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關鍵詞:論語,憲問第十四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發,衣襟向左開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自殺在小山溝里,而誰也不知道呀。”

  這一段話,夫子也是給子貢把管仲做一個評價,評價得更清楚《雪公講要》里面引用了《劉氏正義》,劉寶楠先生的《論語正義》當中說了一段話,這段話可以說就很具體的做一個評論。這話是這樣講,「注言此者,見夷狄入中國,必用夷狄變夏,中國之人,既習于被發左衽之俗,亦必滅棄禮義,馴至不君不臣也」。就講古注里面說的,如果夷狄入了中國,夷狄是少數民族,外國人,外國人侵略中國,那就用外國人的那種制度,改變中原的這種禮樂制度。中國之人,既習于被發左衽之俗,你是用什么制度去規定百姓,用什么禮來教化,人就會變了。那用少數民族外國的那個禮,中國人就會變成被發左衽,不講禮了,那一定是滅棄禮義,禮義就沒有了,其后果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人倫道德都不復存在。所以我們看到這一點,聯想到日本侵華戰爭,二戰的時候,日本打中國,對中國最大的傷害,不是在生命財產上,當然那種傷害非常慘痛,但是更慘痛的傷害是把我們中華文化、圣賢道統徹底打破,禮義完全沒有了,中國文化在那里就斷了?,F在要慢慢把它復興起來,就很不容易一件事情,可能還是要幾代人不遺余力的去努力,那這個傷害是至為嚴重的。所以國家能夠安定、能夠和平、能夠富強,有利于保證它自己文化的保存。

  「劉氏又說」,劉寶楠先生他又講到,「管仲志在利齊國,而其后功遂濟天下,使先王衣冠禮樂之盛未淪于夷狄,故圣人以仁許之,且以其功為賢于召忽之死矣。然有管仲之功則可不死,若無管仲之功,而背君事讎,貪生失義,又遠不若召忽之為諒也」,這個評價也很中肯。管仲,他當時立志輔佐齊桓公,在利齊國。因為齊國是強國、大國,這個大國興起來之后,就能夠幫助天下安定,這很重要。確實,管仲實現了這個理想,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不是用武力稱霸,這叫用王道,不是用霸道,讓所有的諸侯都能夠歸附,都共同尊禮,這樣就使到禮樂復興起來,這個文化復興起來了。我們藉古論今,現在中國是大國,愈來愈富強,如果中國能夠安定,能夠將傳統文化復興起來的話,那他也必定能夠像當時齊國一樣,利濟天下,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中國古圣先賢的教導,不崇尚武力,崇尚和平,講究協和萬邦。所以現在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倡和諧世界的理念,這個理念是植根于中華圣賢道統。

  中國人自古以來,講和為貴。不像外國,外國強大了,就想到打別人。鴉片戰爭怎么來的?這些歐洲國家強大起來了,貪婪就膨脹,就要打中國,蹂躪中國,這是損人利己。你看中國歷史上強大的時候,沒有一個念頭想打別人。明朝鄭和下西洋,七次下西洋給世界人民帶什么?帶中國的茶葉,中國的陶瓷、絲綢這些特產,去送禮去的,而且把農耕的技術、把文化傳到了外國。所以當時東南亞那些國家,深得中國之利。鄭和當時的艦隊不得了,是世界最強大的艦隊,它要是想吞并其它國家,那是易如反掌??墒?,明朝當時沒這么做。因為這是什么?老祖宗教誨的,老祖宗教我們以和為貴,講究仁道、講究以德化民,這是王道。怎么能夠以武力欺壓別人!

  所以,中國只要真正把傳統文化、圣賢道統復興起來,這正如湯恩比博士所說的,這是一位了不起的英國倫敦大學的歷史哲學家,他就講只有中國能夠統一全世界。他說,這個世界要真正化解一切戰爭,只能是政治上統一,大家都是一個國家了,就沒有戰爭可打了。但是,誰有這個資格統一世界?他說只有中國。為什么?他深懂得中國的歷史。這種統一,絕不是說武力的統一,絕不是。用武力統一,那我們看到前車之鑒了。德國法西斯想統一世界,用武力,最后失敗了;日本法西斯想統一亞洲,最后也失敗了。不行,這條路走不通??渴裁唇y一?靠文化統一。所以有人說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是中國人的世界。中國人靠什么來領導世界?只是靠文化。你說靠政治、靠軍事、靠經濟,這都不行,這也沒有歷史的這種前面的經驗。

  自古至今,沒有國家說能夠用政治、用軍事、用經濟能夠長久統一世界,不可能。像羅馬帝國,那么的強大,不可一世,最后還不是滅亡了?所以,能夠統一世界的,只是推行和諧的文化,就像管仲輔助齊桓公那樣,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尊禮。因為禮是每個人性德,講禮每個人都喜歡,世界各國都歡迎。所以湯恩比先生講的,那真是真知灼見,把中國的文化復興起來的時候,中國文化是什么?他講得非常的具體,「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必須靠中國的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靠這個,用這個來領導全世界。這是以德來感化,絕不以武力,所以中國的強大,不會威脅其它國家。為什么?中國沒有威脅別人國家的歷史,文化也不是這樣教我們的,我們的老祖宗教我們以和為貴。所以,管仲輔佐齊桓公,這個確實給我們很深的啟示。

  湯恩比先生說,我們現在的這個時代,就像中國春秋時代一樣。春秋時代成功的例子,就是管仲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所以我們國家首先自己要把傳統文化復興起來,這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使命。我們未必能夠做到像管仲這樣的功業,但是要有管仲的心,要有孔子的那種心,從自己做起,自己成圣成賢。有這個機緣,這個世界眾生有福,你可以幫助這個世界走向太平。這個世界要是沒福,像孔子一樣得不到重用,他有管仲之能,但是沒有齊桓公,他得不到重用,他就教學。以后到了漢武帝的時候,董仲舒建議,漢武帝于是獨尊儒術,把儒家文化就尊奉起來了,于是中國至此都維持著大一統,基本上都是和諧安定的。即使是改朝換代,也就是亂幾年,最多是幾十年,完了之后,很快就安定了。建國的這些帝王,很快又用儒家的文化來教導百姓,重新恢復到大治。

  所以,當時管仲之功,劉寶楠先生的評價就是說,使先王衣冠禮樂之盛未淪于夷狄,中國的圣賢道統、文化,沒有被這些外國人、這些侵略者糟蹋,這是管仲之功。故圣人以仁許之,圣人是孔子,孔子稱管仲是仁者,許是稱許。且以其功為賢于召忽之死矣,這個以是認為,認為管仲的功績比召忽的死更賢、更善,召忽只是殉節,管仲真正能夠利益萬民。底下又說,然有管仲之功則可不死,我們有管仲的這個能耐、這種智慧、這種才能,那可以不死,可以輔佐新的國君安定天下。若無管仲之功,而背君事讎,貪生失義,沒有管仲這樣的一種能力,而背離自己的國君,事奉讎敵,這貪生失義,這個存心,他是貪生怕死,自私自利,圖個人的榮華富貴,那就失掉了道義。這種人,我們現在講的是漢奸,像汪精衛,給日本人效勞去了,這就是漢奸,貪生失義。又遠不若召忽之為諒也,這個諒就是小信,召忽他的死是守信,有信義,為他的主人而死,這就值得稱嘆,他把義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

  管仲跟召忽同為公子糾的臣子,管仲不死,為天下,當然更為賢德??墒?,如果沒有管仲的能力,要有自知之明,而且那個國君又不是齊桓公,這個因緣可不容易找。你看,那個主人也是一位賢君,很賢明的,齊桓公他有這樣的心量,你看你管仲曾經想殺我,我都能不僅原諒你,還要重用你,這樣的心量,他能夠稱霸天下。管仲自己也確實自己知道他有這個能力,遇到這樣好的緣分,就不能死了,應該為天下萬民服務,這種機緣不容易得到。管仲他當然有智慧,審時度勢。假如他看到齊桓公不是這樣一個心量很大的人,當然齊桓公如果心量不大,也就不可能放過管仲,對吧?你殺我,我肯定要把你碎尸萬段,那管仲當然他也就下場是死。即使遇到齊桓公,自己沒有那個能力,能夠幫助齊桓公,輔佐齊桓公的話,那自己就一死了之,像召忽那樣,也不失為一位義士。所以在這里,我們都要仔細的去斟酌。

  再下面一段,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批注,「大丈夫生于世間,惟以救民為第一義」,這就講得太具體落實了。為什么管仲可以不死?以救民為第一義,不是貪生怕死,死也是為民,生也是為民?!感∶」?,何足論也」!像管仲這樣,他可能是被人譏嫌、毀謗,你怎么貪生怕死,還事奉你的仇敵,這名節會受損,他沒有放在心上,不看自己有什么名節,但看能不能夠為天下萬民謀福祉,你看這存心。所以,「天下后世受其賜,仁莫大焉」,這是最大的仁?!讣偈顾拦?,不過忠耳」,像召忽那樣死了,為他的主人殉節,主人死了,他也要死,這是忠。當然也很難得,我們都非常贊嘆。但是,「安得為仁」?這不是仁。召忽沒有到仁的境界,他只是忠。仁比那個忠更高。但是,忠是仁的一個基礎。

  像夫子曾經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鬃幼约褐v,這十戶人家里頭一定能找到一個人,跟我那么樣忠信的人,忠信是道德的根基,但是這個人不如孔子好學。所以他能夠成為一個忠人,忠信之人,成不了一個仁人,也就是成不了圣人,原因是他不好學。換句話說,有了忠信,未必能得仁;而倒過來,有了仁,他必定是忠信之人。那這個忠,就不是小忠;那個信,也不是小信,是大忠大信。大忠是什么?忠于全天下之人民,為他們服務,這是忠,而不是只為一個主人服務而已。召忽只是為公子糾服務,小忠;管仲為天下人服務,大忠。召忽殉節,是小信;管仲他沒有為自己的主上去殉節,好像失信了,但是他這是大信。大信以什么為標準?以義為標準。有了義,這個小信有時候在某種條件下可以不守,就像我剛才舉的例子,孔子發誓,最后可以不守信。原因是什么?為了人民,都不是為自己,這才符合仁。

  底下蕅益大師又再評論說,「況又不必死者耶」。當時管仲不必要死,他能夠一樣實現為民謀福祉的這樣一個理想?!府斨俸鲋?,特匹夫匹婦之諒而已矣」??鬃又v的匹夫匹婦是普通人,一般凡人,諒是小信、小忠,召忽只能歸到這一類人。所以召忽之死,只是匹夫匹婦之諒而已。當然,這種人也是忠義之人了,它不是貶義,能做到這種人,道德也是相當有水平。但是,他的格局不高。

  底下又引兩個人的例子,「王珪魏征,亦與管仲,同是個人」。王珪、魏征都是在唐朝剛剛建國的時候,李淵稱帝,當時的太子叫李建成,王珪和魏征都是輔佐太子李建成的。后來,李淵的幾個兒子互相爭奪王位,當時李建成,還有李世民(就是后來的唐太宗),還有一個齊王李元吉,三方勢力就非常的大,互相在那里斗爭。王珪,當時輔佐李建成。結果李世民他很有計謀、很有謀略,制造了一個玄武門事變,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就把太子殺了,也把齊王李元吉給殺了。結果李淵就讓位于李世民,就稱為唐太宗,李世民就尊李淵為太上皇。

  李世民是一個非常愛才的人,看到王珪,還有魏征,都是賢才,于是就禮賢下士,不計前嫌,請他們來做官。王珪和魏征,當時都曾經出謀劃策幫助李建成打倒李世民,等于是李世民的仇家,但是唐太宗心量很大,他可以說相當于齊桓公這樣的一種人。王珪和魏征相當于管仲,看到唐太宗確實是一個大心量、大智慧的國主,于是也就死心塌地為他們服務,為唐太宗來服務,最后幫助唐太宗實現了貞觀之治。

  我們知道魏征,那是唐太宗的一個有名的諫臣,勸諫唐太宗,不留情面,犯顏直諫。有時候唐太宗很生氣,魏征都據理力爭,反正魏征不怕死,他知道如果唐太宗這個人不能聽勸諫,自己死了就死了。他原來為自己的主人李建成,李建成被殺,按道理他應該死、他應該殉節,所以他不怕死,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因此對唐太宗是敢于犯顏直諫。難得唐太宗他是一個受諫的人,他有福,能受諫就有福。有福的國君來領導這個國家,這國家人民有福。所以,你看王珪和魏征都是這樣,他們都是唐太宗的諫臣。這是什么?良臣得遇明君,這種因緣也是很難得,所以他們不死。這個反而是大節,不是小節,不是匹夫匹婦之小諒,可見得他們這個存心都是為萬民。

  現在我們老恩師得到了一部《群書治要》,這本書當時就是魏征領頭,帶領大臣們編輯的,專門給唐太宗看的。唐太宗是十六歲領兵打仗,畢竟是讀書讀得少一些,他當了皇上以后,就想到多讀點書,知道中國文化里面有好東西。這里頭有沒有治國平天下的這些重要的道理,他想學習,這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很有見識的明君。所以魏征于是就編輯了一套,就把中國古圣先賢經典里面有關于治國平天下的這些教誨收錄起來,就叫《群書治要》,給唐太宗看。這本書后來在中國反而失傳了,被日本人請回他們那里,在中國反而失傳,日本人保留著。結果到近代才從日本又傳回中國。我們師父一看,這是好東西,準備在臺灣印個三千套,做為我們學儒的,特別是學怎么做個領導人,不管你是將來想做國家領導人,還是企業的領導人,反正領導怎么當,學問都在這里,看了這部書,等于看了幾十部經典。

  所以,王珪、魏征跟管仲是同樣的一種仁人志士。明白了這個道理,底下蕅益大師又說,「若夫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本非圣賢之談,正是匹婦之諒」。若夫就是至于說,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這樣的說法,說一個臣子是忠臣就不能夠易主,只能夠事奉一個君主。這實際上不是圣賢之談,圣賢人沒有這樣教??鬃铀潎@管仲,管仲是事二君,但是他這個忠是大忠、大義、大信,這是仁。在歷史上有個很有名的例子,就是方孝孺,明成祖朱棣叛亂,自己當了皇上,就讓方孝孺寫詔令,詔告天下,等于是幫自己正名,自己當國君。方孝孺當時是一個很有威望的學者,也是明朝的重臣。方孝孺破口大罵,說你是燕賊,因為朱棣是燕王,燕賊作亂。朱棣很生氣,結果滅了方孝孺十族,不是九族,十族。方孝孺,當然也是難得的忠臣,忠臣不事二君??墒敲鞒勺嬷扉?,確實比前一位的皇帝要相對來說賢明一些,后來明成祖確實也很有作為。

  我們試想,假如方孝孺當時不死,能夠輔佐明成祖,那他可以做帝王之師,就像魏征事奉唐太宗一樣,唐太宗把魏征視若自己的老師,那可能明朝的人民會有更大的福報。所以「忠臣不事二君」,這種說法,并不是圣賢人說的。真正忠臣,不管事什么君都要以民為重、以民為本。當然說這個話,我們也不是說提倡隨隨便便事二君,不斷的更換自己的主人。如果是有一絲毫的私心,為了圖自己的私利,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那就是不忠不義。人家管仲是一絲毫都沒有這樣的想法,像王珪、魏征都沒有這樣的想法,所以他對唐太宗都不客氣的,直言相勸,他能夠死都不怕,所以他能夠做一個忠臣。那就是前面我們講到的,如果沒有管仲的能力和才華,又遇不上像齊桓公那樣的明主,那真的你能夠殉節,也不失為一個忠臣。當然,這些事情只是可遇不可求。

  【評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評價管仲??鬃右苍趧e的章節中說到管仲的不是之處,但總的來說,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對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齊魯之地被“夷化”的可能??鬃诱J為,像管仲這樣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婦那樣,斤斤計較他的節操與信用。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微:無,沒有。

  被發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發左衽”是當時的夷狄之俗。

  諒:遵守信用。這里指小節小信。

  自經:上吊自殺。

  瀆:小溝渠。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