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鬃訉υ唬骸捌堊又挥?,雖賞之不竊?!?/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鬃訉υ唬?ldquo;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關鍵詞:論語,顏淵第十二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季康子擔憂盜竊,問孔子怎么辦??鬃踊卮鹫f:“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偷盜。”

  季康子他『患盜』,「患」是憂患,就是經常有人偷他家的東西,盜竊,盜他家的很多,所以他以之為患,來請教孔子。為什么這些人凈偷我的,不偷別人的光偷我的?『孔子對曰』,回答他說,『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這個話其實相當的犀利,提醒他你自己反求諸己,為什么別人凈偷你家的東西,不見他偷孔子的東西,什么原因?

  這個「盜」,我們看到《說文解字》里面,盜字是從次從皿,上面一個次字,下面一個皿字。這是什么意思?這是會意字,這個次其實就是古代垂涎欲滴那個「涎」字,就是流口水,這是什么?當然有欲望的時候,看到好吃的東西流口水,垂涎,那個次字是涎字,就代表欲望,所以欲皿就叫盜。所謂盜,他這個心就是一種欲望。所以孔子告訴他,「茍子之不欲」,茍就是如果,子是對季康子的尊稱,說你老人家如果沒有欲心,你不貪,那么你即使賞給別人來偷盜你,人家也不會偷盜你的,你獎勵別人偷盜,別人也不會偷你家的東西。

  你看看,這是孔子把根本原因點出來了。你為什么有這些盜賊來盜你的東西?你自己有盜心,欲心就是盜心。你有這個心,你就招感這個,境由心轉?!短细袘飞现v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你是什么樣的心,你就招感什么樣的人。你的善心就招感的是福,你惡心就招感的禍。禍和福沒有門,都是你自己招的,禍福隨著你的善惡,如影隨形。所以這里也告訴他,你自己要是不貪欲,你沒有盜心的話,那就不會有人來偷你的。季康子是有盜心,他是個大盜,他把持國家的朝政。本來這朝政是國君所有,他盜來了,他是大的強盜,當然也就會招來小強盜來偷他家的東西。所謂上行下效,居上位的人欲望多,貪得無厭,那居下位的人,肯定也是學著來。上位的人如果沒有欲,不欲,沒有盜心,安分守己,盡忠職守,那下位的人他會以盜為恥,你賞他,他也不來做這些虧心事,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貪欲是根,把這個根要斷掉,至少不能夠縱貪欲,要把它控制住。以什么控制?以禮度來控制,事事要符合禮,這個禮是以仁為根本的,所以夫子教顏回「克己復禮為仁」??思?,克服自己那個貪欲,去回歸到禮上來,用禮來規范自己的言行,還有心,你就是行仁道。你要是仁,那仁人君子都跟著你來,你招感的就不是盜賊,你招感的是君子、仁人,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不能夠抱怨外面的環境怎么不好,那些人怎么對我不好,不能這樣抱怨,全是你自己招來的,你能怨誰?你只能怨自己。

  弘一大師《晚晴集》里面,還舉了這么一個例子。譬如有人鼻子上有一個黑墨點,他去照鏡子,發現這個鏡子里面的人怎么鼻子上有個黑點,那么難看。先是譏笑他,你怎么這么難看?然后看到對方也譏笑我,就開始跟他罵,然后想拿個布給他擦,怎么擦擦不掉,為什么?心往外馳,搞錯方向了。要怎么樣才能夠把那個墨點擦掉?擦自己鼻子上的墨點,一擦了之后,再看那鏡中人,他也干凈了,他也是一個挺完美的人,他是你的反映。這鏡中人,就好比我們外面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些人事環境和物質環境,全是你自己內心的一個反影、一個影射。你心里面有這樣東西,它外面就會有這樣的東西,相應的,這心是能生萬法。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到外界有不良的東西,立刻就會反求諸己,我自己德行不夠。如果德行夠,它不會讓我看到這個。讓我看到了,就說明我自己德行不夠,因為我心里有這個,所以外界就反映出這個。所以他修自己,絕不會抱怨外界。

  你看看湯王,歷史上記載,當他看到自己國家有人犯罪,他很痛心,他說他們沒犯罪,是我犯罪了。為什么?我沒有做出好樣子,我沒把他們教好,是我的責任,所以他罪己,「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就是皇帝自稱,天下就是萬方。天下人有罪的話,誰的罪?我這個當國君的罪。我不好,所以會感應到這樣的一個情形。圣君都是罪己,不罪人。凡人,他不會想自己有問題,他會責怪別人,責怪別人沒有用,愈責怪,外界會變得愈不好。為什么?你的心變得不好。曾經有一位老師給我們談到,說有一個女性,她有一個女兒上小學,就很喜歡偷別人的東西,甚至有曾經偷過別人一萬多塊錢。你看這么小的孩子,就養成這種偷雞摸狗的壞習氣。為什么原因?后來知道了,這個當母親的原來她有外遇,她偷別人的男人,所以她的女兒,你看從小就養成這種偷雞摸狗的壞毛病。這是孔子這里講的,你有這個欲望,底下的人都跟著你有欲望,這都是貪欲?!钙堊又挥?,雖賞之不竊」,你要是沒有這個欲,你不偷盜,你把偷心斷掉,你的孩子,即使你獎勵他讓他去偷盜,他也不會去偷盜,這就是因果報應。這個因果非常明顯,所以懂得這個道理,全都要回頭修自己。

  在佛經里面,三個根之一的《佛說十善業道經》,就教我們斷貪欲。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是在娑竭羅龍宮里面講的,龍宮里面的龍王,他是當機者。所以佛叫著他的名字說,「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佛叫著龍王的名字,就是等于叫著我們的名字,他是代表我們,底下的開示很重要,說如果我們離了貪欲,把貪欲的念頭斷掉,你能成就五種自在,自在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幸??鞓?。哪五種?「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這是第一個。三業是身、口、意三業,就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自在、都快樂。換句話說,你諸根愉悅,身心快樂?!钢T根具足」,這個根就是講人的這些器官,你的器官都非常健康,不會有毛病,這叫具足,具足是講圓滿的意思。如果貪欲重,一個人老是想貪,這身體就不好。譬如說,色欲心重,這個人身體肯定很虧損,諸根就不舒服。如果是財欲心很重,老是貪財,這個人也是陽氣不足。因為貪心重的人,朝思暮想都是想著賺錢,這心就陰暗,陽氣就衰了。那人是靠陽氣才能夠生存,一個人死的時候陽氣全部沒了。所以要想健康沒有別的,少欲知足,你能健康長壽。

  第二個,「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人沒有貪欲,他喜歡布施,他不會慳貪不舍。要知道愈舍愈得,財物是用來流通的,幫助別人。你看財叫通貨,通是流通,不能死在你那里。不流通,死在你那就出毛病,什么毛病?這里講的,怨賊會來。像季康子患盜,這就怨賊來奪取他的,為什么?他不肯布施,不肯舍,所以他財物也不自在。即使有很多的錢,存在銀行里只是個數字,他享受多少?他享受的就是那種怨氣,天天生氣、天天煩惱、天天憂患,憂患得實在不行了,只好找孔子去請教。

  你看看這過的什么日子?哪是人過的日子?為什么不肯舍?錢太多了很麻煩,存在銀行里只是個數字,天天還給它憂患,怕它貶值,不知道投到哪去好,投到股票好?還是投到黃金?還是房地產?天天就想這個。拿來買東西,你要想想這買什么東西好,又怕被人騙了,又怕花的錢花得不值。買的東西要是不好,浪費了,那是造業了。所以你看錢都是讓你煩惱的,所以這么多有什么用?什么叫財物自在?不用的時候它沒有,用的時候它就來了,那就自在。

  我們老恩師就是這樣,你看他有一次就是二00三年,他到泰國去訪問。當時泰國還在任的副總理查德瓦利將軍,原來他做總理,后來他下來做副總理,把我們老恩師請到他家里應供,親自供養他飯食,很恭敬老人家,呈上這個菜的時候都跪著呈的。結果在席間聊天的時候,談到說副總理的夫人吃完飯準備去電視臺唱歌,為什么要唱歌?堂堂的副總理夫人,還要去唱歌,原來是去募捐,做什么?因為他們想建一個醫院,僧伽醫院。因為泰國出家人很多,泰國是佛教國家,出家人如果是在醫院,女護士來護理有不方便,所以他們想專門建一個僧伽醫院。結果錢也不夠,所以要去電視臺唱歌化緣。

  我們恩師就問你要多少錢?他們算一算,還要兩百萬美金。結果,我們老恩師說兩百萬美金,好,這個我來出,妳不用去化緣了。旁邊的弟子們聽到之后嚇一跳,師父怎么答應這么爽快,馬上想拽拽我們師父的衣角,但是話已經出口了。這兩百萬美金,可不是泰幣,泰銖跟美金差很遠。結果話出口了,收不回來。下來之后,回家的途上,我們老恩師問,咱們看看有沒有這么多錢?他是先答應人家,才問錢哪來。結果沒想到,這個消息讓幾位護法聽到了,三天這錢就匯齊了,寄到泰國的帳上,兩百萬美金到齊。你看財物自在。這什么?一個人真沒有貪欲,他就有這個境界,真要放得下。我們老恩師出門都不用帶錢,走到哪,大家非常的歡喜供養,何必要帶錢?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也不能奪他,因為他沒錢。用錢的時候就有錢,不用錢的時候就沒錢,這叫自在。你看多快樂,一點憂慮牽掛都沒有。

  第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這是真正把貪欲放下了,這個人真正有大福報。愈貪婪的人福報愈小,放下貪欲不僅福很大,德也高,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你看這么好的事情為什么不去干?為什么還要貪?你只要不貪,你又有福、又有德,你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像我們老恩師走到哪里大家都供養他,因為什么?相信他的人格,他不貪!所以供養的東西就多了,「物皆備故」。供養的東西,立刻轉手布施出去,給那些需要的人??刹荒軌蚓椭乖谀?,這通貨得流通,舍得舍得,你舍了就能得,得了之后還得舍,愈得愈舍,愈舍愈得,你轉轉增勝,福和德都愈來愈高。

  第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王位,不一定專指國王,國家領導人。它是指什么?別人對他的敬仰,像國君受到全國人民的敬仰,那只是世間的爵位。孟子講爵位有人爵,還有天爵。天爵,雖然這世間沒有一個有形的王位給你,但是你出來真的就好像國君一樣,受到大家的愛戴、大家的敬仰。大家歡喜來奉獻,把這些珍奇妙物都奉獻給你,就像國王受大家的奉獻一樣,進貢。但是這樣沒有貪欲的人,對這些利養奉獻,他絕對不會動心。他知道一動心,自己就墮落,更何況眼前的這些境界全都是夢幻泡影,他不會為之而動心,用這些人們奉獻給他的資源,轉手來供養那些苦難的眾生。

  第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于昔時不慳嫉故」,所得到的這些物質,比自己所求的要超過太多了。一個沒有貪欲的人,他的生活都非常的節儉。你看我們老恩師一天吃兩頓飯,吃得都很少、很簡單,住的房子也小,睡的床也小,沒有娛樂。天天他唯一的工作,就是讀經、看書、講經,任何其它欲望都沒有,需要的很少。所以別人供養的,當然是超過他的所求了。他穿的,你看天天穿同樣的衣服,衣食住行都極其的簡單,比一般人那個費用要少得很多。所以,「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這我們自然就能想到。這是他真正對生活一點憂慮都沒有,得到的全部都轉手供養給別人。這個殊勝的果報,是由于過去不慳嫉故,慳就是舍不得,嫉就是嫉妒,都是因為貪欲引起的。

  所以「是為五」,這是五種自在。我們想希望得到這個果報,一定要把貪欲放下。把貪欲放下,「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這是如果我們回向菩提,就是我們貪欲放下了,這種功德,希求什么?希求將來成佛,成就菩提?!赴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這是個梵文,翻譯成中文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负蟪煞饡r,三界特尊,皆共敬養」,等他成佛的時候,三界的眾生都最尊敬他,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當中最尊貴,而且受三界眾生的敬仰,恭敬供養。這都是過去修不貪欲,得到的殊勝果報。

  【評析】

  這一章同樣是孔子談論為官從政之道。他仍然闡釋的是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當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這就表明了他主張政治道德化的傾向。具體到治理社會問題時也是如此。他沒有讓季康子用嚴刑峻法去制裁盜竊犯罪,而是主張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于犯罪。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鬃訉υ唬骸捌堊又挥?,雖賞之不竊?!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