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

作者:南懷瑾 全集:老子道德經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天(tiān)下(xià)皆(jiē)謂(wèi)我(wǒ)道(dào)大(dà),似(sì)不(bù)肖(xiào)。

  夫(fū)唯(wéi)大(dà),故(gù)似(sì)不(bù)肖(xiào)。

  若(ruò)肖(xiāo),久(jiǔ)矣(yǐ)其(qí)細(xì)也(yě)夫(fū)!

  我(wǒ)有(yǒu)三(sān)寶(bǎo),持(chí)而(ér)保(bǎo)之(zhī)。

  一(yī)曰(yuē)慈(cí),二(èr)曰(yuē)儉(jiǎn),

  三(sān)曰(yuē)不(bù)敢(gǎn)為(wéi)天(tiān)下(xià)先(xiān)。

  慈(cí)故(gù)能(néng)勇(yǒng);儉(jiǎn)故(gù)能(néng)廣(guǎng);

  不(bù)敢(gǎn)為(wéi)天(tiān)下(xià)先(xiān),

  故(gù)能(néng)成(chéng)器(qì)長(cháng)。

  今(jīn)舍(shè)慈(cí)且(qiě)勇(yǒng);

  舍(shè)儉(jiǎn)且(qiě)廣(guǎng);

  舍(shè)后(hòu)且(qiě)先(xiān);

  死(sǐ)矣(yǐ)!夫(fū)慈(cí)以(yǐ)戰(zhàn)則(zé)勝(shèng),

  以(yǐ)守(shǒu)則(zé)固(gù)。

  天(tiān)將(jiàng)救(jiù)之(zhī),以(yǐ)慈(cí)衛(wèi)之(zhī)。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這章是上經第十七章下面的解釋

  老子的道與三寶“天下皆謂我道大”,他說,天下人都說我講的“道”很大,包括了中國先民傳統所講的“道”,“似不肖”,好像不大對。“夫唯大”,就因為太大了,大到沒有邊際,摸不著,看不見,“故似不肖”,所以好像不大對。大家笑我們這個“道”不像一個東西,講不出一個道理來,聽了半天,不曉得說些什么。這句話好像講得與佛學一樣,一會兒講有,一會兒講無,東講西講,不曉得講些什么,講得天地都沒有他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很好聽,吹了半天,究竟這個“道”是什么,也說不出道理來。“故似不肖”。因為形而上的道體太偉大了,超越了精神與物質兩重世界,而人都拿物質世界和自己的心理思想去推測“道”,所以就越想越不像了。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好在這個“道”什么都不像,如果這個“道”像一個東西一樣,也就一點都不偉大了。假使這個“道”可以講得出來,可以讓人看得見,那老早就沒有了,也就不是“道”了。

  講了半天,“道”究竟是什么,他還是講不出來。他只好告訴我們是“不肖”,不出來,講不出來;可是他還是“肖”,他畫了一個樣子給我們。

  “我有三寶”,老子講的“三寶”,后來佛教仿效中國文化,把佛、法、僧也稱為三寶。“三寶”這個名詞是借用老子的,不過借久了就不歸還,直用到如今。老子也不算利息,就讓佛教用了。

  老子說“我有三寶”,誰拿到誰就有辦法,能夠把握得住,就可以得到保佑,那就功德無量。“功德無量”這句話最早出在《尚書》,后來佛家借用了,也是久借而不歸;很多地方都是這樣,像劉備借荊州,借來就“持而保之”。

  老子的“三寶”是什么?不是佛、法、僧,而是“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告訴我們三件法寶,不管做人做事,創業立功,上至帝王領導了全世界,下至在家里做家長,都離不開這三寶。

  第一件寶“曰慈”,對人對事無不仁慈,而且要愛人,處處愛人,處處仁慈,這是第一件寶。

  第二件寶“曰儉”,依我看來,每一個人都是非常節儉的,三個人出去吃飯付鈔票時要掏半天,這可不是老子的儉。老子說的儉,是指精神的消耗;言語、行為、時間都要節省,都要簡化,話不要啰唆,要簡單明了。所以一個善于處世的人非常簡單明了,也就是老子的“無為”之道,因為太簡化了,看不出他有所作為。當然有些人簡化到使人搞不清楚,問他對不對?好不好?他也不說一個字。我說:你講話啊!只要他點一個頭代表“對”或“不對”就行了。這像是簡化到無為,連開口都懶得開了。也有些人是這種個性,又過于儉了,也不對。但是,比不簡還是好些。

  第三件寶是“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的意思并非自甘墮落。比方我有一個朋友,兩夫妻都非常好客,經常賓客滿座,有時我去了,他家已賓客盈門,座無虛席,我不要他招呼,就徑自上樓去,叫傭人煮一小碗面吃了就好。有一次他告訴我,你學佛真學得好,將來不要念佛就會升天成佛!

  我請教他什么意思,他說,就憑你到我家來就可以看出來了!你一看到人多就上樓,又不要我招呼,隨便吃一小碗就好了,這種態度,就夠資格成佛了。但是我深深得到一個經驗,做客一定要先到,可不必主人家久等,到了以后,看到人多位子不夠坐,明明餓著肚子,也表示自己吃過了;或推說別的地方還有應酬,謝了主人就走。這兩件功德做到的人,不要念佛一一定往生西方。中國有句諺語:“見官莫在前,做客莫在后”,打官司不要站在前面,做客不要遲到,人家吃完你才去,那多難堪!所以做客寧可先到。做客的時候,應該記住“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的反面當然是“為天下先”,也就是說,第一個早到,但不是有好菜先吃,有好酒先喝。

  “不敢為天下先”,是否應該為天下后呢?那又不行,所以老子講的還是中庸之道。一件事情,智慧太過,話說得太少,在后面跟著,結果什么也得不到。所以,既“不敢為天下先”,也不可以為天下后,要恰到好處就成功了。

  大家經常研究歷史,尤其喜歡講秦漢歷史。最初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為天下先,接著是項羽,都是為天下先??墒菫樘煜孪鹊脑跉v史上都下去了,不先不后的是漢高祖劉邦成功了,在后面來的又來不及了;就是朱元璋起來也是不先不后從中間來的。所以,不要解釋錯了,認為“不敢為天下先”就應該為天下后,太后就沒有份了,要恰為天下中,恰到好處。不過,這可就難了,所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原則都講了,我們人生如何去運用去創造,如何去做事,在于個人的智慧。這就是老子說的“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自己又在這里解釋“三寶”的道理,第一是“慈”,他說,“慈故能勇”,一個人真具備了仁慈、才能、大仁大勇,具有愛天下人的心,才有犧牲自我的勇氣;真仁慈才有真正的大勇,小仁慈沒有真膽子。當然,他講的“慈”是以天下人為對象的“道”,老子的“道”是天下之大道,不是講“婦人之仁”的小仁小義。

  “儉故能廣”,因為能夠簡化,所以發揮起來更為廣大。比如一個人,假使不簡化自己,什么事情都過分的復雜又啰唆,因為精力是有限的,能用的就不廣博了。所以能夠簡化,才能夠廣博。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因為不想為天下先,凡事開始就有這樣的想法,所以,他能夠成為“器”,成為一切事一切人的領導。正如清朝有名的詩人龔定盦詩中的一句,“但開風氣不為先”。胡適之就經常引用他這一句話作為處世的準則。胡適之也許受龔定盦的影響很大,不過這句話也只是開一個風氣而已,也就是“不敢為天下先”的意思。先者,并不是開始,而是站在人的最前面,這是“為先”的含義。如果能做到“不為天下先”,就能夠成長一切事物,“成其器長”,這是領導哲學最重要的地方。

  “今舍慈且勇”,這個“今”字,在時間觀念上,不是現在的今年、今天,是指他當時的時代,指當時這些君主們以及社會風氣現狀?,F在一般人沒有真正仁慈的精神,舍棄了慈,只曉得好勇去侵略統治別人。戰國時代,那種戰爭的殘忍暴戾,都是因此而來的。

  “舍儉且廣”,自己的心理狀態不但沒道德,也沒有簡化,欲望更是越來越廣越大。

  “舍后且先”,把個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死矣!”只有一個“死”字,這個時代就完了,“死矣”是老子對他當時的時代所作的批判。

  我們講到老子的“三寶”,也想到現代青年研究佛道、打坐、學禪的,很多都是同樣的道理,心中不能真正發慈悲心,不能真正做到簡化;自己雖然在學佛、研究禪,自己的欲望卻大得很,又想眼通,又想耳通。結果眼通通不了,耳朵也通不了,想打坐入定,結果兩腿麻痹脹痛,連路也走不動了,這就是不能“儉”。

  “儉”等于佛家所說的“放下”,就是一切欲望都擺脫、都空掉的道理。不過,老子不談“空”或“無”,他只講“簡化”,因為絕對的“空”以及絕對的“無欲”,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老子只告訴我們“清心寡欲”。佛家動輒講“無欲”,絕對沒有欲望,那是很難做到的,因為成道也是一個欲望啊!想開悟更是一個大欲望。所以說,老子只能教人“清心寡欲”,“寡欲”也就是“道”的一個修養了。

  打勝仗的主帥“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國,天將救之以慈衛之。”他這句話指出慈悲的重要。我們曉得中國文化的所謂三家,在秦漢以前的三家為儒家、道家、墨家;唐宋以后的三家則為佛、道、儒。不管中國文化如何說,在老子作此書時,佛教尚未傳來中國,佛教是在《老子》這本書問世后數百年才傳入中國的。但遠在老子時代,已先提出慈悲觀念的重要。后來佛家傳入中國,一面與老莊思想,一面與孔孟思想,好像強力膠一樣粘牢在一起了。主要的原因是太多觀念相同,自然就構成了東方文化的“大器”。“慈悲”是佛家最重要的基本,可是,真正開始講的是老子。老子說,唯有真正的慈悲,戰爭才不會打敗仗,都是打勝仗的。

  假使我們沒有好好研究軍事哲學,沒有好好研究兵法,對于老子所說的慈悲會打勝仗這句話,一定覺得奇怪。中國人有兩句老話,“慈不將兵,義不掌財”,慈悲的人不可以帶兵,慷慨的人不能掌握財政,因為他的口袋很松,看到有人可憐,就把錢拿去做好事了。

  但是,老子為什么卻說“夫慈以戰則勝”呢?這要深入研究軍事哲學了,更要深通兵法,才會曉得兵家這一種思想的崇高偉大與重要。中國的軍事哲學思想,除了老子還有后面的孫子。孫子可說是中國的第一位軍事思想家,世界各國的軍事包括蘇聯的陸軍大學,也都是非研究《孫子兵法》不可。

  我們這個國家民族,上有老子、下有孫子,中間有“倪子”,倪子就是兒子,這都是全世界文化研究的題目。

  一般學軍事的人,很少提到“慈”,更少提到慈可以打勝仗;可是《孫子兵法》中則提到“仁”。中國文化“慈”與“仁”有時是同義字,只是兩個名詞的變化,由于時代不同,語言文字表達的不同罷了。大丈夫假如沒有仁愛之心,沒有愛天下人之心,不能為大將。至少在帶領自己的部下時,如果沒有仁慈之心,不能視部下如自己的子弟,那是無法打仗的。

  中國歷史上的戰爭,都推崇自己的子弟兵,所謂子弟兵,當然不都是自己的子弟,而是自己的部下,都視同自己的子弟一樣。歷史上項羽的八千子弟兵,都是項羽的家鄉人,項羽對部下是仁慈的,只是脾氣太暴躁而已。但是,烏江一戰打敗了,而他的八千子弟沒有一個人投降。由此說明,項羽帶領部下就很了不起了。那時的人口遠比現在的少,而他能擁有八千子弟兵,實在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而且這八千子弟,戰敗沒有一個人投降,確實不是偶然。

  又如田橫的五百子弟兵,當領導人戰死,則統統自殺,一個不留。這就說明帶領部下如果不是真仁慈,不是真做到如父母愛兒女一樣的仁愛,是不會有如此結果的。不但作戰帶兵是如此,就是領導一個機構,領導一個工廠、一個公司,對部下也是應該如此。

  不過,仁慈并不是如帶娃娃一樣,下雨了趕快把他抱起來,天熱了趕快為他脫衣服。仁慈是真教育,真愛護,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所以能“以戰則勝,以守則固”,不作戰處于防御時期時,則是萬眾一心的堅固團結。

  中國文化中有一句成語,天心仁愛——天地之心,生生不息。天地的心在哪里?天地無心,看不到一個心臟,也看不到一個思想,天地的心在萬物上面表現出來,它生生不息。萬物的生命靠天地而生,這就是“天心仁愛”,所以,“天將救之,以慈衛之”。一個人真到達了慈悲心充沛于內在時,上天便自然保佑你。這個上天,稱之為上帝也好,菩薩也好,乃至于鬼神也好,都在保衛你,保衛萬物。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相關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