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關鍵詞:論語,顏淵第十二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這里子貢向夫子請問交友之道?!?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lunyu/' target='_blank'>論語》里頭,真的是涵蓋面很廣,夫子是圣人,什么都懂,你盡管來問,問了,你就有受益。子貢是很好問的,他在《論語》當中問的是很多,我不知道是不是最多的,沒有算過,可以去算一算,可能是最多的一個。他『問友』,夫子在這里回答他,『忠告而善道之』。這個「道」也應該念導,就是引導,善于引導他。這個是什么?交朋友最重要的是互相勉勵,切磋琢磨,能夠一起提升,這個才叫朋友。真正的朋友是志同道合,大家都有希圣希賢的心,都愿意學習圣道,大家走到一起來,然后可以一起長進。

  在求學過程中,要有老師,也要有善友。老師是指導我們,他給我們講道理,另外給我們做榜樣,身教、言教??墒钱攲W生的,不一定一天到晚都能夠跟老師在一起,老師有他的事業。像孔子,他要向全世界,當時是天下,來推動圣賢之道,他要看他的書,要備他的課,他要寫《春秋》,刪《詩經》,他很忙的。所以學生們,學生人數也很多,孔子三千門徒,那怎么能常常去打擾老師?所以有問題也都是瞅著,看老師是不是沒事的時候,清閑的時候問。你看前面樊遲,他問夫子的時候,他是跟著夫子出游,看到夫子沒什么事,很清閑,立刻抓緊機會問,善問。其余的時間,大部分同學都是自己修學。

  那同學、朋友,對自己就有很大的幫助。蕅益大師曾經講過,修道是所謂「持戒為本,凈土為歸,觀心為要,善友為依」。善友,就是真正的好的朋友,互相可以依靠。修行,真正幫助我們最多的,那還真的是朋友,有問題大家可以切磋討論。就像剛才,你看樊遲問老師,沒聽明白,那他出來可以問子夏,子夏就跟他講了,他就明白了,這就是好的朋友。當然,朋友也是可遇不可求,這是你自己感召,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感召什么樣的朋友。這個你是沒辦法的,你只能是好好修自己,去感召。如果是交友,旁邊的朋友不善,那你只能反省你自己,為什么你有這樣的朋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不斷提升自己。

  朋友之間有義務互相幫助,這就是「忠告而善道」。忠告就是對朋友,關于這些大是大非、善惡抉擇,這些問題上要勸告朋友,尤其是當朋友做出錯誤決定的時候,或者是在迷惑的時候,要對他忠告。他有過失,要提醒他改過,所謂「過不規,道兩虧」。如果我們見到朋友有過,不能夠勸善規過,「過不規,道兩虧」,如果是不能勸善規過的話,那就是對不起朋友,俗話里面講的,不夠意思了。你要真正對朋友負責任,以善道來引導朋友,善導之。

  當然勸告的時候,因為是朋友,這方式也要注意。同輩,大家地位平等,要柔和,不能夠太直裸裸。直裸裸的,這樣去批評的話,對方未必能接受?!?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dizigui/' target='_blank'>弟子規》上講的,「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這也適合于朋友。在規過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能在大庭廣眾下來批評,你是搞批斗大會了,他怎么能接受?一定什么?你真想勸他的時候,把他拉到一邊,私下里跟他講,很誠懇。這樣他能夠真正改過,改了以后,他會真正感恩你。

  當然,不一定是說每一次你勸告他都能聽,有時候他可能他固執,或者他的思想偏在一邊,他出不來,鉆在牛角尖里頭,所以,『不可則止』,如果朋友不能聽從的話,那就要停止了,不能再勸。就是不能夠死乞白賴,你執著了,你一定要他聽你的,這就會導致關系產生破裂,所以『毋自辱焉』。這個辱就是跟朋友疏遠了,這叫辱。所以如果我們一定要怎么樣,用我的意思,這是一種控制欲,那自己已經有過失了,這樣的話往往會導致朋友遠離你,因為人都不愿意被控制。

  你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是你有這么一個朋友,一天到晚盯著你,說你毛病,你也覺得不好受,你也想遠離他。設身處地一想,己所不欲,就勿施于人。當然自己要有這分修養,別人就是成天到晚批評我,我也要能接受。那你有這樣的心量,那你的成就就大。我們不能說,別人批評我的方式不對了,我不能接受,甚至懷恨在心,那以后誰敢提你的過失?所以自己分上一定要謙虛受諫,這是福,受諫是福。你不能受諫,你不能聽勸,你就沒福,你容易犯過失。但是對朋友不可以這樣,我們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所以「不可則止」,不要自辱,使朋友遠離我。

  蕅益大師在解釋當中就講到,「自辱,則反帶累朋友,所以不可」。為什么不可則止?這因為你不能止,那就會自辱,就讓朋友遠離你了。遠離你,實際上也就帶累朋友,為什么?他就沒有機會再聽到勸諫,也就是說,他可能因此就不能再提升了,那我們這么做,實際上也就對不起他。所以為什么夫子要講察言觀色,這個重要,達者是察言觀色。自己的心地是質直而好義,但是對人要察言而觀色,要看看他接受程度到哪里。不能夠太過,太過跟不及是一樣的,過猶不及,使到他遠離了,那你一片的好心想幫助他,也幫助不上,這就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仁愛心,對朋友的義,那就是你自己要有智慧。對不同類的人,你譬如說對有些人,他所謂的自己自尊心很強,你不能對他直說的,那你就不要直說,你是對他尊重,他能接受到這,你就說到這,剩下的讓他自己去悟。反正一個人他有多大的心量,他就有多大的成就,你也急不來,非你自力能所及也。

  過去我們師父常講過,他跟李炳南老先生求學的時候,李老帶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待遇。對有些學生很客氣,滿臉都是笑容,很和藹可親,從來不說他的過失??墒菍τ行┩瑢W很不客氣,有打有罵。后來,我們老恩師有一次被李老師(李師公)叫到房間里面,李師公就問他,大概老師有擔心學生會起疑惑,為什么老師對不同學生待遇不平等,就跟他講。其實,我們老恩師他心里明白,但是老師慈悲,跟他講,說如果是學生能接受的,他真正好學的,那老師有義務認真教他,打他、罵他,都是在幫助他。因為這個人是真好學,打都打不走的,他老實聽話,老師就對他非常的認真,也非常的嚴格,他提升就快。

  另外一些同學就不行,他自尊心很強,你不能夠對他用強硬的方式,你一強硬,一逼他,他就跑掉了,這不就是像自辱了嗎?老師也就自辱了。因為什么?學生疏遠老師,不信任老師,老師看到這種情形,察言觀色,就不能用那個強硬的方式。那這種人,只能做旁聽生,不是真正的關門弟子,關門弟子是有打有罵。旁聽生,可以你來也行,不來也行,隨你的,絕對不會嚴格要求。當然,誰進步快?我們當然就可想而知。

  所以做學生的,我們要有學生的那種心態,就是誠敬,對老師十足的誠敬心,老師打我罵我,那都是對我好,對老師只有感恩戴德,絕對不會對老師看不順眼,不會責怪老師。不會說老師怎么對我這樣,欺負我,那你這樣的心態就完了。那老師一看,立刻就收回去了,不會再對你嚴格要求,那你就被排到了旁聽生的位置上。所以做學生要有那個十足的誠敬,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那做老師的心態,他也是察言觀色。這就是什么?知道學生的根性,對朋友也是這樣?,F在來講,真正根性好的人,很少。你能罵他,他心里不起怨恨,這種人太難得了。這個真的是一萬個人,挑不出幾個。所以現在交友之道,只好平淡一些,過去說事不過三,講勸諫不能超過三次,現在不能超過兩次。講第一次他要不聽,最多再講第二次,第二次講完不能再講了;再講,那互相之間就產生矛盾了。這都是什么?為人處世之道,夫子教給我們,「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這是交友之道。當然老師對學生和父母對兒女,那就另當別論,那就可以多一次。

  下面蕅益大師還繼續說,「若知四悉隨機,方可自利利他」。四悉,是佛教的名詞,叫四悉檀。四悉檀就是對待一切眾生所謂交往的方式,所以叫「四悉隨機」,隨機是隨順眾生的根機。你懂得觀機,你懂得恒順眾生,懂得恰到好處的教化他,這就能自利利他。自利是自己提升,你的智慧,你的德能在增長,通過教學上面增長,教學相長。利他,也幫助他提升。

  那四悉,我們這里就稍微講解一下,什么叫四悉檀,這是佛法里面的名詞,在丁福?!斗饘W大辭典》里面可以查到。四悉檀有四種,所謂「佛以此四法普施眾生,故云悉檀」。悉檀,悉是漢語,是普遍的意思;檀是梵語,叫檀那,這個意思是布施的意思。所以這個名詞是梵華合一,合在一起做為一個名詞,它意思就是普遍的布施,叫普施眾生,用這四種方法來普施。普是說平等,沒有分別的,對一切眾生都是如此。

  第一個是世界悉檀。這是圣賢人、佛菩薩,他對眾生能夠隨順他的凡情,眾生他有他的分別執著,那佛菩薩也要用他分別執著來教化他,讓他歡喜。你譬如說,佛講一切法空,眾生認為一切法有,那你教化他一開始,不能夠強迫他說一切法是空的,不是真有的,那你這樣講,就很難讓他生歡喜心,就得先隨順他的凡情,他所理解的,他認為的,你隨順他。你說有就有,你說一切的現象是實在的,不是夢幻泡影,好,就隨順你。然后就告訴你,你應該斷惡修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就種善因得善果。因為有,那就有好的因果。跟他講這些實實在在的,布施財,你能得財富;布施無畏,你能得健康長壽,這都有;布施法,你就有聰明智慧,那都有。世界悉檀,眾生聽了很歡喜,他也來修了,慢慢引導他入門。

  第二是各各為人悉檀。各各為人,就是對不同眾生,各各人他的根機不一樣,有淺有深,不同的根機,你要說不同的法。有的人他根機比較好的,根性比較利的,你就說大法;根機比較淺的,你就跟他說小法。像人天法是小法,告訴你好好的修善,你將來能夠生天,你將來投胎為人,你也能夠大富大貴,這是人天小法。他沒想著要出離三界,那就不能跟他說這個。他能接受的,就跟他說出離三界,再能接受的,勸他成佛,這是無上大法。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是無上大法,看他能不能接受,能不能信。這個是隨順他的根機,來給他布施這些道理。

  第三是對治悉檀。眾生有不同的毛病習氣,你說都要對治,譬如說人貪心重的,你要說教他要慈悲,不要只想自己,不要自私自利;有的人瞋恚心重的,你要教導他化解。所以你看看,《論語》里面不同的弟子,向老師問相同的問題,問仁,夫子跟他講的不一樣。對顏回,根機好的,跟他說大法;對根機的差一點,像司馬牛問仁,跟他說小法。司馬牛問仁的時候,夫子只說「仁者其言也讱」,就教他你說話要慎重,仁者說話都很慎重。你看,這是小法,這個很簡單。跟顏回講的是天下歸仁,那是大道理。每個人不同,對治也是。你看像子張,剛才我們看到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什么叫達,讀書人怎么才能達?夫子回答他,你是問什么意思,達還是聞?你要是想要聞,你是有名聞利養的心,你是貪欲,對治它,把他的煩惱習氣幫他化解,讓他等于說消除他的疾病,對癥下藥。

  第四是第一義悉檀,這個是最高的。第一義,就是所謂的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一切現象的真相。那是當佛見到眾生機緣成熟,能夠接受真實相的教誨,佛跟他講第一義,讓他能夠證入真實相,也就是所謂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如果眾生機緣沒到,那就不能說這么深的道理,那就跟他講第二義。第二義是講因果,第一義是講自性。夫子跟顏回才講第一義,告訴他,自己與天下是一不是二,這是第一義。這是什么?圣人親證的境界,凡夫不懂,他沒證得這個境界,你講給他聽,他聽不懂,他機緣還沒到,不能講,只能講因果,講修善。你看看,樊遲他問崇德、修慝、辨惑,那夫子給他講該怎么樣做,怎么樣修好自己,這都是第二義。

  所以子貢曾經講過,他總結老師的教誨,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夫子的文章,文章是大家能夠聽得明白的,表現在外面的,他的德行,他的學問,他為人處事、言語,當然也是包括寫的文章,這些都叫文章,「可得而聞也」,就是我們能聽明白。但是,講到性與天道,這是講第一義,性是自性,天道也是講的諸法實相,「不可得而聞也」,那我們就聽不明白了。子貢都聽不明白,其它人可想而知。眾弟子中只有顏回一人能聽得明白,所以顏回是真正傳夫子心法之人,其它人還不夠資格。但是夫子還是教,用四種悉檀,普施法藥,對治眾生不同的毛病,逐步逐步讓他走上圣賢之道,最后目標是證得第一義。這就是所謂的教人之道,他不能接受,不可則止,不能夠強來。

  【評析】

  在人倫關系中,“朋友”一倫是最松馳的一種。朋友之間講求一個“信”字,這是維系雙方關系的紐帶。但對待朋友的錯誤,要坦誠布公地勸導他,推心置腹地講明利害關系,但他堅持不聽,也就作罷。如果別人不聽,你一再勸告,就會自取其辱。這是交友的一個基本準則。所以清末志士譚嗣同就認為朋友一倫最值得稱贊,他甚至主張用朋友一倫改造其他四倫。其實,孔子這里所講的,是對別人作為主體的一種承認和尊重。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