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痹唬骸安粦n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關鍵詞:論語,顏淵第十二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么憂愁和恐懼呢?”

  這章跟前面一章有直接的關系,都是司馬牛問,背景都是一樣。司馬牛面臨著他的兄長要作亂的這么一個境況,當然他心中也就有這個憂、有這個恐懼。于是他來『問君子』,這都是他心想著把心中的這些憂惱、恐懼解除,他來問老師,也不敢直問,就拐著彎問一個問題,問如何做君子??鬃訉λ男氖路浅C靼?,圣人真是視思明、聽思聰,看你的言語動作,他就理解你的心事在哪,所以都是對治毛病。所以孔子說,『子曰,君子不憂不懼』。什么是君子?君子是沒有憂惱、沒有恐懼,就是孔子說過的君子坦蕩蕩,小人才長戚戚,坦蕩蕩是不憂不懼。司馬牛他是個中下根人,領悟力就稍微差點,為什么?心浮氣躁,所以領悟力就差。

  所以他聽不懂夫子講這個什么意思,他又問,『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你看,跟前面的問話有點差不多,都是一開始沒聽懂,所以再問。前面夫子說,「仁者,其言也讱」,他又問其言也讱就是仁嗎?這里說了君子不憂不懼,他又問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嗎?都是一個問題,心浮氣躁,孔子跟他講的道理都不能夠一下掌握。不過孔子非常的慈悲,對待中下根的學生也不會舍棄,所以他問,就繼續給他回答?!鹤釉?,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內省」就是自己省察自己。一個人自己省察自己,他沒有對不起任何人的事,沒有對不起別人,自己內心中就沒有愧疚,上對天、下對人都能夠問心無愧,所以何有憂懼?這就是君子。

  當然夫子給他做這樣的開導,也是為了幫助他走出思想誤區和思想的陰影。因為司馬牛他的兄長司馬桓魋要謀反,司馬牛曾經勸諫他,讓他放棄這種想法,但是司馬桓魋不聽。所以司馬?,F在就是無可奈何,既不能夠阻止他的兄長謀反,又不能夠大義滅親去報案。一報案,他兄長肯定就被殺掉,這就有違了悌道。這兩難!怎么辦?心里有憂惱恐懼,不能釋懷??鬃赢斎豢吹贸鰜?,明眼人,所以告訴他怎么解決。不是說幫他解決這個事,這個事很難解決,但是告訴他不憂不懼。因為憂懼解決不了問題,那何必要憂懼?只要自己盡力了,譬如說司馬牛已經盡力的去勸止他的兄長不要謀反,他已經盡力,他自問心無愧。他也不到國君那里去告發他的兄長,對他兄長也算是仁至義盡了。他自己內心沒有愧疚,這也就不失為兩全的辦法了,因為這個事情不是他個人能力所能夠扭轉的。所以夫子就勸他,不要憂懼了,你已經盡力就可以,這就是君子。夫子也曾講過,「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者不惑」,智、仁、勇,這三達德。首先我們要做一個君子,對一切事情不要迷惑,知道自己該怎么做。盡力做了,也就不要再去憂慮什么,或者恐懼什么。

  蕅益大師在批注這一段講了一句,「不從君子二字上,悟出不憂不懼根源,便是不內省處」。內省,就是自我的反省,怎么樣自我反省?反省內心中有些什么煩惱?有煩惱,要把煩惱放下,這是真正做內省克己的功夫,這是君子。所以這里說,「不從君子二字上,悟出不憂不懼根源」,意思反過來,說君子就是要從不憂不懼的根源那里去悟。根源是什么?根源是仁。仁是自性中的性德,要悟,我們要回歸到自性上?;貧w到自性了,你智仁勇三達德都具備了,自然就不憂不懼,這是究竟的內省功夫。但是司馬牛還做不到這點,畢竟他是中下根人,教他一下悟,悟不出來。

  夫子給他一個提示,不能悟出自性,至少要悟一個什么?悟通因果,真正你深信因果了,你也能夠不憂不懼。為什么你會有憂有懼?說明你對因果還不是深信,真正知道因果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該來的,它就會來,擋也擋不住;該去的,它也要去,留也留不住,自己能做到問心無愧,內省不疚就行了。憂有什么用?懼有什么用?他的兄長司馬桓魋謀反,當然會有他的因果。自己跟他這一生成為了兄弟,這也是前生帶來的因果。如果真正是自己因此而滅族了,自己也被牽連進去了,那也是自己的因果。憂懼有什么用?你做到仁至義盡、內省不疚、問心無愧,就可以了,這就是君子,夫子給他提醒了。所以內省,檢點什么?就檢點自己到底對因果是不是深信?你能檢點出這個,那就算你開悟了。先深信因果,才有開悟的機會。因為深信因果的人,他的心是平靜的、是安定的。

  《大學》里面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止,人知道因果,他才知止,他的心就定下來了。就像了凡先生,你看,他的命運被孔先生算定了,一點都不錯,他深信不疑,人真的進退有命,遲速有時,你急也急不來,所以不憂不懼了。了凡先生真是不憂不懼,他深信因果就能做到。深信因果的人,他心定、心靜、心安,最后就能開智慧,慮就是智慧,得,慮而后能得,得就是得成圣人。所以因定開慧,沒有定不行。定怎么來?深信因果來。所以,凈土宗十二祖徹悟禪師,曾經說過這么兩句話,「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徹悟禪師講的。徹悟禪師也叫夢東禪師,大徹大悟之后,轉修凈土法門,他講到的善談心性的人。

  孔子善談心性,他怎么談?他沒有離開因果來談,因果使人容易理解,就講心性,一般人很難理解,除了顏回以外,我看其它人都夠嗆。連子貢都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夫子講到自性、天性,這些本體的問題,聽不懂了,不可得而聞也;講到文章,講得出來的道德文章,這個可以理解。所以夫子就多談因果方面,因果屬于文章類,說得出的你能明白。但是因果也就反應了自性的體相用,因果是相用,相用不離它的本體。所以你能深信因果,最終你也能大明心性,你能開悟。所以,我們估計像顏子這類的上根人很少,那至于說像佛門里面六祖惠能大師,那是上上根人,我看現在根本沒有。像顏子這種上根人都很難找,鳳毛麟角,大部分人是中下根人。我自己是下根人,你們可能比我好一些,你們是中根人,但是都得要從因果下手,學習因果、深信因果,最后才有開悟的可能。所以你能夠深信因果,就能不憂不懼。不憂不懼,你心定了,就能開智慧,而不再會像司馬牛那樣心浮氣躁,這是夫子對治他的毛病。

  【評析】

  據說司馬牛是宋國大夫桓魋的弟弟?;隔s在宋國“犯上作亂”,遭到宋國當權者的打擊,全家被迫出逃。司馬牛逃到魯國,拜孔子為師,并聲稱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君子的問題,這是有針對性的,即不憂不懼、問心無愧。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痹唬骸安粦n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