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關鍵詞:論語,季氏第十六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圣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圣人之言。”

  孔子在這里告訴我們『君子有三畏』,「畏」是敬畏,不是說君子真的恐懼,這個畏也不是講他自己害怕恐懼,不是。前面我們讀到《論語》,孔子也有一句話說,君子之道有三,君子道有三,所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仁、勇是君子的三達德。所謂達德,是圣人之德,也是自性中本來具足的德能,叫性德。君子是在修行當中的人,不斷的把自己污染的習性去除,恢復本來具有的本性。所以他所修的智仁勇,是依這個三者,三達德而修的。勇而不懼,所以君子無所畏懼,不憂、不懼、不惑,沒有迷惑,也沒有憂慮,沒有畏懼。

  所以這里孔子又說「君子有三畏」,這個畏肯定不是指畏懼。因為君子無私無我,所以沒有什么畏懼。如果有私心,執著這個「我」、這個身體,就會有貪生怕死的念頭,這當然就會有畏懼。我們看到孔老夫子在陳蔡絕糧,絕糧七天,一般人這受不了了,馬上就得死??墒悄憧纯鬃?,真的是不憂不懼,還在那里彈琴唱歌,自得其樂。為什么他不憂不懼?他無我。真正明白了身體不是我,身體好像一件衣服一樣,是可以換的,而靈性是不滅的。君子要追求的是恢復自己的靈性,回歸到真我本然的境界,這是成圣人。所以對這個身體、這副臭皮囊,不會特別舍不得,不會,沒有放不下的。所以能夠做到殺身以成仁,即使是死了也不在乎,成就仁的品德,因此大勇而無懼。

  孔子在這里講三畏是什么意思?這個畏是敬畏,不是畏懼。敬畏什么?這里講到三種,『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所敬畏的第一個「天命」,這是第一個我們所敬畏的。什么叫天命?要講得太深了,我們并不懂?!?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zhongyong/' target='_blank'>中庸》所謂的「天命之謂性」,這個「畏」可是講到宇宙的本體了?!吨杏埂烽_篇說的「天命之謂性」,就是講宇宙是怎么生成的。這個天是自性,自性純真無妄。那命呢?命是妄的,真中起了妄,虛妄的念頭起來了。妄念一起就產生境界,所以天命就是真妄和合而產生了宇宙萬物。所謂的性就是指真妄和合的這個體,這個體佛家稱為阿賴耶識。這個性做為宇宙的本體,現相那個根源,由什么而生的?由我們一念不覺而生。

  所以畏天命那是什么?要處處覺照,不生妄念。知道一起妄念就墮入了境界當中,墮入了因果輪回的這樣的一個規律當中。沒有念頭的時候一念不生,那你就是完全跟自性融合在一體,佛法稱為常寂光。圣人證得這個境界了,這叫道,他要用道來證得這個境界。所以「率性之謂道」,隨順性德這叫道,隨順這個性叫道?!感薜乐^教」,君子依這樣的道而修,所修的是見性,回歸到自性。因此起心動念不得不提高警覺,一念要是迷了,就在境界里面出不來了。講這個或許很多人覺得很難懂,那我們換一個說法,講得比較的通俗易懂一些。天命就是因果,只要念頭一動,就有境界產生,境界一現那決定就有因果。因果怎么來的?因為我們有念念相續,所以境界在相續,因果在相續,循環不空,不可以不畏。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豈能不畏?《太上感應篇》開篇就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要畏。真正畏懼因果報應,這種人也是覺悟的人,他深信因果,必定能夠大明心性。因果跟心性,它是不二的,要證得心性必須從深信因果下手。那么儒家講求的因果,雖然沒有道家、佛家講得那么多,但是它也有講到。

  《何晏集解》,這是三國時代的經學家何晏,他有一部《論語集解》就講到,「天命順之則吉,逆之則兇」。這里的天命就是講自性的性德。我們能夠隨順自性性德,這就吉祥。如果我們逆著性德,違背性德,這就兇,所以可畏。因此起心動念就得想一想,我到底這個念頭是順性德還是逆性德,儒家講的是順天理還是逆天理。天理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這個天理跟自己良心是相應的,要去學嗎?其實不需要去學,它是自性本有的,每個人自己他就知道,這就是王陽明先生所謂的「致良知」。譬如說你能夠愛人,能夠尊敬人,這就是性德。你需要學習嗎?這是好事,不用,一個小孩都懂得,你愛他,他給你笑臉看;你打他,他就哭鬧,他就跟你起怨恨的那種態度,他就會反應,沒人教他,他自然就會了,這叫性德,天生就懂。這是什么?人的良知,不用學就會的,本來就有的,叫天良。所以做一事的時候要問問自己的良心,這樣做對不對、該不該?就懂了。你能順著自己的良心,就能順著天命,就是順著天理。那么你能順天命、天理,你自然就得吉祥,反之就兇。

  《皇疏》舉《尚書.伊訓》來解釋,《皇疏》是皇侃,南北朝的經學家,他有《論語義疏》,他這個疏,就是批注。他舉了《尚書.伊訓篇》這篇文當中的一句話來解釋,「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這剛才我們也提到。吉祥和災殃,全在我們自心的感召,我們的言語造作的感召。假如我們身口意三業的造作都是善的,那你不用考慮了,肯定你會吉祥,這隨順天理。如果逆著天理做了不善的,那就肯定獲得災殃。這災殃各種各樣,天災的、人禍的、意外的,等等。那么這種道理可以說不言而喻。我們冷靜觀察一下周遭的發生的人事,真的就很清楚了。

  譬如說如果一個人謀財害命,那他自己肯定是得到破家亡身的果報。我們冷靜觀察一下,事實就在眼前。有的是法律所不容他,他謀財害命,法律懲處他、制裁他,他就破家亡身了。有的可能他福報很大,法律沒有辦法制裁他,陽間的法律允許。我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你是開賭場的,像這個很多地方是允許,像新加坡允許開賭場,澳門允許開賭場,這是法律允許,沒有制裁??墒琴€博業也是謀財害命,多少人來賭博到最后他跳樓,他傾家蕩產。這不是謀財害命嗎?所以你就看看那些開賭場的人,你就曉得了,他還沒死,不用別人,他的那些兒女們,他的這些姨太太們,就把他的家給破掉了。他也會一樣破家亡身。所以「作不善降之百殃」,最后即使是億萬家財,富可敵國了,又怎么樣?走的時候還是空手而去,只留下無量的怨悔、悔恨。我們知道帶著這種悔恨心去死的,肯定是到三惡道。而你去看看他的家財,絕對不超過一代就會敗光,這叫兇財。你在旁邊冷眼觀察觀察,你就都明白了。

  《劉氏正義》,這是劉寶楠先生,清朝的大儒,他有一個《論語正義》,這是一部非常完整的關于《論語》注釋的著作。他也舉了《周易.坤.文言》,這是孔老夫子對坤卦的解釋,說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個話我們耳熟能詳,積善的家庭必定有余福,慶就是福。所以我們看到現在很多很有成就的人,你仔細推敲一下他的家族史,祖上必定是有德的人。如果他自己更能夠好好的修德行善,他能夠保持家業,并且能發揚光大。你看宋朝范仲淹先生,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真的是一心一意為國家、為人民服務,出將入相,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且他把自己的俸祿統統拿出來布施、濟貧,幫助那些窮苦的讀書人。他辦義學,還推動傳統文化教育。所以到他自己走的時候,家里都布施光了,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墒悄憧此乃膫€兒子,全都做到了公卿侍郎,大官。范純仁這是他兒子,做了宰相,跟他一樣。八百年范家都不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那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個余慶、余殃都是給子孫的。如果造作不善,自己的子孫要還債,父債子還,天經地義。所以如果是靠不善的行為發家的,后代肯定破家。一般講富不過三代,更何況積不善之家?

  曾國藩先生的外孫聶云臺先生寫過一本書,叫《保富法》,印光大師也鑒定過的?!侗8环ā防锩嬷v了一個故事,這本書專門就是寫聶云臺先生所見到的所謂豪門貴族興衰的這些故事。其中上海有一個鹽商,而且是鹽商領袖,姓周,叫周翁。鹽商是很有錢的,他積攢的家財三千萬兩銀子。當時清朝末年湖南出現災情,朝廷下令讓這些富商們都捐資賑濟災民。這個周翁他的湘潭分號的經理,就是湖南分公司的經理,就捐了五百兩銀子。結果周翁就很不高興,怎么捐了這么多?自己家財萬貫,連這五百兩都不肯捐出去。人家問他怎么發家的?他只是說,積而不用。他就是積財,不肯布施。要知道那個時代的人很苦,人家處于饑寒交迫之中,我們竟然吃喝享受,家財萬貫,那不僅人怨,連天都會怒。你看周翁死了以后,留下三千萬兩銀子,子孫十房分了家,各人平均都有三百萬兩銀子。結果不到十年,這每一家全部都當完了,個個都破家,沒有一個能夠留下來的。

  所以什么叫不善?見死不救,不能夠去幫助別人,這就是不善、不仁,為富不仁,所以必有余殃。這個余殃不用很久,十年之內就見到了。余,這個字用得很妙,余是對子孫而言。除了余之外還有那個根本,還有本慶本殃,那誰來受?他自己。怎么受?人都死了,還能受嗎?能,人死了靈魂沒滅,還會投胎,還在輪回,繼續受他的災殃,這叫本殃。余殃是給他的那一生的子孫受,那是什么?子孫都是感召來的,他所感召的都是沒福報的子孫,給他家給敗完了,沒有德的、沒有福的那些子孫就來了。要是真正有福有德的,他自己有福有德,感召的子孫也是有福有德,所以看到子孫受他的余慶。實際上他自己受的本慶本福,那才是大!所以這個「畏天命」是講敬畏因果。人真正懂得了因果,他就有敬畏心,他就不敢造作惡業。所以因果教育比倫理道德教育還要有效果,幫助人防非止惡,因果教育更有效。倫理道德是讓人恥于作惡,他有恥心,知道干壞事是可恥的。但是在大的誘惑面前,未必能夠保得住。懂得因果他就不敢了,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善惡肯定有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有這個心,人怎么敢做壞事?他自然就能夠慎獨了,自然就能夠修身正心。所以孔子教我們「君子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

  在二00七年九月,人民日報發表了溫家寶總理的一首詩,叫做「仰望星空」。這首詩寫得挺好的,其中有一句話這樣說到,「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莊嚴而圣潔。那凜然的正義,讓我充滿熱愛,感到敬畏」。國家領導人提倡我們要生敬畏心,這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這就是敬畏?!秆鐾强铡?,它的意義很深遠。在去年八月份,文化部部長蔡武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當中就談到,我們對傳統文化要第一有敬畏心,第二有感恩心。我們很高興看到領導人這么樣來提出來。

  學習傳統文化什么內容?歸納歸納,一個是倫理,一個是道德,一個是因果,還有哲學、科學,這五大內容。前面三條是做人的基礎,倫理道德因果,那是教做人的,哲學和科學幫助人性的提升。懂得倫理道德,他就會生感恩心;懂得因果,他就能生敬畏心。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在浦東等三大干部學院開學典禮上面說到,說「當干部的」,當干部的要做君子,君子包括在位的人,和不在位的人,那尤其是在位的人,那就是當干部的,「要有敬畏之心」。這李部長說,「第一要敬畏歷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第二敬畏百姓,讓自己做的事情對得起養育我們的人民。第三敬畏人生,將來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感到后悔」,這三條是組織部部長提出來的。這是跟孔老夫子講的三畏就很契合,組織部部長也講到三畏,異曲同工。所以首先要敬畏因果,然后做事、動念就不敢造那個惡的業了。那么這是第一條,敬畏天命。

  第二「畏大人」。這里順帶提一句,我前天在北京應公安部邀請,對消防武警部隊的一千多名官兵做了一場演講,講孝道的課程。在跟那里的領導談起來的時候,忽然他們提出一個詞,我感覺到很新鮮,他說「要做一個君子干部」,這個太好了!干部如果都是君子,這社會肯定就太平了。就是過去講的做官,做干部就是做官,做官的都要做君子?!妇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君子只想到自己的道義、自己的責任、自己的使命,能夠舍己為人,他不想自己的利害。小人只是關心自己的利害,所以小人喻于利。那做君子要有這個畏心,敬畏心,君子有三畏?!墩撜Z》里面教我們如何做君子,講的內容很多。將來我們有機會可以把它歸納一下,凡是《論語》當中提到君子的,都把它合在一起,可以出一本小冊子,教你如何做君子。譬如說君子有三達德,這里講君子有三畏,「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把這些都歸納起來。至少我們學完一部《論語》要懂得如何做個君子,才能夠談得上如何做圣賢。所以《論語》是用來給我們做的,不是讀一讀,挺有意思的,念念就過去了,要用到自己的生活上,待人處事接物上。

  那么第二個「畏」是畏大人,大人是指在位的人?!秳⑹险x》引鄭康成的批注說到,「大人,謂天子諸侯為政教者」。這是屬于大人,換句話說,國家領導人,從中央到地方的領導。當然這是為政者,還有為教者。教是什么?從事教育行業的人,為人師表的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人,這是為教者。自古以來,中國的歷史,我們看到各朝各代其實都是政教合一。這個教不是宗教,是教育。為政者他所肩負的使命那就是教育?!?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liji/' target='_blank'>禮記.學記》上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從國家領導(君位),到民間普通老百姓,君到民都是以教學為先。一家你要管好,你要教學;一國要管好,你也得教學。用什么教?就是用倫理道德因果來教,最重要的是教育者本身要做到。所以教育者先受教育,自己要是做不到,那你用語言來教沒有什么效果,所謂「身教則從,言教則訟」。你身教帶個好頭,做個好榜樣,大家就跟從你了。如果你光用語言,不用身教,你沒有做到,你只是叫別人做,自己不肯做,那對不起,只能引來爭訟,大家只會互相對立、互相指責。所以教育一定是從我做起,尤其是為政者,在位的人。

  曾經季康子問政,孔子告訴他,「政者正也」。為政是什么?就是正,把自己修正就行了?!缸訋浺哉?,孰敢不正」?這是孔老夫子講的,你自己做一個正的表率,誰還敢不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你自己正了,下面就正了。這是為政之道,所以為政也是為教,政教合一。我們看到歷朝歷代,凡是那個皇帝英明的、自律的、奮發圖強的,孝親尊師的,仁民愛物的這種人,他治理天下可以說是垂拱而治,不用他很操心,天下就太平了。從遠古看到,堯舜禹這是大同之治,天下為公。為什么?領導者自己大公無私,他們都是圣人。大同之治到了后來,禹的兒子啟繼位了,就變成家天下。夏商周小康之治,這三朝代。到周朝文武之治,周文王、周武王,他們都是圣人,他們都孝親,都愛民,因此都是天下大治。

  到漢朝文景之治,漢文帝對他的母親特別的孝敬,《弟子規》上講的,「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就是指他,漢文帝。他媽媽是薄太后,他媽媽本來不是正室,是后宮里面一個很不起眼的女子,結果生了漢文帝。漢文帝很多兄長都沒有辦法繼位,德不配位,結果大家都擁戴著漢文帝繼位。所以漢文帝把他的母親立為太后。他母親病了三年,漢文帝衣不解帶,侍奉床前,令文武大臣都非常感動。所以整個朝廷自上而下都是孝治,漢文帝用孝心來治理天下,天下大治。他的兒子景帝,文景之治。

  到了唐朝我們看到貞觀之治,唐太宗他自己也是非常能夠修身自律,很好學。你看他叫自己的這些文臣,魏征、褚遂良這些大臣,給他編了一部《群書治要》。唐太宗十六歲就帶兵打仗,幫他父親打天下建立唐朝。所以他繼位之后他想到,他二十七歲繼位,想到自己原來讀書不多,我現在要治理天下,我得要學習。所以命魏征這些大臣,給他把所有古圣先賢經典里面的關于治國的大道這些經文,全部摘出來,摘成一套書,包括經、史、子三部分。經典類的,圣人講的,史類的,從上古時代一直到隋朝的歷史,還有諸子百家的,經、史、子三部分部共五十卷,六十五篇經典,《群書治要》?,F在師父老人家非常提倡這部書,讓大家,特別是治國治家的人,你當一個老板,當一個領導的,需要看看這部書。我們也參與做文字編輯工作,將來有機緣,我們也來提倡,我們也要講這部書,給大家來參考。所以唐太宗好學,之所以有貞觀之治,得力于這部書。所以從歷史上我們看到這些皇帝,只要是英明的,他自己修好了,這天下也就修好了。

  一直到清朝,你看康熙、雍正、乾隆,康乾之治,這些皇帝都是很了不起的人物,都是熱愛學習古圣先賢的文化。那么大自天子,小到諸侯,乃至大夫、士人,不管你是做什么樣級別的領導,乃至你是領導一個小小的團體,乃至是一家的家長,都要懂得這些道理,就是自己要行得正?!钙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是孔老夫子教給我們的。

  那么這些是大人,在位的人,他們是領導,所以君子對他們敬畏,不能夠干犯領導。如果是干犯天子,這就讓天下動亂。要知道自己行一事,出一言,都是會影響社會的。假如我們對領導不恭敬,那就會為社會帶一個負面的頭,造成負面的效果。尤其是現在的媒體,它這個影響力是特別大。譬如說現在如果我們罵國家領導人,你看臺灣,我們就看到很多人罵他們的領導,議會里面也是常常吵吵鬧鬧,畏大人的心就沒有了。對大人沒有敬畏,對領導不敬畏,那每個人他的貢高我慢的心就很強,誰都愿意當領導,結果到最后誰都沒有領導,社會就變成散沙。所以我們對自己的國家領導人要有敬畏的心,他在位,他在為國為民服務,我們就要敬重他,不管他做得怎么樣,我們都要敬重,他在其位。如果是在其位而且有德,那我們更要敬畏。這是講第二個,這是顯現一個敬上尊賢的榜樣。

  對于社會上賢能的人,我們也要對他敬畏。譬如說我們見到恩師,我相信每一個人見到他自然就生起那種尊敬的心,這是他老人家德高望重,那個威德攝受大眾,人家一見到他就生敬畏。那我們敬畏他,其實自己得到利益。向他求學,最重要的要有誠敬心,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我們對這些長老、賢人沒有誠敬心,你跟著他在旁邊也學不到東西。所以畏大人這個「畏」字也是個關鍵,要恭敬,十足的恭敬,乃至于好像是有畏懼的感覺,實際上不是畏懼。譬如說在《周禮》里頭就講到,《禮記》里面就講到,說在老師面前,在尊長面前,孩子不能夠笑,大人對小孩可以笑,小孩不能對大人笑。從小培養這個敬畏心,一笑就等于是放肆了,不恭敬。這種細節,我們就能夠看到古人對孩子培養敬畏心,你看真是盡了苦心,規定得那么細,這都是有道理的。不是說禁錮兒童、禁錮年輕人,不是,是讓他們從小培養敬畏。

  第三是「畏圣人之言」,《皇疏》就是皇侃的《義疏》,有解釋說,「圣人之言,謂五經典籍圣人遺文也。其理深遠,故君子畏之也」。圣人是已經覺悟了,已經見到本性的人,恢復了性德,證達了天命。他們所說的話都是真理,這個真理是他的自性自然流露出來的,他不是靠學的,他是自己親證的境界。那么后人把他所說的話記載下來就是經典。儒家圣人孔老夫子,他是集大成者,孔子他說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所說的都是古圣先賢所說的。所以孔子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所講述的堯舜的道理,他所提倡的文武的禮法制度,都記載在五經當中,儒家的五經。再廣泛一點有十三經,再廣泛有《四庫全書》,都有這個典籍,很豐富,圣人的遺文,圣人遺留下來的教學。他的道理非常深遠。這些道理都是真理,也就是說亙古不變的,超越時空的,古今中外必須要遵守的。如果誰要是違反了這個真理,他自然就會有災禍。你能夠隨順這種真理,自然就能夠得到幸福吉祥。所以君子不得不畏,敬畏是不敢違背。這是講君子的三畏。

  我們現在對古圣先賢的典籍要有一顆敬畏、誠敬的心來學習,不能夠把這個文化、這些典籍當作一般普通的書籍來看。更有甚者,有的人把學習這些傳統圣賢文化當作一種消遣,把文化當作一種自己用來享受,耳目享受的一種東西,而沒有對于文化產生敬畏的心理。這就不是君子了,君子畏圣人之言。有的還要批判圣人之言,那就更加大錯特錯了,說什么「這些圣人的話都已經是過時了的,都什么年代了,還要搞那個老舊的、封建的、迷信的」,他全都不懂,不知道自己說這些荒唐話,造作多少的罪業!那就不是君子,是小人。

  所以下面說『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老子道德經》上講,「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是講的因果,這個定律那是錯不了的,即使人犯了罪,能逃了國法,但是逃不了天理的懲處。所以天的網比國法的網要更加嚴密,真的疏而不漏。作惡的人沒有能夠逃脫天法的,所以懂得這個道理的君子,怎么敢隨意妄為?只有小人沒有道德、沒有學問,他不知天命,也就是不知因果,所以他不畏天命,他肆無忌憚,膽大妄為。等到果報現前,他就害怕了,可是害怕已經晚了,來不及了,報應現前,只有去受。所以小人畏果,君子畏因。小人他造作惡因的時候他不怕,他不想到后果,等到后果現前了他就害怕。君子反之,他在因上防范,不敢造惡因,自然他就不怕有惡果。即使是過去生中惡因所感召的惡果現前,君子也不憂不懼。就像孔老夫子陳蔡絕糧七日,這不是他這一生造作的因感來的果,不可能,肯定是前生。譬如說又遇到宋國司馬桓魋要殺他,結果孔老夫子幸好逃離得快,這些孔老夫子都不憂不懼。果現前了,那甘心承受就好了,君子畏的是因,不是畏果。

  這里講到小人不知天命所以不畏天命,換句話說,他的癥結在哪里?就是在「不知」,不知所以成了小人,所以知就很重要。為什么我們要學習圣賢之道,為什么要一起深入研讀圣賢經典,就是求知,做一個知書達理的明白人。這個達理的理,我們把它改成天理那個理,道理的那個理,知書達理,這是明白人。明白道理了,懂得天命了,就不甘心做小人了,就樂意做君子了。所以知是最重要的,君子和小人不是說天生下來就分開,不會,沒有人剛生下來就注定做小人的。你看看在醫院里剛剛生下來的嬰兒,你能鑒別哪個是君子、哪個是小人嗎?你看不出來,人本性本善。那為什么后天出現有君子、有小人之分?那是因為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君子知了,知天命了,所以他做君子。小人不知天命,所以做小人。所以受教育就十分重要。

  我們從小可能沒有受過這種教育,或者所受的教育甚微,現在就得補課,亡羊補牢,未為晚矣?,F在不補課,還是胡里胡涂的,那就是做小人做一輩子了。我想一個有志氣的人絕對不會甘心。所以難得大家能夠一起這樣學習,證明大家是不愿做小人的,愿做君子。下手處就是求知,就是好學,學而不厭,沒有厭足的時候。聽這些圣賢的教理,沒有說「這是講得這么膩味,不愛聽,算了」;或者說「這個古文那么難懂,讀得那么拗口,不要讀了」。那就等于什么?自狹其量,自拒其福,你自己把自己的這個量給限制住了,很狹小,把福報都拒絕在外。本來你這個量很大,你能裝那個福報,圣賢教誨你能夠力行就有福報?,F在我們不學,更不能干了,不能照做,所以沒有福報。所以聽經聞法就非常重要,我們這個「知」掌握了,就能夠做君子、做圣賢。

  圣賢之道是知難行易,知很不容易,是很難的,行起來很容易,你只要一明白,你就知道該怎么做。那就是你日常生活,你把心態轉了,那你就是君子、就是圣賢。不是讓你改變現前生活境界狀況,你就在現在的狀況境界當中你就能做君子、做圣人。但是會不會轉你的心,會不會轉凡成圣,就看你知不知。那么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也要曉得,自己要學而不厭,還要誨人不倦,自己知了還得讓大家也知,先覺覺后覺,這是圣賢事業?!?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daxue/' target='_blank'>大學》里面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自己明白了,把明德顯明了,就是恢復你的性德,你成就了,你還要親民,也就是讓大家也一起來明明德。你自己跟大家一起都覺悟,都明明德了,你就止于至善,就圓滿了。所以教育這個事業就很神圣,護持教育的這個事業也就非常偉大?,F在我們的社會看到很多人不懂得做人,原因也不能怪他,他不知,他不明白,所以做胡涂事。他只要明白了,怎么可能做胡涂事?所以我們現在真正幫助社會,最重要的就是推廣、傳播圣賢教育,讓大家都知了,小人就少了,君子就多了。

  下面又說『狎大人』,這個「狎」字是狎侮,就是輕視、忽視的意思?!羔虼笕恕咕褪菍Υ笕说妮p視無禮。見到大人,就是在位的人,在高位的,這個高可以是位高,也可以說是德高、名高、年高(就是年齡比較大的)等等,這些都屬于大人,我們的尊長,都應該去敬重他們。但是小人卻是輕侮他們,對他們顯得傲慢無禮,內心里沒有真正的尊重。那么大人,真正的有德、有學問的人,他不會在乎這一點,見到你無禮,他知道你沒學過,你無知,他不會跟你計較。所謂人家是器量大,不跟你一般見識,也不得罪你,只是笑笑算了,修養很好。那自己就沒有辦法改進,對于這些尊長、老師沒有誠敬的心,他怎么能學到東西?君子好學就在于對每一個人都有一分誠敬心,所以三人行就必有我師。三個人在一起走,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跟我在一起,三個人,那兩個都是我的老師。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我有誠敬心,我好學。見到善人,我向他們學習,見賢思齊。見到那不善的,我要內省,我不會去責怪他、批評他,不講他的是非,而是反求諸己,看看自己有沒有跟他同樣的不善。如果有,趕快改;沒有,謹防不要再犯。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是君子的存心。所以君子到哪里都是學習,到哪里都是保持那種恭敬心。小人因為不知天命,所以他也就看不起大人,不知道這個因果之重。忤逆長上,這個因果很重,就跟不孝父母一樣的罪。對老師如果是背師叛道,這個罪業就跟殺父害母沒啥兩樣,將來都是墮地獄。

  底下說『侮圣人之言』,這個「侮」是侮慢,欺侮。小人不知因果,自己無德無學,又自以為是,所以不知道圣人的話是真理,因此侮慢圣人。說圣人的這些教導已經是封建迷信過時的了,要破四舊,要把它打破。這都是欺侮圣人,那么他自己必定會感來災殃。如果一國的人都是在欺侮圣人之言,那這一國就肯定有災難?!堆┕v要》里面就提到,說民國以來,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華民國是一九一一年建立,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現在整整一百年。一般的文人都在講什么?要破四舊,廢棄經書,文化革命,打倒孔家店,等等,這都屬于侮圣人之言?,F在可以說是否極泰來,慢慢的我們看到轉機,國家現在也在提倡要復興中華文化。胡錦濤主席在十七大的報告當中就明顯提到,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這是否極泰來。那么中華文化果然能夠復興的話,中國將來一定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湯恩比博士,倫敦大學的歷史學家,學術界的泰斗,他就講到,「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必須靠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酌蠈W說、大乘佛法就是圣人之言,所以我們要心存敬畏來學習。

  這章前后兩段,前段是講君子,后一段講小人。前面君子的三句都是有個畏字,「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后面這段小人,句法就有變化,僅僅說「不知天命而不畏」,然后接著就說,「狎大人,侮圣人之言」。這個句法的變化讓我們得到一個啟示,就是什么?天命、大人、圣言,這三者是連在一起的,一而三、三而一。譬如說大人,過去講大人是天子,替天行道之人,就叫天子。古代帝王,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那都是圣人,所謂「一言而為天下法」,他說一句話,大家都要效法學習。所以大人跟圣言實際上是不能分開的。如果說這個帝王他自己吃喝玩樂,追求享受,不去管人民生活疾苦,這是昏君?;杈⒍ㄒ獪缤?,他也就叫德不配位。每個朝代的末代帝王都是如此,德不配位,所以就被人給推翻了,他也不能稱為大人。所以大人是有德、有學、有位的人,他們的言語都叫圣人之言,這都是出于天命,對宇宙人生的明了,所以他能夠講出圣人之言。小人就是因為沒有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不知因果,所以不知又不畏,因此對大人、圣言也不知不畏。從這里可以看到,個君子三畏實際上一而三,三而一。這是《雪公講要》里面所提到的觀點,非常的好。

  我們再來看蕅益大師的批注,「天命之性,真妄難分,所以要畏」。首先講天命,為什么要畏天命?他的這個講法跟我最開始講的《中庸》的那段是一樣的,我講的也是根據蕅益大師這個意思。天命之性就是宇宙的本體,「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是《中庸》頭三句話,開篇就講到。那么天命之性就是講本體,真妄難分。天是講天性,自性是真,純真無妄,命是妄念,就產生了。真妄和合,所以叫難分,妄離不開真。那么真妄和合體稱為阿賴耶,做宇宙本體,萬法之本源,這產生宇宙人生了。這是我們真正的根源之所在,當然要畏,要敬畏。許許多多的宗教講敬畏神、敬畏上帝,實際上它的這個根本的來處就是這種對于天命之性的敬畏,對宇宙本源的敬畏,而把這個本源擬人化,認為這是一個上帝,這是神。伊斯蘭教講安拉,基督教、天主教講耶和華,這都是不同的名稱,講的是一樁事。要敬畏。

  第二個,「大人,修道復性,是我明師良友,所以要畏」。這都是敬畏的意思。大人,這里蕅益大師講的大人都是講圣人,圣賢人物,他修道。道是什么?幫助你恢復自性的方法,他就恢復自性,修道復性。所以這個道一定是順著自性修才能修成功。所以《中庸》第一句是「天命之謂性」,第二句就是「率性之謂道」,率性就是循著、順著本性而修就叫道,修道?!感薜乐^教」,圣賢教育就是圣人之言,就告訴你修道怎么個修法。大人是已經成就了的人,是我們的明師良友,所以對他們要敬畏?!甘パ?,指示修道復性之要,所以要畏」,這第三條是講圣言,圣人之言。它指示的是如何修道,如何恢復本性的這種綱要,這種方法。我們也要敬畏,這是敬法。

  底下蕅益大師又說,「畏天命,是歸依一體三寶」,對天命我們敬畏,這個敬畏就含有皈依的意思,他把三寶聯系在這里講,很好。一體三寶是講自性三寶,三寶一般講佛、法、僧,六祖惠能大師講覺、正、凈,講得就更加貼切。這是講到自性當中的覺悟,正知正見,還有清凈,清凈心,這是自性三寶,性德。一而三,三而一,所以稱為一體三寶。真正明了了宇宙人生真相,也就是見性了,就知天命了,這叫真正皈依一體三寶,真正叫做明心見性?!肝反笕?,是歸依住持佛寶僧寶」。我們現在是凡人,還沒有明心見性,皈依一體三寶沒有下手處,怎么辦?我們先皈依住持三寶,住持三寶佛法僧,這里講出兩個,佛寶和僧寶,那么大人是講佛,還有僧。釋迦牟尼佛已成之佛,當然是大人,大德之人。那么后世跟佛學習,跟圣人學習的這些弟子們,歷代的祖師大德,都是大人。他們都能親證佛所說的境界,我們對他要敬畏。像孔老夫子、孟老夫子,這些都是大人?!肝肥ト酥?,是歸依住持法寶也」,圣人所留下來的話語,是法寶。這里講到的住持三寶就全了。天命是依自性三寶,大人、圣人之言是住持三寶。

  「不知天命,亦不知大人,亦不知圣人之言。小人既皆不知而不畏,則君子皆知,故皆畏耳」。小人是不知道天命,對自性是一無所知,對因果也不相信,他也不知道誰是圣人,看不起圣人,他要知道那是圣人,他當然就不會輕慢他。當然也不知圣人之言,所以竟敢斗膽批判。經典拿來說看不懂的,就說這是糟粕,把它扔到垃圾箱里,這是對圣人之言大不敬,輕慢圣教。這個人肯定是要墮落,后果必定是三惡道?!兜夭亟洝防镏v「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所以就是因為他不知,小人既然不知他就不畏,你看知多么重要。所以我們能夠接受到圣賢教誨,這很幸運。我們能知就得利益,就能夠生起敬畏的心、好學的心。君子皆知就是既知天命,又知大人,又知圣言,所以皆畏。

  底下蕅益大師又說,「不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能戒慎恐懼,是不畏天命。妄以理佛,擬究竟佛,是狎大人。妄謂經論是止啼法,不知慧命所寄,是侮圣人之言」。這結合佛法來講,就特別精彩。這小人,關鍵我們看自己,不要看別人。小人就是佛法里稱為凡夫,不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這就是凡夫。我們的心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一切法皆是唯心所現。那么所現的境界,如果你覺悟,就是佛;如果你不覺悟,你迷了,就變成眾生。所以佛和眾生就看你是覺還是迷,這覺和迷就是你這顆心。所以覺者不是說你現在要改變你的生活環境,不需要,你當下覺了你就是佛,迷了你就是凡夫、就是眾生。

  覺悟什么?這里還得點一下,首先第一個覺悟,宇宙一切萬物跟自己是一體的,你要有這個覺悟,這叫做天命,天命是宇宙的本源。儒家講的仁,仁是兩個人,你看人字旁一個二,合成一體那就叫仁。這兩個人是誰?一個是自己,一個是自己以外的所有的人、所有的境界,都是一體的,這叫仁。仁是不二,是歸一。那么自然你就會愛人,所以仁者愛人,為什么愛人?知道他跟我一體,我愛他不就是愛自己嗎?他跟我是一不是二,所以你自然就有仁,就有愛心。這個愛心稱為是一體的愛心,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緣是條件,沒有條件的慈悲。為什么不講條件?跟自己還講什么條件?你說你身上如果器官有病痛,假如左手病了右手去撫摸它,難道還講什么條件嗎?它左手是還要給它多少錢右手才干嗎?不可能,一體的,幫助它連幫助這個念頭都沒有,一體的愛心,這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本來就應該這樣做,這叫性德流露,自然而然,道法自然,這種人就是覺悟,這就是佛。

  我們如果再問,這些宇宙萬物既然是一體的,它從哪來的?這個也要覺悟。佛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聽了總是有點好像很玄,現在量子力學給我們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了??茖W家用數學推論,論證。你看普朗克博士,這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就說,他幾十年對量子的研究發現,這個世界根本沒有物質存在。沒有物質,這宇宙萬物怎么來的?這不就是物質嗎?量子力學家告訴你,那是你的妄念錯覺。這些物質怎么來的?所有物質都是分子、原子組成,這個我們了解。那原子又是里面有原子核,外面繞著電子。那原子核里面有質子、有中子,這又更微細了。再往下分,質子、中子都是夸克組成。那一般說,夸克和外面的電子,在這原子里頭的,屬于最微小的單位了,物質單位,叫基本粒子。一切萬物是基本粒子組成的。

  那基本粒子又怎么來的?這個物理學里面有弦理論說明,這些粒子都是振動產生,好像一根琴弦,你撥動它一下,它就發出音符,振動發出音符。這音符好比是基本粒子,它由振動就產生了粒子、電子、夸克,然后它們又組成了原子、分子,乃至物質、乃至宇宙萬物。普朗克博士又說,這一些振動是來源于意識的振動,意識就是念頭。這不是跟佛法講的「一切法由心想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樣的嗎?你念頭動了就產生宇宙萬物,整個宇宙就是你這念產生的。沒有念頭就沒有宇宙,有念頭就有宇宙,這叫天命之謂性。天是什么?沒有念頭的狀態,那叫自性常寂光,一個念頭不生。忽然起了念頭,產生境界了,宇宙現前,它一現就是整個宇宙同時現的,這叫命,是妄念。真妄和合產生宇宙萬物,這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真,真心,識是妄心,妄心和真心合在一起,形成宇宙萬物,這個是真正的覺悟。

  你知道這個道理叫知天命。知道它有什么好處?知道它你就絕對不會有煩惱了,你就能放下了,知道人我一體,一切宇宙眾生都是跟我一體的,你還跟人起對立嗎?不會了,就好像你身體上各個細胞,細胞與細胞之間怎么會起對立,我這個身體就是其中一個細胞,其它的眾生都是其它的細胞,不會對立的,只會和諧共處。我知道這一些整個宇宙萬物全都是由自己的念頭所生的,你就知道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念頭你找都找不到,你拿個念頭給我看看,長得什么樣?什么形狀的?你念頭動完了馬上就沒了。那么你念頭沒了,境界也跟著沒了。馬上起第二個念頭,第二個境界又起來了。就這樣念念相續,所以你這些境界在相續,停不下來。所以你才看到我們這個生命還有一段的延續期,宇宙萬物都有它的壽命。其實是你的念頭在相續,在支持它相續。所以一切法皆空?!督饎偨洝飞现v,「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的,不是真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真的是如此,就是你作夢。夢境怎么來的?不是你念頭生出來的嗎?誰會制造一個夢境?造不出來的,作夢了,夢出來的。在境界當中你是看到真有這些境界,山河大地都有,可是那是假的,作夢,眼前的境界就是如此。你明白這個道理,叫覺悟。念念保持這個覺悟,你就是佛。忘失了這個道理了,就迷了,迷就是眾生。所以心佛和眾生三者沒差別,就看你是覺還是迷,覺也是這個心,迷也是這個心,心是一樣的,沒有差別,因此說佛和眾生也沒差別。

  下面又說,「不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能戒慎恐懼,是不畏天命」。這是給我們定義什么叫不畏天命。蕅益大師在這里引了《尚書.大禹謨》當中的一句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后面還有兩句,「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溉诵奈┪?,道心惟微」,這個話什么意思?總共四句十六個字,這是被中國古人稱為大舜傳給禹王的修心之法。堯舜禹都是圣人,堯傳給舜,舜傳給禹,傳什么?就傳這個心法,是中華經典上面記載的最早的一種心法??鬃铀鶄鞯男姆ㄒ膊煌夂踹@個心法,乃至釋迦牟尼佛、老子等圣人,他們所傳的也都是這個心法。所以古人稱這十六個字叫「十六字心法」,圣賢心法。

  什么叫人心惟危?這個人心,一般講有靈知心,有妄想的、分別的、執著的心,還有一個是肉團心。靈知心就是講他的自性,自性本來具有。如果我們迷了,迷了就產生妄想分別執著,這叫緣慮心,這是《三時系念》里面講到的緣慮心,妄心,在境界當中起妄想分別執著。第三是肉團心,肉團心是我們的心臟,那個沒啥用處?,F在講這個人心,主要是講妄心。妄心惟危,危是危險。為什么危險?因為人在聲色貨利的這些欲望追求上,在五欲六塵境界上,產生了種種分別執著,妄想塵勞、貪瞋癡慢,這就會危害到我們的至善本性。這就會把我們的真心覆蓋住,我們的靈知心給遮蔽了,我們變成昏昧的凡人,所以這種人心是很危險。因此學圣學賢就是把這個緣慮心、妄想心把它去除,撥云見日,回歸到本性。這個道心就是講靈知心,也是本性。這個時候微是微小,道心已經逐漸微小,就像烏云擋著太陽,把太陽幾乎遮蔽起來,最后剩下一絲的光芒,很微細很微細,最后甚至整個都把太陽給覆蓋住,你看不見,太陽好比自性一樣。所以常常是做出很多違背性德的事情,貪瞋癡慢等等,造作罪業。所以我們修行沒別的,就是把那個妄心去除,把道心顯發,這叫明明德。

  底下說「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個惟字是講思惟,我們思惟要精一,就是思想要集中。老子所謂的「抱元守一」,元是元神,就是精神,一就是一心,把妄念放下,專注、回歸到一心上。這就是孔子所謂的「吾道一以貫之」,你回歸到一上,由一你能夠回歸自性。因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你首先歸一,才能夠入道。允執厥中,是講你的作用,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起用。這個厥字是虛詞,厥中是其中的意思,允執就是講平心靜氣執守自性。這個四個字簡單來講就是執中,中就代表自性,中庸之道。我們的心守一,而用中。在用的時候還是守著自性,如如不動,這個是圣賢心法。古圣先賢傳下來的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修身大道,這個叫做你能夠知天命。所以在日用平常能戒慎恐懼,生怕守不住這個一,守不住自性,這叫畏天命。

  最后蕅益大師又說到,「妄以理佛,擬究竟佛,是狎大人」。理佛是在道理上你明了了佛是什么境界,但是你沒有證得,以為自己證得了,這是錯會了佛的意思。這不是指說不學佛的人,學佛的人錯解如來真實義,這叫狎大人。特別是自以為是,大妄語,未證言證,這是輕侮大人、輕侮佛?!竿^經論是止啼法」,止啼是孩子哭鬧的時候,你拿個小黃葉子給他弄一弄,他看到這個葉子動來動去他就止住哭了。其實黃葉沒什么,都是用來幫助他止啼的。那經論是什么?止啼法。你止住了,經論就可以放下,就像過河要依靠那個船,過了河,船也得放下,不能帶著走。那經論是船,幫你渡河。但是我們對經論要尊重,不能只是當它一個過河工具,不恭敬三寶、經典。你不知此為慧命之所寄,法身慧命就寄托在這個經典上,對經典欺慢,叫「侮圣人之言」。所以對經典,我們要尊重。古人有以血書經典,寫一個字洗一次手,這么尊重,那是字字都是性德作用。那么有這分誠敬心,你必得大利益,你現在是君子,將來能做圣人。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