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蘇子瞻哀辭

宋代 / 張舜民
古詩原文
[挑錯/完善]

石與人俱貶,人亡石尚存。

卻憐堅重質,不減浪花痕。

滿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歸北,萬里一招魂。

譯文翻譯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你自定州貶官到嶺南,雪浪石因此與世不聞;而今你竟謝世而去,石卻在故地留存。

可愛可敬的墨石,質地是如此的堅硬凝重,不減當年潔白的浪花狀脈痕。

我要像你當年酌酒賞石那樣,把中山酒向杯中滿斟;還要像你當年用大盆盛石那樣,重新修治雪浪齋并添置丈八盆。

你終于不愿歸北與親人團聚,客死江南也是出于避禍之心;我今只能在萬里外的定州城,寫此哀辭為亡友灑淚招魂。

注釋解釋

蘇子瞻:即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石:指蘇軾所收藏的一塊墨石。

人亡:指蘇軾亡故。

堅重質:指石質堅硬凝重。

浪花痕:指墨石上的白色紋脈,如雪浪花留下的痕跡。

中山酒:中山所產的酒。中山:定州的別稱,在今河北省定縣。

丈八盆:蘇軾盛石的盆。

不歸北:未能北歸,蘇軾當時在常州(今江蘇省常州市),并卒于此地。

創作背景

《蘇子瞻哀辭》是北宋文學家張舜民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全詩首聯以石存人亡襯托蘇軾的不幸;中間兩聯就“石尚存”展開描寫,明里狀物,暗中贊友,極有情致;尾聯承“人亡”而生發,表達了詩人對蘇軾的哀悼。這篇悼念性的哀辭用詩歌形式寫成,全詩只寫遺物、遺事,平平敘來,感情真摯。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自儋州(今海南儋縣)貶所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詩人九月得知蘇軾病逝的噩耗,于是寫下了這首睹物思人的哀辭。

詩文賞析
[搜索 國學夢 即可回訪本站]

首聯“石與人俱貶,人亡石尚存”從人石俱貶寫到石存人亡,一開頭就具有強烈的感傷色彩。詩人從“石”入手,自然渾成。石存人亡的襯托,突現了蘇軾的不幸。當年,蘇軾被貶南方,這塊心愛的玩石,隨其同往,可謂同病相憐;而如今人去石存,大有人不如石之慨。而贊美“石”質的“堅”與“重”,則暗含詩人對蘇軾為人立世之本的欽佩。蘇軾一生,在政治上從不因一己之利而朝三暮四,始終堅持獨立的品行。石隨人貶,一個“俱”字,道盡了當時的世態炎涼。更傷感的是,蘇軾所欣賞的雪浪石雖“不聞”而“尚存”,雪浪齋還可重新“葺治”,而石和齋的主人蘇軾卻再也見不到了,充滿了物是人非之感。

中間兩聯承“石尚存”生發。“堅重質”既是寫雪浪石,又是蘇軾的象征。蘇軾一生愛石,在于石具有“震霆凜霜我不遷”的“節概”,也就是詩人所說的“堅重質”,而蘇軾一生在險惡的政治風浪中正具有這種堅重不遷的高貴品質。頸聯隱括蘇軾《雪浪石》詩和《雪浪齋銘》入詩,寫珍惜和復原友人遺物。“滿酌中山酒”,是說詩人也要像當年蘇軾那樣“老翁兒戲作飛雨,把酒坐看珠跳盆”。“重添丈八盆”,是說要重做“玉井芙蓉丈八盆”以盛裝雪浪石。珍重友人遺物正表現了思念友人的深厚之情。

尾聯承“人亡”。“不歸北”,語意雙關,既指蘇軾卒于常州,又指蘇軾鑒于政治原因,決意“不歸北”。蘇軾本來“已決計從弟之言,同居潁昌”,但行至真州,“頗聞北方事,有決不可往潁昌近地居者,今已決計居常州。”所謂“北方事”是指宋徽宗上臺僅一年多,就由調停新舊兩黨轉為再次打擊元祐黨人。蘇軾為“省力避害”,決意留在離京城較遠的南方。不料突然卒于常州,失去了同弟弟和老友重見的機會,詩人也只能在遙遠的定州為友人招魂而已。

這首詩在寫法上別開生面,它睹石思舊,借物寫人,以“貶”字領起全篇,以“亡”字,貫穿始終,層層遞進,環環入扣,詩中無一“哀”字,而哀情則從隙縫中透露出來。

作者介紹
[挑錯/完善]

張舜民 : 張舜民 生卒年不詳,北宋文學家、畫家。字蕓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邠州(今陜西彬縣)人。詩人陳師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進士,為襄樂令。元豐中,環慶帥高遵裕辟掌機密文字...[詳細]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蘇子瞻哀辭古詩原文翻譯賞析-張舜民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