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

關鍵詞:論語,先進第十一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這個話是孔子評論顏回,好像是對顏回有一點批評的味道,實際上是贊美他??鬃又v『回也』,就是顏回,『非助我者也』,他不是幫助我教學。為什么孔子說顏回沒有幫助他來教學?后面是講出原因了,『于吾言無所不說』,這是因為孔子說的話,顏回是「無所不說」,說就是喜悅,這個字不念說,是悅,跟這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是一樣的字,都是通假字。顏回為什么會喜悅?因為他聽到孔子的話之后,馬上就開悟了,所謂是聞一知十,一聞就悟,那開悟當然是喜悅于心,法喜充滿,乃至于簞食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處在最艱難的、最苦的這么一個生活處境當中,顏回還是那么快樂。

  孔子曾經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這個話跟現在這章講的有相似,夫子講,我跟他(跟顏回)講了很多這些道理,發現他一聽就完全領會,馬上就去照辦,依教奉行,好像有點愚人的樣子,根本不打折扣,也不問為什么,沒有什么疑問,馬上就去照做,不違如愚。實際上,這是顏回悟性極高,一聽就聽懂了,也就不用問問題了。既然顏回沒有問題,夫子也就不能夠藉問題來發揮了。夫子他講的「予欲無言」,他本來沒什么話說的,因為學生來請教夫子,所以夫子就講出很多道理。既然沒人請教,顏回不請教他,一聽就全明白了,所以夫子在這里講「非助我者也」,就是說這不是幫助我教學的,為什么?只有顏回聽懂了,他又不問,然后在座的其它弟子也就不能夠獲益了。所以孔子的教化,也就不能普益他人,因此這里講「回也,非助我者也」。所以看似批評顏回,實際上是贊美顏回的悟性極佳。

  蕅益大師《批注》當中是這樣講的,「人問王陽明曰:圣人果以相助,望門弟子否?陽明曰:亦是實話。此道本無窮盡,問難愈多,則精微愈顯。圣人之言,本是周遍。但有問難的人胸中窒礙,圣人被他一難,發揮得愈加精神。若顏子胸中了然,如何得問難?故圣人亦寂然不動,無所發揮?!惯@個點評得非常的好!蕅益大師這里舉出,有人向王陽明請教這一段對話,王陽明是明朝的大儒,是心學的代表人,可以說是跟朱子理學分庭抗禮的,兩位都是一樣齊名的。有人問過王陽明先生,說「圣人果以相助,望門弟子否?」因為孔子這里講,「回也,非助我者也」,意思是說,顏回怎么不幫助我教學?有人就問,圣人,像孔子一樣的圣人,還需要自己的弟子們去幫助嗎?這個望是希望,希望自己門下的弟子相助嗎?王陽明先生回答說「亦是實話」,孔子還是希望弟子們來幫助他的。

  那我們問了,圣人無所不能,無所不知,那還要弟子們幫助什么?王陽明講的實話是,孔老夫子講「回也,非助我者也」,這是實話,底下就說了這個原因?!复说辣緹o窮盡」,這個道就是圣人的道,也就是自性的理體,自性無所不在,遍一切處,所以說本無窮盡,沒有窮盡的,它是整個宇宙的本源。要了解這個道,是一定要開悟見性。要了解它確實不容易,一般人首先需要解悟,然后才有證悟。解悟就是明白道理,證悟就是放下。放下什么?妄想分別執著。因為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障礙自性的這些垃圾,要把它放下,放下了,自性就現前,你就證道了。這里說的是解悟,解悟很重要,沒有解悟,那我們修證就沒有方向,解悟要靠求學、請問得來的。所以問難,這是向老師請教問題,問得愈多,問得愈深入,就能夠把這個道,極其精微之道,愈顯得清楚。

  我們看到一部《論語》,確確實實不少的弟子來請問老師,夫子就這個請問來回答。甚至你請問相同的問題,也無妨,不同的人問相同的問題,你看夫子回答就不一樣。你譬如說有問仁的,有問孝的,有問做君子的,夫子的回答,對每個人不一樣。為什么?每個人根性不一樣,而道的運用也就不一樣。精微,這是講到非常精細、非常微妙,夫子回答人都是契理契機。所以不同的人來問,有助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更深入的了解道是何物。底下說,「圣人之言,本是周遍」,圣人的言語是無所不包的,就是講得很圓滿的。實際上,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周遍、圓滿的,字字都有無量義,不論是長說還是短說,深說還是淺說,意思都是周遍的。

  但是,如果我們聽了聽得很淺、解得很淺,你收效、收益也就少。不是夫子說得淺,是我們自己聽了之后解得淺,我們應該怎么樣?繼續請問,繼續求夫子給我們說明,你愈請問得深入,夫子回答得也就愈深入,他隨著你的問來回答。夫子心中是空空如也,本來無一物,但是你叩問的時候,它就出來了,就像叩鐘一樣,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你不叩則不鳴。所以,「但有問難的人胸中窒礙」,這是學生,問問題的人,他心里面有疑團,有疑才會有問,那是胸中窒礙。這個窒礙就是障礙,窒就是被堵著了,堵在那里了。什么東西堵住我們?歸納起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些東西堵著我們。要把這些放下,那就通了,就沒有窒礙,那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通。我們向圣人請教,圣人是通了的人,他通了,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平時他不會想,不起心、不動念,不會預想著你有什么問題,我先準備好回答,不可能這樣。

  就連我們現在講課,我們恩師常常教我們,就用真誠心,你認真的備好你的課,上臺講,那是佛菩薩、圣賢、祖宗的加持,你人一坐到這個法座上,你就知道該怎么說了。一開始我自己還不是很敢,怎么呢?就是準備課程要認認真真的準備,準備得很圓滿才行,否則上了臺不知道該說什么,沒準備的就說不出來了。逐漸逐漸,隨著自己講課愈來愈熟練,那種擔心憂慮慢慢放下了。擔心、憂慮是執著,執著就是窒礙,一有窒礙,那自性就被堵住,智慧透不出來。所以逐漸的練著,我們上臺什么都不要預先去想該怎么講。課是要備,像這些先儒的批注,我們是要準備好,把字幕準備好,僅此而已。我們自己不寫講稿,上了臺,就這個字幕,我們就能夠講出來,講什么,預先根本沒有準備。恩師教導我們的,你就用真誠心,上了臺,你看到觀眾,或者雖然不是面對面看觀眾,你通過電視熒幕,感受大眾的這種磁場,你不知不覺就能夠說出東西來。大眾聽了之后,好像特別的受益、特別受用,那是感應道交,這種感應道交其實是人人的本能,只要你把這個窒礙放下,就有感應道交的能力,因為自性是無處不在。

  所以現在逐漸逐漸在體驗我們恩師教導我們的,最關鍵的是你要有至誠心,至誠才能感通。你心中不能有窒礙,你才能夠跟人家感通,這個窒礙平時就要放下。平時要放下牽掛,放下憂慮,放下煩惱,貪瞋癡慢這些煩惱盡量的去除掉,心中才比較清凈一些,然后你上臺才有感應的基礎。平時你修的功夫愈好,心愈清凈,上了臺那個感應道交的能力就愈強。你看看劉素云老師在此地講過課,講了十幾個小時,從來沒有講稿,講課前都不知道要講什么,上了臺自動就講得出來,她的功夫比我強,我得準備講稿。如果是不用講稿,光是這么講,講十幾個小時,我還沒有試過,不一定行,心沒有別人清凈,所以感應的這種能力就沒有那么強。

  圣人心完全是清凈的,真正心中空空如也,有人來叩問,他一定跟別人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里講的,「圣人被他一難,發揮得愈加精神」。被他,他就是那個發問的人,他發問,這就是有感,圣人就有應,這一推就像叩鐘似的,這一叩,立刻就響了,然后把這些道理發揮得淋漓盡致,是不是預先準備的?絕對不是。如果預先準備,絕對不可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也未必是那個發問的人要聽的,對他未必是有切實的利益。所以隨問隨答,所答的一定是契理契機,真正契機,他一聽就開悟。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每次講經,座下都有人開悟,甚至有人證果的。為什么?契機。釋迦牟尼佛心地真是清凈無染,一個念頭都沒有,完全是寂靜的,所以能夠應以什么跟他說法,自然就說出什么來了,「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竅門就在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智慧,自性中本有的。

  「若顏子胸中了然,如何得問難?」顏回一聽到孔子說,無論孔子長說是短說,還是說一個字、兩個字,馬上胸中了然,立刻全部明白了,不用再發問了,所以如何得問難?沒得發問了,全明白了,真叫做聞一知十。這個十是代表圓滿,不是數目字,聽到一個道理,立刻全部都悟明白了,你看,沒什么好問了。他不問,「故圣人亦寂然不動,無所發揮」,鐘不叩則不鳴,所以圣人寂然不動,這是心地那么清凈,沒有動搖。顏回他也開悟了,也是寂然不動,師徒兩人都寂然不動,無所發揮,這心心相印。所以孔子在這里講,顏回于我言無所不說,這是對顏回,顏回已經得到利益了。但是對其他人,其它人根本不明白,這師徒兩人心心相印,其它人不懂,所以夫子講,顏回沒有幫助我教學。

  在佛門里面也有這樣的公案,就是故事,你看釋迦牟尼佛,有一天大梵天王來供養花,天花給世尊,世尊拈起一朵花,座下這么多弟子沒人看明白,這個動作是什么意思?只覺得很富有深義,只有一個弟子,迦葉尊者他看明白了,婉然一笑。然后世尊就對大眾說,吾有涅盤妙心,傳授給了迦葉尊者。這就是禪宗的起源,叫以心印心,沒有言語,世尊拈花,迦葉微笑,這就傳法了,其它沒有一個人明白什么意思。這就是什么?夫子這里講的「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說就是喜悅。你看迦葉尊者微笑,這是無所不悅,但是確實這個心印傳了,大家都不知道。這就是禪宗講究不立文字,它不是跟教下一樣的那種教學方法。所以我們看到夫子跟釋迦牟尼佛,對于不同弟子的教導方式,那是非常的靈活。這兩人,孔子和世尊沒見過面,但是沒想到,他處處表現竟然如此相似。

  夫子傳給顏回,也是屬于以心印心的方法。教下那是屬于文章之類的,那是傳給誰的?傳給子貢,傳給子路、冉有,傳給這一類人,連曾子、子思,都是教下的根性,就是他得要學習教理才能明白。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他說孔子的文章,文章屬于教下,那是能說得出來的,能表現得出來的,叫顯說,這個可得而聞也,把自性的道理顯明出來了,顯說,可以聽明白。但是講到性與天道,自性,這顯說也不能顯說,只能是密說,所以不可得而聞也。傳給誰?這傳給顏回了。這是講到這一章的深義,蕅益大師給我們發明出來的,這一發明出來,叫顯說。顯說也是藉助有人問王陽明先生,你看這一問就能把道理發顯出來。所以即使是覺悟、明白的人,要有慈悲心、要有愛心,就是什么?即使是懂了,還要問,叫明知故問。為什么?幫助別人。你懂了,別人未必懂,所以你是代別人請問,別人不懂,他也問不出來;你懂了,知道該怎么問,那一問出來,佛講出來的就是教下。

  所以宗門、教下,兩種不同的方法。世尊當年也是很多弟子,他們也是明知故問。你看,最明顯我們現在學《無量壽經》,那是阿難尊者請問,他看到世尊威光赫奕,就是容光煥發,跟往日完全不一樣,向世尊請教,今日佛為什么您這樣容光煥發,從昔以來所未曾見?結果這一問,佛就說出一部《無量壽經》,這個利益的眾生就太廣泛了!所以世尊贊嘆阿難,這一問的功德不可思議!「勝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還有蜎飛蠕動之類,這些功德,你布施這么多眾生的功德,比起你這一發問的功德,這一發問的功德還高過它百千萬倍!所以這個利益眾生太廣了!這我們也要學習,即使懂,也要問,問出來了,使得這個道理更加發明出來,不僅自己得到喜悅,讓一切大眾都得到法的喜悅。

  【評析】

  顏回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終是服服貼貼、畢恭畢敬的,對于孔子的學說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贊揚顏回。這里,孔子說顏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責備顏回,而是在得意地贊許他。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