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作者:佚名 全集:大學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關鍵詞:大學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這個『唯』當做唯有來講,唯有仁人,就是有仁愛心的人?!悍帕髦?,把誰去流放?把那些奸臣,那些自私自利的、不能容人的奸臣,把他流放?!罕胖T四夷』,迸當逐字講,驅逐他出去。四夷是古代少數民族的國家,所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東南西北這些少數民族的國家部落,屬于不開化的地區。要把他驅逐出境,『不與同中國』,不能讓他在自己的國家留下來?!何ㄈ嗜?,為能愛人,能惡人』,真正有仁德的人,他大公無私,起心動念都想到民眾,他愛一個人,愛的是賢臣,因為這位賢臣能夠為國為民服務;他厭惡一個人,因為這個人是奸臣,禍國殃民,他心只有公沒有私。

  朱子解釋說,這一節經文,「言有此媢疾之人,妨賢而病國,則仁人必深惡而痛絕之,以其至公無私,故能得好惡之正如此也」。這是說,那種媢嫉之人,嫉妒心強、心量狹小、不能容人的奸臣,他妨害賢能,使很多圣賢君子不能受到國家的任用,這就病國,讓國家有災難、有危害。仁德的人,必定對這些心量狹小的奸臣深惡痛絕,因為仁德的人的心是大公無私,沒有想到自己的利益,起心動念都是想到國家人民的利益,所以他愛人也好、惡人也好,好惡都能得其正。正的標準就是大公無私。這是朱子的解釋。

  我們再看蕅益大師的解釋,說,「唯仁人,無愛無惡,亦唯仁人,能愛能惡。仁是性體,無愛無惡是性量,能愛能惡是性具」,這種批注把意思深化了。唯仁人,就是唯有仁德之人,無愛無惡,沒有自己的喜愛,也沒有自己的厭惡;有愛有惡,就是有愛憎,這是執著。這里的仁人就像佛法里講到的菩薩,菩薩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沒有愛,也沒有恨,這是從他自受用上講的。下面說,「亦唯仁人,能愛能惡」,這是他受用上講的。雖然仁人沒有分別執著,但是他能隨順一切眾生的分別執著而去分別執著,所以他能愛能惡。表現出的樣子,他也有愛憎。這個愛憎是完全隨順眾生的,我們講完全站在民眾的立場上,自己沒有立場,他以人民的立場為自己的立場,大公無私。所以菩薩表現出來好像也有分別執著。過去永嘉大師見六祖惠能大師,六祖問他說,你還有分別嗎?就是這里說的,你還有愛惡嗎,你能愛能惡嗎?結果,永嘉大師回答說,「分別亦非意」。不可以說我沒分別,但是分別也不是意(意就是自己的意思),我的分別執著是隨順眾生的分別執著,我自己沒有這個意思。跟這里講的義理是相通的。自己沒有意思,所以無愛無惡,而能隨順眾生分別執著,是能愛能惡。這就是前面經文所說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仁是性體,自性的本體。無愛無惡是性量,性量是容量,自性含容法界,無量無邊,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自性的量。必須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之后,才能夠恢復這種性量。如果我們自己還有愛憎,就是有分別有執著,那我們的性量就不能恢復,變成我們現在的這個心量,很狹小,不能容人。奸臣就是這樣的,他為什么嫉妒人,為什么障礙人?心量狹小。能愛能惡是性具,性具是自性本來具足萬法。有萬法必定有分別,沒有分別的法界,那叫一真法界,那是本來無一物;當念頭一起來,便有萬法的出生。萬法當中,在無分別中說分別,不執著中說執著,就成了能愛能惡,這是什么?性德起用。蕅益大師在這里給我們把性體、性量、性具這三性,也叫做三德秘藏,為我們講出來,性體是法身德,性量是般若德,性具是解脫德,三德秘藏。凡夫迷失了自性,把三德秘藏轉成煩惱,性體變成無明,性量變成塵沙煩惱,性具變成見思煩惱。這是圣人跟凡夫不同之處,總要覺悟自性、明其明德。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