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作者:佚名 全集:大學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關鍵詞:大學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前面一節是「知所先之榜樣」,這一節是「知所后之成案」。這個意思倒過來再說一遍,讓我們對先后的次序更加的明了,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一段先從格物說起。前面一節說格物是講的修行,修因;這里倒過來講,物格,物格是講證果,修因證果,這個物真正格了,一直到最后天下平了,天下平是天下太平,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和諧世界實現了。

  我們先來看朱夫子的解釋,他在《大學章句》里面這樣說到,「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矣;意既實,則心可得而正矣」,先看這一小段。他這里講的物格是什么意思?物是物之理,宇宙萬物的道理,格是窮盡,也就是完全通達明了了,所以說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對萬物的道理沒有一樁、沒有一樣不明了。知至,知,前面我們有說到,是知識,知識要擴充,知識到了至這個地步,至是圓滿。所以說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就是我們所能夠領會的、所能夠知道的這些知識,都能夠到達究竟圓滿,就是所謂的無所不知的地步。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矣。朱子認為,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知識到了圓滿,無所不知了。譬如說宇宙里面外層空間的哪一個星球上有什么原子、什么粒子,那個粒子是怎么個運動的軌跡,等等,這些全部都要知道得清清楚楚,這叫知既盡,盡是沒有什么不知道的。這樣子叫做意可得而實矣,你的意念才能到實實在在的地步,也就是到了誠意的地步。意既實,就是誠意之后,心可得而正,你才能到正心。然后接下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順理成章。

  要知道這樣的解釋,讓一般人聽起來望洋興嘆,為什么?看來這輩子沒有指望能夠做到誠意正心了。至少我是不行,大概你們比我好一些,不過我想,你們也是有很大的難度,為什么?這里要做到對于宇宙所有的道理都得明白,所有的事物都得清清楚楚、明明了瞭,知無不盡,無所不知,到這個地步你才能有誠意正心,否則你的意就不誠、你的心就不正。你想想,這個事情大概除了佛以外、法身大士菩薩以外,佛以下的凡夫沒有指望。所以這一點,確實朱子的見地不如王陽明、蕅益大師、印光大師的見地更加正確。

  朱夫子又說,「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則知所止矣。意誠以下,則皆得所止之序也」。這里是把前面的這節經文做歸納。修身以上,是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五條,這屬于什么?明明德之事。這是對自己而言的,自明其明德。齊家以下,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新民之事。這是對人,對一切民眾,也讓他們明其明德。一個是自己明明德,一個是幫助別人明明德。朱夫子把這兩條分開來講,他的觀念中,明明德之事和新民之事是兩樁事,不是一樁事。

  王陽明先生在「大學問」這篇文章里面特別指出來,不可以把明明德和新民看作兩樁事,它倆是一不是二。實在講,修身以上,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也是一樁事情;齊家以下,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一樁事情。修身和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們不是四樁事情,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圓滿了,八樁事情都圓滿,一即是八,八即是一,這個知見要圓融。

  底下說,物格知至,則知所止矣。意誠以下,則皆得所止之序也。物格了,而后知至,用朱子的說法,是窮盡物之理之后,推極擴充自己的知識到了無所不知的地步,這時候知所止矣。知所止,前面有說到,這是講志有定向,就是你立志了,這個志向是圣人的志向。這樁事情確實,如果說等到窮盡物理、無所不知的地步才能立志,那我估計孟子所說的人人皆可以為堯舜,這話就說不通。為什么?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窮盡物之理、無所不知,難道他就不能立志?我們自己雖然知道很淺陋,雖然明白的道理很少,但是要先立志,然后讀書,讀書為了什么?讀書志在圣賢。讀書而明理、而擴充自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明明德。朱夫子說,意誠以下,意誠以下是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得所止之序。這個所止,是止于至善,止于至善要有次第,循序漸進,這個是從誠意開始的,這是朱夫子的解釋。

  我們對照蕅益大師的批注,錢穆先生過去曾經說過,讀朱子的批注必須要對照其它大家的批注,你讀其它批注方知朱子批注不妥當的地方,也方知朱子批注精詳的地方。這是錢穆先生過去的看法,我們也認為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來看看蕅益大師是怎么批注這一段的。大師批注說,「我法二執破,則物自格。猶《大佛頂經》所云,不為物轉,便能轉物也」。我們先看第一個名相,就是講格物。什么叫做物格?蕅益大師講,我法二執破,物才格。我法二執是講我執和法執,這是佛法里講的名相。

  我們看看江謙先生對蕅益大師批注有個補注,將蕅益大師所說的這些名相進一步的做個詳細的批注。江謙補注里面說到,「真如之體,不變而隨緣,隨色受想行識五蘊之緣而為人,隨善惡凈染之緣而為法。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故皆無自性,當體即是真如。不知是義,而妄執有實人,即為人我執;妄執有實法,即為法我執。我執者,謂執有自性也。能破二執,即得二空?!督饎偘闳艚洝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破人我執也。又云,菩薩應無所住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破法我執也」。這一大段是補注蕅益大師的批注,也注得非常好。江謙先生是民國年間的大教育家,也是通儒通佛的,他在這里解釋什么叫做破人法二執(我法二執)。先要講到真如,真如也叫自性,也叫法性;儒家用道、用天命,乃至說到明德、至善等等,所說的名相不同,但都是指同樣一樁事情。真如的體就是本體,不變而隨緣。不變是它自己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有動搖、無有生滅。但是它隨緣,緣是什么?一切的境界,有人、有事、有物,就是佛法里講的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種種的緣都在變化,真如之體就在這變化當中依然保持不變,而不變當中又能隨緣,隨緣而現相,現出宇宙的面目出來。

  這里講的隨兩種緣、現兩種現相,這是給我們分析宇宙是怎么來的、人類是怎么來的,這個問題一直都是宗教家、科學家們在探索的。佛法里講的簡扼明了,一語道破人類和宇宙的本源,這是真如之體,隨色受想行識五蘊之緣就現出人來。這個人代表著有情眾生,當然動物、六道的眾生都包括在內。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色是講肉體、身體,這是物質的,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受是感受,想是思想、念頭,行是他的造作,識是他的妄念、妄心,所謂的八識。有這五蘊的緣,于是就能夠現出人的這么一種現相,人類是這么來的。所以人不是上帝創造,他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法呢?法是講人以外的一切現象,是真如之體,隨善惡凈染之緣而變現。善惡凈染這是相對,有相對的境界就稱為法。所以宇宙和人生,不是說有個造物主在那里創造,完全是心性變現出來的一種現象。說到根本處,我們又問,為什么它會變現?

  這個根本處,這是我們最初(我記得好像是第一節課)談到的,彌勒菩薩給我們做了個報告,說宇宙里面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怎么來的。他告訴我們,舉手彈指之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就這樣彈指之間,不到一秒鐘,就有三十二億百千個念頭,我們自己能覺察到嗎?我們只能覺察到非常粗的念頭,很細的念頭覺察不出來。彌勒菩薩,等覺菩薩他能覺察出來,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夠覺察得到。他告訴我們,在彈指之間有三百二十萬億個念頭,三十二億百千,百千是十萬,所以三十二億百千就是三百二十萬億,這么多念頭。每一個細念頭都能夠形成宇宙的物質世界,就是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是講精神世界,物質世界里面同時就具備了精神世界。所以說,這里講的人和法兩種現象,就在這一念中產生,叫一時頓現。它沒有演變,一時頓現??墒俏覀儏s看到了宇宙在演變,人也有在演變,他有生老病死,這種現象又是什么樣的?那是因為念念在相續。所以彌勒菩薩講念念成形,他沒有說一個念,是一念接一念,念念都成形,所形成的宇宙在念念當中就在相續,這就形成了演化的過程。念頭停駐不下來。一秒鐘如果算四個彈指,你彈得快,彈四下,一秒鐘就能有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念頭,停不下來的,秒秒鐘都是這么多念頭,念念都在成形,都形成宇宙,形成我們人類,形成有情無情的眾生。

  所以我們看起來好像宇宙在相續、在演化,人類也在不斷的生老病死,眾生也在不斷的成住壞空,那是什么?是念念相續的相似相,不是真實相,這就說出宇宙怎么來的。所以佛家講一念頓現,念念都是這樣一念頓現。所以就在當下,就這一念,沒有第二個念頭,當下不可能同時有兩個念頭,只有這一念。這一念時間非常短,頓現了又頓滅了,立刻又第二個念頭頓現了。宇宙就是這樣的頓現頓滅、頓滅頓現,念念相續。我們沒辦法看到這樣的事實真相,只有登到八地的菩薩,他們證得這個境界,告訴我們確實如此。

  那我們問,為什么它在這里相續,相續的動力在哪里?這問得很深。這里講到,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它念念在生滅,什么動力在推動?因緣和合,因為有因有緣,它就會有果報。所以這個動力就是因果相續的動力。因緣果報叫不可思議,它能推動整個宇宙的形成、演變、發展,念念相續就是因為有這個因果的動力。對凡夫而言,這叫業力,業力推動。前一念所現的境界,凡夫見到之后,立刻根據前面一個境界就生第二個念頭,這生第二個念頭就叫業力。第二個念頭一生,立刻又現出境界,這個境界跟前面一念的境界是兩個境界,互相沒有關聯,但是它有相似,為什么相似?因為第二念是依據第一念所現的境界而產生,所以會延續前面一念的那個念頭。念念在相續,所以宇宙人生就在相續。這就是因緣和合,這是最根本的因緣。因是什么?起心動念。緣是什么?念頭一動,起的境界就是緣。境界為緣,無明是因。佛法里面有一句話說,「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個宇宙是這樣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本身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都是你念頭所變現的,哪里是真實的?這個念頭一滅,境界都跟著滅了,也就是說宇宙就沒有了。沒有之后,后個念頭又生,宇宙又現了,只是生滅的速度太快,你沒辦法覺察到,你以為它真有。像我們看電影似的,看電影的時候,你看到電影的境界在不斷的相續,真有,可是你有沒有想到過那個境界是假的?你去看看電影機后面的底片,一張一張,前一張跟后一張不相關聯。是因為它生滅速度很快,底片換的速度很快,所以你才以為它真有。那是假相,虛妄有生,所以那個生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

  故皆無自性,因緣和合的一切現象都沒有自性。這個根本的因緣和合的道理,我們很難體會。那我們看看周邊的環境,一切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譬如說這本書,這是一個物體,它是因緣和合,它由書的硬殼的封面加上里面的紙張,加上印刷的這些文字,就合成一本書??墒侨绻阋堰@里面的書拆開,一頁一頁的,這拿起一頁紙,你不能說它是書,它只是一頁紙。這些不同的頁訂裝在一起,就成為一本書,這叫因緣和合。所以書有沒有自性,有沒有一個東西叫書,你拿出來給我看看?你說這書里面哪一頁叫做它自己本身自性,叫做書?都不能叫書,合起來了叫書。所以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才有物質現象的出現。所以說它是虛妄,它沒有自體,是無我的,無我是沒有主宰。沒有主宰,沒有自性,可是當體即是真如。為什么?因為這本書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剛才講了,是我這一念頓現出來的,它是我心中所現物,它沒有離開我的自性。不僅書如此,一切萬物都如此,所以當體就是真如。

  這個道理一般人不懂,要不是佛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我們怎么可能體會到這個真相?所以不知是義,你不清楚這個道理,就會妄執有實人,妄執是你虛妄執著,執著真有個人。像你見到我這個人,我鍾茂森,你說真有這鍾茂森,我明明看見了,眼看得見,手摸得著,怎么能說沒有,怎么能說是虛妄?佛告訴我們,我這個人是五蘊和合而成的這么一個東西,色受想行識,色是我的身體,受想行識是我的精神。我這個身體物質,跟精神合在一起,成為這么一個人。身體又有不同的器官,不同器官又有不同的細胞,你說我這人里面哪一樣東西是我鍾茂森的主宰?你說我的眼是鍾茂森的主宰,那眼睛挖出去了,鍾茂森還是不是鍾茂森?你說鍾茂森的心臟這個心是主宰,現在醫療技術發達,可以做心臟移植手術,把他張三、李四的心臟移植到我鍾茂森身體里面來,那我試問一下,我現在是鍾茂森,還是張三、還是李四?這一看,這身體哪一部分都不是鍾茂森的主宰,它沒有自性。更何況我鍾茂森這個人,實際上就是我當下這一念所變現出來的。只是因為念念在相續,你才看到鍾茂森在相續這個假相。所以你會妄執,妄是虛妄,本來沒有,你是因為執著才看到好像有,以為真有個實實在在的人,這個叫人我執,以為人真有我,我是主宰的意思,實體的意思。

  妄執有實法,即為法我執。人是如此,其它萬物都是這樣,我們凡夫既執著人體是實在的,又執著外面環境、一切事物都是實在的,這叫法我執。以為萬法都有主宰、都有自性,實際上沒有。這是佛家講的「觀法無我」,這是正確的觀念。人也好、法也好,都有我執,這個我是講自性。所以我執者,是只有自性的意思。把這兩種執著破掉,就得到二空,人空、法空。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里面,特別講到幫我們破執著。什么叫破人我執?「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叫無人我執。這個人我是指有情的眾生,都沒有我的相,就是沒有主宰的;我對面是人,對面,對立的這種個體叫人相,沒有;也沒有眾生的相;也沒有壽者相,壽者是壽命,時間的觀念,沒有。把這些放下,那叫做破人我執。又說到,菩薩應該無所住而布施。布施是幫助一切眾生,布施里面不能有所住,有住布施就不是菩薩了。一般凡夫他也能夠有慈善心的,他也能做很多慈善事業,也是布施,但是他不叫無所住布施。無所住是不住什么?不住色,色是指物質,眼睛所對的這種境界,眼見色,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聲是我們耳根相對的境界,香是我們鼻根相對的境界,味是我們舌根相對的境界,觸是我們身根相對的境界,法是我們意根(意識)相對的境界,都不能夠住。什么叫不住?你以為它實有就住了,你能見它是空的,沒有自性的,所謂因緣和合、虛妄才有的,你能夠明了而去行布施,這叫無住生心。生什么心?幫助一切眾生的心。簡單的來說,就是用清凈的心去行布施,這樣就能夠破法我執。

  所以能夠如此修行,這是我、法二執都破了,這時候物就格了。物格這個境界是講的什么?你入法身大士,你的修因證果圓滿。格物是講修因,凡夫一開始就做,但是遠沒到圓滿的境界,到這里已經是圓滿了。格物格到盡處,就是《大佛頂首楞嚴經》里面說的,不為物轉,便能轉物,所謂「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如來,法身大士都能稱為如來,他們有什么功夫?不為物轉,就是一切的境界都不能轉動他,不會讓他起心動念,更不會分別執著。有這種功夫就能轉物,就是你能夠控制住自己的內心,不起心不動念,而能夠隨順一切眾生來行教化,教化就是布施。轉物就是度化一切眾生,而且是度盡一切眾生。心一轉,境界跟著轉,一切法是心想生,你見到的境界便是一真法界,見到一切眾生便是如來。這個時候不就是天下太平了嗎?所以物格之后,后面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同時轉了。天下平講得小了,是宇宙太平。為什么?一真法界,《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凈土經里講的極樂世界現前了,你一看,哪個眾生不是如來?每個眾生都具有圓滿的明德,都止于至善,這是轉物轉到極處了。

  所以蕅益大師這里所說的,是用大乘圓教給我們開解《大學》里面的義理。這個道理明白以后,要轉,下手處還是先轉自己內心的煩惱,一點點轉。所謂「理可頓悟,事須漸修」,道理你可以突然明白,頓悟,但是在事上修,你得漸修。怎么漸修?一點點來。先從最粗的煩惱貪瞋癡那里開始轉,欲望那里開始轉,轉內心的這些欲望煩惱,慢慢轉。但是你明白,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內心煩惱轉了,我的境界就能轉。轉到極處,心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境界沒有一切染污,同歸一真法界。正所謂《華嚴經》里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物格到圓滿?,F在時間到了,我們先休息一下,謝謝大家。

  尊敬的諸位大德,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大學》。剛才講到蕅益大師所說的「物格」是什么樣的一個境界,這個境界是用圓教的義理來給我們分析。這里講到的我法二執都破了,才能夠稱為物格,這個物格是圓滿的格。格什么?格是放下、格除,格除妄想分別執著。當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以后,當然我法二執都破掉了,而能夠真正見到宇宙的真相,這個真相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在這個境界里面能夠做到不為物轉,你可以隨一切眾生的心想來示現眾生所喜好的形相,來度化他們。正是《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里面講到的,應以什么身得度者,他就能現什么身而為說法。

  知至是什么講法?蕅益大師說,「知至者,二空妙觀無間斷也」。二空就是人空、法空。我法兩種執著破了,就證得人空、法空。沒破我法二執之前,我們用的是心意識,用自己的意識來分別,然后用第七識來執著,第八識落印象。到現在妙觀成就,就是你能夠看破宇宙人生都是虛幻、夢幻泡影,相有性無,事有理無,你就能放下了。放下我法二執,就轉識成智,這時候就稱為知至。這個至是圓滿的,它跟致知的致是兩個字,這里講的知至這個至是至高無上的至,圓滿的意思。致知的那個致是在修因的階段,你還沒有到圓滿,到這里是圓滿,智慧、妙觀沒有間斷。

  然后下面是講意誠,「意誠者,由第六識入二空觀,則第七識不復執第八識之見分,為內自我法也」。當我們我法二執破了以后,妙觀成就。妙觀是什么?二空觀,人空、法空。這個空不是什么都沒有,是你知道它相有性空、事有理空。境界是有,但是幻有,實際上是因緣和合、虛妄而生的現相,是念念相續產生的相似相續的現相。這時候你的第六識就轉入智慧,這個智慧叫妙觀察智。妙觀察是觀察前面加個妙字,是什么?你觀察一切境界、一切萬事萬物,你知道它是夢幻泡影,它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會去執著,也不會分別,甚至你不起心動念,這是妙。第六識轉了,轉成妙觀察智;隨之第七識也轉了,你不再用執著;第八識也轉了,你不再用分別,不再用起心動念、妄想。這里講,第七識不復執第八識之見分。在唯識學里面講,八識每一識都有見分和相分。第八識的見分是什么?是能起心動念的,相分是所起的這個現相。所以第七識它不再執著能起心動念的這個妄心,當然也不會執著起心動念所現的相分,這是破我執、法執。

  底下講心正,「心正者,由六七二識無我執故,第八識舍賴耶名;由六七二識無法執故,第八識舍異熟名,轉成庵摩羅識,亦名大圓鏡智相應心品也」。這里說得很深,要有佛法唯識學的基礎,對這一段就比較能夠理解了。我們盡量用通俗的語言來給大家說明。這里解釋正心,當我們的第六識、第七識無我執的時候,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這兩個識不用,也就是你不分別、不執著,轉識成智,一轉一切轉,這時候第八識也轉,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舍賴耶名,就是轉阿賴耶識。這個轉,具體來講,當第六、第七識舍掉我執之后,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能、所這兩分,從能分別、能執著、能起心動念的那方面來講,這叫我執;所分別、所執著,起心動念所現的相,這是相分。所以能所二邊都舍掉,那么第八識就舍阿賴耶,舍異熟名,異熟是講因果的意思。為什么要異熟?就所謂的異時而熟、異性而熟、異處而熟。異時是不同的時間才成熟;異性,不同的性質;異處,不同的地點。這是講的什么?三世因果的成熟,不是一時、一性、一處的成熟,這叫異熟。這是講的什么?現相,所生的現相。能生的妄心、所生的幻相統統轉了,轉成什么?庵摩羅識。庵摩羅識是梵文,譯成中文的意思叫做白凈識,就是指真如本體。這里說亦名大圓鏡智相應心品,就是講到的真如本體。簡單的說,也就是你回歸本性,你轉識成智,不再用妄心,你用的是真心?!洞髮W》里面講的,你的明德完全顯明,你的至善完全圓滿得到,這心正了。這個心何以為之正?轉妄心為真心,這才叫正,妄心就不叫正,真心才叫正。

  底下講,「身修者,第八識既成無漏,則一切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皆無漏也」。這個身修是講我們的正報,因為第八識已經轉了,轉識成智,轉成無漏,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無漏就是沒有煩惱,純粹是智慧。一轉一切轉,則一切五陰,五陰是講有情的眾生,色受相行識這叫五陰,像我們人體是五陰身。十二處,這是講六根和六塵,這是講物質。除了意根以外,其它都是物質。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是能接觸的器官,六塵是所接觸的境界。十八界是在十二處(六根和六塵)基礎上再加一個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識,叫六識,總共十八界。用簡單的話來講,就是一切物質的、精神的境界,統統轉成無漏的、清凈的、無煩惱的境界了。那這個身是什么身?法身,這真叫轉凡成圣,法身現前,這時候叫身修。

  底下說,「家齊國治天下平者,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乃至十方三世圓滿清凈也」。家齊、國治、天下平,這是講的依報,依報也圓滿。一身清凈,這是講正報。誰的身?我的身,我的身清凈以后,就是轉識成智了。多身的清凈,多身是指一切眾生,無量無邊一切眾生,他們的身也清凈了,也跟著我轉識成智。這個身不僅包括有情眾生的身,也包括無情眾生的身。山河大地、一切星球、宇宙萬物都清凈,乃至十方三世,十方講空間,無限空間范圍當中的眾生。眾生,叫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你說宇宙里哪一樣不是眾緣和合而生?就是宇宙萬有。三世是講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統統圓滿清凈。圓滿清凈是什么?成佛了。正所謂《華嚴經》里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一起成佛,當我成佛了,一切眾生跟著我一起成佛。

  有情眾生成佛了,無情眾生呢?無情眾生我們不叫它成佛,叫它什么?轉成一真法界、極樂世界,轉成佛凈土了。在這個境界里面,有情和無情的眾生是一不是二,所謂身土不二。因為所謂身,我們講的依五蘊之緣而生的現相叫身;所謂土就是一切的萬法,是依染凈善惡的緣而生起的。這些統統沒有,統統轉成智慧身、法身。你說不上什么是有情、什么是無情,有情、無情是二,到這個地步是不二境界,你入不二法門。所以極樂世界一切的樹木、花鳥、宮殿,包括那里面的有情眾生,菩薩、羅漢,全是阿彌佗佛法身,那個境界叫不可思議,圓融一體,叫法性土。這個時候,當然不僅叫家齊國治天下平了,那是宇宙歸于法身。

  所以《大學》里講到的,講到究竟圓滿就是圓滿成佛。這樁事情難不難?我們聽起來太難了,我們這輩子怎么可能達得到?其實這個事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為什么說它可能會難?難是難在你放不下。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些東西障礙了我們自性的明德,障礙了我們的法身。其實我們本來的面目就是清凈法身,具足了明德,毫不比孔子、釋迦少一點。只是他們能夠放得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放不下。有妄想,心就不正;有分別,意就不誠;有執著,知就不致了,不能致知。這樁事情需不需要像朱子所說的,我們要窮理,要把知識學問都學到圓滿才能實現?不需要。

  在歷史上,中國唐朝出現了一位六祖惠能大師,禪宗第六代祖師。這位祖師他沒有知識,大字不認識一個,沒有文化,我們現在講是文盲??墒撬我阅軌蜃鲎鎺?他的功夫就在于能放下。他在五祖弘忍大師那里聽法,聽《金剛經》聽了半部,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一下子全部放下了,不再分別執著,也不再起心動念,他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當下就圓滿,他成佛了。他的真心現前,禪宗叫明心見性,儒家講叫明明德、止于至善,他做到了。五祖忍和尚跟他做證明,因為六祖惠能大師說了一個報告,他明白之后向五祖報告自己的體會,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是想不到,哪里想到,原來自性本來是清凈。這里講的十方三世圓滿清凈,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自性本來沒有生滅,而且人人本來具足的,釋迦牟尼佛具足,孔子具足,六祖惠能大師具足,我們在座每一位都具足,沒有絲毫欠缺,大家是平等的。而且自性本不動搖,動搖的是什么?是妄心在動搖,起心動念是妄念。自性里面本來無一物,哪有什么動搖?它雖然本來無一物,它自己空寂沒有現象,沒有任何的形相,但是它能生萬法,它的作用是現出宇宙一切現象,它是宇宙的本體。五祖聽到六祖的這個匯報,就給他鑒定,告訴他,識得心,即是天人師、佛,即是大丈夫。他做到了。

  他做到了,我們能不能做到?一樣能!跟六祖惠能大師完全相反、完全不一樣的示現,是釋迦牟尼佛,六祖大師是沒有知識,釋迦牟尼佛,他像朱子說的,窮理,他要學,推廣自己的知識。所以他十九歲出家,到各個宗教、各個學派那些大德那里求學。他很聰明,又很好學,而且加上他是太子出身,大家見到他肯定是樂意教導,很快他就把各宗各派的這些知識技能都學到手了??墒撬l現,所學到的東西如果不放下,反而成了所知障。所以他沒辦法解決生死大事,沒有辦法真正能夠完全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因為什么?他有所知,就有所不知,這叫所知障。所以釋迦牟尼佛干脆到恒河邊上找一棵大樹,后來叫菩提樹,在樹下打坐,把生平所學的統統放下。他十九歲出家,到三十歲悟道。學了十二年,那真的叫知識淵博,可是到最后,他全部放下,入更深的禪定。在這個境界里面,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脫落,這時候他就大徹大悟,悟了以后說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

  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翻譯成中文的有八十卷,再加四十卷,分量很大。所說的義理,跟六祖惠能大師大徹大悟之后說的那五句話,完全是相同的。六祖和世尊兩個人的境界平等,都是成佛的境界,可是示現完全不同,一個是有知識,窮理,一個是一點知識都沒有。證明什么?要真正做到明明德、止至善,這樁事情跟你學和不學沒有關系,你只要能放下就行。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證得清凈法身。這里講到的物也格了,知也致了,意也誠了,心也正了,身也修了,家也齊了,國也治了,天下也平了,統統得到。所以關鍵是我們肯放下。對于知識分子而言,必須要給他講道理,因為不講道理,他不肯放下。要知道,給你講道理的目的是讓你放下,不是讓你執著在這個道理上,那你又增加執著,反而離道愈來愈遠,那明明德這生就沒指望。所以講道理,講明宇宙人生真相,這是格物的意思。但是明白以后,關鍵你肯放下。所以格物既包括看破,又包括放下。蕅益大師講,著重在看破,所謂唯心識觀。印光大師和王陽明先生所說的格物著重在放下,放下什么?你的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正其不正,以歸于正」。這兩種說法是一不是二,看破和放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也能幫助看破,相輔相成。所以下手處就是格物,就是致知。

  這里我們就把第一大段,蕅益大師給我們指示出的性修旨趣,講解圓滿了。這一段關鍵是讓我們明了,每個人自性本具明德,而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是一不是三,不是三綱,而是一綱。大學之道就在明其明德。自己跟眾生是一體,自己明明德了,眾生也跟著明明德。這就是親民,這就是止于至善。下手處最重要的,格物致知。我們現在這個階段,格物從哪格起?格掉我們的欲望,格掉我們貪瞋癡慢的煩惱,先從這下手。明理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這樣才能夠恢復我們自性的良知、智慧,而能夠真正達到誠意正心。這就是修身,身修了,家齊、國治、天下平是水到渠成。

  第二大段,蕅益大師判成「詳示妙修次第」,這是給我們詳細的開示妙修次第。前面著重在性德上講,這里著重在修德上講。修德就是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的次第,分成三個段落。第一,「的示格物,須從本格」;第二,「詳示誠意,必先致知」;第三,「更示修齊治平,必有次第」。我們一段一段的來學習。

  第一段「的示格物,須從本格」,這個經文不長,只有兩節,是告訴我們格物的功夫要從根本下手。根本是什么?就是物之本是什么,這個物,《大學》里面講到的,包括身、家、國、天下。什么是本?身是本,家國天下是末。要知道物之本末,你就懂得修行之事有終始、有先后,這是近道。物之本是身,所以要以修身為本。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