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痹唬骸皯哑鋵毝云浒?,可謂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關鍵詞:論語,陽貨第十七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只熟小豬,想要孔子去拜見他??鬃哟蚵牭疥栘洸辉诩視r,往陽貨家拜謝,卻在半路上遇見了。陽貨對孔子說:“來,我有話要跟你說。”(孔子走過去。)陽貨說:“把自己的本領藏起來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做仁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說是智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年歲是不等人的。”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去做官了。”

  這段是記載著孔老夫子遇到魯國季氏家族的家臣陽貨的一段對話。陽貨又名陽虎,這是當時魯國一位炙手可熱的人物,他在季氏家族做家臣。季氏是魯國三大家之一,是魯國專權的一個家族。魯國國君沒有權力,季氏掌握政權。季氏家掌握政權好幾代之后,結果陽貨做了家臣以后,就是等于做季氏家族的總管,本來他是季氏的臣子,但是他也專權。當時是季平子死了以后,陽虎就不僅專季氏家族的大權,而且專權魯國的政治。到后來甚至跟公山弗擾要一起謀殺季桓子,就把自己主人也要干掉。當然這個事情失敗了,于是陽虎就逃往晉國。

  所以當時春秋時代是亂世,孔老夫子看到魯國這種情形也非常的難過。他曾經也說到,「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如果天下有道,禮樂這是講政治,征伐這是講戰爭,都由天子出,天子下命令。天子沒有權力了,諸侯各自為政,這就是天下無道。比這更無道的呢?是自大夫出。像魯國國君也沒權力了,季氏掌管大權,自大夫出?!缸源蠓虺?,五世希不失矣」,最多不會超過五代。果然季氏也就是五代人,陽虎就專權了,大夫的權又到了家臣手上。這都是顯現因果報應,天道好還的道理。

  陽虎這個人,他是亂世之奸臣,所以孔子不愿意跟他打交道??墒顷柣⒑苡姓晤^腦,也很識人,他知道孔子是個人才,很想聘請孔子出來幫助他。所以這里講『陽貨欲見孔子』,他希望去見孔子??墒恰嚎鬃硬灰姟?,孔子很清高,不愿意跟陽虎同流合污,所以不跟他相見。結果『歸孔子豚』,這是陽貨把禮物送給孔子。這個「豚」就是一只小烤豬,當時是屬于很貴重的禮物,送到孔子家里,孔子沒在家,不見他,出去了,他就留下禮物。根據當時的禮儀,如果孔子不在家,這客人來了,把禮物留下了,就應該回拜,這是符合周禮的。這就等于陽貨施了條詭計,我留下禮物了,你就得要回拜、拜見我??鬃邮且恢碧岢謴投Y,他自己不可能不遵守禮的,所以不得不去回拜。

  『孔子時其亡也』,這個「亡」,是講不在家。陽貨不在家的時候,孔子剛好去回拜。這個「時」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孔子找一個陽虎不在的時候去回拜,總之就不跟他見面,就算把這個禮完成了。有一種說法,是孔子沒有故意去找,是剛好去到,陽虎就不在,是等于不湊巧。這個時,是有偶然的這么一個意思。兩種說法,蕅益大師的見解,認為后一種說法比較恰當??桌戏蜃有牡卣?,沒有委曲,他也不必要這樣故意好像用這種心機。只是回拜的時候,陽虎不在,這種說法很恰當?!憾葜?,剛好去回拜陽虎的時候,沒有在。

  『遇諸涂』,孔子回拜之后,在歸家的途中,這個「涂」,就是路途的那個意思?!钢T」,是之于的合音字。遇之于涂,這個之,就是指陽虎,在回來的路上遇到了陽虎,兩人撞個正著,這個不見也得見。那么『謂孔子曰』,這是陽虎對孔子說,『來,予與爾言』。這個「來」,就是說你過來,你看這種口氣顯得非常的傲慢。陽虎當時真的是不可一世,因為整個魯國的朝政把持在他一人手上,目空一切,孔子都不放在眼里??鬃邮鞘ト?,陽虎還想請他出來做事,應該有禮賢下士的這種表現才行,又這么傲慢,孔子看到了,當然也不可能去為他做事情。所以陽虎說「來,予與爾言」,就是「我跟你講話」,好像高高在上來訓斥一樣。這種口吻,孔子也能夠忍受,這個修養,溫良恭儉讓,要能夠恭敬、能夠忍讓。遇到無禮的人,我們還是不失禮。所以孔子沒有掉頭就走,不理會他,就聽他講話。

  于是陽虎就說,『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根據我們的師公李炳南老先生的《論語講要》,他把這整一句話連成一起,都屬于陽虎說的。這個「曰:不可」,也是陽虎說的。這個意思就是說,你「懷其寶」,就是懷藏著寶貴的學問,這個寶是比喻孔老夫子博學多才,這是個國寶。但是「迷其邦」,就是不肯來用,不肯為國家貢獻,讓國家一直還是這樣迷亂下去?!缚芍^仁乎」?這能夠說得上是仁嗎?因為孔子一直提倡仁的思想。陽虎他很會說話,就抓住這個來問孔子,你這算是仁嗎?「曰:不可」。這不可以說是仁。所以這句話,有的批注說是孔子回答陽虎的。應該來講,更加貼切的是陽虎一直說下來的,底下有個依據,我們會講到?!堆┕v要》里頭有講到一個例證。

  底下還是陽虎的話,『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就是陽虎說,你好從政事,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失去時機?!肛绞r」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掉了時機,這可以說得上是智嗎?孔子講君子三達德,智、仁、勇。陽虎抓住兩條,你這是算仁嗎?你這算是智嗎?「不可」,不可以說得上是智。這個話的含義很明顯,就說孔子不肯來見陽虎,就是他不肯出來為國家做事。當然孔子他知道為陽虎做事,最終一定是失敗。因為陽虎所行是不義,「多行不義必自斃」。果不其然,陽虎日后真的也就失敗了。所以臣要擇君而事,正如「良禽擇木而棲」。如果是仁君,那我們應該努力給他做事;如果是這個領導不仁、不義,那不如歸隱。

  底下還是陽虎的話,『日月逝矣,歲不我與』。陽虎就是最后警告孔子,說日子一天一天的失去,歲月不等待我們。這是逼著孔子趕緊做決定,出來做事情。下文說,『孔子曰』,這就是孔子講的話,『諾,吾將仕矣』。這個「諾」就是應承,好,我將要出來做事情了。根據孔安國的批注來講,這是講順辭,順著陽虎講話。為什么?這種人不可以得罪,這種不仁不義的人,得罪了,那麻煩就很多。這是孔子恒順眾生。

  我們先說一說《雪公講要》里面提到的「曰不可」三字,這是講是陽貨說的,不是孔子說的,有依據。他是這樣講的,「可謂仁乎,曰不可??芍^知乎,曰不可』。這兩番問答,依毛奇齡《論語稽求篇》,引明儒郝敬說」。這是《雪公講要》里頭講到的,依毛奇齡的《論語稽求篇》,這里頭又引明朝大儒郝敬說,「皆是陽貨自為問答,以斷為必然之理,并非陽貨問孔子答」。這是有依據的。而且毛奇齡的《論語稽求篇》特別也引郝敬的例子,講到《史記》里面有這樣的一種語法,是張良跟漢高祖的答問。張良勸諫漢高祖的時候也是用這種語氣,這是問這種能不能?「曰,未能也」,就是不可以的,這都是張良一個人說的話。這種語氣應該來說跟《論語》這章是吻合的。所以這證實「曰不可」,是陽貨的話,不是孔子的話??鬃泳鸵恢痹谂赃吢犞?,沒答話。這種示現也給我們很好的學習榜樣,對待這種惡人,對待蠻不講理、傲慢無禮的這種人應該怎么樣對待?最好就是不答話,少言、忍讓。否則,你跟他如果是產生對立了,產生沖突了,你自己不好過。你想推行你的仁恕的思想和教育,那就很難了,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

  我看了這個,我自己反省,確實要應該向孔子學習??鬃幽憧此倪@種修養。我自己有時候就會比較年輕氣盛,遇到一些非常不合理的事情,或者蠻不講理的人,就很不平,過去尤其是如此,就會發表議論?;蛘呤怯龅絹淼箅y的人,有時候還跟他頂嘴,跟他論理?,F在想想,其實真的根本不必。你看孔子人家什么樣的修養,遇到這種人,就是靜靜的,心平氣和,不為所動。也不逆著你,不讓你生氣。你看陽虎來教訓孔子一大頓,孔子聽了。陽虎說,說累了,他也就要乖乖走了,根本沒必要跟這種人去論理。如果孔子說,「像你這種人,我才不跟你干事」,你這一說,完了,那你這后來的日子不好受。所以要學會忍耐,尤其要干大事業,在亂世當中要不忍,怎么行?

  孔子教誨我們,如果是在天下大治、天下有道的時期,那是「危行危言」。危是直的意思,行為要正直,語言也要正直。那就可以據理力爭,那是天下有道,大家都講理,所以你講理大家也就服。如果天下無道,亂世當中,孔子講就要「危行言孫」。行為要正直,這是一樣的,不管是亂世還是治世,都要保持自己正直的品性。但是言語就要謙遜了,不可以講得太沖,你不能有道理不饒人。因為什么?講理的人少,所以在亂世不講理的人多,我們只好上善若水,一切隨順,孔子給我們表演的?,F在這個社會,確實,人因為從小沒有認真學習圣賢教育,對人生的很多道理不懂。有福報的人往往會驕橫,沒福報的、貧賤的人就會諂媚。這種情況,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那就要用很大的忍耐,要學會慎言。

  我讀《論語》讀到這段,就很有感觸。因為我曾經,就前段時間,就是這個月初,我到新疆去講論壇。論壇上講到一些因果的例證,我為了結合現代,就引用了現代人的一個案例,惡有惡報的案例。講了以后,還不覺得怎么樣。覺得挺好,因為什么?那個案例確實太真實,造惡,你看現在馬上就看到惡報,很有說服力。但是那個人還在,而且是相當有名的一個人。等我回來之后讀了《論語》這一段,就想到這樣說話不妥當。所以后來打個電話,請他們論壇主辦方,光盤要經過剪輯,把我講那段剪掉再去流通。這樣的時期,要講圣賢的教育很不容易,我們只好多講古人的案例,今人的不講,尤其是還活著的人不講,省得自己找麻煩。要是對方他聽到了這種情形,極有可能他會來報復。我們希望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將這些圣賢教育推廣出去,障礙愈少愈好,這沒辦法。所以聽眾那只好他要會聽,自己結合這些道理到自己的現實生活當中。尤其講到因果的道理,你懂了道理之后,你留意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你會發現其實都不離因果,全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例子。

  我們再看蕅益大師的批注,「時其亡,只是偶值其亡耳」。這個字念無,就是不在家?!墩撜Z》這句「時其亡」,孔子去回拜陽虎的時候,剛好他不在家,這是偶然遇到這種不在家的情形。所以偶值其亡,不是孔老夫子故意找他不在家的時候去回拜?!?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mengzi/' target='_blank'>孟子作矙其亡,便令孔子作略,僅與陽貨一般,豈可乎哉」。這是蕅益大師一個評論。因為什么?這段事情,孟子也講到。在《孟子》這本書里頭孟子就說,矙其亡。這個矙就是觀察那個看,看到陽虎不在家,于是去回拜,就等于是故意了。孟子是這樣的以為,這就使什么?便令孔子作略,作略就是我們現在講示現。他的這種做法僅與陽貨一般,這種境界不就跟陽虎一樣了嗎?陽虎也是想要讓孔子見他,他故意使了這么一個心機,送一個小豬,小乳豬,逼著孔子來見他,這是小人的心態??鬃硬粫柣⒁话阋娮R,所以孔子是大大方方回去回拜的,不可能跟陽虎一般見識,不能叫「矙其亡」來解。所以豈可乎哉,不可以這樣認為。這是蕅益大師糾正孟老夫子在理解上的一點點失誤。真的也就是蕅益大師有這么樣一個膽量,點出《孟子》文中的一點這種小恙。

  事實上,孔老夫子是至圣,孟子是亞圣,孟子私淑孔子。孟子也沒見過孔子,所以他也不可能親自跑到孔子跟前去問,你當時見陽虎的時候,是不是故意找他不在家的時候再回拜?還是偶然遇到的剛好他不在家?所以孟子也是因為讀《論語》,他有這么一個評論,說「矙其亡」。這點因為畢竟有大意的時候,畢竟還不到至圣,僅是亞圣,所以略有一點小偏失,這個我們也是可以理解。蕅益大師了不得,這一點點小的地方就給我們揭示出來。如果不是完全證得跟孔子一樣的境界,甚至高于孔子的境界,哪敢這樣來評論孟子?所以蕅益大師絕對不是普通人,他批注《論語》的時候是四十九歲。在批注《論語》的同一年,他批注了《阿彌陀經》。他是先作《阿彌陀經要解》,再作這個《四書解》的?!栋浲咏浺狻?,近代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把它稱嘆到極處,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為《阿彌陀經》再作一個批注,也超過不了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了」。換句話說,蕅益大師那個時候已經有古佛境界了。他就是佛了,不是凡人。批注完《阿彌陀經》之后,再來批注四書,這《四書解》也可以這樣說,「古佛再來給四書作個批注,也超過不了其上」。這種境界還得了嗎?所以對孔顏心法是徹底明了。

  所以我們對蕅益大師的這個評論,也是非常的能夠接受,而且從中也體會到孔老夫子的那種光明磊落的存心。面對著小人也不生絲毫委曲之心,又能做到恒順眾生,但是沒有絲毫的委曲,真是直心是道場,正直。因為什么?他無私、他無欲。有私心,有一點點欲望,就很難做到這樣的正直。這一個動作當中,這一段《論語》,孔老夫子講的話很少,可是你就看得出他的智慧,能夠體會他的存心。如何能夠心地正直而又語態柔和,柔和質直。心地正直的人往往會語言也很直,直心、直行、直言,就會頂撞人,就會得罪人??桌戏蜃有牡卣?,但是語言柔和。中方外圓,方是方正,心中是方正的,外面是圓融的。所以能令一切人見到他都生歡喜心,都生恭敬心,這是圣德。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陽貨:又叫陽虎,季氏的家臣。

  歸孔子豚:歸,音kuì,贈送。豚,音tún,小豬。贈給孔子一只熟小豬。

  時其亡:等他外出的時候。

  遇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迷其邦:聽任國家迷亂。

  亟:屢次。

  與: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鬃訒r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痹唬骸皯哑鋵毝云浒?,可謂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