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行舟

唐代 / 李益
古詩原文
[挑錯/完善]

柳花飛入正行舟,臥引菱花信碧流。

聞道風光滿揚子,天晴共上望鄉樓。

詩文賞析
[搜索 國學夢 即可回訪本站]

此詩特點在于給讀者以想象的余地,讀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調。

前兩句寫景。舟行揚子江中,岸上柳絮飄來,沾襟惹鬢;詩人斜臥舟中,一任菱花輕舟隨著碧綠的江流蕩漾東去。粗粗看來,儼然一幅閑情逸致的面,仔細品味,方使人覺出其中自有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在。春回大地,綠柳飄絮,按說應使人心神怡悅,但對于客居異地的游人來說,卻常常因為“又是一年春好處”而觸發久縈心懷的思鄉之念。何況,柳枝還是古人贈別的信物,柳花入懷,自然會撩惹游子鄉思的愁緒。

如果說,詩人這種思鄉的愁緒在前兩句里表達得尚屬含蓄,不易使人體察,那么,后兩句就表露得比較明顯了?!奥劦里L光滿揚子”這一句是說,詩人自己思鄉心切,愁緒縈懷,沒有觀賞風景的興致,“風光滿揚子”只是聽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為他身處江南,神馳塞北(詩人故鄉在隴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賞心悅目,反倒只能增其鄉思愁緒。類似這樣的情狀,我們在古代的優秀詩詞當中是常??梢砸姷降?。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寫到:“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蓖瑯邮锹劦来汗夂?,同樣是自身愁緒多,一個終于沒有去,一個盡管去了,但根本無心賞景。所取態度雖殊,感情表達的效果卻是同樣深切的。

既然舟行揚子江,不是為了賞景,那又為何而來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鄉樓”。原來詩人是為登樓望鄉而來。但讀詩至此,讀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許多新的疑問:為什么要在“風光滿揚子”的“晴天”才登樓望鄉呢?詩中沒有明說,留給讀者去想象、體會、玩味?;蛟S是,古時別家出走多在歲寒過后,當物華又換,春光再滿時,游子的鄉思倍切吧?或許是,風光明媚的晴天麗日,空氣清朗,登樓望鄉,可極目千里吧?所有這些,盡管沒有寫出,卻比明白形諸文字更豐富,更耐人尋味。這正是這首絕句的神到之處。

作者介紹
[挑錯/完善]

李益 : 李益,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后遷河南鄭州。大歷四年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詳細]

李益的名句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行舟古詩原文賞析-李益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