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關鍵詞: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我對于別人,詆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有所贊美的,必須是曾經考驗過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這一章前后有兩段,在古注里頭,有的主張把它分為兩章,有的主張合成一章,這里我們是合起來看?!鹤釉弧?,孔子自己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就是我對于人不毀謗誰,也不稱譽誰,是這個意思?!喝缬兴u者,其有所試矣』,這個「如」就是如果,如果對某人有所稱譽,那必定經過試驗。這個「試」是試驗,通過試驗才知道這個人所稱譽的事情,確定他值得稱譽,才去稱譽他。這個「如有所譽」,是很客觀的一種態度,這個人確實有值得稱譽才稱譽,這叫直道,直心之道。底下講的『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直心是道,沒有委曲。如果這個人不值得稱譽而去稱譽他,這叫綺語,花言巧語,阿諛奉承。如果他真的值得稱譽,我們理應稱譽,不僅是對他的鼓勵,而且也是教化其它人,為其它人樹立一個榜樣,這都是直心。

  這個「斯民也」這一段,在這里我們合在一起做一章來看,這個斯民,就是指孔子那個時代的人民,一般普通的人民。這個「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代??鬃铀幍臅r代,是東周末年春秋時代,那個時期的人心相對于三代人民來講,就比較的惡了,風俗沒有那么好。三代的人民,那個時候人心純樸。那何以能夠得到這個淳厚的社會風俗?這是因為三代的國君(天子)善于教化,善于治理,所以那個時候的民風淳厚。所以孔子在這講,「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那個時候人君以直道而行,心地都很正直,沒有邪曲。三代開國的國君都是圣王,你看夏的禹,商的湯,周的文王、武王,這些人都是圣人,他們都是直道而行,而且以直道教化百姓,所以百姓皆能向善,民風淳厚。

  春秋時期的人君就不能夠以直道而行了,不能以直道去教化百姓,所以才有風氣衰敗,所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墒侨绻诖呵飼r期,還能用三代圣王那個直道的教化,也能夠把人民教好。所以《禮記.學記》上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個國家能夠安定、和諧,重要在教育。社會風氣的好壞是教育的結果,看你用什么教。如果你用直道去教化人民,社會風氣肯定就是淳厚的。如果以曲道、以唯利是圖的這些內容來教育人民,他們都變得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看你用什么來教他們。另外,人君給他們做一個什么樣的榜樣?所以人民本身沒有什么善與不善,用善道教他們,他們就善;不用善道教他們,就不善。

  你看我們老恩師在廬江湯池,他的家鄉做的這個實驗,建立了傳統文化教育中心,用《弟子規》去教化當地的百姓,四個月就出成績,社會風氣就大大的改善,證明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關鍵是要用直道去教,《弟子規》就是直道,這是幾千年來古圣先賢老祖宗智慧教育的結晶?!兜茏右帯肪褪羌医?,家庭教育的集大成。自古以來,小孩從小就接受《弟子規》的教育,從小就教好了,長大了他自然就能夠直道而行。所以人君有這個義務去教育百姓,最重要的自己要做好樣子,這就是孔老夫子講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自己把自己修好了。用什么來修自己?用誠敬,誠敬是直道。事事都用誠敬心,這個人就是君子,那么他就能安人,他周圍的人都受到他的教化,都能向善,甚至能夠安百姓,天下百姓都同歸于善。所以在這里體現出來,孔老夫子注重直道的教育,這里暗含的意思,人民都能教得好的,就像我們老恩師所證明的那樣,關鍵是你要去教他們。

  蕅益大師在批注里面說到,「人自謂在三代后,孔子視之,皆同于三代時」。你看孔老夫子沒有分別心,一般人都會說,謂就是說,人自謂在三代后,這是感嘆??桌戏蜃赢敃r候的人,都知道三代的古樸之風已經蕩然無存了。在春秋時期,各國國君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上自諸侯,下至大夫、平民都是這樣,這個世風已經衰殘,所以很多人都在感嘆。清高的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人,他就隱居了??鬃幽莻€時候也遇到不少隱士,在《論語》里面就提到有七個人,七個隱士??墒强桌戏蜃記]有去隱居,為什么?這底下就說了,孔子視之,皆同于三代時,視之就是視人民,春秋時期的人民,跟三代時期的人民沒有兩樣。換句話說,在孔子眼中,春秋時期的人一樣能夠教好,一樣能夠成圣成賢,只要用直道來教育。具體而言,這就是用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圣賢教育來教化人民,三代的那種古風還是可以恢復的。

  不僅是三代,甚至是大同之治也能恢復。大同之治是什么時期?堯、舜、禹那個時期。那個時期的人大公無私,沒有私心。你看看《禮記.大同篇》里面講到的,個個都沒有私心,天子不會把自己的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女,而是去禪讓,讓給賢人,就沒有想到為自己,大同盛世。到了三代就變成小康了,小康是什么?王位不是禪讓,是世襲,父傳子,變成家天下。但是三代圣王治理的天下也不錯,小康之治了,也很好。尤其是周朝,武王、周公這些圣人的治理,那也真正是和諧社會??桌戏蜃铀蛲木褪腔謴椭芄?,能不能做到?能,孔子很有信心。那怎么樣去做?就要用教育,把人民教好了,這社會就和諧。要教好人民,當然首先要教好領導人。所以孔老夫子周游列國,其實就是在教育這些領導人、這些諸侯、大夫,把他們教好了之后,他們就能帶動這一方,當然這個要得到政府的支持。

  孔老夫子當時很遺憾沒有人支持他,國君都沒有任用他。夫子自己很有把握,他在《論語》里面有一句話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茍就是如果,如果有人用我來治理這個國家,期月而已,期月就是一周年。譬如說現在是十二月,到明年十二月,一周年就能夠見到顯著的成效。三年有成,這三年就有大成就,換句話說,可以見到小康盛世。一個社會和諧的風氣就能夠呈現出來,三年就行。就很可惜沒有一個國君有這種見地,不能用他。一直到后來漢朝,漢武中興,漢武帝受到董仲舒的建議用儒家,真的把這個社會搞得很好,天下和諧,繁榮安定。所以自漢朝到滿清,儒家都是做為國家政府主流的政治哲學,所有的官員考核制度那全是用儒家的思想,這是這些帝王有智慧、有見識。如果真正能落實儒家教育的話,這個社會肯定能夠安定和平。

  你看我們老恩師在湯池這個小鎮做實驗,四萬八千人口,儒家教育里頭就選一部《弟子規》就夠了,叫小試牛刀。真的就能夠不用一年,孔老夫子說要「期月而已」,要一周年,真正做實驗四個月就見效了,總共做了三年,三年有大成。所以聯合國不少的大使都要過來參觀學習,舉世都為之驚嘆。證明什么?現在這個時期的人民跟三代時期的人民也沒有兩樣,你只要好好教他們,一樣能夠教好。這個一定要國家政府來推動,靠民間的力量,那都是很有限的。老恩師在湯池鎮做的這個只是個小實驗,規模很小,只一個小鎮,只是希望把這個實驗做成功之后,由國家來推動這種教育。那現在要做比在孔子春秋時期做更容易,為什么?現在有高科技,有媒體、有網絡,所以宣傳的效果要比過去大很多很多倍,只要有心去做,肯定能成功。

  過去孔子說三年有成,真的現在一年就有成,就看看我們能不能去做,如果不做,那這個社會真的就世風日下,危機就會產生。有很多領域危機已經產生了,你像經濟領域就有商業危機、經濟危機,還有全球的氣候危機、糧食危機,等等,這些危機根源都在人心。所以你看二00八年底的金融海嘯之后,全世界各國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我們國家的溫家寶總理到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做演講,那是二00九年二月,他就說,「這次危機的根源是道德缺失」。所以真正的危機在于道德危機,一些人喪失了道德底線,做出損人利己的行為,傷害社會,這才制造出危機。所以解決危機之道,唯有靠道德、因果的教育,把人心轉換回來。所以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教學為先。那這教學里頭,第一個是身教,其次才是言教,這身教就是以修身為本?!洞髮W》里頭講的,「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就是直道。

  所以英國的湯恩比博士他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這真的是他的這個見地很高,真正知道中國的古代圣賢文化里頭的好東西,他能說出這個話。你看這《論語》,我們細細去讀,每一章都蘊含著很深的智慧,所以難怪古人講「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就夠了。一章我們把它讀透了,你就知道怎么樣去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了,當然半部就更了不得。這章主要是講人民本性都是善的。所以你只要用善法去教他們,他們就能夠歸于善。這個本性在三代的時候是如此,在春秋的時候也是如此,到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也是如此,本善是不變的,「人之初,性本善」。什么時候你用善法教他,他這個本善就能恢復;什么時候你不教他了,用惡法去污染他,他馬上就變得惡了。所以「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你如果不教他,他這個善良的本性就被覆蓋住,惡的習氣就現前??桌戏蜃邮且姷饺说谋拘?,所以說當時的人也同于三代時。

  底下蕅益大師又說,「所以如來成正覺時,悉見一切眾生成正覺」。這把《論語》這個意思又拉升,提升到佛法的高度,這個境界就更廣大,不光是對人而言,對一切眾生而言。如來,這是出世間大圣??桌戏蜃邮鞘篱g圣人,如來是出世大圣人。他成正覺時,就是他成佛時。成佛沒有什么很玄乎,就是把自己本性本善完全彰顯出來而已。我們的本性跟如來、佛一樣,我們沒有比他少一點,佛也沒有比我們多一點,平等平等,所以每一個眾生都能成佛。佛告訴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是佛,現在你要成佛,怎么不能成?肯定能成。

  什么因素使我們現在還不能成佛?佛在《華嚴經》上講,「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不要說別人,就說自己,眾生皆有如來的智慧德相,我們也有,我們跟佛一樣,有佛的智慧、有佛的德能、有佛的相好。相好是福報,但是現在得不到這樣的受用,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得不到受用。原因在哪里?就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執著,中間加上一個分別,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沒有說沒有了,而是說沒有證得,有,只是沒證得。證是證明,你沒證明,你沒證明你自己就是佛,你現在只能證明你自己是凡夫。等到你成佛的時候,如來成正覺的時候,「悉見一切眾生成正覺」。自己成佛的時候,你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這你才能成佛。如果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成不了佛。那成佛了之后,你再看一切眾生原來真的本來是佛,跟你沒兩樣,無二無別。

  這個意境比孔老夫子說的那個意境就更高遠了??桌戏蜃又v春秋時期的人民同于三代時期的人民,這是他在圣人的境界上看,人都是平等的。如來的境界上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所以他成佛的時候來看,一切眾生原來都是佛。因此對一切眾生都由衷的恭敬,絕對不敢怠慢一個眾生。不僅是人不敢怠慢,連小生靈、小動物、小昆蟲都不敢怠慢牠們,牠們皆有佛性,本來是佛,所以皆當作佛。你成佛的時候真的就是這樣承認的。你現在你不肯承認,你說我看到那個人就不像個佛,特別是他跟你有矛盾的,你看他怎么看怎么不順眼。其它人成佛我還能夠勉強承認,就是那個人我不能承認,他怎么能是佛?你看心不平等,這是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用。等到你真正成佛的時候,你發現那個人他真的就是佛,他來給你示現的、給你考試的,看你能不能通過??茨隳懿荒軌蛟谀婢钞斨?,不順你的心意的時候,你還會不會起妄想分別執著,你要能不起,你就成佛了。

  然后你發現原來他是在考你的,他就是佛,是你的老師,他在那里出考題給你,看你能不能夠合格。所以我們雖然現在還沒入這個佛的境界,先要這樣作意去觀想,在這些境界里頭一起心動念的時候,立即要提起這個觀念,這是佛祖給我考試來了,我可不能夠起妄想分別執著,我可不能起煩惱,我要好好的考,來考過關。所以平常對一切人都用那種恭敬心,像對佛一樣的恭敬,慢慢習慣了就契入境界,然后你也見一切眾生悉成正覺,他們真的就是佛。等你真正承認一切眾生就是佛的時候,那恭喜你,你也成佛了?!度A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不肯承認眾生是佛,就是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你才不肯承認,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是佛還是凡夫,真的就在你一念之間。你能夠把這個念頭轉過來,真正承認眾生就是佛,那你也是佛。你要是不能承認,轉不過來,那你還是當凡夫。這個觀念是最重要的觀念,佛、圣和凡夫的分界線就在這里。

  江謙先生對蕅益大師的批注有一個補注,他說「試猶省也,如日省月試之試」。這是講《論語》這章里面,「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這個試就有所省的意思,省是反省,去省察,日省月試就是天天反省,月月去省察。底下江謙先生引《論語》的話,「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也」,這段話出在第二篇,這個原話是「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這是教我們觀察人的方法,知人的智慧。視其所以這個「以」,可以當「為」字講,就是視其所為,看他的行為,是為善還是為惡,為善就是君子,為惡就是小人。那善惡從哪分?從公私來分,為公為人的就是善,為己就是惡,自私自利那就是惡。所以從一個人的行為上你去觀察,他是在為自己還是為眾生。

  底下觀其所由,這個觀比視要更加詳細一點了,視就是看,觀是仔細看。這個由可以作「從」這個字來講,就是你去觀察他意所從來,他做這個行為,他的念頭從哪來的,為什么要這么做?這叫觀其所由。察又比觀更細致,察其所安,這個安是他的心以什么為安樂,他是以行善為安樂?還是以造惡為安樂?安在哪?這個觀得又更細致,觀起心動念,觀他的興趣愛好。一個人他的行為可以是善,或者他突然起一個念頭可能是善,但是他未必是樂于行善,他是偶爾行一下善,這個還不能夠完全叫善人,你要看他心安在哪,樂于做什么事,你看這三樣是察人的方法。所以人焉廋哉,這個廋就是隱藏、隱匿的意思。這兩句話就是說人怎么能夠隱匿,人怎么能隱匿?在明眼人眼中你根本沒辦法隱匿,你的行為、你的思想、你的起心動念都給人看得很清楚,騙不了人。所以這是知人的方法。

  那要知人,首先要自知,所以這個省察下手處就是省察自己。視其所以得先視自己的行為,看看自己的行為是善還是惡。用什么做標準?用《弟子規》做標準。這《弟子規》你看寫得很仔細,一天的生活點點滴滴去對照,一千零八十個字,一百一十三樁事,我們就視其所以,就看看自己一天的生活行為符不符合《弟子規》,這是第一層判斷。再接下來觀其所由,這要觀察你自己的念頭,也還是自省。用什么來觀?用《太上感應篇》?!短细袘防锩嫠_列的,那就是很好的鏡子,照自己的念頭,看看這念頭是善還是惡,這念頭從哪來?!陡袘沸扌?,《弟子規》修身,天天你要做功過格,《弟子規》功過格,《感應篇》功過格。視其所以,觀其所由,你要知道你藏不了的,頭頂三尺有神明,再何況真正有智慧、有學問的人,你也瞞不過他,所以自己真正還是老實認真的做修己的功夫。

  察其所安用什么標準?用《十善業道經》做標準,看你的心是不是安于善。什么叫安于善?《十善業道經》里面講「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你這心安住在善法上,這個要天天省察,看看念頭里面有沒有夾雜著不善。要有,立刻把它去除,「不容毫分不善間雜」。起心動念都與十善相應,你的心就安于善法了。所以你看,「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我們就用儒釋道三個根來做標準,很具體、很落實。你能夠這樣來修行自己,你能夠有自知,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你就有知人之智。這是江謙先生給我們加了這段補注,很好,讓我們也復習一下第二篇里頭我們學的這章《論語》。處處都在自己身心上去體究、去省察,這樣我們學這《論語》沒白學,真得受用。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