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關鍵詞:論語,季氏第十六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忿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后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這章非常重要,教我們如何來修學??鬃釉谶@里講,『君子有九思』,這九思就是要有九個心態,對各種境界你要有什么樣的心。這里講到的九種都是動作,對境,你有什么樣的表態,有什么樣的動作,如何防非止惡。第一步是對境,君子在待人接物當中,開頭有個對象,對象是境,境界,不管是人也好、事也好、物也好,你總有個境界。君子『視思明,聽思聰』,這只講了兩句,是眼和耳這兩個方面,其實六根都可以這樣的引申。眼睛是一根,根就是器官,耳也是一根,還有鼻舌身意。這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眼所接觸的是色,眼見色;耳所接觸的是聲,耳聽聲;還有鼻嗅香;舌嘗味;身觸物,接觸物品的感受,觸受;意是想,意是你的心意,你的思惟能夠想,接觸的是法,法是你所有的心里頭的概念、思惟、邏輯等等。這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應外面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一定要什么?看得明白,聽得明白,就是接觸要明了。所以「視思明」,看要看得清楚,聽要聽得明白,不要會錯意了。六根都是如此,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你馬上就覺悟。做到這個真不容易,為什么?因為我們心里面很多妄念、很多執著、很多分別,甚至很多煩惱,往往這些東西障礙我們的視聽。所以看也看不明,聽也聽不明。外面境界進到自己的那個器官之后變成一個扭曲了的形象,這往往有之。

  如果用佛法唯識學來講,這講得更明白了。我們凡夫真的視不明,聽不聰,全聽扭了。為什么?有分別、有執著。從唯識的角度來講,眼睛看外面的色塵,你所看到的你以為看到了真相,其實不是真相,你只是看到那個眼識,識是一種印象。眼睛看到外面的境界,你立刻起了分別執著,把這個境界用分別執著進行扭曲,然后留在自己的心中一個扭曲了的形象,不是真相,變成眼識了。耳也是,聽聲音,經過分別執著一處理就變成耳識。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就產生六識,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識,這個識都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所以我們所接觸的根本不是真實的境界。接觸到真實境界,但是已經被自己的分別執著給扭曲了,因此叫「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真心,所現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墒橇唤佑|到這個一真法界就產生了識,識就變了,叫唯識所變,變成我們眼前所看到的十法界、六道、五濁惡世。這不容易做到,要怎么做?把分別執著放下才行。你要不肯放下分別執著,你想視思明、聽思聰,辦不到,這只是理想。

  所以我們下手處怎么做?先看,看人家的好樣子;聽,我們聽善言,不要聽惡言,不要聽是非。不要看人家的錯誤,看別人的毛病缺點,不要看這些。我看正面的,不看負面的;看善的,不看惡的,從這里下手。先把視和聽往善的那個方向轉化,??春脴幼?,不看壞樣子。心里面沒是非了,沒有去分別是非、好丑、善惡,慢慢慢慢心就清凈,變成純善。純善之后自然沒有分別,那個時候你就視思明、聽思聰,你就聰了,聰明了。所以第一步要把自己的心從惡轉成善,心里不裝人家的那些是非丑惡,只看人家的優點,只念人家的恩德。心里真正只是看好的一面,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你能做到這個,那你就有聰明了。因為心不分別、不執著了,你才能看到事實真相。一有分別執著,看到的全是扭曲了的相。這是對境。

  第二步是表態,態是態度,這是你的反應。接觸到之后有什么反應?首先面部上的,顏色,『色思溫』,還有容貌,『貌思恭』。這面色,人的面色真的它會老是變化的,有青的時候,有黃的時候,有紅的時候,有白的時候,有黑的時候,青黃紅白黑都有。你看一個人如果恐懼的時候,他就白了;一個人如果是不安的時候,他就青了;一個人要是發怒的時候就紅了,是吧?你看他都顏色會變的。那么君子應該有什么樣的面色?要有溫和的面色,「色思溫」,不要紅也不要白也不要黑,黑臉不好看,很溫和,和顏悅色,讓人看到很舒服。這種人很有親和力,總是微笑。你看我們恩師走到哪里,大家都感覺到他很有親和力,都很愿意去接近他。你就看到他臉上的微笑,就等于把我們的煩惱全部融化掉了。不用跟你講話,已經在攝受你了。

  「貌思恭」,容貌,這是講面部肌肉的動態。譬如說笑,笑那個肌肉是讓你整個把它拉得圓一點,往上拉。如果發怒的時候?眼睛瞪得大大的,嘴角就往下拉,叫怒目。所以不同的表情就會有不同的容貌。那我們的容貌應該是怎么樣?要恭敬,這是很重要。容貌、面色都是表現心里的那個態度,這是要講究溫和恭敬,這是德行。待人的時候,譬如說朋友見面,臉上露出笑容,非常的和悅。如果見到長輩,我們就要肅敬,這是恭敬,貌思恭,那就不能老是裂開嘴笑,那就反而失禮了。所以這個都是心態,心態始終保持著恭敬,但是對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表現,總要做到自然。

  『言思忠』,再下一步,第三就是出動,動是動作,就是出去外面辦事,待人處事接物不外乎一個是言語,一個是行為。言要「思忠」,講話一定要忠實,有信用,講求誠信?!阜渤鲅?,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是我們講人品,人格。如果說話沒有忠信,久而久之別人看不起你,我們講他說話沒信用,那么他的人格自然就失去了,別人也就不尊重他了。所以別人看不起我們,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先自辱,先自辱然后人辱之。我們先自重,然后人重之,自己尊重自己,別人才會尊重我們。所以言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德行,一定要忠信。

  『事思敬』,做事情,辦事要認真,敬事。這個敬和恭有一點不同,前面講的貌思恭,這里講「事思敬」。恭從心,你看恭字底下就是個心字,「誠于中而形于外」,這是講恭,由心而發。那么敬,這里是講辦事情一絲不茍,這就叫敬。它主要講行為不能夠馬虎,不能夠隨便。特別是領導、長上交代的任務,我們要認真的完成,不能夠對付對付就拉倒了。你這么樣做,隨隨便便的去做事情,習慣了之后也就隨隨便便的把人生給糟蹋了。所以我們要過好這一生,先從對小事情就要認真開始,叫行篤敬。

  底下,最后事情辦完了,還得要反思,看看有沒有過失,有就得改,沒有就得預防,不可以犯。所以第四個部分是防非,防非止惡。最好天天晚上都有反省的時間,一天下來,我待人、處事、接物、言語有沒有過失。這里講了三條,最后三條,『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個「疑」是屬于愚癡,疑而不決是來自愚癡,不明事理的時候就會猶豫不決?!阜蕖故莵碜杂诓_心,瞋恨、憤怒?!傅谩?,有求得的心就是貪心。所以你看這三條是貪瞋癡,這貪瞋癡三種心理要把它戒除。怎么戒除?孔子教我們用這三種方法來對治。疑要「思問」,有疑慮的時候,譬如說有問題我不能解決,辦事的時候有疑惑,那必須要問人,請教于方家,向有德、有學、有智慧、有經驗的人請教,不恥下問,這也是好學。如果不肯問,那問題永遠存在,自己又不想學,那就最后永遠都愚癡了。

  「忿思難」,這是講辦事的時候,不合自己的意思,遇到逆境,遇到令我不滿的事情發生,剛想要發怒,剛想要對人發脾氣,立刻要想起來,這個難就是會有患難、會有災難。譬如說我們發怒的時候,打人罵人,結下怨,冤冤相報是沒完沒了,那不就是災難嗎?現在不僅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也是如此,還有民族與民族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政黨與政黨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也要忿思難。遇到了沖突,遇到了不平,要學會忍耐。不忍,那你一沖動就會產生不可收拾的局面,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大凡劇烈的沖突,乃至國與國的戰爭,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在小節上不能忍?!溉桃粫r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要是不能忍,那肯定就會起沖突。而且沖突如果雙方都不肯讓步,就愈演愈烈,那就是大的災難。其實能忍的人才是君子。那個拔刀而起、挺身而斗的人未必讓人尊重,這都是匹夫之勇,逞一時快意,不知道后果可怕。所以一定要忍,愈在高位的人,愈在臨大事的時候,愈要忍。

  那么『見得思義』,這是見,看到了。得是什么?你得到的利益,所得到的很多,譬如說財物、名位、贊嘆、恭敬、供養、享受等等等等。所得的時候得到了,你馬上要想到合不合乎義理,該不該拿,該不該接受。如果不應該接受,那就不可以接受,「見得思義」。如果取之不義,必有后患。特別是不義之財,《太上感應篇》上講,「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怎么能夠取不義之財?在東漢時期有一位太守叫楊震,他在當官的時候,有一次過去的一個部屬拿著十兩黃金來賄賂他,楊震不愿意接受。那個人就說,「不要緊,反正這是黑天、傍晚,沒人知道」。楊震就很嚴肅的說,「怎么說沒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說不知?」結果那個人就很慚愧,就回去了。這就是著名的「楊震四知」,非義之財一分一毫都不要。有損于國家的那些財富叫兇財,得到之后,就像「漏脯救饑,鴆酒止渴」,漏脯是有毒的肉,鴆酒是毒酒,「非不暫飽」,你還想吃飽?還沒有飽就死了。所以兇財不可以碰。我們得到的財富不就想給自己以后年老的時候留下來嗎?不就是想給兒孫留下來嗎?「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們是留下的是慶還是殃?慶是福,殃是禍。如果積善就留下來福,積不善那只是留下來禍。所以積財給子孫,不如積陰德給子孫。能夠奉公守法,廉潔不貪,這才能夠有陰德。

  我們再看蕅益大師對此章的批注,「字字箴銘」,這四個字,可以說對本章的最好的評價。每一個字都是可以做為箴言銘文。箴言,這是很有智慧的話,要把它記錄下來可以放在自己的案頭,常常讀誦。銘文也是古時候刻在那個鐘鼎上面的文字就叫銘文,那都是可以傳世的文章。后來刻在石頭上。這些文字確確實實字字珠璣,我們可以把這章就寫在自己的座右銘上,天天讀誦,天天提醒,看我們立身行事有沒有注意到這九樣。又說,「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君子思不出其位。與此參看」。這是蕅益大師給我們講到的以前《論語》上有這一章,這一章就是引用前章的《論語》,「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這正是「思不出其位」。在第十四篇《論語》上,孔子有這么一句話,「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這個位就是職位或者是地位,也泛指涵蓋所做的一切事情??鬃咏倘?,不在其位就不要籌謀、謀劃那個事情,就是你不要多管閑事,不要干涉別人??鬃又v完這個話,后面曾子有一個補充,說「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君子安守本分的意思。

  蕅益大師引用這前章《論語》的經文,讓我們合在一起參看,很有意思,君子有九思,那個思想要放在哪里?就是念頭要住在哪里?這九思就教我們住在哪里,視思明、聽思聰等等,這叫思不出其位。那我們看看這君子的九思是不是都不出其位?確實,這都是自己的事情,沒有干涉到別人,全是要自己修身立德。把自己修好了,你就能齊家,你就能治國,你就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和諧世界。怎么和諧世界?你只要把自己修好就行,你做到君子這九思你就能做到。所以思不出其位,已經是在為政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他只修好自己,不管別人,這是講得最究竟的、圓滿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別人的位置上,不要管別人,就管好自己就行了,把自己管好了,就能把別人也感化。所謂正己化人,「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你自己做正的表率,大家都正。你不用去干涉別人,管別人這個念頭錯誤,管好自己就行了。跟你說事實真相,整個天下就是個自己,跟自己不二。所以你從自己修身做起就行了,把身修好了,天下就太平。

  所以蕅益大師講「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這個遠是怎么遠?前章《論語》沒有特別指明是什么東西遠,我記得朱熹朱夫子的解釋就講,是「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那個遠。仁愛的人,圣人的境界,遠嗎?不遠。何遠之有?只是看你有沒有去修、去證。這個未之思也,就是你沒開始干,你就覺得它很遙遠。真想干了,我欲仁,這就是思了,斯仁至矣,仁的境界就現前了。怎么樣去行仁?君子九思就說得非常的清楚,你能這么個思法,何遠之有?就在眼前。如果用佛法來解釋,那更加圓滿。這個思是菩薩三慧之一,聞思修三慧,聞了就思,思就修,三慧是一而三,三而一,不是分開的,是同時具足。聞是接觸,一接觸就明了,這叫思。一明了就變成自己的境界,就落實到生活,這叫修。同時一次完成,聞思修。

  所以君子有九思,你看視思明、聽思聰,言語造作、待人處事接物、接觸種種境界,一接觸就明了,一明了就落實了仁,就聞思修了。就怕我們不明了,就是沒有思。所以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你沒有思那就很遙遠。什么遙遠?仁的境界或者說佛境界,很遙遠。佛境界在哪?就在你眼前,看你會不會轉。你念頭要是覺悟了,你當下就轉凡成圣;轉不過來,就是凡夫,那就很遙遠了。所以道不遠人,道在哪?眼前就是,問題是你能不能看到。視思明,你看到了沒有?聽到了沒有?會看會聽,哪不是自性?哪不是法身?所以古德講的,行云流水,無處不在?!赴俨蓊^上祖師意」,你看百草那個頭尖尖上,那都是祖師意。祖師意是什么?就是道。翠綠的竹子,那就是自性;郁郁黃花,那就是般若,那就是法身。所以開悟的大德考問弟子,道在哪?拿給我看看。我隨便拿一個,你看這就是。祖師點頭,證道了,心心相印,明白了,彼此都明白,都看到,聞思修都成就。沒成就的人,那真的眼前看的視也不明,聽也不聰,都見不到。

  所以君子何須要出位而思?思不出其位,這個其位是什么?就是眼前的境界,就在自己境界里面證道。法法皆是自性,哪一法不是自性?既然全是自性所現的,當然都是自性,這叫見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独銍澜洝飞辖涛覀兩嶙R用根,就是講這個。我們視,就是眼見色,聽,耳聽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凡人一接觸就變成分別執著、變成六識。佛能舍識用根,他不用分別執著,不用妄想,不起心不動念,他識就舍掉了,舍了妄心。用了什么?用了真心,用根,根中之性。譬如說眼用眼中的見性,耳用耳中的聞性,六根的根性那是真心,那是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的當下它起作用,這是舍識用根,轉識成智,思不出其位,還用哪里去尋道?就在眼前,看你會不會。不會的,那是很遙遠,那是佛在天外天;會的,佛就在眼前。

  當然這個理我們能通,但是事上起修卻不容易證。我怎么個下手?對凡人確實很難。佛教我們這方法,你怎么舍識用根?你就念阿彌陀佛,你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老實念佛,把你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住在這句佛號上。你念頭起心動念,念就念阿彌陀佛,分別執著你就執著阿彌陀佛,行了。用一個執著代替一切執著,用一個念頭代替一切妄念。念久了,自然就功夫成片,就叫念佛三昧。再念久了,念著念著這個妄念都自然脫落了。一脫落,你就明心見性,那個時候你見真佛了。那時候你就點頭,真的,「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凈土,凈土即此方」,思不出其位。所以蕅益大師這一點評,把這個世間法提升到佛法上,講到究竟圓滿。

  【評析】

  本章通過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里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范,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是孔子關于道德修養學說的組成部分。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