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關鍵詞: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這章道理也是很深的,子貢和夫子的對話也是讓我們深思覺悟??鬃釉谶@裡喚著子貢的名字,『賜也』,子貢叫端木賜,叫著子貢說到,『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這個識字就是前面《論語述而篇》裡所說的「默而識之」那個識的意思。一般普通來講,這個識可以當作默記在心的意思來講。所以孔子問子貢說,「你是不是以為我學得很多?」博學,記得很多,你是不是就是這樣以為我的?因為孔子確實博學多能,弟子們都很佩服孔子,樣樣都會,夫子肯定學得很多,樣樣都學、樣樣都通,他記得很多,所以他是圣人。這種理解對不對?孔老夫子看出很多弟子可能心裡會這樣想,這就想錯了,因此在這裡特別叫子貢來問他,然后把道理跟大家講清楚。怎麼樣才是真正的圣人,是不是學得很多,成了一個大學問家,這就是圣人?不是這樣講的。所以問子貢,子貢就回答,『對曰:然,非與?』然就是子貢真的是這樣認為,他承認說,「老師您講得對,我就是以為您做圣人是多學而識之,不是嗎?」非與就是反問,不是嗎?底下孔子又說,『曰:非也』,不是的,『予一以貫之』,這就說出心聲了,孔老夫子不是學得很多、記得很多,靠學得多、記得多只能成為記問之學,不能成為圣人。

所以孔子也講過,記問之學不可以為人師。我們師父也講過,學儒和儒學是兩碼事,搞儒學的,你儒家十三經都能背,甚至你能夠寫很多的論文,寫書、著作等身,拿到博士學位、拿到教授,博學多記,是不是就是圣人?當然不一定,從哪看?前面一章就告訴你,假如你在陳絕糧七天,你還能不能樂在其中,你會不會起煩惱?是不是像子路那樣,你會起怨惱、會怨天尤人?所以學儒和儒學是兩碼事,博學多聞的,記得多、念得多的,那只是搞儒學、搞學術,真正學儒是學做圣人。學成圣人了,他就天天樂在其中、法喜充滿,他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能夠像孔子那樣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真體會到那個樂。

孔子在這說他是一以貫之,一以貫之到底是什麼貫之?這個貫就是貫通,之可以理解為孔老夫子的學問。他的學問,確實孔老夫子是有學得很多,知識很淵博、學問很廣,但是夫子說,這個學和不學都不是關鍵問題,你想成圣人,要一以貫之。夫子指出一條修道的方法,告訴我們,一而不是多,這就好辦了,讓我們就來了信心。要不然,真的,這儒家十三經都夠我們學的了,還有《四庫全書》,這麼多的典籍,我要全都學通才能成圣人,那我這一生不可能成圣人,沒有信心了,而且文化低一點的更沒指望。好在孔子給我們點出來了,學多學少不關緊要,最重要的,你要抓住這個一,他就是一以貫之,你通了這個一就行,就好學了。這個一是什麼?我們偏偏想得太多,其實學儒跟學佛都一樣,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凡人比圣人就多了妄想分別執著,除了分別執著以外,其他都平等,一模一樣。所以我們學圣學賢沒別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行。夫子在這講得很明白,一以貫之,已經告訴你、回答你了,你還要問那一是什麼,那個問題就屬于妄想分別執著。你以為一以外還有一個什麼?錯了,這個一是講一以外沒有了,整個宇宙合一了,就是這個一。講得具體點就是一心,你得了一心,你就妥了,成圣人了,你成佛了,這叫一以貫之。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不是你在一心以外還要找什麼,再找,那就是心外求法,頭上安頭。佛法裡面講的「頭上安頭」,你已經有了頭在脖子上,你還要找,「我的頭哪去了?」還去找,頭上安頭,多馀了。所以大家看到這一點,關鍵要歸一,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才能歸一。

這個道理就有點像《愣嚴經》裡面,富樓那尊者問佛陀,無明從哪來的?無明就是妄想,我們這些念頭就是無明,無明從哪來的?什麼時候開始?放下無明之后,以后還會不會起無明?問這麼多問題。佛陀告訴他,很簡單,「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你看見了、你知道了,還要立一個知見,那就是無明的根本。本來沒有無明,你偏偏問無明在哪,無明哪來的?無明滅了以后,還有沒有無明?這就是無明,你這是妄念,你本來不起心不動念,你偏偏起了念頭要問問題,就陷在無明當中。就好像孔老夫子回答子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予一以貫之,我為什麼成為圣人?一以貫之,這「一」就回答完了。我們還問那一是什麼,是哪個一?這叫做無明,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大家明不明白我說的是什麼意思?千萬別想,你愈想愈不明白,愈陷在無明當中,你不能歸一了。沒有一心,你怎麼能貫通?所以就是放下妄念,把念頭放下,用一心,你就貫通了。

前面「里仁篇」,孔子曾經對曾子也講過類似的話?!咐锶势寡e面孔子對曾子講,「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參就是曾子的名,說我的道一以貫之,這個跟「予一以貫之」是一個意思。說明什麼?你學道不是在于你多學而識之,學得多、記得多跟學道沒有關係,關鍵你能不能得一心。一心怎麼得?你放下就行。所以老子道德經》裡面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你求學問,你得記得多,廣學多聞,那是每天增加,日增。為道跟為學是兩碼事,不一樣,為道日損,損就是減少,就是放下,把你原來心中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笓p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減到最后、放到最后,全放光了,心中沒有妄念,一心現前,這是無為境界。無為就是一心,有二心是有為。到了無為就無不為,一心現前,整個宇宙你都通達了,你真正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是圣人。那是你本來具有的智慧德能,自性中本有的,問題是你能不能貫之,能不能通,能不能得一心。

夫子講這個話實際上是告訴曾子,曾子明不明白?我們不了解?!冈釉唬何ā?,唯就是「是的」,他好像明白了?!缸映觥?,孔子出去了,「門人問曰:何謂也?」孔子其他的弟子聽到夫子對曾子講這個話,大家都沒聽明白,然后問何謂也,這是什麼意思?吾道一以貫之,到底是什麼道?你看,還是知見立知?!冈釉唬悍蜃又?,忠恕而已矣」。曾子一看這些人無明沒放下,還在問,怎麼能得一心?還是用妄心,沒用真心,那怎麼辦?就告訴他一個下手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們老師的道,忠恕而已,就是你從這下手。

蕅益大師在注解當中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夫子這個「一以貫之」之道絕不就是忠恕而已矣,而是告訴你從忠恕下手、從這用功,這是入門,而不是最終的境界。所以曾子不是到家了,而是剛入門。他如果到家了,就是夫子的傳人了。傳人,夫子只承認一個人,就是顏回。顏回到家了,曾子都沒到家,何況是子貢?我們的師公李炳南老先生《論語講要》裡面也談到這個,說曾子所說的忠恕之道是用它來下功夫,最后達到一以貫之的道。所以忠恕是屬于人本心中的性德,我們要回歸本性,就要行性德,按照性德來做。忠恕是性德,所以從這下手,就能夠最終見性,就能最終得到那個一。如果不是蕅益大師給我們把這個道理揭示出來,我們還想著一以貫之就是忠恕??鬃拥牡滥氖沁@麼簡單?當然,忠恕也是屬于道,道的相,那是屬于德。什麼叫忠?盡己就是忠。什麼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恕。從這入手,你能夠入道,一直做下去,你最后能得道,所以講一以貫之也沒錯。對一般凡人是得這麼講,講深了都不懂,就是夫子講的下學而上達,對一般人要講下學,強調道德,要力行,行到最后你就能得道。否則好像懂了,其實似懂非懂,為什麼?沒做,忠恕都沒做到,更何況道?所以曾子講的沒錯,讓我們去力行。真正的道,說老實話,也是道可道,非常道。因為你可道,你說你講出來是不是又落到了妄想分別執著當中?講不出。所以這個境界叫「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不僅不能說,也不能想。想都不能想,就是沒有妄念,你忠恕做到了極處,就沒妄念了,大家說是不是這樣?

蕅益大師對這一章有個注解,根據剛才我們講的,我們就好理解了?!缸课嵩啤?,他引李卓吾先生的話,「腐儒謂然非與處」,然非與,這是子貢的話,「然非與處,不如曾子之唯,可發一笑」。剛才我們提到「里仁篇」當中,曾子說「唯」,是的,就是他明白了。先儒有人認為曾子也得道了,他這個唯字是他也得到了孔子的心傳。實際上沒有,他只悟到了從忠恕下手,還沒有得到一以貫之那個道。腐儒,李卓吾講得很不客氣,就是那種見地不高的儒者,他們說子貢「然,非與」這個意思不如曾子的境界高,因為他講「非與」,還反問一個「不是嗎?」他認為那就是。所以認為子貢境界低于曾子??砂l一笑,實際這理解錯誤,子貢和曾子實際上境界不會相差很遠,都沒有得到夫子的心傳。

「方外史曰:俗儒妄謂曾子傳得孔子之道」,這裡就講得很清楚,「則子貢亦傳得孔子之道矣」。俗儒,就是沒通達的這些儒者,他們以為曾子傳得孔子之道了,既然如此,子貢也傳得了。實際上兩個人都沒傳得,就是沒得到心傳,就沒入道。換句話說,他們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們無明沒放下?!缚鬃雍我栽贇U今也則亡?」這是孔子因為顏回死了以后,在「先進第十一篇」,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您的弟子誰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我有一個弟子叫顏回,他很好學,可是他短命死了,現在沒有了。這個話在「雍也篇」也出現過一次,兩次,所以稱為「再歎今也則亡」。換句話說,孔子心目中只有顏回真正傳得他的道,他真正得到一心,一以貫之,這個貫就是對宇宙萬物通達明瞭,他成圣人了。其他的弟子還沒入這個境界,所以只能稱為賢人,不能稱為圣人。不過做賢人也是難得,我們必須先做賢人才能做圣人,也就是先從忠恕下手,一直做下去,做到妄想分別執著自然脫落,你就證得一心,你就成圣人了。

  【評析】

  這里,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那么,這個“一”指什么?文中沒有講明。我們認為,“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鬃釉谶@里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