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路曰:“衛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路曰:“衛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關鍵詞:論語,子路第十三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子路(對孔子)說:“衛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必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想得太不合時宜了。這名怎么正呢?”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對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采取存疑的態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么辦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

  這章也是子路請教夫子,當然也都是請教為政之道?!鹤勇吩唬盒l君待子而為政?!恍l君就是衛國的國君,衛靈公的孫子,當時衛靈公的孫子叫出公輒,他名字叫輒,當時做國君。剛才講到了,衛靈公是一個好色輕德之人,果不其然,他的國家最后就發生了動亂。衛靈公的兒子是蒯聵是南子所生,當時蒯聵想要刺殺他的母親南子。這真是因果報應,南子是一個淫亂的婦人,所以遭這樣的下場。蒯聵當時是太子,結果想刺殺南子不成,于是就逃到宋國,后來就逃到晉國,投靠晉國的大夫趙鞅。南子當時就很想立公子郢做太子,衛靈公也有這個意思,公子郢人品不錯??墒枪盂麉s推辭,不要做國君,他風格很高。后來靈公沒多久就去世,南子再次要求公子郢繼位,但是公子郢堅決推辭掉。沒有辦法,南子只好立蒯聵的兒子輒做國君。蒯聵刺殺南子,她沒辦法,南子找不到人了,只好找他的兒子立為國君。

  不久之后晉國的趙鞅,剛才講到蒯聵投靠他,趙鞅就幫助蒯聵,其實可能是挾持蒯聵,蒯聵可能自己都沒有實權,趙鞅就拿他做傀儡,然后藉這個機會讓蒯聵回衛國,想立他為君。這就是所謂歷史上講的父子爭國。后來蒯聵回到了衛國,與一個大夫叫渾良夫,挾持了另外一個大夫孔悝??足κ强奏龅膬鹤?,孔圉是孔文子,夫子在《論語》中贊嘆過他,結果他們三個人一起結成聯盟,于是就進行政變。后來蒯聵就做了衛國的國君,就是衛莊公,他的兒子只好出逃,父親回來當國王,兒子就得逃跑。當時這個國家的政變轟動很大,子路當時也在衛國做大夫,當時就是死在這一場政變當中,子路也死得很冤枉。結果蒯聵他也好景不長,后來晉國的軍隊又攻打衛國,結果他就被殺掉了。

  所以子路在這里問「衛君待子而為政」,這意思說如果衛國的國君,當時就是輒,我們稱他出公輒,就是因為輒后來被他父親趕出去,所以叫出公輒。如果輒待夫子,子就是指孔子,他希望夫子來輔助他治國。那『子將奚先?』不知道夫子將以何事為先?辦政治總有一個先后,應該做什么事先?子路在這里問,這就是我剛才講的這個歷史背景,是這個樣子,子路問這個話??鬃泳突卮鹫f,『必也正名乎』??鬃又v的這個話出乎子路的意料之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正名。正什么名?在古時候的這些大儒,大部分都主張說,正名是指正蒯聵和出公輒這兩個父子之間的名分。當然也有說其它的,像馬融他批注說「正百事之名」,什么事都要正名,籠統的指。一般像《史記》,還有宋朝的大儒,他們都認為是正父子之名。

  如果說正名的話,那是不是父親回來做國君,兒子就得讓位?這是正名。如果按照道理,應該是這樣的。因為蒯聵本來是做太子,又由于朝廷政變他被迫出逃,現在他回來,應該讓他做國君,你這兒子怎么能夠霸著君位?但是那個時候,兒子輒已經繼位很久了,何況當時衛靈公在世的時候,已經不承認蒯聵是太子。因為太子要殺南子,那衛靈公當然很憤怒,所以已經等于廢了蒯聵。所以這個名該怎么正法,到底孔子是什么意思?過去這些先儒所謂眾說不一,那我們先擱置,等一下看蕅益大師的批注,我們就能明了該怎么正名。

  子路他聽到孔子說要正名,他大不以為然。因為他想到,如果是輒(衛君)要請夫子輔助他,孔子說要正名,就等于是讓這個人不要做君位了,你把皇位讓給你父親,這樣也不叫輔助,孔子豈能夠這樣做?這樣做好像太對不起人了,人家請你來幫助他的,你讓人家讓位,這個名該怎么正法,子路沒想明白。所以他底下就說了一句話,『有是哉』,就是等于說哪有這個道理?接著下面他說,『子之迂也,奚其正』。子就是指孔子,對老師都稱子,就是尊稱。他說老師您的話有點太迂腐了。為什么?衛君現在已在位很久了,就讓他一直做下去就好了,「奚其正」,何必還要去正名?子路是這個觀點。所謂正名就是何必還要讓他父親再回來重做國君?所以子路是反對蒯聵回來繼承君位的。

  后來,當真的蒯聵回來發動政變推翻自己兒子的時候,當時子路還護駕,結果就死在亂軍之中,而且被剁成肉醬??鬃訛榇朔浅5膫?,這是死在父子爭國當中,那真的是很冤枉。所以夫子在這聽到子路這么樣的說話,就糾正子路,說『野哉,由也』。這個野就是粗鄙、很俗,這個意思粗俗,這是批評子路。由是仲由,是子路的名字,說你怎么這么鄙俗。當然也有不能通達事理這個意思,對這些事情不明白。子路就是真有點有勇少謀,夫子在這就教導他,『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君子對于自己所不明白的事情,應該蓋闕,就是不說,這樣的意思,你不明白就不要隨便發表意見,否則你發表的都是謬論,蓋闕就是講不要說,話說多,不如少。

  下面孔子為他解釋,為什么必須正名的道理?!好徽?,則言不順』,如果名跟事實不相符合,這個言語就有錯誤,就不能順理成章,所言的不順理,所以名要正言才順?!貉圆豁?,則事不成』,講都講不順,當然事情就做不了,不能成功?!菏虏怀?,則禮樂不興』,做事情不能成功,辦政治辦不好,那你推行禮樂教化這樣的事情,更加就不能成功,禮樂不興了。要知道孔子崇尚禮樂之治,用禮樂治國,以禮治身,以樂養心。禮就是行為規范,一個國家不能沒有行為規范,法律規章制度這都是禮的部分。樂是指藝術,藝術本身也是教育。如果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這禮樂教化之事也就更不談了。

  底下又說,『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禮樂興不起來,整個國家也就雜亂無章,人民是無所適從,刑罰也就用之不當?!盒塘P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這個措是舉措,就是刑罰要是用之不當,人民就感覺到好像手腳都不知在哪放了,也就是說不知如何是好,這就是天下大亂了。所以你看看正名該多重要!所以『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就是有德行、有學問的人、有智慧的人,首先要正名,名與事實要相符,這才可言,你說出的話才順理,不會悖理。順理的話能說得出,那也就能夠行得通,所以「言之必可行也」?!壕佑谄溲?,無所茍而已矣』,茍就是茍且隨便,君子對自己所說的話就不能隨便,不言則已,言必順理。順理就是順自性,大家都會覺得很有道理,這才能聽從,這才能夠敬服君子,這是夫子教化子路。

  那我們還是有一個疑問,說了半天到底該怎么樣正名?譬如說你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都要學習,父子爭國,實際上父子爭國這個是事情,李炳南老先生考究,當時他倆都是無可奈何,都是有所謂的利益集團在后面驅使他們,他們等于有點像傀儡一樣。特別是蒯聵,別人想要通過他把政權取回來。當然他們自己本身還是對于政權有迷戀,有名利心,所以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搞到最后一團糟,反而落得個不好的名聲,父子都在爭。在春秋時代,父子爭權,這是見不得人的事情,父不慈,子不孝,這哪里有倫理?像現在這樣父子之間為了財產還打官司,甚至還有子殺父、父殺子的事情,這哪有天理在?所以夫子在這講先正名,也就是先正人倫。

  人倫是大道,所謂道是自然的規律,不是人為創造出來的、發明出來的,它天生就是這樣的,本來如是。你像這五倫,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不是人創造的,人一天生就有。不僅人天生有,動物天生都有。你看一群羊,牠就有五倫關系。有父子,羊爸爸、羊媽媽生小羊,父子;有兄弟,有朋友,有夫妻;也有君臣,君臣就是領導與被領導。你看一群羊在一起跑,領頭的那個就是君,后面跟著跑的那些羊就是臣。你看動物里面都有五倫關系,何況是人?所以這是大道。我們的行為符合五倫關系,這叫德。道德,道是天然規律,德是隨順自然的法則,隨順性德,這叫德。違背倫常關系,這是沒有道德,缺德了,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逆著天理而行,哪能成?即使偶爾成了,它肯定不長久,它是兇德,不是吉祥。所以夫子點出首先要必正名乎,那是很深刻的意思。

  我們來看蕅益大師這里他的解釋,他引用王陽明先生一段話,跟我們解釋到底如何在這樣的一個情勢下來正名,這是學問。你懂得道理,你怎么操作?你要有這個智慧。我們看看蕅益大師引用的王陽明的話,「人問王陽明曰」,這個人是王陽明的一個弟子,這段話是出自于王陽明《傳習錄》,是王陽明的門人所記錄的。王陽明,我們都知道是明朝的大儒,心學代表,他師從陸九淵,陸王學說,跟南宋(宋朝)的程朱學說,可以說是互相抗衡的。同樣這樣的有名,程朱是理學,陸王是心學。蕅益大師對王陽明先生比較推崇,蔣介石對王陽明也很推崇。我們再看王陽明先生他怎么說。

  「孔子正名,先儒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廢輒立郢,此意如何?」當時公子郢還在,本來衛靈公自己的意思就想立公子郢。公子郢也是他兒子,這個人比較有人品,所以廢了蒯聵之后想立公子郢。但是公子郢自己不想干,他很清高,他看到這個國家這么亂,他也就不想蹚入這個渾水里頭。所以在這里我們就問,孔子所謂的正名,是不是先儒所說的「上告天子,下告方伯」,當時還有周朝存在,東周周朝末年,春秋時期,還有周天子在,所以上告天子,這個國家要換國君了,要上告天子?!赶赂娣讲?,方伯是指一方諸侯的這些長輩們,也就是說,告訴諸侯要廢輒立郢。當時輒是國君,要把輒廢掉,要立郢做國君?!复艘馊绾巍?,是不是應該這樣,這就是所謂的孔子所說的正名?因為孔子說正名,說明現在名不正,怎么個正名?是不是廢輒立郢叫正名?

  「陽明答曰」,王陽明先生就回答說,「恐難如此」,這恐怕很難做到?!肛M有此人致敬盡禮,待我為政,我就先去廢他,豈人情天理耶?」這說得好,哪里說有人對你非常恭敬,對你有周備的禮節,要請您出來幫助他辦政治,結果你還先去廢了他,這哪里是人情天理能講得通的?孔子肯定不會干這個事情。底下又說,「孔子既肯與輒為政,必輒已能傾心委國而聽?!箍鬃邮钱敃r很有名的賢人,大家都知道,很有智慧,他做什么事大家都能敬服。子路問,說「衛君待子而為政」,言下之意,當時衛君(就是輒)已經很希望孔子來給他幫助政治。那孔子既然肯答應,答應輒協助他辦政治的話,當然輒也是已經傾心委國而聽,肯定對孔子是言聽計從。他敬服孔子,他禮賢下士,特別是當時國家出現動亂,蒯聵要回來爭國,怎么辦?給還是不給?給了,自己丟了王位;不給,就背了大不孝的罵名,父親回來了,你還抗拒,這大不孝。所以當時肯定是對孔子言聽計從,問問孔子應該怎么辦。

  只可惜當時孔子他可能說了,沒留下該怎么辦的這個策略。王陽明先生在這里等于為我們來說出來,這是真正懂得孔子心思。他說:「圣人盛德至誠,必已感化衛輒,使知無父之不可以為人,必將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箍鬃咏袒丝隙ㄊ墙讨缘?,助君成德,他肯定教輒如何做一個圣君,圣人盛德至誠,圣人的德行盛大,心是至誠,至誠是誠到極處,我們講至誠感通??鬃邮鞘ト?,所以他有盛德至誠,他一定是會以至誠的心勸化衛君輒,讓他能夠聽從孔子的建議,使他知道「無父之不可以為人」。一個人怎么能沒有父親?沒有父親的人,等于是不孝。父親現在要回國了,你怎么還能夠以兵刀相向?這不可以為人了。所以這是立德之根本,《孝經》上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你想立國化民,那必須你自己要做一個大孝子,讓人民心服口服。

  那怎么做?底下說:「必將痛哭奔走,往迎其父?!顾暂m應該怎么做?他痛哭流涕,趕緊去迎接他的父親回國,用至誠的心迎請他回來,而不考慮是不是自己要當國君的問題,把孝道放在第一位。那你有這樣的至誠心,會出現什么后果?我們講善有善報,至誠的行善,那天必定會給你大的福報?!父缸又異?,本于天性」,這是天性。輒是蒯聵所生的兒子,我們講虎狼再狠再兇,都不會吃自己的兒子,何況是人?所以父子的這種愛是天性,你用至誠心去孝順自己的父母,就能感化他。

  「輒能痛悔,真切如此」,做兒子的衛君輒能夠痛悔,痛心疾首,悔什么?悔當初自己繼承了王位,為什么?因為自己父親在,按禮來講自己不該繼承王位,繼承這個君位。當然他這個是情有可原。為什么?因為這是衛靈公的意思,就是他爺爺的意思,爺爺在就得聽爺爺的,父親雖然在,也得聽爺爺的,所以情有可原。那你現在爺爺不在了,父親回來,立刻痛悔,真切去承認錯誤,感動父親。

  「蒯聵豈不感動底豫」,他的父親蒯聵豈能不為之感動?豈能不為之歡喜,底豫就是歡樂的意思,他還會開心,看到兒子對他這么樣的孝順?!肛崧樇冗€」,蒯聵回國了,「輒乃致國請戮」,這個做兒子的,把國家的大權交回給自己的父親,然后自己請死,在父親面前請罪,自己是大不孝,當時是無可奈何,因為爺爺在,爺爺一定讓我當國君,所以不得不這樣接受,國不可一日無君?,F在父親回來了,把國家政權還給您,我請死,知道這是死罪。

  「聵已見化于子」,父親蒯聵當時已經被兒子這樣的真誠感動了,自己的親生骨肉,對自己這么孝順,而自己當時其實是不孝。他為什么被逐出外國?這是他自己要謀殺自己的母親,雖然他的母親也是一個不正經的人,畢竟是母子,你怎么能夠謀殺母親?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因緣果報真的是,歷史上你謀殺母親,你是大不孝,所以你的兒子也不孝。這都是假設,王陽明事后說假設,他兒子應該這么做,這叫孔子所說的正名。其實他沒有這樣做,蒯聵自己也是死于非命,這都是業因果報。當然最主要的因還是在衛靈公身上,他自己好色,好色就家亂、國也亂。那要說回來,這還在假設當中,蒯聵當時已被他兒子感動,看到兒子這樣真誠,把國家政權交回來,自己請罪。

  「又有孔子,至誠調和其間」,孔子當時正在幫助輒,孔子當然會調和,孔子他是德高望重之人,他又至誠的給他們父子調和。那孔子肯定會這樣做,為什么?孔子是首重人倫,父子之間怎么能相殺?怎么能相爭?所以肯定會勸導他們,蒯聵這時候看到國家政權兒子又愿意交出來,自己又這樣的向他請罪,本來自己原來是大不孝,自己犯了罪被逐出外國,也不能怪自己的兒子,那當然也會原諒自己的兒子。而且「當亦決不肯受,仍以命輒」,這樣的情理當中,蒯聵還能夠把政權拿到手?再拿的話,國人都恥笑你。你當時是叛亂逃出去的,你現在回來,兒子對你這樣真誠,兒子這么有德行,把政權交給你,你就一拿,拿了就走,這你象話嗎?所以蒯聵那時候,也是于情于理都不會受的,還是會把國家政權委任給輒,讓他兒子繼續當國君。你看這樣的結果多好。

  「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輒為君」,文武大臣、上下朝野、百姓看到了,輒這么樣的賢孝,你看政權并不放在眼里,他把孝道放在眼里,他把父親迎請回來,自己要請罪,這樣賢能的君主百姓愛戴,群臣擁護,肯定還是要大家建議立輒為君,他不會想讓蒯聵做君主,因為蒯聵他的行為已經失去信用了?!篙m乃自暴其罪惡,請于天子,告于方伯諸侯,而必欲致國于父」。當兒子的輒,他把自己的罪惡發露出來,向世人承認錯誤,暴是暴露,發露出來,他什么罪惡?父親在世,他接受了做國君,這本身是不妥當的。雖然當時是迫不得已,也是不太妥當,但是這個大家能夠原諒。他在這里至誠的懺悔,「請于天子」,向周天子匯報、請罪,「告于方伯諸侯」,向這些諸侯、這些長輩們都承認錯誤?!付赜聡诟浮?,一定要將這個國家,衛國的大權交回給自己的父親蒯聵。

  「聵與群臣百姓,亦皆表輒悔悟仁孝之美,請于天子,告于方伯諸侯,必欲得輒為君?!鼓憧?,肯定是這個結果。那蒯聵跟群臣百姓,當時看到輒能夠悔悟,能有這樣的仁孝,這是美德,所以蒯聵怎么還能夠接受國家的大權?國家應該交給仁孝之君來治理,所以他也會請于天子,告于方伯諸侯,要立輒為君,就等于禪讓一樣,父親雖然在世,把君位讓給自己的兒子,讓賢?!赣谑羌谳m,使之復君衛國」。所以父親等于他一定會召集群臣百姓,把國家政權又重新交給輒,使他恢復他衛國的君位。

  「輒不得已,乃如后世上皇故事,尊聵為太公,備物致養,而始自復其位?!馆m會怎么做?順理成章的,他不得已,看到自己的父親、群臣百姓,都這樣誠心的讓他去做國君,不得已接受。接受了之后,「如后世上皇故事」,等于是像后世也有這樣的例子,尊他的父親做太上皇。就像唐朝唐太宗,尊他的父親李淵做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做唐太宗的時候,李淵還在。乾隆皇帝自己做了六十年的皇上,最后就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兒子,自己做太上皇。這都有這樣的例子,父子相讓,這是在歷史上成為美談。所以「尊聵為太公」,讓蒯聵做太公。因為當時不稱皇,后面皇帝稱太上皇,那當時是衛國是稱公,像衛靈公,蒯聵是衛莊公。如果當時輒他不跟自己的父親抗衡,而是像這樣尊他的父親為衛太公,這多好,自己做國君?!競湮镏吗B」,讓他父親能夠安度晚年,對他盡孝?!付甲詮推湮弧?,然后自己才恢復自己的君位。

  「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順,一舉而可為政于天下矣??鬃诱?,或是如此?!鼓憧?,這王陽明先生講得多好,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有仁德的人應該是這樣做。這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個名稱也就正了,想要治國平天下,最重要的,你得把人倫正好?!墩撜Z》里面,孔子講為政之道,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當國君的像個國君,當臣子的像臣子,當父親的像父親,當兒子的像兒子,這就名正言順了。所以你看看,蒯聵跟他兒子輒互相這樣爭,這什么?沒有智慧,也沒有德行,搞到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亂。你看,什么問題都能很好的解決了,可是我們沒有真正接受圣賢教育,心里只存著私利,爭利,最后搞到自己是家破人亡,身敗名裂,社會動亂,民不聊生,何苦來?所以真的古人有一句諺語講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鬃幽菚r候是老人,所謂老人就是真有德行、有學問、有經驗,懂得如何處理問題的,輒當時沒有采納孔子的建議,很可惜。

  那確實當時連子路還沒有把這個問題看清楚也是不容易。子路是賢人,孔子是圣人,圣人跟賢人真的還是有差距。賢人是比不上圣人,智能只是差一等。所謂智慧差一等,就是他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所以子路聽到夫子講,說「必也正名乎」,他還不太服氣,沒想到孔子實際上的意思很深,就是治國的大道,就在此地,名正則言順。名怎么正?人倫正了,就名正。整個圣賢學問,就是關于人倫的學問。清朝陳弘謀先生說得好,「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一個人怎么能離開五倫關系而獨自生存?不可能的,人是群居動物,他必須有人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處理好,要名正言順。所以整個圣賢學問都是這個倫,人倫的學問,怎么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然也包括處理好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這都是講到倫,倫是關系的意思。

  所以從這段王陽明先生的評論,我們真的學到不少,本來這個結果可以很好的。如果輒真正像王陽明先生所說的這樣做,那真的成為歷史上的一個美談,孔子贊嘆,他也能保住君位,何樂而不為?所以人就是所謂的利令智昏,追求名利的時候就沒有智慧了,眼光短淺,得失心太重了,就辦不了事,事不成。事不成,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刑罰不中,民無所措手足,結果衛國后來就大亂。你看,就是這么一點點差距,一念之差,這歷史就變成兩個方向。所以圣賢教育何等重要,不僅平民百姓需要接受,領導人更需要接受教育。

  【評析】

  以上三章所講的中心問題都是如何從政。前兩章講當政者應當以身作則。要求百姓做的事情,當政者首先要告訴百姓,使百姓能夠搞清楚國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講的引導百姓。但在這三章中講得最重要的問題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禮”的思想的組成部分。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順”,接下來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衛君:衛出公,名輒,衛靈公之孫。其父蒯聵被衛靈公驅逐出國,衛靈公死后,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爭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絕。這里,孔子對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奚:音xī,什么。

  正名:即正名分。

  迂:迂腐。

  闕:同“缺”,存疑的意思。

  中:音zhòng,得當。

  茍:茍且,馬馬虎虎。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路曰:“衛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