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關鍵詞:論語,季氏第十六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里聽到過什么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么說話。'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里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獲,聽了關于《詩》的道理,聽了關于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這章《論語》是記錄孔子的弟子陳亢和孔子的兒子伯魚的對話。陳亢,字子禽;伯魚也叫孔鯉,他的字是伯魚??柞幍孽幨酋庺~的鯉,是因為孔子的兒子出世的時候,魯君當時送了一條鯉魚,給孔子祝賀??鬃訛榱烁心罹?,所以將自己的兒子的名就命名為鯉,字也叫字伯魚,都是有魚字在里頭的。這也顯得孔老夫子的厚道,以及對君上的那種知恩報恩之心,這都是給我們很好的表法。

  陳亢在這里『問于伯魚』,孔老夫子的兒子跟這些弟子們也在一起學習??鬃泳瓦@么一個兒子,大家都知道那一定是寶貝。所以弟子們都有這種好奇心,想了解一下孔子有沒有對自己的兒子什么特別的教化,是不是孔子給自己兒子開個小灶什么的,有沒有什么別傳。所以陳亢在這就問伯魚,說『子亦有異聞乎』?馬融他在批注當中就說,「以為伯魚,孔子之子,所聞當有異」。陳亢以為伯魚因為是孔子的兒子,那么孔子或者是有特別的道理教給他,所以問「子亦有異聞乎」?這個子是陳亢對伯魚的尊稱。他說,您有沒有聽到特別的道理?從這看到陳亢還是滿好學的,當然他也有好奇心,想要去了解。

  『對曰:未也』。這是伯魚的回答,是沒有聽過特別的道理。當然父子在家里總是有話說,不可能兩個人不講話的。所以伯魚就底下繼續說,他說了自己在家里兩樁事情,都是很平凡的小事,告訴陳亢。說『嘗獨立』,「嘗」是有一次,「獨立」是孔子獨自站立在堂,孔子在那站著?!乎広叾^庭』,孔鯉(就是伯魚)快步的走過庭中,「趨」是快走的意思,這個鯉是他自己自稱。凡是對人自稱名,這是表示非常的謙恭。別人稱我們稱字,我們自稱稱名,這是很謙恭。譬如說我自稱茂森,當然我現在沒有字,沒有古時候這么多的規矩,我們現在名和字合在一起了。那么我自稱,茂森今天跟大家分享、報告《論語》學習心得,這是一種謙恭的表現。伯魚他自稱鯉就是非常的謙恭。趨,就是快走。因為見到長輩立在堂前,所以不可以慢慢吞吞、大搖大擺的走,這也是顯示傲慢??鬃蛹依镒钪v究禮的,那孔子的兒子豈能不講禮?這都是從孩子童蒙時代就要學的,這就是《弟子規》?!嘎酚鲩L,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這個趨就是快步走上前,看見長輩沒有什么話說了,趕緊退下去,這都是表示謙恭。所以「趨而過庭」,走過那個庭院。

  底下,孔子發問了。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情景,孔鯉快步走過的時候,孔子就問他一句,『曰:學詩乎』?這是孔子問自己的兒子,你有沒有學詩?詩,《詩經》。這是上古時代一直到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這些歌謠,里面都含有很多做人的道理??鬃觿h訂《詩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对娊洝啡倨际强鬃舆x輯的??鬃佑檬裁礃藴蕘磉x?三個字,「思無邪」。所以整部《詩經》里面,沒有邪思,人讀了之后不會生邪思。所以孔子非常重視《詩經》的學習。特別是在應對答話的時候,往往要用《詩》。國與國之間互相來往、使節見面、正式的談話,都應該引用《詩經》,當時是有這樣的一條禮儀,這顯示這個國家很有文化。

  那么孔鯉就回答,『對曰:未也』。說沒有學《詩》??鬃泳屠^續說,底下的話是孔子的話,就省了一個「孔子曰」。但是我們看這個語勢下來,就知道這底下的話是孔老夫子講的?!翰粚W詩,無以言』??鬃痈嬖V伯魚,說你不學《詩》,便不知道言語之道,不懂得怎么個說話了。根據《皇疏》的說法,皇侃的批注,「言詩有比興答對酬酢,人若不學詩,則無以與人言語也」。這是解釋「不學詩,無以言」?!对姟?,它的構成原則有賦比興風雅頌,就是有不同的詩體。所以《皇侃》批注里面說,詩有比興、答對、酬酢。這里面比就是比喻,往往要說明一個道理,藉助一個比喻,借物來抒發道理。興,也是像借喻一樣,借一樁事興起一翻議論,或者是道理。答對,這是人與人之間的對答、應對。酬酢,是在宴會上,賓主之間互相敬酒,在宴會上的對答,我們現在講的應酬,應酬該怎么說話。這些在學《詩》當中都能學到。所以人要是不學《詩》,則無以與人言語了,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說話。

  語言承載著文化,我們要是不學這些詩、文,言語就非常的干澀,而且也不懂得進退、應對的道理??桌戏蜃臃浅V匾曆哉Z的教學,你看孔門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語,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學。德行之后就是言語。言語怎么學,孔子說必須得學《詩》。會講話,你德行才不會虧欠。往往我們不懂講話,失言了,這就導致德行上也會有虧失。譬如說我們在跟人交往的時候,說話不謹慎,隨便的承諾,那就「進退錯」了。真的是有時候很兩難,這是什么?對進退應對沒有學習。我自己也感覺到這方面我也是挺缺失的,常常好心想幫助人,答應了人,到時候因緣條件變化,自己又心有余而力不足,都有時候覺得非常的愧疚。所以這個言語真的很重要,說出來的話一定應該兌現,我們講你的人格才高大?!阜渤鲅?,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當然我們一般很少是說主動要去欺詐、打妄語,但是沒有留神、沒有用心,講了話沒辦法兌現,這也都屬于很大的過失。所以這個應對非常重要,處世之道,慎言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在《朱子集注》當中有一句話,他講得很好,我們引出來,是「事理通達,而心氣和平,故能言」。學《詩》有這么一個效果,能幫助你通達事理。凡事后面都有個理,有其理必定有其事。我們對于事和理都要通達,就是你要做一個明白人,自然就能夠心平氣和。心平氣和,說話就非常有分寸。所以應對、進退都很得體,這叫能言,講的話恰到好處??鬃又v,「辭達而已矣」。講話不需要用很華麗的辭藻,你能夠講到恰當,這就行了。非常的貼切,沒有過分渲染,也沒有敘述不足。這是需要智慧,智慧怎么來?心氣和平才能有智能。如果心浮氣躁,那智慧出不來,智慧是由清凈心里面產生的。所以朱子的提示也是很重要。我們在跟人交往、講話,心要保持心氣和平,不要浮躁,更不能有瞋怒。如果人有瞋怒,講出來的話那肯定都會刺傷人,跟人結怨。所以心要正,你的言語就正。

  《大學》里面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夠得到心正?!赣兴脴?,則不得其正」;「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所以那個心怎么正?把這些好樂、瞋恚(忿懥就是瞋恚)、憂患、恐懼都放下,心就正了。好樂是貪,忿懥是瞋,憂患、恐懼是癡,所以貪瞋癡要放下,你的心就正。心里面夾雜著貪瞋癡,心氣怎么能和平?說話就不可能中正??鬃咏o他這么一提示,這兒子很孝順,所以『鯉退而學詩』,他就遵父親的教導,退下去之后開始學《詩》。這個是伯魚自己講的。

  底下又一天,『他日又獨立』,這又有一次,孔子也是一個人站立在堂中,『鯉趨而過庭』,伯魚他又快步走過庭院?!涸唬簩W禮乎』?孔子問,叫著兒子,你有沒有「學禮」?『對曰:未也』。伯魚回答,沒有學禮??鬃酉旅嬗纸o他講了,『不學禮,無以立』。你「不學禮」,就不知道如何立身。這個「立」,是立身??鬃拥慕逃^「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學要博學,而且要反復的熏習。在行門上面講,用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不用學太復雜的禮,要約之以禮,簡約的。行門也就是要懂得專精,用禮來約束自己、規范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君子。如果不學禮,一個人處事待人接物無禮,當然就很難成功。而且還會處處令人討厭,一個人不懂得禮貌,這就很令人看不起。所以學禮非常重要,它能夠幫助我們的德行提升。所以孔子教導顏回一生奉行這「四勿」,非禮的就勿視、勿聽、勿言、勿動。

  《朱子集注》當中有講到一句,說「品節詳明,而德性堅定,故能立」。怎么才能夠做到立身?朱子講,品節詳明。品,是品性。節,可以做節操,也可以當作節文來講,節文就是禮節。詳明,就是你都非常的懂得。而德性堅定,你要照做,照做你才能夠德性堅定,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違禮。不違禮,就不違仁??鬃又v,「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終食之間是一頓飯的功夫,暫短的時間里面都不違反仁道。那么就是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才叫做立身。所以學禮關鍵是你照做,不是只學些文字,要做到。而且天天都要省察自己,看看有沒有違反禮。有的要改,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是學君子之道,學圣賢之道。

  禮的精神就是一個「敬」字?!?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xiaojing/' target='_blank'>孝經》上講,「禮者,敬而已矣」。我們行禮,目的是什么?就是為了恭敬人,敬人、敬事、敬物,這就是禮。用禮來培養自己的恭敬心,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沒有這誠敬心,得不到利益。你看我們學習圣賢文化,為什么有的人學的得利益就大,有的人學了之后,好像沒得什么利益。原因在哪?你對圣賢教育有沒有誠敬心?你對教育的老師有沒有誠敬心?你對教學的內容會不會有誠敬心?從這里能看出一個人收益有多大。所以一個課堂里面,同學一堂課下來,每個人的收益不一樣。為什么收益不一樣?人的心態不一樣,老師講課的內容是一樣的,每個人應該接受都是一樣的。他不會說對某人多說一點,對另外一個人少說一點,不可能,一個課堂里講課。就好像天降大雨,雨水都是均勻的下落,這是法雨。但是大樹吸收的水量就多,小草吸收的水量就少。為什么?就是每個人的接受能力不一樣,我們講根性不同。根性講得就有點抽象,講得具體一點,每個人誠敬的心不一樣,誠敬的程度不一樣。那個具足十足誠敬的人,就像一棵大樹的根,它吸收的水量就很豐富,所以能夠滋養整棵大樹生長。那小草吸收一點點它就滿足了。這就是各人不一樣,你看「敬」很重要。

  我們要學敬,要學禮。禮看似規范身的,實際上它也規范我們的心,通過調身來調心。那么禮的效果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作用是和諧?!付Y之用,和為貴」。它的作用就是和諧,所以我們現在要跟任何人和諧相處,那就要講禮節,不能夠失禮。失禮就會讓人生起煩惱,甚至會產生對立。所以君子連小小的禮節都不敢違失,這是對人的恭敬,他的心愿是和諧?,F在要建設和諧社會,那要提倡禮教,教導大眾這個禮節。真的現代人很多基本的禮貌都不懂,所以待人處事接物常常碰釘子,還不知道自己什么原因,然后去怨天尤人。埋怨別人為什么對我這么無禮,不想到自己可能先對人無禮了。所以這都是我們在教育當中缺失的部分,要把它補足。

  我們師公,李炳南老先生,他編了一本小冊子,叫《常禮舉要》。這本小冊子非常好,專門就教我們如何來待人處事接物,如何來遵守基本禮貌,包括如何應對等等。這本小冊子,我們師父也非常的重視,要求我們認真學習。這個小冊子,我們應該拿回去認真的學,跟《弟子規》合起來一起看?!兜茏右帯芬彩侵v禮,《弟子規》講得更基本?!冻6Y舉要》更注重在你待人處事上面,《弟子規》注重在你個人修行、修養德行方面。將來有機會,我們都應該把它再講一遍,這個《常禮舉要》。華藏悟道師那邊給我們寄來兩箱《常禮舉要》的筆記,是我們恩師,好像是李炳楠老先生當時講課的時候,他的讀書筆記,聽課筆記,非常的好,將來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這個筆記好像是徐醒民老先生的。

  孔鯉就是伯魚,『退而學禮』,他聽到父親對他這么講,于是退下去學禮。你看這個兒子非常的孝順,這都給我們做好樣子。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他的這一舉一動,那就是告訴我們如何事親以禮。你看「趨而過庭」,那個動作那樣的恭敬。然后父親有問必答?!父改附?,須敬聽」,父親的教誨,非常恭敬的聽受。這都是給我們表演出孝道的形象。

  底下也是伯魚自己講的,『聞斯二者』,這二者是講他從自己父親那里聽到的學《詩》的教誨和學禮的教誨,這兩樁事就是「聞斯二者」。這是回答了陳亢的「子亦有異聞乎」?你有什么聽到特別的道理嗎?那就是聽到這兩樁事情了。伯魚講完之后,底下『陳亢退而喜曰』。陳亢退后,就是他離開了,非常的歡喜。喜什么?他說『問一得三』。本來他是問孔老夫子對伯魚有沒有什么特別的教誨,想聽到一條,結果得到三條。問一件事,得聞三件事。哪三件?底下說,『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嘎勗姟?,就是孔子講的「不學詩,無以言」?!嘎劧Y」,就是「不學禮,無以立」。底下「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這個伯魚沒有說,是陳亢自己悟出來的。

  君子是指誰?當然是指孔子??鬃咏套约旱膬鹤?,教的內容原來跟教學生沒有兩樣,不會厚此薄彼,沒有給自己的兒子開小灶。因為孔子跟自己學生們講的也是關于《詩》和禮的內容,陳亢他自己應該也聽過?,F在聽到伯魚口中又說一遍,才知道原來孔子真的沒有特別厚待自己的兒子,這叫遠其子,就是沒有獨厚其子??鬃拥慕虒W是平等的,對自己的兒子如是,對所有弟子們也如是。從這里可以看到孔老夫子的那種平等心,所以令弟子們更加的敬重。他不會偏愛,真正是有教無類,你只要肯來學,他就教你,不會因為你是他兒子還是學生,他沒有這個分別。更不會因為你是什么樣的身分,他才特殊教你,更沒有。這就是遠其子的含義。

  「述而」篇里面,前面是《論語》第七篇,有這么一段話,是孔子曾經說的?!缸釉?,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這個隱是隱藏,一般說秘傳,圣人有沒有什么秘傳?二三子是講孔子的弟子,孔老夫子稱弟子們叫二三子。他說你們這些弟子,是不是以為我有什么隱藏的秘密不傳的?他自己就說出來了,「吾無隱乎爾」。我沒有什么秘傳,我懂得的全都傳授給你們了。

  陳亢在這里講的聞詩聞禮,這就是孔老夫子所傳的。所以圣人除了詩和禮之外,沒什么特別要傳的東西。這些教學內容都是公開的,也不是孔老夫子自己創作的,孔老夫子自己講,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沒有創作,他只是轉述。他是相信古圣先賢的話,樂意學習古圣先賢的教誨,然后把自己的心得傳授給大家,讓大家也來學習,也來成圣成賢。所以圣人之學,沒有絲毫說秘密的。只有什么?深密,他悟得很深,你還沒有到他的個境界,所以你還不了解他,只有這樣。不是他不肯傳,圣人絕不會吝法。所以我們要想得到圣人之傳,圣人所傳授的精華,怎么才能得到?誠心求之,就可以了。誠敬的心,好學。像顏回一樣,他得到夫子的真傳了,憑什么?憑好學??桌戏蜃佣啻钨潎@顏回好學,《論語》中出現兩次,孔子說的,「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很可惜顏回短命,他比孔子走得要早。所以他走了以后,孔子講現在找不到好學的人了。換句話說,顏回是最好學的。

  真正好學才能得到圣人的真傳。好學,怎么好學?孔子又講,「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舉了兩條,形容顏回是怎么樣好學。第一個是不遷怒。遷怒,一般我們粗淺的理解,是我們發了脾氣轉移到別人身上,這叫遷怒。這種解釋很淺,一般人都能,稍微有點涵養的都不至于遷怒于人。顏回怎么僅在這樣的一個小的境界上面?所以怒應該怎么解釋?怒是代表煩惱,一切的煩惱。當然,怒這個煩惱是最嚴重的,它是屬于瞋恚,貪瞋癡。當我們有煩惱的時候,我們這個煩惱不能夠往后遷移。前一念起了煩惱了,后一念立刻要放下,不能讓它相續,這叫不遷怒。換句話說,前念剛起是煩惱,后念立刻就覺照,把它放下。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怕是怕你自己「覺」得太慢,念頭起,我們不用害怕,這是習氣,無始劫來的習氣,你肯定會起這些惡念。一起立刻就要把它觀照住,把它放下,這叫不遷怒。

  不貳過,跟這意思有相似,就是講懺悔。犯了一次,沒有第二次。譬如說我們造作的不善,覺悟了,自己錯了,懺悔,第二次不再犯了,一生都不再犯第二次,不貳過。除非我自己不知道,只要知道了,永不再犯。所以顏回他能做到終身都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包括身口意三業。視和聽,這是指身業,身業不犯過失,不做違禮的事情。言是講口業,口不講非禮的話。動是講心地,念頭上,意業。意業不起貪瞋癡,就是《大學》里講的不起好樂、不起忿懥、不起憂患、不起恐懼,沒有貪瞋癡。身口意三業造作都是純善,無惡,這叫好學。十善業,就是講這個身口意三業,身不造殺生、偷盜、邪淫;口不造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妄言是騙人的話,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的話,惡口是粗魯、傷人的話,兩舌是講是非的話,口都不講。意業不起貪瞋癡,十善圓滿。

  你看這是好學,所以好學還是重視在行門。不是說他喜歡讀書,就叫好學,不是。讀書只是第一步,明理,明了理之后得依教奉行,真干,改過自新,這叫好學。當然這個境界陳亢達不到,實在講伯魚也沒達到。所以伯魚死的時候,他死的也是比孔子早,孔子的傷心程度還沒有顏回死的時候那么傷心。為什么?因為圣人更重視的是自己法脈的承傳,至于是自己的親緣,這種血緣承傳的話,反而都沒那么重視。雖然也傷心,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兒子走了也會傷心,但是遠及不上顏回死的時候那樣傷心??鬃又v,「天喪予,天喪予」。這天是不是要滅我?說出這么樣極度哀痛的話。為什么?因為真的當時除了顏回能承傳孔老夫子的心法,別的弟子都沒有辦法,就是別的弟子都沒開悟,得不到孔子的衣缽。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現在顏回一走,孔子嘆自己是不是無后了,所以曾兩次在那里感傷,說「天喪予」。因此晚年他自己寫書,他作春秋,刪詩書,定禮樂,解釋《易經》,留下這些著作以傳后世?,F世沒有弟子能傳,希望以后有??桌戏蜃拥倪@種用心,真的是仁慈,不希望古圣先賢的血脈到他這里就斷了,所以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希望將來有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后世有沒有?有,真的不少,蕅益大師就是其中一人。蕅益大師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他是在哪開悟的?他在佛法上開悟,開悟之后回過來讀四書,他懂得了孔子的心法。所以他的解釋那都是直指人心,點化我們去悟入,悟是開悟的悟,悟入孔子的境界。

  這一段蕅益大師有什么評論?他講到,「未得謂得,枉了一個空歡喜??尚尚Α?。這個有點像禪門的機鋒話,這一棍子打下去,看看有沒有人開悟。這一棍子打誰?打陳亢。未得謂得,什么意思?沒有得到那個境界,他說自己得到了。你看陳亢他自己說,「問一得三」,他說自己得了。他得了嗎?沒有得。他喜什么?「陳亢退而喜曰」,他喜是空歡喜,沒有得。那是誤會,以為自己聽明白了,實際上沒聽明白。所以,蕅益大師在這給他棒喝,可笑可笑。這話,真的,蕅益大師才敢說,我們一般人哪敢說?孔子的弟子,雖然不是圣人,也是賢人,誰敢這樣評論?蕅益大師肯定境界超過他們,你看這樣來評。那我們仔細想想有沒有道理?太有道理了。

  為什么蕅益大師說陳亢沒有得?因為你看看,陳亢他的分別心沒有放下。他分別什么?分別內外,分別遠近。覺得孔老夫子的兒子,跟他們自己一般普通弟子應該是不一樣的,這是分別內外。用自己凡夫的見解,去測度圣人的心量。所以他問伯魚,「子亦有異聞乎」?這是什么?他錯以為孔老夫子會有異傳,錯以為孔老夫子有分別心,特別關照自己的兒子,這個就可笑了。然后聽了伯魚這段話,他也沒聽懂。伯魚告訴他,父親怎么教誨他學《詩》,「不學詩,無以言」;教誨他學禮,「不學禮,無以立」。伯魚講了之后,陳亢聽懂了沒有?當然這時候我們看這《論語》,要把自己當作陳亢,不能說這是陳亢,我們好像看別人表演,看戲一樣,自己在局外,不可以。你自己置身于其中,直下承當蕅益大師的棒喝。你立了沒有?你能言了沒有?你要是學了禮還沒立,等于沒學。學了《詩》也無以言,等于沒學。怎么才能立?夫子教導我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首先我們立志,志于道。我們立了沒有?是不是要像圣人一樣,悟道、證道、行道、弘道。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沒有入這個境界,我們至少立志向這個方向努力。努力要據于德,依據的是道德、修德。宇宙人生真相,人人都可以明了,就是人人都能開悟。什么障礙著我們不能開悟?就是因為我們習氣、毛病、煩惱。所以修德來去除這些障礙。

  還要依于仁,仁是仁愛,仁者愛人。自私自利這種心態就不仁。你看仁字是人字旁一個二字,和在一起叫仁。兩個人在一體就是仁,自他不二,人我一體,你有這樣的存心,這叫仁。游于藝,你在這個社會上要熟悉一、二門技術。藝就是技藝,百工六藝。懂得這些技術,可以幫助社會大眾,表現你這個仁心,這也是你修德,然后幫助你證道。所以游于藝,游是要游刃有余,你要非常精通,技藝要精良。這叫立,立身的內容包括這些。當然六藝當中,儒家講六藝,第一是禮,禮、樂、射、御、書、數,第一是禮,禮我們要懂,要通達。所以自己立了然后才能立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叫真正立了。

  這個能言,不學詩無以言。能言,我們再看陳亢也是有點口出狂言。他認為自己問一得三,他得到了。這就不懂得怎么言語,說話還是不夠謙虛。而且是未得謂得,這個謂是稱謂,說自己得到了。當然我們在這里不是批評陳亢,陳亢也是在給我們表法讓我們覺悟。學習是無止境的,不能夠得少為足,更不能夠未得謂得。

  江謙補注里頭補充了這意思更加的具體,江謙先生是民國的大儒。他說到,「圣人視一切眾生如子,有何遠近之分乎」?這就說得很具體,圣人眼目中看一切眾生跟自己兒子沒兩樣。所以在教化上面平等的,就像上天灑甘露一樣,灑到哪都是平等的。當然每一個人造化不同,根性不同,誠敬心也不一樣,所以所學、所得就不一樣。同樣孔老夫子教伯魚,「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伯魚聽了,現在轉述給陳亢,陳亢也聽了,但他們所得到的利益會是一樣嗎?也不一定一樣。我們相信這個話,孔老夫子也是對顏回曾經會說過,但是顏回所得到的肯定利益就更大。圣人沒有分別心,所以沒有遠近之分。這是真正己立立人,自己成就了,現在來幫助別人。

  我們現在要想成就,也要把分別心起碼要淡化,不能一下放下,至少要把它程度上減輕。對于親疏、貴賤、好丑、善惡、是非等等,不要太著意分別,這你才有可能得圣人的教化之意。這個教化的精髓,沒有別的,就把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放下,你就得到。所以圣學,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完全是我們自性中本有的學問,心性的學問。圣人他得到了這個學問,無非是把分別執著放下了,他就得到。如同撥云見日一樣,太陽就在天上,當空朗照,現在烏云擋住了。這些烏云是什么?自己的分別執著。你把分別執著打開了,自性的太陽就現出來。這一章,當然意思可以發掘得很深,我們先講到此地。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陳亢:亢,音gāng,即陳子禽。

  異聞:這里指不同于對其他學生所講的內容。

  遠:音yuàn,不親近,不偏愛。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