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關鍵詞:論語,季氏第十六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人稱她為君夫人;對他國人則稱她為寡小君,他國人也稱她為君夫人。

  這一段話就是教我們禮,教我們言語。這是一個非常小的例子,《論語》里面特別把它記錄下來。當然這里頭也有深義,我們會把它講到。在此章開頭就講『邦君之妻』,前面沒有講子曰,或者孔子曰,所以后儒有的懷疑這段話不是孔子講的。但是依孔安國注,孔安國這是西漢的經學家,他也是孔子的后裔。他的批注里面講,他認為這是孔子講的。他說「當此之時,諸侯嫡妾不正,稱號不審,故孔子正言其禮也」。當時,就是孔老夫子講這個話的時候,諸侯等他們的這些夫人、妻妾名分都不正,所以稱號也就沒有辦法經過嚴格的講述,所以比較亂??鬃訛榱税堰@個禮正過來,所以正言其禮也。當時真的如果沒有人教我們,我們都不知道怎么樣子稱呼。稱呼也是一種禮節,《常禮舉要》里面專門有教我們怎么稱呼人的。稱呼的不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就不符合禮了。所以這一章,孔老夫子是他的教導,這是孔安國的意思。

  《雪公講要》里面也是贊成這種意思的。他又引到程樹德《論語集釋》,特別有一個評論,認為這一章在《古論》、《魯論》里面都有(就是《古論語》、《魯論語》里面都有),所以不是后人任意的附記在此地的。所以「邦君之妻」,這就是國君的妻子,邦就是國,國君的妻子?!壕Q之曰夫人』,國君稱自己的妻子叫夫人。夫人對于國君,『自稱曰小童』?!感⊥故侵肝闯赡耆?,這是謙詞,對自己都很謙虛。你看這禮的精神就在這,對人稱呼要恭敬,自稱要謙虛。哪怕是夫妻之間互相稱呼也都應該是這樣。所以國君,那是一國地位最高的,稱自己的夫人都叫夫人,夫人是很尊敬的稱呼。夫人對國君自稱叫小童。

  『邦人稱之曰君夫人』,「邦人」就是這一國的人,國君的臣子們稱國君的妻子就叫「君夫人」,這也是尊稱。所以我們稱對方就稱某某夫人,現代稱某某夫人,這也是很好的尊稱。譬如說李先生的太太,我們稱李夫人,或者李太太,現在大家都曉得,不能說李先生的妻子,這聽起來有點好像隔路了。底下『稱諸異邦曰』,「諸」,是之于的合音字,就是稱之于「異邦」。這是本國的臣民向外國人稱呼自己本國國君的夫人,稱什么?叫『寡小君』。寡字,那是指對自己本國的國君。君也稱寡人,國君自己稱是寡人。所以臣民們也就稱他的夫人叫「寡小君」?!寒惏钊朔Q之,亦曰君夫人』,外國人稱我們國君的夫人,也叫「君夫人」,這也是尊重。

  這一段《論語》表面上就好像教我們怎么稱呼,沒什么特殊的東西。而且現在也不會這么再稱呼了,因為也沒有國君了。那我們能從這里頭能學到什么東西?其實要學的內容就多了,我們要懂得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我們看江謙先生的批注。蕅益大師在這沒有評注,江謙有個補注。他說,「一邦君之妻耳,而各各稱之不同如此,可悟性一而名與相萬殊之旨。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其為致良知一也」。這引申得非常好,所以讀《論語》,會讀就不一樣,讀出的意思都可以極其的深廣。所以我們讀《論語》有沒有像江謙這樣讀出這種味道?

  你看他怎么說,一邦君之妻耳,我們現在講這稱呼就稱呼的同一個人,一國的國君的妻子,就稱呼這個人。而各各稱之不同如此,同一個人,外面不同的人稱呼這同一個人,名號就不一樣。國君稱她叫夫人,國民稱她叫君夫人,她自己稱自己叫小童,你看都不一樣。向外國人稱是寡小君,國民向外國人稱自己的君夫人叫寡小君。名號都不同。雖然不同的名,可是同一個人。那我們從這里悟到,性一而名與相萬殊之旨,旨是旨趣、宗旨的意思??晌蜻@個悟,就是你要開悟,要有這個悟性。有悟性的人聽到一點他能觸類旁通,不是只是讀這些名相,讀完了枯燥無味,「有啥意思?跟現在有什么關系?」讀完就算了。這是沒有悟,沒有悟性,讀古圣先賢的典籍,很難入境界。往往這些典籍的言語所含的意思,都是意在言外。

  江謙讀懂了一點,這點了不得,知道性相之理了。性是講宇宙的根源、本體,性就是一,就是本性、自性,這就是一個。而且所有的眾生都是同一個自性,這自性的名號也很多,名有萬殊,相也是萬殊。殊是不同,各異。這名,你看,我們稱這個自性,叫它什么?自性、法性、佛性、真如、本體、根源、道、天命等等等等,儒釋道三家。這宗教里面稱為上帝、神、耶和華、安拉,那個名都不一樣。但是講的都是一樁事,都講這個自性。名雖不同,我們明白它是講的同一個事情。就好像邦君的妻子,同一個人,她有不同的名號。雖名號不同,還是這一個,所以我們不能執著那個名?!?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laozi/' target='_blank'>道德經》上講,「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常名常道,是不可名不可道的,講不出來的。講出來的那都是近似的,形容。所以我們又不能離開那個名來談這個事,但是又不能執著這個名來悟這個事。你懂了嗎?所以讀經典,這叫會讀。

  馬鳴大士在《大乘起信論》里面,他教我們一個原則,讀經該怎么讀。三個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要離開這些言語文字,不僅離開言說名字,還要離開心緣相。這個心緣是什么?你起心動念、你思考,你在那研究,那也要離開。這才能夠悟到自性。為什么?自性你不可能用言語能說出來,更不能說你能夠想得出來,它是六根接觸不了的。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前面五根是講身體上的,眼耳鼻舌身,這個意是思想上的。也就是說你不僅身體接觸不到,而且你想也想不到,看也看不到,聽也聽不到,聞也聞不到,摸也摸不著,想都想不著。所以叫離言絕慮、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這才能夠到那個境界。

  可是圣人教我們也不可能離開言語,離開言語無話可說。無話可說那我們怎么能明白?那始終是不明白,他明白了,我們都始終不明白,他還得說??墒撬f,我們要會聽。會聽的人不會執著那個語言名相,也不要動念頭。所以大家聽課,怎么個聽法?今天教你們孔老夫子的心傳,顏回當時就是這么聽,他聽懂了,悟了。你們也會聽的話,你們也能悟。那你聽會的,不是知識,真的是你入境界了。不會聽的,只能增長知識,好像「這個我聽過了,我知道了」,你實際上根本沒懂、沒悟。所以該怎么聽?專心的聽,不要去起心動念去想。我在這講你能聽明白就明白,你要沒聽明白,別去想,愈想愈不明白,愈想愈胡涂,為什么?愈來愈遠。你一想就不是用悟了,你是用思想,用意根。而圣人告訴我們,意根是達不到自性的,心行處滅,你這個心(念頭)是達不到的。所以你能想到的,只能是知識,變成有限的皮毛的學問。

  圣人所希望你的是要悟入,用悟,不能用思想。就這樣用直心去聽,真誠的心去聽、去領受。聽一遍,你聽不懂怎么辦?再聽第二遍?,F在技術方便,你把它光盤拿來,可以一遍一遍重復去聽;或者從網絡上下載下來,你聽不懂,你就重復的聽。古人講,「讀書千遍,其意自見」。自己現出來的,那個意思不是你自己想,想明白的,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圣人的意思。你不去想,你才有可能悟到圣賢的意思。圣賢的意思也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意思,完全是自性性德流露。他開悟了,他講出來的,性德流露。你也開悟了,你馬上就懂他的意思。為什么?這也是你性德流露。一落到想當中就是分別執著,就變成有漏的知識,解決不了什么問題,那不叫智慧。

  所以聽課、讀經都是要注意這個方法,用誠敬心去領受。你心愈誠敬,領受的就愈多。由這個名相,你悟入真實了。在禪門里面修學,就是讓我們破除文字相,這個非常的重視。因為你不破除,就變成所知障,那反而是障礙。不僅不能幫助你悟入真實,反而障礙你悟入。禪門里面有一個很著名的公案,叫指月之指。你看,我告訴你上面的月亮。你晚上可以走到外面看月亮,我指給你看,「你看,那是月亮」。你看到了,你是怎么看到的?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過去,你就看到天上有月亮。如果你執著文字,是什么意思?你以為我這手指是月亮,「你看這是月亮」,你把我這手指認為是月亮。你說這是月亮,好,我就把你這當作月亮,那你真的就看不到月亮,你只能看到手指。這不是圣人的意思,圣人是用手指幫你指月亮的,你得順著手指看,不是讓你固執在這手指上。圣人講的這些經典也是如此。講這些經典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幫助我們悟入真實。但是它本身不是真實,它本身是指月之指,你這明白了?

  所以經要不要讀?要讀,很認真的去讀,讀,又不能去執著那個名相。有的人真的很執著,一個名字一個名詞,應該這么解,不是那樣解,搞很多訓詁學。當然沒啥不好,但是你要執著了,對不起,你可能永遠不能見性。你執著了名字相,你只能成為一個訓詁學家、經學家,頂多如此。拿《論語》的博士,可以當《論語》的教授,寫論文,做為世界的所謂學者專家,但是孔顏心法你得不到。歷代的大儒很多都是這樣,他沒得到圣賢心法,他執著文字了。所以江謙先生這里有蕅益大師之風,他在這里也是給我們破除這些學習的障礙,教我們不要執著名相。

  那么我們悟性一而名與相萬殊,這個名、相是兩個不同的方面。名是講它的名字,相是現象。性是宇宙的本體,我說本體,大家不要再執著有個本體,這一執著又是名字相。知道有這么回事就行,萬法從自性而生。這萬法,一切現象,就叫相。山河大地、地球月球、太空宇宙,這都是相。一切萬物從哪來的?從這個性而生的。儒家、道家把它稱之為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道德經》上講的。萬物就是宇宙萬物,從道而生的。道,無形無相,就是自性,六根接觸不到,但是它真有。因為六根接觸不到,所以佛法也稱它空。所以《心經》上講,「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帐侵v自性,色是講物質(萬物)。萬物不離自性,萬物是自性所生的,所以「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異是不同,它倆沒啥不同,兩個是一不是二,空和有是一不是二。離開了性找不到相,離開了相,你也不能悟到自性,這兩個就是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一切萬物既然從自性所生,它就是當體即空,因為自性都是空的。

  現在量子力學家已經用科學方法證實這點。你看普朗克博士說,普朗克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德國的物理學家,拿到了諾貝爾物理獎。他就說,這世上根本沒有物質,這是他幾十年對量子的研究表明,世上沒有物質。這物質哪來的?物質一般說由量子組成,量子是最小的微粒。好比現在講的夸克、電子,甚至比這還小,小光子。這些最小的物質單位又是由什么組成的?普朗克講這些都是由意識振動而生。振動,什么動?念頭動。意識就是念頭,心在動,心要是不動,不會產生這些物質現象。因為有了動,才會有這些物質現象。最細微的波動產生了量子,這些粒子、夸克、電子等等。由它們又組成了原子、分子、物質,山河大地,宇宙萬物。這才明白,真的《心經》上講的沒錯,「色即是空」,物質就是空,它就是一種動相?!缚占词巧?,由這個真空當中因為一振動就起了色相、物質。所以真的是性相不二,空有不二。所以性是一,相是無量無邊的。這就是我們要悟的道理,性一,性只有一個,而名與相萬殊。

  佛經把這個道理講得最清楚,其它的宗教都只是講個大概。宗教里面都講這是神創造了萬物。這神是什么?就是自性的代名詞。自性創造萬物,怎么創造的?動。量子力學家講的動相,動產生了萬物。不動,沒有萬物,沒有相,叫常寂光。懂得這個道理,你就知道真的宇宙原來是一體的,全是我這自性動相所現的境界。心一動就有這個相,所以所有的相都是跟我一體。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山河大地、宇宙星系,跟我是一體,是一不是二,從一個根源出生的。既然是一體就得愛它們,愛它們就是愛自己。不愛它們也是不愛自己,因為是一體的。就好像我們人身,人身所有的細胞跟自己是一體,細胞很多很多,連頭上毛發有多少都數不清,細胞就更多了。我們現在這個人體(人身),就好像宇宙這個大人體當中的一個小細胞。我們現在只是迷了,誤把我這個身體當作自己,身體以外的這些境界就不是自己,這是錯誤的想法,這是迷惑顛倒。

  就好像這里講的,你認為君夫人就是這個人,寡小君就不是這個人,錯了,君夫人是她,寡小君也是她,都是她,一體的,名號不同。所以,我這鍾茂森是我,那你們在座的也是我。你們各自有各自的名號,這些名號都是我。包括你們的身體也是我,你們的思想也是我,統統都是同一個我,這個我是真我。你這個我,也是我這個我;他這個我,也是我這個我,同一個我,這個我叫法身。所以十方一切佛,共同一法身,這個佛包括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是現在還迷惑的眾生,我們就是未來佛,全是一個法身。只是我們不認識我們有這個共同的法身,把我們現在這個肉身當作自己,然后就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迷惑造業。你看多么渺小、多么冤枉、多么可悲!

  所以圣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告訴我們什么?就是把這個真理告訴我們,讓我們開悟,認識一體。所以曾經有人問過我,我在新疆參加論壇,講完一場講座之后,當地的報紙記者來采訪我,他問了我一個大問題。他說,「你講的要認識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真相到底是什么」?我就告訴他,就是一切萬物一體,這就是宇宙人生真相。這一體也不是個實體,是自性所變現出來的,也是虛妄相,但是先要認識它是跟我一體的。在《楞嚴經》上舉一個比喻,自性好比大海,大海只有一個,我們每一個眾生就好比一個小水泡。大海一起伏就會有水泡出現,水泡很多很多,無量無邊,就好像眾生無量無邊一樣。這個小水泡不僅是它自己,而且是什么?其實包含它自己所認識的世界,它所認識的宇宙都在這小水泡當中。我們其實認識的就是這么渺小?,F在天文學家觀測到的宇宙,能夠看到一百五十億光年之外的那個太空,很大,但是還是這小水泡,這小水泡當中的宇宙。我們生活在自己的小水泡當中。什么時候把水泡打破了,你發現你原來就是大海。這就認識自性,佛家講明心見性。

  所以我們要怎么修?修,首先第一個把心量擴大,不要只想自己,不要只想自己一家。想到身家太渺小了,小水泡當中還要再執著這里頭的這么一點點小的水分子,以為那個就是你,錯了!把心量擴大,這就是仁,孔子講的仁,仁者愛人。如果沒有大心量,不會愛人,只想自己,怎么會愛人?《弟子規》上講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才叫仁。那么天地實際上還是在這小水泡當中,先從這開始愛起,愛你自己的天地,你天地當中所有的人。這整個宇宙就是你的天地,先從這愛起。然后再擴大心量,要知道宇宙是重重無盡的?!镀召t行愿品》里面講,一個微塵里頭都有圓滿的宇宙,大世界。每一個世界里面你看微塵有多少?太多了,微塵,我們現在講基本粒子,那數量無量無邊。每一個基本粒子里面又有圓滿的宇宙。這樣一重一重的下去,是立體的,一重一重,無量無邊,這真是個大海,我們都要愛,因為那都是自己。

  現在我們在這個人間,要遵守人間的道。剛才我講的道是宇宙的道,宇宙的道在人間就顯現出人間的道。人間是什么道?五倫大道。五倫是講五種人際的關系,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系,這也是道,道的顯現。我們要敦倫盡分,要和諧五倫關系,盡到自己的義務和本分,這也是《大學》里講的知止。所以江謙補注里面講到「止」,說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這是君臣。君仁臣忠,忠表現就是敬。君是什么?君是領導。臣就是被領導的,下屬。君臣關系,只要有一個團體就會有君臣,很普遍,不僅是國家。國家領導人是君,我們老百姓是臣,公務員是臣,干部是臣。一個團體里面也有君臣,像一個協會,協會里頭有總干事,這是君,底下幫忙的人要服從總干事的領導,這是臣。學校校長是君,這些老師們是臣,還包括學生們都是臣,被領導的。所以君止于仁,止是他的心住在那,住在仁道上,仁愛。為人君不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不是的,那就不是為君之道。君是什么?像父母一樣關懷底下的人,這是仁,所謂愛民如子。而且這個仁是平等的,沒有分別、沒有偏私。偏私就不叫仁,那叫偏愛,那反而就會起沖突,會有不服了。為人臣止于敬,對君要敬重,要致敬,要全心全意的來服務,要無私的奉獻。這講究義,君臣要有義。

  那么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這講父子的關系,五倫當中首要的。父子有親,這是愛心的原點。我們說愛整個宇宙的一切眾生,這個愛,大愛、博愛。從哪生起來的?首先要對父母愛,父母跟兒女之間的這個愛心,沒人教,天生就會,這種孝慈。為人子的,做人兒女的要孝。孝的含義也是非常深廣,在這里我們就不展開了。展開那可以說四十個小時,我曾經講過《孝經》四十個小時,大家可以去看看,參考參考,就講這一個孝字。孝的層次很深遠,一般講從事親開始,侍奉父母,然后事君,然后立身,孝的三個層次。對父母,要懂得養父母之身,還要懂得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從哪落實?從《弟子規》落實,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這個慈不僅是養他,還要教他,「養不教,父之過」。這個父涵蓋了父和母,父母。而且對教養孩子來講,母親的責任更大。兒女不好好去教,那是父母的大過失。不僅對他自己是過失,對家庭是過失,對整個社會、整個天下都是過失。印光大師講,「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之根本」,專門講了這一篇文章。

  我是一月份到馬來西亞,在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給他們上課講了這個專題,這天下太平的根本。所以這個慈最重要的是教。孟母之所以永垂青史,就是因為她善教孩子,慈母!所以現在聽說大家都有提議,要把孟母的生日,農歷四月初二,做為中華母親節。因為我們現在過的母親節,西方人的母親節?,F在應該有中華母親節,應該用孟母,我非常贊成。中國的母親,特色在哪?在善教兒女。不僅是愛兒女,愛兒女,說老實話,畜生里都有,母雞都會愛小雞,光是溺愛不行,最重要善教。所以孟母之所以偉大,在于她能教出一個孟子,這是真正的慈。

  下面說與國人交止于信,跟國人、跟這些朋友、鄰里鄉黨交往,止于信。信是外表,內心是忠,忠信?!妇佑写蟮?,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這是基本做人的品格,言而有信,要有道義,不能夠自私。你看,這是《大學》里面講到的「知止」,這是舉出五倫當中的三倫,君臣、父子、朋友,當然還有夫妻,還有兄弟。夫妻之間,夫義婦聽;兄弟之間,長惠幼順,這都是知止,這都是隨順道。通過修這個道,修這種德,你就能夠真正悟入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就是真正的道。這些相,包括五倫都是相,都是道的一種顯發。隨順道就是修德,所以其為致良知一也。這種相是很多,那實際上都叫致良知?!洞髮W》里面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個致知,就叫致良知。良知就是本性本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把本性本善顯發出來?顯發了,就叫致良知。怎么去顯發?你隨順道來生活,來待人處事接物,這都是致良知。等到你致良知了,一也,你到達這個境界了,同一個境界。圣人所得的都是同一個境界,這叫證道。

  你看這第十四章這么簡單,就講了怎么稱呼一個君夫人,江謙先生給引申了這么多。所以這會讀《論語》不一樣,一聞千悟。

  【評析】

  這套稱號是周禮的內容之一。這是為了維護等級名分制度,以達到“名正言順”的目的。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