒有意思,說的是什么?說的只是事實真相,我們講是自性性德流露。世人需要接受這種教誨,古圣先賢就跟他說這種教育,那是應眾生之機而說出來的,他自己沒有自己想說什么,是因為眾生需要他才說。如果他自己想要說什么,那是他自己的意思了。就譬如說叩鐘一樣,圣人他的心是空的,像一個鐘一樣,你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那它自己,這個鐘鳴起來了,有聲音了,也不是它自己要響,是你叩它它才響,這叫沒有創作。

  所以孔子下面講,『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夫子他為什么會寫作?為什么會有這些道理教化弟子和世人?他這里講「多聞」、「多見」,那最重要的為了教化世人,要把見聞當中的善者選擇出來,用善來教化世人,隱惡揚善。用多聞多見來求知,這個知是次之,這是講學人。學人他需要去見聞,需要求學,接觸到善法,他能「從之」,效法,所見的,他也能把它記下來。這種靠見聞而學到的知,『次也』,就次一等了,但它也是近似于真知。最怕的是什么?自己沒有真知,只有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又不肯去見、去聞,不肯學習,那個知就叫邪知邪見,不是真知。所以夫子教我們,最好的是你自己沒有意思,心要空,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能見性了;見性了,你就無所不知了。那退而求其次,你不能見性,要靠多聞多見,你要去靠學習,這樣擇其善者而從之,這也可以,這是屬于好學,學而知之。

  這種知還要經過反復的推敲、證實,因為所見所聞得到的知,如果沒有去進行證實,說不定也會有錯誤。下面雪公舉了兩個例子,他說「禮記檀弓」,《禮記·檀弓篇》記載,「夫子有為之言」,這個「夫子有為之言」是什么?本來孔老夫子他是述而不作的,沒有自己的意思,那這里是講「有為之言」,是弟子們誤以為孔老夫子有所創作,這個話是什么?「喪欲速貧,死欲速朽」,這兩句話,「弟子親聞,猶有誤會」,孔老夫子弟子們聽到這兩句話也會產生誤會。這個故事是什么樣的?這是講有一天,有子問曾子,曾子是夫子的弟子,有子也是學習夫子的學生,他向曾子請教。他問夫子有沒有講過關于喪的事情?他問曾子。喪是指當官之后失去了官職。結果曾子就回答說,「喪欲速貧,死欲速朽」,講的這兩句話。有子聽到這兩句話說,這不是夫子講的?曾子說,這明明是我親自聽到夫子講的。有子說我不能相信,說不可能是夫子講的,為什么?因為這句話是講,失去官職以后,希望能夠快點貧窮。一般丟了官職就很容易貧窮,他希望快點。死了希望尸體早點腐朽。有子說這不可能是夫子講的,如果是夫子這樣講的話,那夫子就是有為之言了,這是他自己的意思了,這不應該是圣賢的意思。有子他有這樣的一個見地,他堅持。曾子看到有子這個說法,他就把這個話跟子游說了,子游也是孔子弟子。結果子游聽了之后,非常贊嘆有子,他說「有子之言似夫子」,有子的話跟夫子的話是一樣的,他們倆見地是一樣的。

  為什么?過去孔夫子在宋國住的時候,那個時候宋國的司馬桓魋當政。我們之前有講過這一章,是夫子被司馬桓魋追殺,夫子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我是有天給我賦予的使命來推廣德性的,桓魋這個人能拿我怎么樣?司馬桓魋要殺孔子,孔子說這個話。因為當時司馬桓魋自己給自己建了一個大的石槨,槨就是大棺材,他是用石頭做的,做了三年還沒有做完,很大的一個棺材,勞民傷財。結果夫子見到這種情形就說,像他這樣的一個人,死就不如速朽好了,「死欲速朽」,死了之后趕快腐爛算了。說這個話是對司馬桓魋講的,這是他特地的背景講的。這個「喪欲速貧」,是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南宮敬叔,他原來是大夫,他失去官職了,離開了魯國,后來回來了,就拿了很多寶物去賄賂。結果夫子見到這種情形就說,「喪欲速貧」,說丟了官職,最好趕快、快速貧窮好了。意思就是說你貧窮了,你就沒有錢去賄賂,所以這個話是對南宮敬叔講的,都是有特定的背景。

  至于夫子本身他的意思,他不是講這兩句話的人,何以見得?曾子把子游的這個原話告訴有子了,有子說你看看,是不是我說對了吧?夫子不會說這兩句話的。曾子說你怎么知道?有子講,夫子過去在中都做官,他當過中都宰,為中都制定禮法,他制訂的棺木,里頭的棺是四寸厚,外面的槨,我們講棺、槨,里面的是棺,外面的是槨,棺材是兩層的,外面槨是五寸厚的。所以證明夫子并不是希望死了之后趕快腐朽的,他用這樣好的棺木把他給裝起來。在過去夫子當過魯國大司寇,這是宰相,結果夫子辭了官職去周游列國。到了楚國以后,聽說楚國想要來請孔子去當官,孔子也很高興,因為這樣他就能夠施展他的政治抱負了。所以他先讓子夏去打聽這消息是不是真的,然后又讓冉有去聯系和接洽。所以從這里可以斷定,夫子不是說希望丟了官職以后就趕快貧窮,以后再不做官,不是這意思。這兩句話,「喪欲速貧,死欲速朽」,他講這個話是有特定的背景的,對特定的事、特定的人而言。所以可見得,連孔子的弟子親自聽到他講的話,都會把這個意思給解錯,這屬于見聞的誤會,這個知也不是真知,所以我們的見聞要經過反復的證明、考證。

  這個確實不奇怪,我們跟著恩師學習,我們同學之間,有時候對恩師所講的這些道理,也會提出來討論討論,對恩師同一句話,各人的看法也不一樣。所以我們都是有見聞,見聞的、我們所領悟的有不一樣,甚至還可能有誤會,把這意思解錯的,都時常有之。所以這種知是「知之次也」,這個是次一等的,這種靠見聞所得知的,必須反復的研究考證。而最重要的是學習了圣賢道理之后,自己要去力行,你真正能力行了,你對于圣賢道理才會有真實的體悟。這個體悟不是見聞當中所知的,而是你自性所碰出來的火花,那是你真知。所以我們學習圣賢教育一定要去實踐、要去力行,這才有可能做到像夫子那樣絕對的真知,他的見解跟古圣先賢見解完全一樣,為什么?他見性了,就完全一樣。沒開悟、沒見性,用自己意識心推敲、推理、研究所得的知,那都是次一等的,所以「知之次也」。這里教我們這個方法,我們學習圣賢教育不能離開見聞,就是你不能離開老師,不能離開經典,但是又不能死在經典之下,你要真正去力行、去領悟,而不是著了文字的相。

  李炳南老居士又引了另外一個例子,他說「家語」,這是《孔子家語》里面記載的故事,「顏子見塵落入粥,遂將染塵之粥食之。子貢見之,以為顏子竊食。如非孔子辨得其情,幾使大賢蒙冤不白?!惯@個話是出在《孔子家語·在厄》這一篇。這是講孔子在陳蔡絕糧的時候,那時候孔子周游列國,楚昭王想要聘用孔子,結果孔子去應聘,帶著弟子們去投奔楚國。路上走到了陳蔡邊界,陳蔡大夫就在那里想,說孔子是個圣賢,如果他到了楚國,他一定會把諸侯的問題、這些病痛之處說出來,那時候對我們陳蔡也會有威脅,所以他不讓孔子走,派兵把守住,不給他到楚國去,把他圍困在陳蔡之地。結果孔子他們一行七天都沒有飯吃,什么都吃盡了,帶的干糧吃掉了,找的野菜什么的都不夠充饑,跟隨他的人一個個都病倒了。難得孔子還是非常的自在泰然,彈琴、唱歌,真是樂以忘憂。

  結果子路看了之后,他就不高興了。他問孔子說,君子應該無所困,他沒有困境的,怎么夫子今天落得這般困境?他還講,「昔者聞諸夫子」,我過去聽夫子您講過,「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梢姷每桌戏蜃訉Φ茏觽兤匠33=桃蚬麍髴牡览?,所以儒家教育講求什么?倫理、道德、因果,因果教育也是夫子常說的。子路在這里他就問,他說夫子你常常跟我們講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這是《尚書》里的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都是你教我們的?!附穹蜃臃e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今天為什么夫子你平常都積德行善,「懷義」就是他真正有道義,努力的力行圣賢之道已經很久了,怎么今天還碰上這樣窮困的地步?子路他對因果道理現在疑惑了,他要質問老師,說明他信心不足,那不能信就很難有恒。

  所以夫子,昨天我們學的這一章講,他說,善人我不得以見之,希望能見一個有恒者。有恒的是什么?在困境當中能夠保持他的信心,保持他的志向。子路現在都動搖了,沒飯吃,餓了幾天,動搖了。夫子就跟他講,說仁者必定是要有信心。他說過去伯夷、叔齊,這是賢者,他餓死在首陽山上。如果你以為智者就一定會得用,因為夫子周游列國不得其用,想要做官沒人請他,好不容易楚昭王要請他了,他又被圍困在陳蔡,絕糧。后來他解圍了以后,到了楚國,楚國楚昭王又駕崩了,又不請他了。結果夫子說,你以為智者一定有他的用處嗎?那這樣,王子比干也不用被剖心了。這是講商紂王他暴虐,他將王子比干挖心。王子比干給他建議,勸他不要這樣暴虐,應該想到天下百姓,結果紂王很氣憤,把他挖了心。夫子又講,子路你以為忠者必有報,諫者必能聽,這些就是說,有德的人,一定是有他的用處,這樣的話,你是錯了,能不能得用,是看時節因緣。

  但是沒有這個因緣,君子依然是保持他的德行,夫子講了一句很有名的話,說什么?「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從這里可以看到,夫子那種樂天知命的圣人情懷。所以我們如果猜猜孔子最喜歡什么花?他喜歡蘭花。為什么?他這里講,芝蘭生于深林,蘭花生在深山老林里頭,沒人去欣賞它,可是它不因為別人不欣賞它而不吐芳香,它依然如故。這是比喻君子,君子修道立德,絕不因為窮困的境界而改變他的節操。我們做君子是看我們自己,「為之者人也」,這是看我們自己,可是「生死者命也」,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命,有沒有這樣的一個運能夠施展抱負,這個我們不能想,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說了這個話,子路服氣了,出去了。結果孔子又把子貢叫回來,對于子貢教育他,知道這些弟子們跟著他肯定心里面會犯嘀咕,沒有得吃,餓,餓得慌,難免心里會有牢騷,跟著夫子怎么吃這些苦!子貢跟夫子講,說夫子之道很廣大,可是天下不能容夫子,難道夫子就不能夠再稍微降低一下標準嗎?子貢很會權巧方便,你這個道太高深了、太廣大了,人家不能接受,你就降低標準,適合大眾。夫子跟他講,「子貢,即使是很優秀的農民,他們很懂得種植,可是也不能擔保有收成,要看天時。即使是手藝很好的工匠,他能做出很好的工藝品,也不能夠擔保做出來的工藝品順乎買者的心,各人的喜好不一樣。君子只是要修其道就好了,不必求天下要能容我。如果我們自己道德不修,而只是求天下人能容我、能用我,你的志向就不夠廣了,你的思想就不夠深遠了?!鼓憧?,夫子一個個教化自己的弟子。

  后來顏回進來了,顏回對夫子講,他跟子貢講的第一句話是一樣的,說「夫子之道至大」,您的道很廣大,「天下莫能容」,天下沒有人能容納夫子。雖然如此,下面話是顏回不一樣的地方,說夫子能夠推行道,世間不能用我,不能用夫子,那是因為世人他們鄙陋,跟夫子何干?夫子沒有問題,這是世人的問題。而正因為世人不能容夫子,才見得出夫子君子的操守??鬃勇犃祟伝剡@一番話,很高興,他說,「顏回,你要是有財有勢,我給你當家臣?!箵Q句話說,孔子非常贊賞顏回,只有顏回能知道夫子的心。

  結果他們這一群弟子就這么待在那餓著,僅有一點點的飯食,還是子貢他千辛萬苦換來一點米糧,換回來之后,由顏回去煮飯。結果顏回去煮飯的時候,那大概是非常簡陋的屋子,他們住在那個地方肯定是不好,所以有塵土落到了粥里。他們煮粥,煮飯都煮不了了,米很有限,只能煮粥。顏回看到塵土落到粥里的時候,于是就把這塵污染了的粥,把這個污染的地方盛出來,自己就吃掉了,這也是不浪費糧食。結果正在他吃的時候,子貢在外面看到他吃的樣子,子貢就很不高興了,為什么?他誤會了,以為顏回在偷吃,大家都這么餓,他這么餓是不是他先偷吃了?本來《弟子規》上講的,「長者先,幼者后」,「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顏回他應該把飯食先給孔子吃,自己才能吃,怎么能自己先偷吃?所以子貢就非常不高興。

  他就進去問孔子,他問得也很有藝術性,子貢是很會言語的。他講,他說老師,「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做為一個仁人、一個清白之士,在困境的時候會不會改節?「孔子曰:改節即何稱于仁義哉?」如果是改節,孔子說那就不能稱為仁人廉士了,當然不會。子貢又問,顏回會不會改節?孔子說,不會的。結果子貢就把剛才他所看到的那一幕告訴了孔子??鬃诱f這不太可能,說我跟顏回很久了,我了解他的人品,他不會做出這個事情來。不過你看到了,大概有些什么特殊的內幕,我們需要去查證一下。于是就把顏回叫來,孔子也很會說話,就對顏回講,說昨天晚上我夢到我的祖先,大概祖先要來保佑我們。所以這樣,你今天煮的粥,先去祭祀祖先,然后我們再來食用。結果顏回就立即說,不行不行。為什么?他說,「因為剛才那屋頂的塵土落下來,掉到粥食里頭了,我就把那個污染的部分給掏出來我自己吃了,這已經吃了的粥食,我們就不能夠再祭祀祖先了?!箍鬃雍妥迂暥悸牭搅祟伝剡@番話??鬃诱f「是,如果我是你,我也會像你一樣把那個吃掉?!棺詈蟮茏觽冞@才服氣。

  所以這里講,「如非孔子辨得其情,幾使大賢蒙冤不白」,大賢是指顏回,如果孔子他不是這么樣的明斷是非,聽了子貢的話就信以為真了,那就讓顏回蒙冤不白了。這是說明什么?我們所見所聞要經過考證、經過核實,不能夠隨便的輕信。就連子貢這樣的人,也都往往會見聞有錯誤、有誤會。

  說老實話,我們分析分析子貢的心理,他為什么會有這誤會?他內心深處對顏回還是有不服,跟同一個老師在一起學習的這些弟子們,互相之間難免都有不服。那子貢已經是難得的賢者了,七十二賢之一,他對顏回當然會敬佩,他在夫子面前說,顏回能聞一知十,我自己只是聞一知二。夫子說,對,你講得對,說你確實不如顏回。只要子貢他沒有放下我執,就是他還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他有個「我」在,有了我,就難免有「我慢」,傲慢。傲慢就包括對別人不服,對別人嫉妒,肯定的,這種煩惱是與生俱來的,所謂四大煩惱常相隨。哪四大煩惱?一個是我見,就是你有「我」這個見,你以為有我;那隨著這個我見就有我愛,我愛是貪;我慢,我慢是瞋;我癡,我癡是愚癡。貪瞋癡跟著這個「我」來的,嫉妒屬于瞋恚這一分。所以他見到顏回這一幕,他會懷疑顏回改節了,因為他心里、內心就不服他,所以看到這一幕就往不好的方向去想。

  你看孔子就不同,孔子聽到子貢這么說,這是來講是非的,孔子沒有往壞的地方想,他對顏回有信心,他認為顏回是個善人,他不會想某一個人是壞人,他沒有猜疑,圣人了不起的地方在這里。一般普通人都會有猜疑,人家來講講是非,他就會對那個人馬上印象就改變了、猜疑了,這是自己沒有智慧,就受人的影響。要知道,「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子貢他來就是講顏回的是非?!溉粽嫘薜廊?,不見世間過」,子貢看人家過,看到顏回有過失,當然因為自己心里不服,他就去告訴老師。本來子貢如果真正是想要為顏回好,他應該單獨找顏回談,私下里跟他勸誡。如果顏回真的做不對,他要私下里,做為一個同學、做為一個道友,應該有這個義務幫助他改惡修善,所謂「過不規,道兩虧」,是要規過勸善。但是子貢他不是找顏回私下談,他去稟告老師,這一點,我們知道他有問題。子貢就是有這個毛病,你看《論語》里面有一章是講「子貢方人」。方人就是講人家是非,評論人,這叫方人。夫子就講,「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夫子批評子貢,說賜也,賜就是子貢的名字,端木賜,說賜,你是不是很賢德?你有資格來評論人了?我都沒有這樣的一個閑工夫去評論人,你比我還賢德。這是夫子教育子貢,你看這里又教育了一次。

  難得的是這些弟子們跟著老師,死心蹋地的跟著,跟著一生,追隨老師,他沒有離開,所以最后,他雖然有這些不好的習氣毛病,都改過來了,所以子貢也稱為賢人。如果他不是遇到像夫子這樣的好老師,他的這一生是肯定成就不了。難得子貢他對老師有一種崇敬心,真正仰慕心、孝敬心。你看夫子去世以后,其它弟子在老師墳墓那里守孝三年,子貢守孝六年,那是對老師一片深情厚義,他感恩老師。真的,如果不是老師這一生不斷的教化他,循循善誘,自己怎么可能成為圣賢?

  這里就是說明,孔子弟子當中所見所聞也未必是真實。從所見所聞而得到的知,不是真知,為什么?因為他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他六根所接觸到的境界,第一念是真的,那是真知?!独銍澜洝飞现v的用根中之性,眼有見性,用見性去見,那是真的,你見到的是真相。那個見性是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他見到是真相。但是像子貢這樣,他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就不是用見性見了,他見了第一念是見性,第二念很快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從外面所搜取的信息,經過他的執著分別妄想不斷的加工,已經扭曲了,不是真相,落到他自己阿賴耶識里頭的那個印象,完全是變了樣,根本不是真相,是他自己意識所扭曲的那個相,是個歪曲相,所以不是真知。要想得到真知,非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所以雪公底下有一段說,「見聞之不足信者,因受耳目感官之限制,與夫好惡成見之影響,使不得其實」。這是講我們的見聞,所見所聞不足信,就是不能夠完全信自己的意思,你所見所聞已變成自己的意思了,你就不能相信。佛家告訴我們,你沒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你都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為什么?阿羅漢果叫正覺果位,正覺是他的知見完全正了,沒有絲毫偏邪。我們沒證得阿羅漢果,那個知見都不完全正,都難免是邪知邪見,所以不足信。那信誰的?要信古圣先賢的,他們已經得到正覺了,他們知見是正的,他們見性開悟了。我們沒見性沒開悟,得信他們的、聽他們的,所以述而不作。我們自己沒見性沒開悟,又不聽圣賢的,自己搞一套,那叫邪知邪見,誤導眾生。

  包括我們講解圣賢教育的課程,這一點很重要,你看我們現在講課,都是按照古注講的,不敢用自己的意思來講。我們只是在古注基礎上做一些白話的解釋,發明這個意思,不敢有自己知見,這叫復講。佛家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都是用復講,就是老師怎么講,弟子原原本本按照老師的意思講,不能有自己的意思。我們恩師過去學經教的時候,跟著李炳老也是學復講。第一天聽老師講,他們這些弘法人才、學員,坐在教室第一排,認真聽老師講,老師講完之后,第二天,他去復講。老師講的一小時,他要能講出五十分鐘,這才算合格。所以復講就是教我們述而不作,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的語言,但是意思絕對是不能有自己的意思。

  這種方法,實際上釋迦牟尼佛當年他的弟子阿難,阿難尊者他就用這個方法來集結經典的。佛在世的時候,他沒有寫作,真正是述而不作,佛他是轉述古佛的意思,他自己連著作都沒有。但是佛的這些教育,弟子們希望能夠流傳于后世利益眾生,所以把這經典集結起來。集結的方法是阿難復講,底下五百阿羅漢,就是阿難的同學,證得阿羅漢果的,他們一起聽,鑒定阿難講的是真的,確確實實是佛說的,然后把它記錄下來,這是經典。假如五百阿羅漢當中有一個人反對,說這句話我沒有聽佛這么講過,這不是佛的意思。就像剛才我們講到的有子,聽到曾子講到「喪欲速貧,死欲速朽」這句話,他說這個話我不能相信,這不是夫子講的。只要這五百阿羅漢里頭有一個人反對,立刻就把這句話取消,不能寫到經典里。所以流傳下來的經典,經過五百阿羅漢全部通過的,證明是佛親口所說的,才能記錄下來,所以經典可信度高,比《論語》可信度要更強?!墩撜Z》,我相信當時沒有五百大弟子們在一起研究討論,來集結這些孔子的話語,只是每個人記下來之后匯總,它沒有經過這樣嚴格的考核鑒定的過程。當然這些弟子們都是有成就的人,他們所記錄的,我們非常相信是孔子原話。但是佛經的集結,那個科學、那個嚴謹,那是其它宗教的典籍,其它學派的典籍沒辦法比擬的,這是取信于后世。

  我們自己沒證得果位,沒開悟,我們所見所聞不足信。這是因為受感官,耳目感官限制,就是我們講,看也會看走眼,聽也會聽錯,聽歪了意思。這是什么?因為自己有意思,自己有好惡,我喜歡的,我不喜歡的。像子貢,他對顏回不服,他看到顏回吃粥,他就會往壞的地方想。如果沒有孔子這樣的鑒定、這樣的核實,子貢要對別人講顏回是這樣的人,那豈不就是冤枉人?這是他心里有好惡的意思,就影響了他所見所聞的真實性。其實所見所聞第一念是對的,你不要分別執著,看到了顏回吃粥就看到了,見如未見就好了,你為什么非得加一個意思,你說顏回改節了?你看,這是你自己的意思了,這個不是真相,是你自己好惡里頭產生的意思,這就容易犯大錯誤。子貢尚且如此,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那不知犯多少的過失!最好的就是不要分別、不要執著,看到了就看到了,不要往心里去。你管人家是偷吃還是不偷吃?他要是犯這個過錯,他有他的因果,我犯不著去理會人家,只理會自己就行了。所以圣賢沒有別的,就是反求諸己,自己好好的修持自己,不要責備別人,只責備自己。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就沒有過失。

  成見也會影響人。成見是他本來有的印象。有了印象,這就是它在阿賴耶識里頭,阿賴耶識就是他的神識,他的靈魂深處落了印象。這個印象往往就會左右我們的看法,所以「不得其實」,就見不到真實相,「是以必須多聞多見,求其近似」。最上乘功夫,是見聞的時候不要起心動念、不要分別執著,那就是真實??墒悄阕霾坏?,你肯定要起心動念、要分別執著,那怎么辦?那要進行反復的推敲、核實、考證,所以必須多聞多見,我們講要客觀一些。這個所知的,只是近似,不是真相,真相見不到,因為都落在你自己的分別執著里面了,只是你在分別執著里面用得正一點而已,不要那么偏邪,正一些。但是他還是分別執著,怎么見都是見不到真相。唯有放下分別執著,才有可能見真相。那「多見得其近似之實,乃可識之」,經過反復的核實驗證了,確確實實這應該是事實。這里講的「近似之實」,就是你肯定見不到真實,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近似也好,愈近真實愈好,你就把它記錄下來。記錄下來是為了什么?教化將來的大眾,是為教育的。

  「多聞則似實猶恐不得,故須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聞,聽得多,我們講兼聽則明,多聽聽各方的意見,還擔心什么?聽得偏了,跟這事實不一定完全符合,所以在這些事實當中,我們還需要有所選擇,「故須擇其善者而從之」,就是選擇善。這是為了要教化人,我們要講這個,我們應該多講善的,我們要學善的,不要學惡的,不要宣揚惡,「擇其善者,隱惡揚善也」。所以我們所見所聞,肯定不是事實。如果是多見多聞得來的,最多是近似于事實,那還擔心跟事實不相應,所以在這里面我們要宣揚的話,要選擇善去宣揚,即使不是事實,那我們宣揚善的,總是有個好的教育效果。倘若是宣揚惡的,萬一不是事實,這不冤枉人了嗎?同時你教化大眾也是等于教惡的方面。像子貢他見到顏回吃粥這個相,他就想歪了,想歪了之后他還去說,你看,這就不是擇其善者而從之了,應該隱惡揚善就對了。見到那一幕我們不看,我們不要去想它,不要放在心上,更加不要說。而說什么?贊嘆顏回善的方面,即使萬一講的善的方面不是真實的,你看走眼了,他沒這個善你說有這個善,那總是有一個教育效果在,人家聽了他總是受鼓舞。所以寧可多宣揚善,不可講那個惡,是這個道理。

  「多聞多見之似知,次乎盡得其實之真知」,真知不是一般人就能得到的,他是要離妄想分別執著,才能得到真知。我們一般人是靠多聞多見而得到的知,那是似知,近似,「故曰知之次也」,這是次一等的知?!钢握?,若為淑世牖民,述之可也」。我們在見聞當中得到的知,雖然是次一等的,但是為了教化世人,牖是勸導、誘導,淑是美好,就是使世間更美好,勸導人民行善,這個我們可以把它述,就是講出來,講出來的目的為了教育。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隱惡揚善,包括現在我們講的媒體。媒體如果都能夠隱惡揚善,那就達到淑世牖民的效果,這個效果就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如果反過來,挑惡的來講,善的就不去宣揚,那得到的后果便是社會大亂。因為什么?人家看到報紙上登的,天天都有這些惡事,殺人的、放火的,這么多人都是惡人,我干一點惡事無所謂了,我們比他還差遠了。你看,這是揚惡了,揚惡他就人人去效法。如果報紙上全部登的都是善人善行,孝順父母的、勇于救人的這些善事,這大家看了,你看,我做一點惡事,別人不說,這么多的善事看到之后,我自己不好意思,我應該收斂我的惡行,多去學學人家的善行,這就是淑世牖民。所以媒體對于這個社會有著巨大的教育的功能,這個影響力很大。我們恩師講,這世界上有兩種人能夠救世界,也能夠毀滅世界。一個就是國家領導人,他的一條好的政策,可以救國民;不好的政策,那就是使社會動亂。另外一種人,媒體的負責人,節目主持人,他們所宣揚的,現在那個覆蓋面很廣,也是有不可思議的影響力。我們講新聞記者那是無冕皇帝,真的他們這教化功能很大,用得好,和諧世界;用得不好,那就是天下大亂。

  下面蕅益大師有一個批注,對這一段解釋,「知便不作,作便不知」。蕅益大師的批注叫「點睛注」,批注你看,龍點睛,言簡意賅。這是講夫子述而不作,他是真知。這個「知」,在古代也跟那個智慧的智是同一個字,所以這個你念「智」也行,念「知」也行。真知,那是智慧所知的,它是真知。什么叫智慧?自性當中本有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個才叫智慧。如果沒有境界來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更沒有分別執著,那叫根本智。緣來了,境界現前了,立刻觀照得清清楚楚,完全明了,沒有絲毫的錯誤,這叫后得智,這是真知。根本智和后得智是一不是二,只是看緣分,沒有緣的時候,它是根本智;有緣的時候,它的反應就是后得智。這里講「知便不作」,真正有這個智慧了,他不會去創作,為什么?創作是用自己的意思,他沒有自己的意思,何來創作?所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缸鞅悴恢?,搞創作的,用自己意思來發表文章、發表書,那個是什么?不知,沒有智慧,也沒有真知,為什么?智慧和真知被他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給障住了,所以它就出不來了。圣人就是教我們把這個放下,先從不分別、不執著做起,然后慢慢才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個真知就現前了。

  底下又說,「卓吾云:甘心為次,所以為上」。李卓吾先生講,「甘心為次」,就是我甘愿、甘心情愿做次一等的這樣的人。什么叫次一等的人?我不創作,我們只是轉述古圣先賢的教誨,這不是我說的,是圣賢說的,我做圣賢的次一等的人。能夠這樣做,「所以為上」,那你也能夠做圣賢,為什么?你放下我執了,你放下自己的意思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了,你就能夠成為上人,就是圣賢。所以我們講謙德重要,謙德里頭沒有我。認為我很有成就,我的創作,我執太強了,你要出頭,你要當第一,那所以為下。你要謙讓,你要求次一等,不敢有自己創作,不敢有自己意思,只是老實、聽話、真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你就為上了。這個意思很妙,我們要好好的思惟,做一個老實人,別那么多自己的妄想。凡是自己意思很多的人,那個人肯定得不到圣賢的教誨里頭的受用。

  「方外史曰:今之高談向上,恥居學地者,愧死愧死!」方外史講,「今之高談向上」,就是現在真的有一等人,夸夸其談,講起這些道理,口若懸河,頭頭是道,而且全都是講自己的那一套。人家看起來,這個人真有見地,真有思想!一般無知的人就會很佩服他。真正的方家看了之后只會笑笑,知道他沒有真知灼見,他的知、他的見全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愈謙卑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有學問的人,自然就會謙卑。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愈深,他愈謙虛,愈不敢為天下先。只有那些半吊子的、半桶水,他們就會高談闊論,談玄說妙,講得讓人家聽了似懂非懂,就對他好像很崇拜了?!笎u居學地」,這種人不愿意當個學生,他以老師身分自居,認為我都學成了,跟圣賢人都已經差不多了,就是了。讓他重新回頭來認真學習,他不可能做到,他認為虛心向人學習是可恥的。這種人傲慢到極處了,讀一讀夫子這一段話,真的叫「愧死愧死」,慚愧死了!你看人家夫子多么謙卑!哪敢有自己的創作?

  這一章里面也多次講到夫子他自己表達自己那個意思,很謙卑,你看后面第三十二章有講到,說「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他說,寫文章我還勉強跟人家能夠相齊,還能夠跟人家比得上,但是「躬行君子」,講到力行圣賢之道,做個君子,我「未之有得」,我還沒做到。你看人家孔子,大圣人,說自己連君子都沒有做到。又在下面第三十三章也講,「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不敢稱圣稱賢,自己稱自己作圣賢,他不敢。所以孟子講,「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人有大患,在好為人師,高談闊論,自以為很高的,那都是學問不足的表現,真正有學問他自然就會謙虛。像日本的早稻田大學,你看他們用稻子來做比喻,結滿了果實的稻子,那個穗很重、很沉的,它都是低下頭去,這代表什么?學問愈厚重的人,他頭低得愈低,不敢自以為是,不敢有傲慢。

  【評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對自己所不知的東西,應該多聞、多見,努力學習,反對那種本來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創造的做法。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要求他的學生這樣去做。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