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關鍵詞: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會喪失。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會不敬;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嚴肅態度來治理百姓,但動員百姓時不照禮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孔老夫子在這里告訴我們,『知及之』,這個「知」是智慧?!喝什荒苁刂?,這個「及之」、「守之」這個之,古注有不同的說法,因為孔子這里沒有明確的說明,到底及什么、守什么?!?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lunyu/' target='_blank'>論語集解》里頭,這是三國時代何晏的批注,他引包咸的注,包咸是東漢的經學家,包注認為這個「之」是指官位,所以知及之,就是用智慧得到官位,你還要用仁來守著這個官位,才能守得住,這是一種說法。但是李炳南老先生《論語講要》里面,他覺得這種說法不夠好,他推薦另外一種說法,是「毛氏《論語稽求篇》」引盧東元的說法。這個毛氏是清朝的毛奇齡,這也是位大儒、大經學家。他的《論語稽求篇》里頭,有很多地方是糾正了朱熹朱夫子《四書章句集注》里面的一些過錯。這個《論語稽求篇》引盧東元的說法是怎么說?「此為有天下國家者言」,所以孔老夫子講這一段話是為誰說的?是為有天下國家者,也就是領導人,領導人有天下這就是天子,有國家的那就是諸侯,有國就是諸侯,有家是大夫。當時春秋時期,這個階層大分分五大類,天子、諸侯、大夫、士人到庶人(庶民)這五個等級。這里有天下國家者,都是指有地位的人。

  底下又說,「《易》曰,何以守位,曰仁」,這引《易經》的說法,所以這個「之」是指有天下國家者之位。何以守位?這是《易經》上講的,你怎么守這個位,你的這個地位。曰仁,用仁來守位,這就跟孔子這里講的一樣,「仁能守之」?!墩撜Z稽求篇》又引孟子曰,《孟子》里頭的話,「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皆此意也」。孟子講得就很明確了。天子要是沒有仁,不仁,沒有仁道,他不保四海,四海是他的管轄區,四海之內莫非王土。諸侯要是不仁,他就不能保他的社稷,就是他的國保不住,這都是保他的位,就是這個意思。雪公(就是李炳南老先生),我們的師公,他是號雪廬老人,所以我們稱他雪公。他說毛奇齡的《論語稽求篇》的說法比包注要好,那我們就用這個說法。所以「知及之」,就可以解釋成用智慧得到天下國家這個意思?!溉什荒苁刂?,就是不能以仁來守天下或者國家。有位者如果不仁,他就會喪失天下或者國家,所以『雖得之,必失之』。你用智慧得到了天下,但是不能以仁守之,就好像秦始皇,他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能力,他統一天下了??墒撬蝗?,焚書坑儒,做了很多的惡事,「雖得之,必失之」,最后你看秦朝沒多少年就滅亡,就被漢朝取代了。

  『知及之,仁能守之』,這就比較好一些,又有智力能夠得到天下或者國家,又能以仁來守。我們講,得天下易,守天下難。你能守,要用仁、仁慈心,對天下百姓都有仁愛心??墒怯帧翰磺f以蒞之』,不能夠莊嚴的面臨民眾。這個「蒞」,就是臨的意思。對人民要有莊嚴的這樣的一種態度來臨民。如果你自己不莊重,怎么能讓人民敬重你?所以『則民不敬』,就不會尊敬你。一定是你自己自重,而人民才敬重你。如果自己不莊重、不自重,別人也不會尊敬你。這是講到什么?自身的修養問題,要讀圣賢書、學圣賢道才能做到。

  底下又說,『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這三條都做到了,『動之不以禮』,還有一點缺憾,就是你的行動不符合禮,那就『未善也』,就不能夠盡善了。你這個人民雖然也能敬重你了,但是還是有缺憾。因為禮是講一個很好的這種節度,無過無不及,這才盡善。譬如說,你能夠恭敬人,但是恭敬不符合禮,叫「恭而無禮則勞」,那你會很勞苦,你沒掌握度數,過度的恭敬,你就很勞累,這就不盡善。所以對于有位者而言,做一個領導人那真的不容易。他這四樁事情都要做得很好,這就盡善盡美,就是又要有智慧、又要有仁德,還要有莊重的儀表,對人對事都有禮度,這才能夠天下國家治理得好。

  蕅益大師在批注里面講,「知及,仁守,是明明德」。知及之、仁守之,這就對應《大學》里面講的明明德?!复髮W之道,在明明德」,第一個明字是動詞,就是顯明的意思,第二個明字是形容詞,形容那個德。所以明德是個名詞,就是講我們自性中本具的性德。凡人性德不能夠顯明,所以現在要修,修就是明明德,把性德顯明出來,這叫大學之道。大學之道是圣人之道,圣人求學之道,學圣學賢之道。所以智慧去得道,用仁來守住,這就是明明德。這個話就套佛法來講,是什么意思?是講要有智慧,還要用慈悲,叫悲智雙運,這叫明明德。如果光有慈悲,就是只有仁,沒有智慧,這個不行,所謂「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不僅幫不了眾生,甚至會害了自己,所以要有智慧才行。光有智慧沒有慈悲也不行,佛法、圣賢之道都是以慈悲為本,以仁為本。所以明明德要智慧慈悲等持、雙運。

  「莊以蒞之,是親民」,這《大學》,明明德之后是親民,就是蒞民,莊以蒞民,這就是親近民眾。蕅益大師直接講親民,跟朱夫子朱熹講得不一樣。朱熹是把它當作新民來講,新就是革新,讓人民日日新,這是意思有點轉換了,直接就用親民來講就很好。莊以蒞之,對待民眾你能夠也幫助他們恢復性德,幫助他們明明德。下面說,「動之以禮,是止至善」。你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都對應起來。動之以禮,所動皆符合禮,這叫止于至善。所以孔老夫子教導顏回為仁之道,是克己復禮。怎么個克己復禮法?這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叫止于至善。你看所動的,這個動包括身口意,身體的造作,口說出的語言,還有你的意念中的任何的思想、念頭,動之皆符合禮,這是止于至善。這個至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你回歸到本性了。

  下面又說,「不能莊蒞動禮,便是仁守不全」。你看這里講到的四樁事情,不是分開的,也是一而四、四而一。如果我們不能夠莊蒞,就是不能夠莊重臨民,對待民眾,不能夠用莊重的心態和行為,動之又不符合禮,這就是仁守不全。換句話說,仁不夠。為什么?人真正有圓滿的仁,他肯定在親民上,在對待百姓、對待眾生的時候,沒有絲毫的疏漏,他一定止于至善,這就是仁守,仁守到圓滿,不全就不圓滿?!覆荒苋适?,便是知之未及」。為什么做不到圓滿的守仁?那就是智慧不足,智慧不夠圓滿。所以「思之思之」,這是講我們仔細去尋味一下,這四樁事情它是連在一起的。所以仁不足就是智慧不足。

  底下又說,「如來得三不護,方可名動之以禮。故曰修己以敬,堯舜其猶病諸」。這里引用了大乘佛法,說如來得三不護。如來就是佛,佛證得了圓滿的境界,得到三不護。這個三不護是指身口意三業,就不用防護。所以江謙先生補注里面就把這個意思說了,說「如來身口意三業,純凈離過,不須防護,名為三不護」,這個講得很清楚。身體的造作,口的言語,還有念頭,三業都純凈純善,純凈離過,沒有過失,不需要防護,自然沒有過失,不用作意,不起心、不動念,他還是沒有過失,這叫三不護。沒達到佛的境界,那是菩薩,菩薩還要護,護著自己的身口意業。那菩薩以下阿羅漢更需要護,如果不好好的防護,可能就會有犯過失。所以在于學位上,就是還沒有證得如來果位,我們還在因地上求學,就要善護三業。

  《無量壽經》上講法藏比丘,這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他還沒成佛之前叫法藏比丘,他發了四十八大愿,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發了愿之后修行,你看他修行是善護三業。經上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這就真修行??跇I怎么防護?最重要的不譏他過,不能夠去譏嫌別人、去批評別人,講人家的過失,當然包括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律是戒律,儀是威儀,戒律威儀都絲毫不犯,這身業護得好。就是從里到外都是莊重,臨民也是莊重,莊以蒞之這做到了。善護意業,清凈無染,保持清凈心,遠離污染,什么是污染?惡念就是污染,自私自利的念頭就是污染,貪瞋癡慢就是污染,遠離,這是我們現在要防護。一直防護到,到了如來果地就不需要了,為什么?自性性德流露,自然不會犯過失。但是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修,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你要不真正修行,這個自性現不出來。自性就像一個鏡子,現在上面都是灰塵,你得去擦它,你的灰塵可能已經緊緊的住在這個鏡面上了,你就得使勁擦,把它擦掉了,鏡子鏡光現前,那個時候你就不用再去擦。沒現前,那就得擦。

  所以如來得三不護,方可名動之以禮,這個境界是講得很高。所動皆符合禮,這就是什么?一切身口意的造作都是性德流露,都是止于至善。故曰修己以敬,堯舜其猶病諸,這個諸是之于,之是指什么?指修己以敬。堯舜是圣人,世間圣人,還沒有成佛,他們動之以禮,止于至善還沒有真正圓滿,所以他們還在修。修己以敬,就用這個敬,誠敬來修,修自己的智慧,修自己的仁愛,修自己這個莊重、禮儀,最后要止于至善?!墩撜Z》上講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連堯舜這樣的圣人都憂慮自己做不到,這個病就是憂慮。確實只有如來果地的境界,這個才能真正圓滿。我們懂得境界那么的高遠,但是最重要的,現在得腳踏實地,認真的去做、認真的力行。從哪做起?先從《弟子規》做起,把《弟子規》先做到,修己以敬,慢慢就恢復性德。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說是指百姓,一說是指國家。此處我們認為指祿位和國家天下。

  涖:音lì,臨,到的意思。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