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關鍵詞:論語,子罕第九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聽我說話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顏回一個人吧!”

  這一章是孔子對于顏回的贊嘆。根據雪公《論語講要》,他引用的何晏的《集解》,這是三國時代何晏他寫的《論語集解》?!都狻防锩嬲f,「顏淵解,故語之而不惰。余人不解,故有惰語之時?!垢鶕侮痰囊馑?,講到顏回,就是顏淵,對于老師的教誨一聽就能夠理解。他很有悟性,而且又很好學,聽得又很專注,所以一聽就明白。所以孔老夫子跟他講話,『語之』就是跟顏回講,『而不惰』。,這個「惰」,根據古注講,是不厭倦??桌戏蜃訉︻伝厥墙讨粎?,為什么?他很有悟性,老師講的他都能夠明白,都能夠吸收,而且一吸收了之后,立刻就把它付諸于自己的行為,真正是不違如愚,依教奉行,老實、聽話、真干,這個是好學生?!赣嗳瞬唤狻?,這是講顏回之外的其它的弟子,對于老師所教導的就不是完全能夠理解,或者是理解了之后,不能夠付諸于行動,不能依教奉行。不能付諸于行動,也就說明他還沒有理解,因為理解了之后,肯定會照做,會不打折扣的。他還不能真干,說明他還是不解。那怎么辦?只能夠多聽。

  我們現在學習圣賢教育,可以說比古人有福,為什么?有光盤,你聽一遍聽不明白,還有第二遍、第三遍,聽到明白為止,這個就是比古人有福了。你要做孔老夫子的弟子,孔老夫子給你說一遍,你要是不明白,他不會給你再說。所以「故有惰語之時」,惰語就是他不跟你講,用我們俗話來講,就是「懶得跟你再說了」。夫子教導人強調悟性,你要舉一會反三,「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那孔子不教你了。不教你,其實也是在教你,這是逼著你下次得認真聽。像我們師父的老師李炳南老先生,當時他教人學經教,要求很嚴格,要求你必須聽講的時候必須全神貫注,不能走神。你一走神了,有些東西聽不明白了,下課之后再去問他,根據我們恩師講,他會怎么樣?把你打一頓,、罵一頓,還不跟你講。因為如果是把你打一頓、罵一頓就給你講了,你下次還會想到,最多就是挨一頓打、挨一頓罵而已,還能夠把它補出來。還是不給你講!,你就沒有退路了,只能全神貫注的聽,這個方法是什么?真正對關門弟子要求,特殊的、嚴格的教學方法,逼著你認真學習。

  我們想到顏回是從來不會挨老師打的,也不會挨老師罵的,因為他什么?他本身就是很好學,學得很專注,所以老師講的這些道理他一聽就明白。他對于老師是有十分的恭敬心,你看看我們前面看到顏回贊嘆他的老師,說他老師這種道行,「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沒有聽到其它的弟子像顏回這樣的來贊嘆老師,這種贊嘆是出自于真誠心發出來的。因為他真正感受到老師那種道行高深,對老師發自內心由衷的敬佩,這才能講出這樣贊嘆老師的話,可見他對于老師是十分的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我們對老師恭敬心不足,換句話說,老師講的道理,我們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顏回他得道的秘訣就在于尊師重道,這是關鍵。他能尊師重道,自然就師資道合,跟老師真的心心相印。所以老師對他是「語之而不惰」,教導他那是不疲不厭,非常樂意去教導,不把自己平生所學全部和盤托出來給他,對不起他,他太好學了!不是老師對他偏心,是他自己有十足的誠敬。

  其它弟子就沒有像他那樣,所以對老師他有不解的時候,很多。你看子貢就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子貢就說,夫子講到本性的道理,、天道的道理,、宇宙的本體,這些深奧的道理,不可得而聞,就聽不明白了。在陳蔡絕糧的時候,夫子一行餓了七天,最后子路、子貢兩個人都受不了,都向夫子質問,說夫子之道是太高深了吧,能不能降低點?世人都不能夠接受了,你看我們推行圣賢之道,到現在都快餓死了,你看,對老師就是不理解。只有顏回他能理解老師,他說什么?世人不理解夫子之道,那是世人的問題,不是夫子的問題。世人不理解、不接受,這更說明夫子之道之高深。所以夫子聽了之后很安慰,「知我者回也」,所以顏回跟老師心心相印。

  下面我們又看《雪公講要》里面,是雪公的評論,「顏回聞一知十,聽孔子講話,不違如愚,所以孔子教顏子,愈教愈有興趣,不感覺厭倦」。這是雪公的評語。顏回是聞一知十,聽到夫子講一點,他立刻就悟入。這個十也代表圓滿,他一悟一切悟,悟性極高,你不用再說下面的了,他全懂。子貢他評論顏回是聞一知十,說自己是聞一知二,他不如顏回。他之所以聞一知十,正因為他聽孔子講話「不違如愚」?!覆贿`如愚」,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就是老實、聽話、真干,這就是不違如愚的批注,那真是百分之百落實。正因為他能夠真干,所以他悟性不斷的在提高。學圣學賢是解行并重,解幫助我們行,行幫助我們解。,你能夠解一分,一定要去行一分。如果你不肯去落實到你的行動,你不去做,那這個解也就卡在那里了。你要真正去照做,、去落實,又促進你、提升你的解門。解幫助行,行幫助解,相輔相成,顏子真正上路了。

  所以我們學習圣道關鍵在于什么?你要真干,聽明白一句,你得去做一句。你要聽明白了不肯做,那實際上就障礙了你更深入的明白,你所明白的也就局限在那里了,你不會再進步?!?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dizigui/' target='_blank'>弟子規》上講的,「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如果我們光是求解,不去力行,學文就是求解,不力行,那就變得愈來愈浮華了,離道就反而愈遠。像顏子這樣不違如愚,愚就是看起來好像笨笨的,也不說話,聽了就照做,老實真干,這一種人他悟性是最高的。所以夫子最喜歡這樣的學生,哪個老師不喜歡這樣的學生?好老師不會喜歡那些夸夸其談的人、好高騖遠的人,是喜歡那個老老實實、非常聽話的這些學生。所以對于這樣的好學生,孔子教他愈教愈有興趣,一點不感覺到得疲倦,不惰,不惰是他不會厭倦。

  我們跟老師學習,關鍵是自己。老師的教誨對學生們都是平等的,就像天降雨一樣,降下這些甘露滋潤大地的花草樹木,平等的滋潤它們,但是花草樹木所吸收的這些水分各自就不同了,你看小草它吸收的水分就少,一棵大樹它吸收的水分就大,、就多。吸收水分多少,不是因為天降雨有不平均,給這大樹多下點雨,給那小草少下點雨,不是這樣,平等下雨的,只是各人根器不一樣。這個根器是怎么樣子的?就是對老師的誠敬心不一樣,所以各人進步就不同。

  我們再看蕅益大師的批注,「后一念而方領解,即是惰。先一念而預相迎,亦是惰。如空谷受聲,干土受潤,大海受雨,明鏡受像。隨語隨納,不將不迎,方是不惰?!?。蕅益大師講這個惰,跟古注所說的不一樣,古注把這個惰解釋為夫子的惰,夫子對顏回這樣的好學生那是不會厭倦的教學。蕅益大師講這個惰是指顏回,在學生這個角度講。這個我們想想也很有道理,為什么?因為夫子做為老師他是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人他不會厭倦,不管教誰都不會厭倦。所以這個惰講顏回應該是更適合,蕅益大師是從這個角度來講,就是說我們做學生的如何去領受老師的教導。這種教導不是只是學知識,而是學道,學道關鍵在于什么?你能夠悟入。學習,這里講到的方法,是教我們安住于當念,就是我們在聽講的時候,不要自己妄自思惟,也不要預先在那里思考,聽的時候專注在當下這一念,聽懂了就懂了,聽不懂了你就隨它去,不要去執著剛才所聽到的那些音聲、語言、文字。

  這里蕅益大師講,「后一念而方領解,即是惰」,后一念是什么?老師教給你了,你當下沒聽懂,然后一直在尋思,剛才老師講是什么意思?這是什么?你這一尋思,用的是第六意識,把老師教的這些道理完全就變成你自己意識心里面的分別執著,那老師真正的意思你懂不懂?你不懂,正是被你自己的分別執著給障礙住了,那就叫惰。所以這個惰,意思很深,要隨時隨地安住在當念,不要思惟過去那一念,過去心不可得,不要去留住那一念,讓它走,集中精神聽當下老師的教誨,要直下領會,不是事后再去把它想出來。想出來那個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老師的意思。

  我曾經就問過我們恩師,因為恩師常講,佛在經里講的這些意思,是不是真有什么意思?不是,沒有意思,佛的心是空寂的。,叫做什么?應你的眾生的祈請來回答的。就像叩鐘一樣,你叩它,它才鳴,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它不會你不叩它,它自己鳴,那個不會的。所以他有沒有意思?他沒有意思,你問他,他就跟你講,講得很精彩、很圓滿,你都聽明白了,他自己始終沒有意思。像夫子講的「空空如也」,「有鄙夫問于我」,就是「叩其兩端而竭焉」,告訴你兩端包括善惡、是非,一講出來肯定有兩端,講得很明白,自己還是空空如也。所以,老師是沒有意思的。我就問恩師,師父你講經典,我們聽您講,每個人聽的意思都不一樣,領會也不一樣。聽完之后大家一起討論,甲說師父應該是這個意思,乙說不對,師父是那個意思,每個人聽了他都有一個意思,那怎么回事?恩師說,這全不是我的意思。我就問,那是不是您沒有意思?他說沒錯,我沒有意思,你聽到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所以應該怎么聽?聽什么就認認真真的聽,不要起心動念,不要去思考,不要分別執著,直下領受,懂了就懂了,不懂由它去,這你才能夠解圣賢、師長的真實義。真實義是空空如也,就是讓你放下分別執著而已。你放下了,你就跟他境界相平等,其實哪有什么意思?

  所以蕅益大師在這里教我們學習的方法,就是安住當念。后一念去領會、去理解的那個意思產生了,是你自己的意思,那叫惰,惰于學?!赶纫荒疃A相迎,亦是惰」,老師還沒有講到那,你自己就自己產生一個意思,那也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那個經典里面的意思,經典里面也沒有意思。所以不要去回味,也不要相迎,相迎是還沒講到那,你就預先在那里思考,不需要。學道跟學世間知識、學問不一樣,學世間知識你可以預先準備,去預習,聽完課之后回去復習,這都可以,那是學知識,你能記得住。學道,這個方法用不上,學道就是讓你鍛煉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所以聽課也是修行,安住在當念,這叫不惰。

  底下舉四個比喻,讓我們能夠領會,「如空谷受聲」,自己的心要像空谷一樣,那個山谷是空的,所以有人在那里大叫一聲,它有回聲。老師的教導就好像聲音傳到空谷里頭,你立刻得到回響,這叫感應道交?!父赏潦軡櫋?,土地很干了,一下雨它就大量的吸收水分,全部吸收。你能夠做到不回味、不將迎,安住當下,你就能夠全面吸收,百分之百、圓滿的、原汁原味的吸收營養。你要一回味,你所吸收的是經過你自己分別執著加工扭曲之后的,那個就不是原汁原味了?!复蠛J苡辍?,大海廣闊,下了雨全部都下到海里頭,一滴都不會漏走,也是比喻這個意思?!该麋R受像」,像鏡子,一個物體、一個人走過鏡子前面,鏡子能夠照得清清楚楚,當下、瞬間照得圓圓滿滿。不會說這個人來了,我先把頭照出來,然后把兩只手照出來,再把身體照出來,兩條腿再照出來,沒有先后的。如果有先后,那就有前念、有后念,它是當下全部完完整整照出來。這明鏡受像,同時全部、圓滿的接受,這個要訣就在于你聽的時候不動念頭,你就能夠圓滿吸收。專注的聽,你聽得很清楚,你不打瞌睡,不開小差,不走神,不胡思亂想,就是聽得清清楚楚,就是這樣,你就全面吸收。

  所以「隨語隨納,不將不迎」,隨著你的老師的語言,隨時他講出來,「隨納」,納就是接納。老師沒講之前我們不將迎,沒有什么預期的想法,老師講完之后也不必回味,這叫不惰,這是學道的要訣。那你問了,那我這么聽,聽不明白怎么辦?我非得想,我不想我不能明白。這個事情你不能想,聽不明白再聽一次?,F在我都說比古人有福報,你拿光盤再聽一次,第二次聽不明白,第三次,第三次不明白,十次、百次。夫子講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別人一次聽明白的,你十次總能聽明白;人家十次才能聽明白的,你一百次總也能聽明白,一百次不行,還有一千次。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千次你肯定明白。千萬不能夠去想,一想,你就真的永遠不明白了,這是要領。這一想就是障礙自己的悟性,悟性是不動念頭的時候,它自然就出來了。

  所以我們讀書也是這樣,讀書叫隨文入觀。聽講,隨語隨納,納是吸收,悟入,這叫做會聽會看。我們一般人不懂這個道理,也就不會聽、不會看,學了老半天,他只記憶得多了,知識多了,悟性少了,學的都是知識,所以成為一個什么?美其名曰儒學家、佛學家。實際上,道的門都沒入,不是真學儒的,不是真學佛的。顏回這種方法,夫子最為贊嘆,所以說『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只有回做到了這一點。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