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關鍵詞:論語,顏淵第十二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么辦?”有若回答說:“為什么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么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么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么又會夠呢?”

  這一章是魯哀公跟有若的對話,有若是孔子的弟子,魯哀公在這里『問于有若』,向他請教,他說『年饑、用不足,如之何』?「年饑」,是遇到了收成不好的這一年,饑荒年,「用不足」。這是什么?因為年頭不好了,魯哀公這是國君,他的費用就不足了,那該怎么辦?有若說了,『有若對曰:盍徹乎』?這個「盍」字就是何不,「徹」,就是用徹這種賦稅制度。根據《雪公講要》里面引的《皇疏》引《孟子.滕文公篇》,《皇疏》是皇侃的《論語義疏》,他引用了《孟子》的「滕文公」這一篇里面說的,「夏朝用貢法,殷朝用助法,周朝用徹法」,這都是稅法,就是征稅的這種法律?!钙鋵嵍际鞘种坏亩惙ā?,換句話說,稅率是十分之一,人民百姓,這是農民要繳稅,就是繳十分之一。有若在這里勸魯哀公實行繳十分之一的這個徹法,就是沿用周朝的稅收制度。當然,夏商周三代都是十分之一的稅。

  根據《雪公講要》這里講的,「魯國自宣公十五年」,就改變了這個稅制,本來是周朝沿襲下來的稅制,他改了稅,改成收十分之二了,百分之二十的稅收,一直到魯哀公都是這樣,所以繳的稅,賦稅就重。所以有若在這里建議哀公,恢復到原來周朝應用的徹法這個稅收制度,就是征十分之一的稅。結果魯哀公就說了,『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這「二」就是十分之二,現在我征十分之二的稅,我的費用都不足了,你還教我恢復到十分之一的那個徹的稅法,那怎么可以?有若就跟他回答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改變了稅法之后,人民百姓那就少繳稅了,少繳了稅,那百姓就足了。他少繳稅了,剩的錢就多了,他就會富一點了。即使是魯君他的稅收收入大大減少了,可是,「君孰與不足」?

  根據《皇疏》,皇侃的《義疏》,引江熙先生的話。江熙是晉朝時代的經學家,他也有一個《論語集解》,跟何晏他的題目是一樣的,都叫《論語集解》。何晏的《論語集解》,主要是反應漢朝時代大儒他們的注疏這種思想;江熙的《論語集解》,是反應了晉朝這個時代主要的這些先儒的批注,也是很有價值的。他這里講,「為家者,與一家俱足,乃可謂足,豈可足一己而謂之足也」?為家者,這就是當家的,像一國之君這是當家的,或者是大夫,他是為家者。應該是什么?當家的這個人,就是家長,他要跟一家人一起富足起來,這才可以叫足。怎么能說我自己一個人足了,足一己,那怎么能叫謂之足?自己滿足了,自己收入多了,那豈能叫足?你自己收入多了,家人要是收入少了,那就還是不足。假如家人都豐足了,你也跟著足了,因為你是當家的。所以有若跟他講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都豐足,百姓就像一家子家人一樣,家人都豐厚起來了,你不就是水漲船高了嗎?你也就豐足了。換句話說,『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百姓要是貧窮了,你又豈能夠說豐足?你跟百姓是一體的。

  當時魯國,我們都知道三家專權,季氏為帶頭的三家,所以他們的勢力很廣大,田地很多。所以魯國的很多這些稅收,可以說大部分都由這三家給奪去了,三家中飽私囊,所以魯君的收入反而很少。所以,縱然向農民征稅征得再多,魯哀公的收入也不見得會增加多少,因為這些稅收都是到了三家手中。所以有若這里講的,「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也是暗指這個事實。所以與其是這樣,讓民眾增加稅收而貧困,你也得不到什么好處,那不如干脆把稅率降低,讓人民豐足一點。人民豐足了,感你的恩,對你就更加效力,那你也會慢慢豐足起來,你有民心。這樣的話,三家的勢力就會削弱,你可以把政權慢慢收回來。當時,孔子也曾經幫助過魯君收復三家的權力,但是不能成功,孔子曾經提出墮都,就是把三家的城墻給墮掉,就是為了把這個權力收復到國君手上,但是后來失敗。降低稅率,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政策,所以有若這樣跟他建議,實際上,那都是為國著想。

  底下我們再看雪公引姚鼐先生他的一個評論,「姚氏鼐」,姚是姓,所以叫姚氏,名字就叫鼐。姚鼐是清朝安徽桐城人,他跟方苞、劉大櫆三個人創立了桐城派,這是我們恩師的故鄉,桐城派,廬江、舒城、桐城這三個城,就是桐城派的發源地。這位姚鼐先生他也是很有才學,他在批注《論語》的時候,他這樣講,他是在《惜抱軒經》說的,這是《惜抱軒全集》里頭的,因為姚鼐自己號惜抱先生,他的住所叫惜抱軒。他在批注當中說,「與,猶謂也,周人語多如此」。這個與是君孰與不足、君孰與足這個與,這個與就是當謂,這是周朝人很多是這樣講話,也就是說孰謂足、孰謂不足。底下說,「有若言百姓足,即當謂之君足,君用小乏,亦不害其可謂足也」。有若這里講百姓足,這就可以說是君也足了,國君跟百姓是一體的,百姓豐足起來了,國君不也就水漲船高了嗎?所以也可以說君足??墒?,如果百姓不足,那就真正可以說君不足了。

  所以君用小乏,稍微少一點費用,也不害其可謂足也。像魯哀公他抱怨自己費用少了,那是他自私自利的考慮。他要是站在民眾的立場上考慮,他就不會說這個話。即使自己費用減少一點,人民富足了,那自己不也就富足了?而且這種富足是可持續性的,人民對你更有信心了,更擁戴這個政府了,那你可以長久的豐足。這就是我們講的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魯哀公沒有科學發展觀。所以有若給他提醒。我們現在看到國家已經取消了農民的賦稅,這種做法,要是遇到有若了,有若一定會拍手稱快,他會講百姓足了,也就是黨和政府的足。即使財政收入少一點,「君用小乏,亦不害其可謂足也」。

  蕅益大師《批注》當中說,「格言良策,萬古不刊,當與去食去兵章,刻于宮殿」。這一段話,有若講的這個話,可謂是格言良策,格言就是真理,可以傳世的言語;良策是優良的政策,國家要是真正用這個政策,那一定是安定繁榮。萬古不刊,這個應該是萬古不易的真理。這一章應該與「去食去兵」章,就是前面子貢問政,孔子告訴他這個回答的問題這一章,兩章應該都刻于宮殿。宮殿是國家,國君辦事的地方,也就是現在我們講的中南海、美國的白宮,應該刻在這些地方,使國家領導來借鑒。這是第九章講到這。

  【評析】

  這一章反映了儒家學派的經濟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魯國所征的田稅是十分之二的稅率,即使如此,國家的財政仍然是十分緊張的。這里,有若的觀點是,削減田稅的稅率,改行“徹稅”即什一稅率,使百姓減輕經濟負擔。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反之,如果對百姓征收過甚,這種短期行為必將使民不聊生,國家經濟也就隨之衰退了。這種以“富民”為核心的經濟思想有其值得借鑒的價值。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盍徹乎:盍,何不。徹,西周奴隸主國家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

  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稅。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