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唐代 / 孟浩然
古詩原文
[挑錯/完善]

一作題終南翠微寺

翠微終南里,雨後宜返照。

閉關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靜者妙。

儒道雖異門,云林頗同調。

兩心喜相得,畢景共談笑。

暝還高窗眠,時見遠山燒。

緬懷赤城標,更憶臨海嶠。

風泉有清音,何必蘇門嘯。

譯文翻譯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翠微寺坐落在終南山,雨后返照時景色最為美麗。

我久已閉門謝客隔絕世事,今日手拄竹杖來到這里登高。

造訪上人的居室清幽靜謐,從中才領略到幽人的高妙。

儒家與佛道雖然旨趣不同,愛好自然卻可引為同調。

我二人相見甚歡深相契合,一直到暮色降臨依然在談笑。

夜晚回到寺中于窗下靜臥,不時看見遠山有野火在燃燒。

不由想起前人筆下的赤城,又憶起高聳峭拔的臨海嶠。

風聲泉吟自是清新的音樂,又何必非得聽古代名士的長嘯。

注釋解釋

終南:山名,主峰在陜西長安縣南。

翠微寺:佛寺名,在終南山,即貞觀時的翠微宮,唐太宗曾至此避暑,后改寺。

空上人:未詳。上人:對和尚的尊稱。

閉關:閉門謝絕人事應酬。

沈冥:銷聲匿跡,無聲無臭。

造:到。

幽人:指空上人。

畢景共談笑:說一直談笑到日暮。景:日光。畢景:斷日光,天晚。

暝(míng):晚。

燒:野火。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臺縣北,一名燒山,土色赤,形似云霞。

臨海:郡名,三國吳置,治臨海(今浙江臨??h)。

嶠(jiào):尖而高的山。

蘇門嘯:相傳晉代阮籍曾在蘇門山(在今河南輝縣西北)遇見孫登,和他談修煉之術,他不答,阮籍就長嘯而退;到了半山,忽聽見上面傳來鸞風般的聲音,響應山谷,乃知是孫登的嘯聲。嘯:打口哨。古代高雅之士好長嘯以抒情。

創作背景

開元十七年(729),身在長安的詩人前往終南山中的翠微寺,拜訪了深居其中的空上人,和他歡談競夕,留宿在寺中。萬籟俱寂時看到遠處的景色,詩人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

詩文賞析
[搜索 國學夢 即可回訪本站]

文學賞析

首句開門見山,點明翠微寺所在的地理位置。“翠微”一詞,本狀山色之青翠縹緲,用以名宮及寺,當或與山色之映照有關。因此“翠微終南里”這一似乎是單純交代翠微寺所在的詩句,便自然能引起讀者青翠縹緲的終南山色環擁寺院的視覺聯想。次句進一步點出時間氣候和翠微寺景色最美的時候。雨后天晴,斜陽返照,青翠的山色清澄如洗。佛寺在夕陽余暉和翠綠山色的映照下顯得分外鮮明奪目。詩人對翠微寺本身并不作著實的描繪刻畫,僅從側面略作烘托,并用一“宜”字輕輕透出自己對斜陽青山映照古寺的景象的審美愉悅。這種側面烘染、空際傳神的寫法,貌似虛泛抽象,卻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顯得筆墨省凈而情味雋永。

三、四兩句回過頭來補敘自己是在什么情況和什么角度下觀賞上述景色的。詩人閉門靜居、沉冥寂默已久。今日適逢雨后天晴,想到這正是樂游登眺的最佳時間,遂扶杖登山,一覽山色寺容。在“久”與“一”,“沈冥”與“登眺”的對照中,透出一種久困幽居、忽返自然的開朗喜悅之情:登高俯瞰,山容寺貌,盡收眼底,返照映寺,尤增光輝。以上四句,逆筆倒敘,先寫目接之景,再補敘前此的“閉關”和今日的“登眺”,文勢便不落平衍,且與下兩句自然接榫。

接下來兩句,由登眺翠微寺而訪寺僧居室。一“遂”字連接二者,過渡得輕松自然,毫不費力。“始知靜者妙”,是說親訪幽人,入其居室,方才體味到隱棲習靜的“妙”趣。至于“妙”趣謂何,卻含而不宣。這種只點出卻不點破的寫法最適宜于表現別有會心的領悟。靜修者的天機妙趣本來就是一種略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意趣,勉強用語言去著力闡說,反失其真趣,不如渾淪而言,點到為止。

“儒道雖異門,云林頗同調。”這是對自己之所以能“知靜者妙”的一種說明。儒家與佛道,在人生態度上雖有入世、出世的區別,但在喜愛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充分領略云林之趣這方面卻是“同調”。因此,自己作為“家世重儒風”的儒者,對于空上人這樣的習靜高僧的妙趣自然也不難領悟體味了。這兩句純用議論,內容高度概括,意蘊豐富,在全篇中是點睛之筆,也是束上起下的樞紐。

由于雖“異門”而“同調”,便自然引出了“兩心喜相得,畢景共談笑”的動人情景。如果說上句是彼此心靈上的契合感應的欣悅,那么下句便是彼此形跡上的融洽親密的場景。兩句一里一表,構成一幅知音同調間心靈交流融通的絕妙寫意畫。“畢景”二字,于輕描淡寫中透出相互間談笑之忘情,不知日之云夕的情景,造語生新而自然。

“暝還高窗眠,時見遠山燒。”這兩句由談笑至夕進一步寫到高齋夜宿。“還”字點出前面描敘的畢景談笑之場景是在戶外。高齋夜憩,透過暝暝夜色,時見遠山晃動著放火燒荒的火光。此處對窗外遠景似不經意的點染,傳出了主人公閑逸高曠的意態。刀耕火種,本是帶有原始色彩的農耕方式。這里用平淡的語調信口道出,正見空上人所居的翠微寺幽僻樸野,遠離塵囂,也是對“靜者妙”的側面烘染。妙在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其情味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頗為相似。

“遠山燒”的火光,又將高齋閑臥的詩人思緒引向天外的名山勝景。赤城山的顏色與形狀,與望中的“遠山燒”很容易構成聯想,由“時見”而“緬懷”便顯得相當自然。但更為內在的聯系則是前面已經揭出的“靜者妙”和“云林”趣。正是由于對云壑山林的愛好與追求,才使詩人由眼前景而神馳天外。臨海嶠與赤城山,系連類而及,其中亦自隱含踵跡前賢尋幽探勝的意蘊。

然而,詩情卻并未沿“緬懷”“更憶”往下發展,而是就此收住,歸結為對現境的贊美詠嘆。對此終南翠微幽勝之境,耳聞山間風吹流泉所發出的清泠聲韻,已經使人心神清澄,塵念一洗,不必效阮籍向孫登學棲神導氣之術,發蘇門之長嘯。這是對翠微寺幽關境界的進一步渲染和贊嘆,也是對“靜者妙”與“云林”趣的進一步描寫。在這種深情贊嘆中,連想望中的名山勝景也變得可有可無了。結尾四句,一縱一收,一申一轉,不僅增添了詩情的波峭,也使詩的韻味更加雋永了。

整首詩以時間為線索,次第寫出從登眺到造訪、從歡談畢景到夜宿高齋的過程。但全詩的重點并不在記述游蹤、描繪景物,而是抒發對云壑林泉的喜愛向往,以及“同調”之間心靈的交通融合。詩中出現的景物,無論是即目所見、即耳所聞,或是馳神遙想之景,都是對“靜者妙”“云林”趣的一種烘染。因此在寫法上與謝靈運山水詩對自然景物作工筆細描有明顯區別,往往只用輕淡筆墨略作點染,不施藻繪刻畫。初讀或感其虛泛抽象,細味方覺其筆墨之外另有一種深情妙理,且令讀者于略不經意的語調中想見詩人閑曠超逸的風神意態。語言質樸省凈,情味豐厚雋永。

作者介紹
[挑錯/完善]

孟浩然 :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詳細]

孟浩然的名句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古詩原文翻譯賞析-孟浩然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