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關鍵詞: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這個話我們也聽得很多,也有一個成語叫「當仁不讓」,這話就是出自于這章。根據《論語集解》引的孔安國的批注說,孔子的意思是說,遇到行仁之事的時候,這個不可以讓于師,這是講行仁很緊急的原因。譬如說你看到一個落水兒童,你跟你的老師在一起,你就不需要再請示老師,趕快就下水救兒童,這叫『當仁,不讓于師』。緊急關頭不需要客氣,這時候也不需要禮讓了,自己就一馬當先,當仁不讓。剛才提到的竹添光鴻《論語會箋》里面的意思,說這個「不讓」就是不后,不在人后。這是描述他勇于行仁的那種狀態,連他的老師我們也不能在其后。老師這是講圣賢的老師,他們行仁,我們跟著老師后面我們不能落后,要勇猛的、精進的力行仁道。這個意思也講得很好。

  我曾經在二00三年,這是說話七年前,有一次跟我們老恩師出訪日本,參加一個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的會議。茶余飯后跟師長在閑聊的時候,我就談出自己的一個看法。因為我自己覺得跟著恩師在一起,很多老恩師的決定,我并不能夠看得出來他老人家是什么意思,有時候就跟不上,這是智慧不夠。因此我就說,「師父,現在我們沒有智慧,所以最好不要自己去想問題,不要自己去決定事情,決定肯定會有錯誤。就什么樣?反正師父叫我們做什么我們就做什么。這樣對不對?」因為我想著反正聽話,老實聽話,一切就是師父叫我們做我們就做,師父沒讓做的咱們就不做。我想很多人都認同我這個觀點??墒抢隙鲙熉牭轿疫@個話,笑了一下,說不對。我這一聽就有點心里起了疑情,為什么老恩師說不對?可是他也沒跟我再說下去,給我這么一個懸念,讓我自己去參。所以他對我的教學法也比較特別,很多人跟他在一起,他可能就解釋給他聽,但是他對我很少解釋。所以雖然我跟他在一起時間很多,可是真正講話的時間倒并不多。多半是我問問題的時候,他的答復又是非常的簡短,就像剛剛這樣的,就說兩個字「不對」,剩下你自己回去參。

  這我就回去參,我參了好多年,一直到最近才明白為什么不對?!墩撜Z》這里就講到了「當仁,不讓于師」。如果我們只是說老師叫我們怎么做我們就怎么做,老師不讓我們做的,就是他沒叫我們做的,我們就不去想要怎么做,始終是老師牽著我們的鼻子走。老師的存心我們沒有能夠去體會,在這樣跟著做的時候就產生惰性,自己就不會去悟,不會去想老師為什么叫我這樣做,他意圖在哪里?為什么下這個決定?當然我們的老師都真正是德行崇高,富有仁愛的老人家。所以我們就要體會他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個決定,他的存心在哪里。我就在慢慢體會,他的存心真的都是為了天下蒼生,沒有想自己。所以仁,我們老恩師真正做到了。所以在我心目中他就是圣人,佛法里講就是佛菩薩,在我心目中是這樣看。

  圣人、佛菩薩的存心沒別的,就是一個「仁」字,這是我們應該學的。不是只就事上去學,老師叫我們做這事我們做這個事,叫我們做那個事就做那個事,沒有去思考??鬃又v「學而不思則罔」,你學是跟著學了,但是你沒去思考,你最后就迷惘了。你自己都迷惑了,到你自己去擔當大任的時候,你擔當不起來。為什么?你沒有真正學到老師的存心。就像孔子前面講的,「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受不了大任??粗孟窀蠋煼浅V艺\,這是從小節上看這個人很忠誠,但是真正如果他沒有學到老師的存心和智慧,等他擔任大任的時候,他擔當不起來。所以要會學,要不然跟著老師在身邊是白跟。所以讀到孔子《論語》這里講的這章,我們就應該明白了為什么老師說不對。本來我們都認為很對的事情,一切聽老師話,老師叫我們干啥就干啥,為什么說不對?這下終于明白了,讓你自己當仁,你能不能夠擔當起仁的使命。這樣老師才能夠后繼有人,否則老師走了,往生了,底下沒人接了,沒人能夠當仁了,所以這不是老師希望的。老師希望真正有傳人,正法要有傳人,圣賢血脈要有傳人。那我們就需要直下承當,所以跟著老師學就要認認真真、誠心誠意,十足的誠敬心去體會他老人家的存心。等你的心跟他的心一致了,那就是你得到他的心法了。

  蕅益大師批注這章說到,「見過于師,方堪傳授」。這是也點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仁,不讓于師」,這個不讓,不是說不恭敬老師,是真正在仁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落后于老師,沒有一絲毫說對老師不敬的意思。如果對老師不敬,不尊師重道,這個人不可能當仁,他怎么可能是仁人?你看《論語.學而篇》第一篇,有子就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為仁之本、根本,在孝悌。孝悌是什么?對父母孝敬,還有對老師、對尊長要恭敬、要尊重,這都是孝悌的含義。為仁之本。所以不讓于師,沒有絲毫對老師不恭敬,反而這是對老師的真正恭敬,這叫法供養。你如教修行,勇猛精進,這是對老師法供養。所以什么人方堪傳授孔子這句話?「當仁,不讓于師」這句話,能傳授給誰?這種人一定是見過于師,他才能夠不讓于師。他的見地超過老師,這就是古人講的青出于藍勝于藍,超過老師他才能夠說當仁不讓于師。見地超過老師了,他的行為當然也就超過老師。行持和見地這是兩個相應的,有這樣的見地自然有這樣的行持,有這樣的行持他肯定有這樣的見地。所以傳授是講傳授老師的心法,老師傳給誰?真正見過于師,他也能做到當仁,不讓于師。

  就像孔老夫子對顏回特別稱贊,顏回真正得孔老夫子的心傳,所以他的見地不亞于老師。就像孔夫子跟學生們在陳蔡絕糧七日,餓得不行了,快死了。子路、子貢這班弟子都很委屈了,很不滿了、不平了,來質問老師??桌戏蜃釉谀菑椙?,然后問顏回,你怎么看法?子路和子貢都覺得是不是夫子之道不那么好,所以不得世人的接受。大家都不能接受夫子之道,你看搞到現在快餓死了,真叫窮途末路,就不平。顏回說,世人不能接受夫子之道,正說明夫子之道的高深,世人淺顯。就像「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蘭花長在深山老林里面,它自己吐露芳香,人知不知不在乎,不能夠降自己的格,損自己的道。顏回說出這種話,夫子講「知我者回也」,見地跟老師平齊了。所以顏回能做到當仁不讓于師。但是顏回對老師卻是十分的尊重。你看《論語》里面顏回講,他見夫子,「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這是高山仰止,看夫子愈看他愈高,自己沒辦法及得上老師,這他自己謙虛而對老師的敬仰。

  蕅益大師又引了李卓吾先生的話?!缸课嵩疲褐粸閷W者,惟有當仁一事讓師。故云」。這個學者是講一般的學者,你來學習儒家的道理,這是一般學者。這是一種批評,這種一般的學者他會自以為是,總覺得自己見地很高,掛在口頭上一句話「當仁不讓于師」,連老師都沒看在眼里。實際上他當然也就不能讓老師,可是他沒有當仁不讓于師,他不當仁的時候他就不讓于師了,當仁的時候他就讓師了,所以唯有當仁一事讓師,這個話講得是諷刺的味道很濃。就像剛才我們提到的子路、子貢,這里我們也不是批評他,用他來做個例子說明。他跟顏回有什么不同?顏回就是當仁不讓于師,所以在絕糧七日的狀態下,還是見地跟老師平齊,這就不讓于師,堅守仁道。子路和子貢就覺得老師的這個道是不是應該把水平降低一點,世人能夠接受,太高了人家接受不了。你看子路對老師甚至有質問,這就是什么?忤逆,這屬于不孝,那個時候他不讓于師,但是不是當仁。所以我們自己要回頭反省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到當仁才不讓于師,而處處恭敬老師的人他才能做到。如果對老師不是十足的恭敬,他根本不可能做到當仁不讓于師,甚至他還覺得老師的境界不如他高,讓老師聽自己的?,F在學校里面,這種情形很普遍,學生都不尊重老師,所以這個仁也就沒有了。

  江謙先生有一個補注,說到「此當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章合看。便知不當貢高,亦不當退屈?!度A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貢高與退屈二者皆非也」。江謙的這個補注讓我們參看《論語》里面另外一章,這個我們也常常提到,孔子講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即使你像有周公那樣的才華,「使驕且吝」,很驕傲,又吝嗇,「其余不足觀也已」,這種就不用再看了。他的德行不可能很高,不可能是仁人君子,一定是個小人,小人氣量小才會貢高我慢。如果氣量宏大,像大海一樣,他肯定處于百川之下,他才能夠容納百川,他怎么會驕傲?怎么會貢高我慢?他一定是謙虛的。所以君子不當貢高,亦不當退屈。這個退屈就是當仁就讓了。譬如說救落水兒童,「你去好了」,那個時候禮讓了,「我不會游泳」,這時候很謙虛,這個叫退屈,沒有仁德。所以君子那個心始終是在中道,守著仁。因此不貢高也不退屈。

  江謙先生引《華嚴經》上的話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這就是講既不貢高也不退屈。心是我的心,這個心你得當仁不讓,就是你自己的心,你的心跟佛心、跟眾生心都是無差別的。換句話說,你的心要作佛也就成佛,你的心是要做眾生你就成眾生,那取決你自己。這個時候你不能退屈,說,「我怎么能作佛,我做不了佛,我是什么業障凡夫,業障深重著呢」!這時候就禮讓了,謙讓了。這個時候不能讓,不讓于佛,當作佛的時候就得作佛,這自家的事情,不需要靠別的人,你自己愿意作佛就能成佛。成佛是什么?覺悟。念念保持覺悟你就是佛,覺而不迷。一迷了,一迷就是眾生。覺和迷都是你自己的事,跟別人無關。所以這叫「三無差別」,心、佛和眾生這三者沒有差別。覺者就是佛,是心是佛。如果迷了,是心是眾生?!腹守暩吲c退屈二者皆非也」,這兩者我們都不能要。

  我這里也引了《無量壽經》,大家熟讀的《無量壽經》上面也有一句話說,「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這就是講同樣的意思,成就我們的善根,這個善根是什么?要成佛的善根,要作佛去。儒家講的,你要做圣人。孟子說得好,「人皆可以為堯舜」,就是人人都能做圣人,這個時候你也要擔當,不能夠讓。然后你承擔起來,你就努力修學。知道我們本性跟堯舜、跟圣賢佛菩薩不二,沒有差別,所以當然能夠成就佛菩薩,成就圣賢。

  【評析】

  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這是在一般情況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