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作者:佚名 全集:大學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關鍵詞:大學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這里講到本末是從物上講,終始是從事上講。能夠知道先后就近道。朱夫子《章句》解釋當中也很簡單,只有幾行字,他講到,「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后。此結上文兩節之意」。這是按照前文的意思講下來。前文兩節經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兩節經文,底下這一節是屬于小結。

  所以『物有本末』這個本,朱夫子說是明德為本,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是根本。新民,這是幫助民眾也來明其明德,恢復自己本性的本善,這個是新民,這是枝末。像一棵樹似的,它有根,明德是根本,新民是枝末。在事上,事上是你去修行。明德是我們講到自性它有的性德,人人本有,但是你不去修不行,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修的這個是事,『事有終始』,始是開始,終是最后圓滿。開始是什么?前一節經文講的「知止而后有定」,知止是開始。朱夫子講知止是說志有定向,立定志向,成圣成賢,這是開始。所以學貴立志,志要是不立,什么都難了,不能成就。所以知止就是立志,立志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成大圣。真正去修行,依教奉行,最后必然是能得,得到圣人的境界,這是終,圓滿。

  我們最重要的是知道先后的次序,本、始,這個要先做。本是什么?明德,我們先要自己自明其明德,這個要先,不是先幫人家明其明德。自己還迷惑顛倒,怎么能夠幫助人明白過來?古人講的,己之昏昏,使人昭昭,可乎?自己都昏昏然,能夠讓別人清楚明白,不可能!所以本是自明其明德,這個先做。始是什么?知止,立志要先做,這個是先。末終所后,末是新民,幫助民眾,幫別人的事情應該放在自己修行之后。佛家也是如是說,自己未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你自己都沒有覺悟,你去幫助別人覺悟,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雖然我們有慈悲心,有仁愛心,希望幫助民眾,但是必須要從自己修身下手。自己先明其明德,方能幫人明其明德,這是新民,是末,這個放在后面。這個終是講能得,能得是你真正證得圣人的境界,朱夫子講的得其所止,就是你得到止于至善的境界了。那你下手處不可能馬上得到,還要循序漸進,先要立志,然后修行。修定而后有靜,而后有安,而后有慮,最后才能得。所以能夠做到這樣,叫『近道矣』,這個道就是大學之道。近道,說明你走的道路是正確的,遵循著這個道路走,最終能走到終點。這節經文是小結,總結上面兩節的意思。朱夫子這個解釋非常簡單,蕅益大師的解釋就深刻、就周詳。

  我們來看蕅益大師的解釋,他說,「蓋迷明德,而幻成身及家國天下,名之為物」。這節經文實在講不是朱夫子所說的總結上文,而是啟示下文。因為下文里面講到所謂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最后講到致知在格物,格物是根本。這個物,這里講物有本末,這個物就是底下講的格物之物。這點朱夫子沒有解釋出來,蕅益大師解釋出來了。什么是物?我們如果迷了明德,就是我們本有的明德現在不明,現在迷惑顛倒,就是迷失了自性,那迷失自性會是什么樣的?他會起妄想分別執著,他會起心動念。這一起心一動念,心就開始變現境界,這是迷的一個樣子。所以說幻成身及家國天下,幻成是本來沒有的,現在變現出來。就像人作夢,夢中的境界不是實有的,是幻有的,是我們作夢的那顆心變現出來的。所以在夢中的身、夢中的家、夢中的國、夢中的天下,不都是幻成的嗎?夢幻而成。夢中如是,眼前境界也如是,正因為我們迷了明德之后產生的現象?;贸缮砭妥儸F出自己的身體,這是正報;幻成家國天下,這是依報,這些統統叫物。

  所以物不是講的明德、親民、至善這個物。按照朱夫子解釋說,明德為本,新民為末,好像物就是明德和新民,這個說不過去,這個怎么能叫物?這個說事還有可能,說物說不過去。這里物有本末,證明不是小結上面的經文,而是啟下面的經文,啟格物的物,啟什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些事。事有終始,這個事,是講的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不是講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不是講這個。知止到能得是講你境界,不是你修行的事。蕅益大師比朱夫子看得更深刻。

  我們來看下面講什么是事。蕅益大師說,「既已迷德成物,且順迷情,辨其本末,返迷歸悟之功,名之為事」。我們現在明德不明,迷失自性了,剛才講迷失自性的樣子是起心動念,于是就變現境界。如果在這個境界當中還會起分別,就變現出十法界;如果分別里面再加上執著,就變成有六道輪回。如果執著里面還執著惡,就變成三惡道;如果執著善就變成人天善道。六道有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天、人、阿修羅這三善道,看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我們迷的程度如何。儒家講的執善而行,執是固執在善上,這變成什么?能夠生人天。如果這個善執著的話,不能脫離六道輪回,那還不叫至善。至善是六道脫離、十法界也脫離超越了,忽然超越十法界,回歸一真法界,回歸自性。

  所以迷了明德就成物,幻成家國天下的物。既然成物了就變現出境界,宇宙生成,要怎么辦?圣人教導我們,慢慢的回歸自性也要有個終始、本末、先后,這是順迷情。因為我們凡夫是迷,迷了以后你要教導他,必須順著他的迷情;你要一下子講真如自性境界里面的這些話,他聽不懂,你得隨順他的境界,就要辨其本末。本來本末是一不是二,終始也是一不是二,但是他不能入不二法門,你非得要給他講本、講末,把它分辨清楚,目的沒有別的,返迷歸悟而已。悟了之后,他知道本末一如,終始同時,沒有先后,這叫一真法界。所以修學對凡夫來講有次第,這就是大學之道是有次序的,這叫事;而在圣人的境界上圓融,《華嚴經》里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事上有次第,實際上性上沒有次第。就像剛才講的,一念之間忽然超越,同時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證得了。

  底下說,「既向生滅門中商搉修證,須知有終始。始宜先,終宜后」。凡夫迷了以后就有生滅的現象。生滅對生命來講,人、動物、有生命的眾生,他有生老病死;對植物而言,有生住異滅;對礦物、對山河大地、自然界的現象而言,它有成住壞空,宇宙里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大至星系、星云,小至原子、粒子都是有生有滅。所以凡夫就在這生滅當中,要跟他講修、講證,確實要有次第才行,否則他入不進來。他要有個起始,因為有生滅,生是起始,滅是結束,他們習慣了這樣的邏輯、這樣的概念,所以你也得跟他隨順著他的迷情來講終始,什么先做,什么后做。始宜先,開始的那個先做,最終的后做。什么是起始,什么是結束、圓滿?蕅益大師給我們揭示出來,說「古之欲明一節,知所先之榜樣也;物格一節,知所后之成案也」。

  這是講到下面經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這一節一直到「致知在格物」。這一節的經文是告訴我們要先做哪些事,一直往前面推,推到格物,格物最先做。所以,知先之榜樣,就是你知道最先做的是哪樁事情。所以不是朱夫子所說的那個「知止為始」,當然他這么說,勉強也能說得過去,可是不是《大學》原文的意思。他沒有真正弄清楚,他以為這節經文是承上的,實際上這節經文是啟下的,它講到終始,始在格物,最初要做的是格物,格物才是根本。所以物有本末,底下講的本是什么?物之本是身,《大學》經文講得很清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物包含身、家、國、天下,本在哪里?身是本,家國天下是末。所以事上是你修行有終始,修身是開始,對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而言,修身是先做,先修身而后才能齊家,而后才有治國,而后才有平天下。修身還有根本,是什么?想修身,你先得正心,心是身的根本,當然心就不能說它是物了。正心還有最初的下手處,誠意;誠意還有最初下手處,就是致知;致知在格物。你看看這個事有終始,給我們分判,判到最后,原來格物才是根本。所以底下第二節的「物格而后知至」,這段一直講到「國治而后天下平」,最后講到天下平,這是最后,事有終始這個先后次序我們就明了了。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