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懷吳中馮秀才

唐代 / 杜牧
古詩原文
[挑錯/完善]

懷吳中馮秀才1

長洲苑外草蕭蕭2,卻算郵程歲月遙3。

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秋雨過楓橋4。

譯文翻譯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1.吳中:地名。今江蘇蘇州一帶。

2.長洲苑:春秋時吳王闔閭游獵之地。在今蘇州市西南。蕭蕭:風吹草動的聲音。

3.郵程:即旅程。“郵”字通“游”字。遙:遠。

4.楓橋:地名。在今蘇州西郊。為當年作者送別馮秀才之地。

注釋解釋

長洲苑外,草木蕭蕭?;厥茁猛?,山水遼遠,歲月遙遙。

唯有分別時的那番情景,令人難以忘卻。眼前楓橋,暮煙籠罩,秋雨凄凄。

創作背景

《懷吳中馮秀才》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懷念友人的抒情小詩,此詩通過回憶以前與友人馮秀才分別時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和友人之間的深厚友誼。詩人運用了“時空交感”的藝術手法,形象地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遙遠的“時間中的圖畫”和遼闊的“圖畫樣的空間”,大大地增強了讀者的視覺縱深感和心境沉重感。

《懷吳中馮秀才》大概寫于深秋時節,詩人驀然見到草木搖落,忽記起當年在吳中(今蘇州)送別友人馮秀才時的情景,詩人作此詩時,距離此一送別事件應時間很長。

詩文賞析
[搜索 國學夢 即可回訪本站]

這首詩不是寫別友,而是寫懷友,但又著重于懷念與友人相別的情景,表現了詩人和馮秀才之間的深厚友誼,而整首詩中卻沒有出現“相思相憶”的字面。詩一開端,詩人便運用了“時空交感”的藝術手法,把讀者帶到“時間中的圖畫”和“圖畫樣的空間”中去,大大地增強了視覺的縱深感和心境的沉重感。“長洲苑外草蕭蕭,卻算游程歲月遙”,是寫詩人的眼前景與此時情。“長洲苑”,在今蘇州之南,太湖之北,是吳王闔閭曾經游獵的地方。這自然寫的是空間。“蕭蕭”,形容草木搖落的樣子。苑外草枯,既擴大了空間的范圍,又表現了時間的變化。一句話,不但把發生在遙遠的歲月里的往事,突現在一個短暫的時間里;而且把詩人獨立苑中、無語凝望的神情,活脫脫地描繪了出來。大概那年送別馮秀才,正是深秋的季節,所以詩人驀然見到草木搖落,不禁屈指計算起“游程”來,這才記起那已是遙遠的歲月了。于是把往日之情與今日之思交織在一張友誼的絲縷中,生動而形地表現出他們之間的脈脈深情。“游程”,是空間;“歲月”,是時間。在這短短的一句詩中,時空交錯,今昔互映,有效地擴展了詩的境界,豐富了詩的意蘊,加深了詩的情感,這便是“時空交感”的藝術效應。

“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秋雨過楓橋。”真正的友情,是不可能被流失的時光所淡化的。此句是寫詩人沉浸在深深的回憶中。歲月雖然是那樣的遙遠,但當年依依握別的情景,卻至今歷歷在目。趁著向晚的暮煙,頂著淅瀝的秋雨,走過寂寞的楓橋,奔向遙遠的他方,這情景是永遠不會在世人的記憶里淡化和消失的。詩人在這里雖然沒有花一點筆墨去描寫自己如何佇立著、凝望著,直至馮秀才的瘦影消失在那暮煙秋雨之中,僅僅用一“過”字,而“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畫面,卻分明地浮現在讀者的腦際。“楓橋”,在蘇州市的西面,不少詩人都寫過它。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一作張祜的作品,也是題作《楓橋》的。因為馮秀才在“吳中”,所以這首詩中出現的地名,都是“吳中”的名勝。“別時”與“至今”是今昔的對映;“過楓橋”是空間的轉換,它形象地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遙遠的“時間中的圖畫”和遼闊的“圖畫樣的空間”。要知道,時間與空間,是一切事物賴以生存的條件和環境,也是一切藝術形象賴以附麗的基本形式,所以總結古典詩歌的時空藝術設計,是提高詩歌的鑒賞水平和創作水平的不可忽視的一環。

作者介紹
[挑錯/完善]

杜牧 :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詳細]

杜牧的名句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懷吳中馮秀才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杜牧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