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關鍵詞:論語,陽貨第十七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以教養的,親近他們,他們就會無禮,疏遠他們,他們就會報怨。”

  孔老夫子在這里講有兩種人難養,難以蓄養,一種是女子,一種是小人。為什么這么說?『近之則不孫』,「不孫」就是他不能謙遜、不能恭敬、不能夠順從。跟他們接近的時候,太接近了、太親密了,他們就喪失了恭順心?!哼h之則怨』,你要疏遠他們,他們又怨恨。

  有的學者認為孔老夫子講這段話應該是在衛國,他曾經有段時間走到衛國,在衛靈公的那個國家(衛國)去希望能夠為他們服務,幫助恢復禮樂之政??墒墙K于還是衛靈公沒有任用他。其原因當然有很多,其中一種是因為衛靈公寵愛南子。南子這個人,這是國君君夫人,淫亂、無德,但是她這個人又很精明、很能干,參與國家政事。衛靈公處處都聽命于她,這個女人不好對付。她后來召見孔子,孔子都去了。為什么要去?不得已。因為如果不去見她,這種人肯定會怨恨,那怨恨了之后孔老夫子就不可能在衛國去施展他的抱負。衛靈公都聽她的,所以孔老夫子真的為大局考慮,他沒想自己,甚至自己的名節都可以犧牲,就去見她了。很多弟子都接受不了。子路那是特別的率直,甚至直言不諱,表示不恭敬、不高興,對孔子去見南子的這個行動。因為子路沒有體會到孔子的那種苦心,人家只是希望能夠盡一切努力幫助這個國家復興禮制,完全不把自己放在心上。

  那么衛國還有一個人,彌子瑕,這個人是小人。他對孔子也是不能夠說恭敬,而且也不肯真正幫助孔子。所以后來孔老夫子無奈,南子后來還是沒有用孔子,那么孔子離開了衛國。大概就是離開的時候說了這句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南子是屬于「女子」,彌子瑕這種人屬于「小人」,在魯國像陽虎這種人也是屬于小人。這一篇「陽貨第十七」,第一章就是講陽貨遇見孔子這個事情。陽貨就是陽虎,他見了孔子,你看一點恭敬心都沒有,傲慢無禮。他去見孔子,孔子不在,他就送了孔子一只小乳豬做為禮物。按照當時的禮,孔子接受這樣的禮物必須要回訪。結果孔子回訪,正好陽虎也不在??鬃映鰜砺飞嫌龅疥柣?,結果陽虎對孔子說那個話一點都不謙遜。前面我們看到,他說「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這之前說,「來,予與爾言」,就像召喚自己的家丁一樣,「你過來,我跟你講話」,召孔子。

  孔子是德行、學問當時都很有威望的,陽虎是一個家臣而已,季氏家的家臣。他對孔子不遜,然后還當眾來批判孔子,說「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意思說你有寶貴的才華,但是忍心看著國家衰弱,你不幫助,這算仁嗎?這不算仁?!冈唬翰豢伞?,這也是陽虎說的,自問自答來批判孔子?!负脧氖露绞r,可謂知乎?曰:不可」。你很想出來做點事情,又屢次失掉時機,這是智慧嗎?不是智慧。你看這說話的口氣,一點不謙遜。所以也是「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種人。

  那我們問了,為什么這兩種人這么難養?就是很難讓他們高興?《邢昺疏》批注當中說,疏是《論語》的批注,邢昺是宋朝的經學家。他說,「此章言女子與小人皆無正性,難畜養」。皆無正性就是他們都沒有得到性情之正,所以都是感情用事。這兩種人重感情不重理智,所以做事往往不合乎禮,沒有禮度,那更談不上義了。禮都沒有,義就更沒有。道、德、仁、義、禮這五樣,按照上往下排,道是最高的,如果我們能夠依道而行,那是圣人。依德而行,這道失去了,有德在,德是隨順道的,也不錯,屬于賢人。那道是無心,不起心不動念,所行都沒有任何的毛病、沒有過失,這叫行道。那德要修,這是要起心動念,要有刻意了,因為已經失了道,所以要修德,修德為了證道,依德而修是賢人。那仁呢?是君子,君子以仁為己任,他行仁。再往下是義,義也是君子,要處處都有講道理,合情合理合法,這是義。那義都沒有的話,至少得講禮,禮是講禮度、講規矩。有禮總還是個正常人,如果沒有禮,那就是亂來了。

  那么女子與小人在這里講,當然是指沒有學道德仁義禮的人,而感情用事,感情重那就疏于禮儀了,所以難養。很難讓他們高興的,動不動他就會動情緒。當然如果是學了道德仁義禮的那些女子,那就不在此列。小人如果學了道德仁義禮,他真學了,那也不能叫小人了,就能叫君子。所以孔老夫子在這不是說歧視婦女,說女子難養,不是這個意思,在這是激勵我們要學習道德仁義禮。不學,人不學就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那這種人當然難養了,不明事理。

  還有的先賢的批注,把女子和小人這里專門說成是對男女仆人而言,這也能講得通,這是《朱子集注》當中講到的,「君子之于臣妾」,這臣妾就是分指小人和女人。在古時候這些人沒有機會受到良好教育,當然做事各方面可能理智比較少。君子對這些人也要進行教化,不單是言教,還要身教。所以「君子之于臣妾,莊以蒞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矣」。莊是要莊重,對待下級、臣妾,臣是指下屬,妾是現在就是一夫一妻,就是妻女,或者是家里面的女仆人,要莊重,蒞之就是對待他們,蒞臨的蒞?!?a href='http://www.robinhoodcdfi.com/guoxue/dizigui/' target='_blank'>弟子規》上也講到「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身貴端,端就是端莊,對待他們不能夠過于的親密。過于親密確實讓他們的恭敬心失去了,教育就沒有效果,所以要有莊重這樣的儀態。雖然很莊重,但是又并不是說太嚴肅、太呆板,一點人情味都沒有。還要慈以畜之,就是慈而寬,慈是對他們要有仁慈、有愛心,要關懷他們,多替他們著想,對他們寬待,不苛責、不吹毛求疵,這樣來蓄養他們,自然讓他們就生起敬愛之心。

  家中如此,企業的領導對于自己的員工也要如此,上級對下級也要如此,這是處人之道。這樣就無二者之患了,患是憂患。哪二者之患?就是「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跟他們太靠近沒有距離了,他們就不謙遜,傲慢無禮了。跟他們疏遠了,太疏遠也不行,他們覺得你不關懷我,怨氣就生起來了。這兩者都是過患。所以君子行中道,不過分親近,也不疏遠。所以君子臨民,對待百姓,讓百姓敬而愛之,對他非常敬畏又非常愛戴。有德君子跟人相處,給人這樣的一種好印象。所以他的教誨當然大家都能夠歡喜信受,能夠老實聽他的教誨。

  底下蕅益大師批注中說,「曲盡女子小人情狀」,就是把女子小人的那種情形、狀態都描繪出來了,講孔子這一句話。那這里的女子小人,我們要知道都是因為沒有學習圣賢教育才會如此,孔子說這個話不是說輕視他們,是為了激勵大家要學習圣賢教育,不要落入孔子所謂的難養之人這樣的一個陷阱當中。既然不甘心成為這種難養的小人和女子,你就得學,要好學。

  江謙補注也是重申、強調這一點,說「女子小人,皆須教之以道,學道則易使也。若養而不教,則有怨與不孫之弊」。那么女子、小人,如果你能教他以圣賢教育,這就是道,他就學道則易使。這里江謙應該是認為女子和小人,跟朱子所說的是相似的,指男女仆人,就是下屬,所以學道他就能恭順,就知道怎么與君、父,怎么與丈夫相處,關系就能和諧。若養而不教,如果養他們而不教他們,那肯定不是有怨就是不遜,這兩種弊病都會出現。這是專指對于下屬或者是家里晚輩應該是怎么樣子對待,總之就是要教他們?!葛B不教,父之過」,在一個家里面父母教養兒女,最重要是教,不教他們那是父母的過失,兒女也就是要不就是不遜,要不就是怨。

  你看看現在這個時代不都是這樣?孝順的兒女非常少了,大部分兒女都是這樣的,父母愛他,愛得無微不至,他就不遜,一點沒有恭敬心。那父母稍微疏忽一些,還不是疏遠了,疏忽了一下,譬如說孩子放學,父母都要去接他,開著車去接,天天接他,他已經形成習慣了,像大老爺一樣,一出來校門,父母車已經等候在那里,他就上車。忽然有一天下雨,交通堵塞,父母的車來晚了,他可能見到父母就罵,你怎么來得這么晚,叫我等了那么久!你看怨恨心就起來了。什么原因?沒學圣賢道理。這個確實也不能夠怪這些兒女,還得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怪自己,我沒去教他,我自己也沒有做一個好榜樣,所以養成他這么多的壞習氣、壞毛病。他從小都是這樣了,長大那更不得了,父母稍稍有不順他的意思的,可能對父母甚至破口大罵,他要不就離家出走,甚至他還可能會對父母報復,怨恨心重的甚至會起殺害父母的心?,F在你看新聞里面殺父害母都不是新聞了,其原因就是養而不教之過。

  那么父母對兒女如此,領導對百姓也如此。國家希望能夠社會和諧,聰明的領導人就會重視教育。如果不提倡這些傳統文化、圣賢教育,不講忠孝仁義,那這些老百姓當然他就會不遜而且有怨。不遜表現是什么?他可以罵領導,甚至你看有些國家地區,那里的國民可以指著國家領導人來罵,那是不遜到了極處,簡直叫無法無天,那這國家肯定會出現大問題,會亂的。領導即使是再怎么努力去工作,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那人民還是有怨氣。那你不能怪人民,為什么?你沒教好他們。

  你就應該大力提倡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儒釋道,這就會把兩種弊病自然消除。君子學道則愛人,在位的人、做領導的,他學了這些圣賢道理,他有愛心,他會對祖國、對人們民盡忠,不會貪污受賄、違法亂紀。老百姓學道則易使,他能恭順,他能體諒領導,這上下無怨了。從這里真的我們看出很多的這些意思,最后還是要回歸到教育上,沒有教育就出現問題了?,F在要挽救社會的風氣、改善社會風氣,最重要的提倡三種教育:第一個孝道的教育,「教民親愛,莫善于孝」,人有孝心他就不會有怨恨,不會有不遜,他有親愛的心。第二個教育,女德的教育,是對女子的。如果女子不學女德,真的就難養了!所以現在社會上離婚率為什么這么高?家庭不和諧。先生有錢了就有外遇,有句話說,「男人有錢就學壞,女人變壞就有錢」,社會亂成這個樣子了,這是難養。為什么?女德教育沒人提倡,一提到女德教育好像就說,這是封建、這是糟粕,這是禁錮女性、壓迫女性。說這話的人,我看他沒讀過哪一本女德教材的,《女四書》他看過嗎?《女孝經》他讀過了嗎?都沒讀過,就隨便的人云亦云、胡說八道。

  你看印光大師,這是離我們最近的一位佛門高僧大德、凈土宗祖師,他說得好,「沒有女德教育,哪來的賢女?沒有賢女哪來的賢妻?沒有賢妻哪來的賢母?沒有賢母哪來的賢子女」?沒好兒女了,沒有好兒女,國家將來沒有棟梁之才,國家將來就危機重重了。所以天下、國家太平之根本,在于復興女德教育、復興家庭母教。教育兒女,母親的責任是最重的。如果做女人的、做母親的,她都是不遜、都是常生怨恨,她能教出什么樣的好兒女?她能教出君子嗎?你看自古以來的圣賢都是因為有好母親,周公、文王、武王這是圣人,他們都有好母親,他們的母親都是圣母,周朝三太所生的兒女都是圣人。你看文王的祖母太姜,文王的母親太任,文王的夫人太姒,那都真正是賢女。在懷胎的時候那就做到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心地純凈、行為純善,所以生出的兒子,先天之本就非常的善良、純正,再加以后天良好的教育,成圣人不難??鬃佑锌啄?,孟子有孟母,岳飛有岳母,這些圣賢君子都是因為有好母親。所以要造就圣賢,首先要造就好女子、好母親。所以女德教育是第二種教育,必須全民推廣的。

  我們聽說就是前兩天在河南新鄭市舉辦了全國首屆女子道德論壇,他們的主題是「和諧社會,女德為要」。這個提法真的很少聽人這么提法,這是印祖的教誨,跟印祖所提的不謀而合。難得國家政府現在對這個都重視,這個論壇是政府主辦的,新鄭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三天的講座,大家有機會可以找這樣的光盤來聽聽。

  第三種教育是因果教育。第一是孝道,第二是女德,第三是因果。因果教育讓人生敬畏心,能夠敬畏天地鬼神、敬畏因果報應,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絲毫不爽,這樣他不敢造惡業了。他知道不謙遜、有怨恨心,那個也會有很大的果報。怨天尤人、傲慢無禮,這些都是天怒人怨,會有什么好報?受了這些因果教育之后,他自然就會收斂了。連小人學了因果都不會造惡了、不會為亂了,君子學了因果他能成就圣賢。所以三種教育要大力提倡,挽救世道人心,這都是過去印光大師大力提倡的。

  【評析】

  這一章表明孔子輕視婦女的思想。這是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后來則演變為“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男權主義。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