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弊釉唬骸笆锹勔?,非達也。夫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關鍵詞:論語,顏淵第十二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么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于揣摩別人的話語,對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達。至于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的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會有名聲。”

  這一段是孔子的弟子子張請問老師,他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這個士就是讀書人,讀書人怎么樣才能叫達?這個達字是什么意思?后面孔子給我們有說明,現在我們暫且不講。子張這樣問,夫子他來一個反問,說『何哉,爾所謂達者』,就是你所說的「達」,到底是何解釋?是什么意思?它這個「何哉」放在前面,這是個疑問詞。底下子張就回答了,『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張心目中的達這個概念,是「在邦必聞,在家必聞」。這個聞是名聞,就是在邦,邦是國家,這一國的人都能夠聞其名,這個人很出名?!冈诩冶芈劇?,那是為一個大夫服務,做一個大夫的家臣,在這一家他也能夠有名聞。所以,子張認為一個讀書人要求聞達,這個所謂達,他認為是出名。鄭康成批注里面是這樣講到,說「言士之所在皆能有名譽」。子張是這樣認為,如果一個讀書人沒有名譽,不能出名,這個人不能算有成就。那么,我們再看孔子的反應。

  『子曰:是聞也,非達也?!豢鬃诱f,你說的這個事情叫聞,不能叫達。聞和達是不一樣的,就是出了名,跟達那是兩碼事??鬃舆@一句話,實際上就把子張的毛病抓出來了,子張心中還有名利,還想出名,名聞利養這種心使然,所以他問讀書人怎么樣才能出名??鬃訉τ诘茏拥母鞣N毛病,當然非常清楚,所以在這里實際上是對癥下藥,對治子張的毛病。當然我們讀《論語》,千萬不要只認為這是孔子對子張講的,我們在旁邊看熱鬧,這個你讀《論語》就沒有任何受益。子張問這個問題,實際上他也是在示現,代我們請問。我們讀《論語》,也是讀書,算是士這類人,那我們自己問一問,我們有沒有名利心?是不是想出名?所以,孔子他是對我講的,在這里教訓我的,這樣你直下承當,你真有受益。

  下面,孔子就給我們說明什么叫達,什么叫聞?!悍蜻_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贿@個「達」,實際上是通達的意思,也就是這個人真有成就,德行、學問都有真實的成就,這是通達。一個人真正通達的,「質直而好義」,這個質是本質,他的本質必然是正直的。好義,好是喜歡,義就是義事,仁義之事,他一定是喜歡行義事。正直的心是達的基本條件,而且還要好義,他心中好善好德。如果沒有這種正直的心,不好義,這怎么能稱為達?

  除此之外,還要有「察言而觀色」,這是知人之明。察言,就是能夠察覺別人講話的言外之意,會聽。君子聽思聰,聽人講話,有時候別人話語之間的意思,并不好直接的跟你表達,很含蓄的,你要會聽。觀色,是看人家的臉色,看人家的舉止,你就能夠察知這個人的情緒,這個人的想法,這叫察言觀色。這是什么?理解別人心理的能力,這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怎么來的?他一定是自己內心通達,他心地正直。正直的心,他就會清凈,清凈心跟人一接觸,他馬上能夠明了,他就自然,不用刻意,他就會察言觀色,他有知人之明。如果自己內心不清凈,成天到晚胡思亂想,想著自己的名利,想著自己的欲望,他不是好義,他是好利、好欲,這個心不清凈,那他當然也不可能會察言觀色。所以智、愚、賢、不肖,它的根本的區別,為什么有智和愚之分?智慧的人和愚蠢的人。為什么有賢和不肖?其實這個分水嶺,就在于他的內心是不是清凈。假如他內心清凈,自然有智慧,因為智慧不是學來的,是自性中本有的。就像那湖水一樣,這湖水要是清凈了,沒有風、沒有浪,它自然就能夠很明顯的映現外面的境界,看得一清二楚,這是照,這叫智慧。所以知人之明,首先你自己心地要正直無私,要清凈。

  「慮以下人」,這里古注有不同的說法,我們看李炳南老居士的《論語講要》,他都有引用。他引馬融,這是東漢時期的大儒,鄭康成的老師,他的批注是注為志慮,「慮以下人」這個慮是志慮,這個意思就是,「常有謙退之志,察言語,觀顏色,知其所欲,其志慮常欲以下人」。這意思主要是講謙德,常常懷有謙退之志,慮是志的意思,就是有著這一種心態,絕不會跟人家爭,人家爭他立刻就讓,他退,喜歡處于下位,守謙忍辱。這個人他能夠守著謙,他的心一定是平的,他不會心浮氣躁。所以他這心一平,就像湖水平靜一樣,他自然就「察言語,觀顏色」,他就會了。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那些文化不高的人,很樸實的,甚至是鄉下人,沒見過什么世面的,可是他很謙虛,對人很恭敬,這個人他反而好像什么事都明白,他跟人交往,他就懂察言觀色,「知其所欲」,知道你喜歡什么,甚至他能了解你心里想什么。這是因為他有謙德。

  謙受益,滿招損。第一個受益的你自己心平氣和,你不會樹敵,你往外退的話,你等于置身于局外,在局外看,往往看得最清楚。你要是跟人家爭,不肯謙退,往往這個人會胡涂,會做錯事情,因為他在局內。所謂旁觀者清,你就在這局內,你就容易胡涂,不知道自己應該擺什么位置,往往無意之間說一句話,可能得罪人,還不知道。你也沒有察言觀色的能力,所以人家心里已經懷恨在心,我們還不知道,等到將來他報復的時候,還不知道怎么回事。

  所以,孔子在這里教我們「慮以下人」,就是這個志慮,我們的存心,「常欲以下人」,這是講謙退,在人之下。即使自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還保持這樣的一種謙德。你愈對人恭敬,自己愈謙卑,人家對你是愈恭敬。往往是傲慢的人,才會被人瞧不起,不能服人。所以孔子在這里,等于提醒子張要懷有謙虛的心態,名利,人人都是想要爭的,你可不要去爭;你要去爭,你就少了謙退之德,那你怎么可能說察言觀色?你怎么會有質直而好義的德行?這些馬上就退掉了,那就不能叫通達了。這樣的一個解釋也很好。

  雪公又引俞曲園《群經平議》所講的,這個意思是講,慮,它是一個無慮的簡省詞,所以慮是無慮的意思。無慮,其實就是大凡,它不是思慮那個意思講,大凡?!笐]以下人」,就是凡事都愿意居于人之下這個意思。馬融跟俞曲園兩位大儒的解釋都有道理,都能說得通,而且都各有所據,所以可以并存,意思也是大同小異,都是教我們謙虛、退讓。這樣的人,才會無往而不通達。所以孔子最后結語當中說,『在邦必達,在家必達』?!?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zhouyi/' target='_blank'>周易》里面,你看六十四卦,唯有謙卦是六爻皆吉,所以君子學《易》,要學到這里頭的德行,該怎樣去為人。

  底下,孔子又給我們講聞的意思?!悍蚵勔舱?,色取仁而行違?!贿@講到名聞。這個名,君子不會去爭的,有道之人甚至要躲避,絕對不會想著要出名,知道名大了、高了,并不是好事。所謂譽高則毀來,你名譽高了,毀謗自然就會跟著來,自古以來皆如是。名者,謗之媒也,毀謗的媒人。你要不出名,沒事,人家不會非議你;你一出名了,非議、毀謗統統來了。只有小人、胡涂人才會去爭名,所謂沽名釣譽,這都是愚人干的事情。所以孔子在這里,也是點出子張他這個思想誤區,不要去想著出名,不要名聞天下。真正有名,那是什么?你德夠了,名副其實,這樣才可能不招非議。還不一定,你看即使像周公這樣的大德,他當年也有人非議他,有人說他的壞話。周公攝政,他輔佐武王的兒子,結果因為武王兒子年幼,周公幫他管理國家大事,就有人在那里毀謗,說周公要篡奪王位了,引起了很大的誤會。如果后來不是謠言息滅了的話,那周公說不定這就背上了歷史的罵名。所以周公知道這個事情,立刻他就躲起來,就不出來了。

  所以真正有道的人,他避名、藏名,絕對沒有一個念頭想著出名,怕自己德不配位?!?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liaofansixun/' target='_blank'>了凡四訓》里面講,「名者造物所忌」,造物就是天地鬼神,都忌人名太高,所以世間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這個話我們聽起來,真的好像是心里會發顫。我們現在弘揚傳統文化,在師父上人帶領下,做了一點小小的工作,這名聲也就傳揚出去了,但是自己知道德不配位,名不副實。如果享盛名,人家都贊嘆你,把你當作圣賢一樣的去恭敬,你要不是,那就麻煩了,多有奇禍發生。走在馬路上,也得小心一點,車有時候沒長眼,走路都得多念阿彌陀佛才行。那要怎么樣?盡量自己要謙下,要低調。即使是自己真有德行、有學問,還是守著謙,總覺得自己德行學問不夠,別人都比我好,我自己要不斷的充實自己。

  孔子在這底下繼續為我們解釋說,「色取仁而行違」。這個色是外表,外表采取仁的樣子,就是裝模作樣,沒有那個仁德,裝出仁德的樣子給別人看,「而行違」,違是違反,他的實際的行為跟仁違反了。所謂心口不一、言行不一,那這種人一定遲早會招來禍患。下面又說,『居之不疑』,這就更麻煩了,「居」就是居在這個位置上,處在這樣一個所謂仁者的地位上,你出了名,人家把你當作君子、圣賢一樣的看待,但是自己不是,還卻以為自己是了。一開始別人贊嘆,你真的是圣賢,你聽聽還挺謙虛,還我不敢當,人家講多一二句,你覺得怎么這么多人都跟我這樣講,我大概也真的是圣賢了?就麻煩了。

  「居之不疑」,自己還沒有懷疑自己不是,以為自己就是了。然后,看到別人名氣比我大了,好了,心里就起了嫉妒,要跟人爭名奪利。自己以為德行很高,自以為是,沽名釣譽,追求名聞利養,這種人能不能求到?大概也可能,像夫子這里講的,『在邦必聞,在家必聞』,他在這個國家,或者在這個小的小區范圍內,邦和家,邦是大的,國;家是小的。古代是大夫,一家也有幾百口人,他能夠聞了,名聞很高。要知道,讀書人落到這個地步還不自覺,這就很可悲了,肯定會有一天,他的那個真相讓人看穿,反而是變得身敗名裂了。

  所以,我們看到孔老夫子這里對子張的一段話,做為弘揚圣賢教育的老師,要真的引以為戒。如果自己對自己觀照功夫不夠,不能夠常常做切實反省的功夫,往往在名聞利養里頭,自己墮落了,都不自知。所以當自己想要出名的時候,想要以老師的身分自居的時候,這問題已經出了苗頭。當然,弘揚的人如是,護持的人也如是。反正一開始的時候,還沒有什么名氣的時候,那個心都挺真誠的,那真的是菩薩,舍己為人,工作起來夜以繼日。名氣一出來了,好了,就開始爭名逐利,菩薩就變成羅剎,這都是引以為戒。

  你看,孔子那個時代就有這種現象,所以夫子給我們一針見血把這個毛病給指出來。所以蕅益大師批注里面講,「真正好先生」,孔老夫子是一個好老師。為什么?他有慧眼,火眼金睛,看問題看得所謂深刻、細致,什么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附鹕巢粸E,藥病灼然」。金子和沙子混在一起,有時候要挑出來,挺難的。但是好先生、好老師,有好眼光,哪個是假的,哪個是真的,他能看得很清楚,他不會混淆。所以當子張講到,「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他問怎么樣達,夫子就問他,你說這達是什么意思,原來子張是講聞。把聞跟達混在一起講,不行,這兩個字不能濫用,所以孔子在這里給他非常深刻的說出什么叫聞,什么叫達。而說出來的同時,也就是在治子張的病,孔子用藥對這個病,灼然就是非常的清楚,對癥下藥,藥到病除,這是好先生。

  最重要的,我們自己要自己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個病?有這個病,那就要用夫子這個藥。如果學道之人不能把名聞利養徹底放下,這個學道是不可能入門,學一輩子,那都是學個皮毛,不要說圣賢做不了,連君子都不是。所以我們老恩師常常提醒我們,學道要放下十六個字,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貪瞋癡慢,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把這十六個字都放下了,你就到門口了,還沒真入門,但是難能可貴,你能成為一個士人了。真正有品德、有節操的讀書人,這叫士人。一步跨進去,你入了門,就成為君子了。然后不斷的提升,做賢人,做圣人。提升的過程中,沒有別的,就是不斷放下。把煩惱全部放下到盡了,你那個本善的本性就現前了。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對相互對立的名詞,即“聞”與“達”。“聞”是虛假的名聲,并不是顯達;而“達”則要求士大夫必須從內心深處具備仁、義、禮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不僅是追求虛名。這里同樣講的是名實相符,表里如一的問題。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達:通達,顯達。

  聞:有名望。

  下人:下,動詞。對人謙恭有禮。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弊釉唬骸笆锹勔?,非達也。夫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