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和大怨 必有馀怨 報怨以德 安可以為善 是以圣人執左契 而不責于人 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 天道無

作者:南懷瑾 全集:老子道德經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和(hé)大(dà)怨(yuàn),必(bì)有(yǒu)馀(yú)怨(yuàn);

  報(bào)怨(yuàn)以(yǐ)德(dé),

  安(ān)可(kě)以(yǐ)為(wéi)善(shàn)?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執(zhí)左(zuǒ)契(qì),

  而(ér)不(bù)責(zé)于(yú)人(rén)。

  有(yǒu)德(dé)司(sī)契(qì),無(wú)德(dé)司(sī)徹(chè)。

  天(tiān)道(dào)無(wú)親(qīn),常(cháng)與(yǔ)善(shàn)人(rén)。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把握原則 不求至善盡美老子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的秘訣,如果人想做得面面俱到,那就絕對做不好。“和大怨,必有余怨”這一句話,說明人歡喜怨恨,愛埋怨的心理是天生的。一般人指責現代的青少年不滿現實,我說不滿現實是古今中外的通病,不但青少年如此,我們也一樣。年輕的時候不滿現實,現在老了,照樣的不滿現實。不滿什么現實呢?不滿于老年的現實,年輕人不滿年輕的現實,每個時代每個世界,沒有任何人安于現實滿于現實的。假使有人滿于現實,這個人不是圣人就是妖怪;當然圣人做得到,妖怪還做不到。所以除了圣人以外,人沒有安于現實的,因為人的心理很妙,沒有人是無怨的。我經常引用古文辭的話——“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一個人無事可怨時,還怨東風呢!當然,花落水流都要去埋怨一番,這是人的心理,尤其是年輕人的心理。所以,世間幾乎沒有一個人真是善人,善人到了“無怨亦無恨”的境界,那就是圣人、佛的境界了。

  人要做到樣樣好是不可能的,因為把大怨化解平和了,那些小怨又會變成大怨了。“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所以說,圣人并不要求達到天下的至善,那是辦不到的。因為是非好壞,在哲學上來說,并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是非善惡好壞,都是時間空間的變化,以及人為的因素而定的。今天我們這件衣服漂亮,幾年后就覺得不漂亮了,這都是時空環境人為的心理變化而決定的。所以上古的圣人不要求達到天下無怨,人人無怨。“左契”是指大的原則,守住大原則就可以了,不必去責備他人。孟子也說過“有求全之毀,不虞之譽”,世界上的人常常按照圣人的標準去批評對方,要求別人十分嚴格,但絕不那樣嚴格要求自己,這都屬于“求全之毀”。

  世界上常有人突然出名,實際上那個大名不見得符合事實,這叫“不虞之譽”,是意想不到的恭維。圣人之道是把握原則,而不苛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真正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了解了圣人之道是領導階層的大政治家,只把握原則,不求管理。“無德司徹”,“徹”是治的意思,無德的統治就是到處設規則,也就是管理,這是無德之人的做法。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是老子的名言,天道很公平,并不是說你今天拿豬頭拜他,他就對你好一點,他不管你拜與不拜,只要有德有善,自然得感應,菩薩也就是這個道理。但是,這兩句話有人提出來懷疑,司馬遷就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真的嗎?他在《伯夷叔齊列傳》中說;伯夷、叔齊這兩個人不是很好嗎?為什么被餓死呢?司馬遷就是那么幽默!這雖然是幽默的話,但是司馬遷父子兩人是道家的信徒,司馬遷常批評儒家,儒家也批評道家。

《和大怨 必有馀怨 報怨以德 安可以為善 是以圣人執左契 而不責于人 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 天道無》相關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和大怨 必有馀怨 報怨以德 安可以為善 是以圣人執左契 而不責于人 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 天道無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