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高帝求賢詔

兩漢 / 班固
古詩原文
[挑錯/完善]

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酂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

譯文翻譯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聽說古代圣王沒有誰超過周文王的,霸主沒有誰超過齊桓公的,他們都依靠賢人成就功名?,F在天下賢人有智慧有才能,難道只有古代才有這樣的人嗎?擔憂的是君主不肯去結交,賢土從什么途徑進身呢?現在我靠上天神靈和賢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統一全國成為一家。希望長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廟到無窮。賢人已經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嗎?賢士大夫們肯同我共事的,我能夠使他貴顯。把詔令布告天下,讓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詔書下達相國酂侯,相國酂侯下達各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達各郡太守。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稱的,一定要親自勸他出來,給他準備車馬,送他到相國府,寫下經歷狀貌年齡。如果有賢人而不推舉,發覺后要免除他的官。年老而體弱多病的,不要送來。

注釋解釋

高帝:即漢高祖劉邦,字季,沛(今江蘇沛旦)人。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他繼承秦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和重農抑商政策,發展農業生產,打擊商賈。他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賢。

詔:詔書,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莫:沒有什么人,代詞。

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紂時為西伯。在位五十年,國勢強盛。

伯:通“霸”,春秋時諸侯的盟主。

齊桓:即齊桓公。姓姜,名小白。他任用管仲,富國強兵,九合諸侯,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智能:智謀與才能

豈特:豈獨,難道只。

人主:人君。

奚由:由奚,從哪里。奚,何,哪里。

靈:威靈,有保佑的意思。

以為一家:以天下為一家。以,介詞?!耙浴焙笫≠e語“之”(天下)。

宗廟:奉祀祖先的廟堂。古時把帝王的宗廟當作國家的象征。

亡絕:無窮。亡,通“無”。

平:平定。

安利:安養。

游:交游,這里有共事的意思。

尊顯:致人于尊貴顯赫的地位

朕(zhèn):我,我的。古時君臣都可稱“聯”,自秦始皇時起,專作皇帝自稱。

御史大夫:漢朝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長宮之一。協助相國,掌管機要文書和監察事務。

昌:周昌,高祖功臣。

下:下達。

相國:即丞相,秉承皇帝旨意處理國家政事的最高行政長官。

酂(zàn)侯:指蕭何。

御史中執法:又稱御史中丞,地位僅次于于是大夫。這里指諸侯國掌管監查執法職務的長官。

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即太守。

其有:如有。

意:美好的名聲。

稱(chèn):相符。

明德:美德。

身勸:親自往勸出仕。

詣(yì):前往。

署:題寫。

行義年:事跡狀貌年齡。義,通“儀”。

覺免:發覺后受免職處分。

癃(lóng):腰部彎曲背部隆起。這里泛指殘疾。

遣:派送,打發。

創作背景

漢高祖劉邦懂得任用人才是取得勝利的保證;得天下以后,要鞏固封建統治,使天下長治久安,就要有賢才作為輔佐。本文是他在全國范圍內征求賢才的一道詔令,他以周文、齊桓自許,用古代賢士期待今人,表現他的存心王霸和求賢若渴的心情。

詩文賞析
[搜索 國學夢 即可回訪本站]

《高帝求賢記》一文雖然短小,卻清楚地說明了詔令求賢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劉邦起自布衣,對士人多有輕侮。但由于他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認識到的天下多有賴于士人,為此他統一天下后,要治理天下,就急于尋訪賢能之人,心情十分急迫。盡管此詔書是在劉邦在位晚年發布的,但這封詔書畢竟奠定了稀罕的基本國策,功不可沒。西漢大量賢士得到重用是在武帝宣帝時期。但是,要追溯西漢王朝的求賢歷史,還要從這封詔書開始。

高帝劉邦求賢的根本目的,自然是為了使自己的統治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高帝之所以求賢,則是因為他從歷史與現實兩個不同的層面,清醒地認識了經營天下與賢人輔的緊密聯系。就歷史而言,世之王者莫高于周文,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國勢強盛,其成名的關鍵在于任用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泰顛、閎夭、散宜生、南官適等賢人;世之霸主莫高于齊桓公,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成名的關鍵在于任用管仲。就現實而言,賢人的重要性對高祖劉邦更是刻骨銘心。當初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超,商祖起于閭巷之間,撥亂誅暴,平定海內,終踐帝祚。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善用智能之士。高祖曾云:“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師,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也。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正因為知此,詔書才有“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云云。不論著眼于歷史,還是著眼于現實,劉邦都迫切感到需要賢士大夫來治理天下。

詔書以周文、齊桓自許,以古之賢士期待今之人,流露了劉邦希冀王霸之業的雄心以及渴求賢才的迫切。詔書云:不惟古之人有智慧有才能,今天下人亦然,只因人主不肯結交,致使賢者無由進升。如此歸咎人君,便見高祖禮賢下士之意,顯得頓挫而又警醒。高祖本意在于進用賢者以安定漢家,卻云“與吾共安利之”;一個“利”字,巧妙地將自身的好處幻化成了賢人的利益。如此說來,高帝求賢便有了為賢者打算圖謀的含義。詔書又云:“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鄙衔难浴敖弧?,此處言“游”,更表現出一種天子友匹夫的大度雍容的氣度;尊之顯之云云,則是直接誘之以勢力。詔書結尾云:郡國若有賢者,“必身功為之駕”,“有而弗言,覺,免”;一個‘必”字、一個“免”字,再次表現了高帝求賢的精誠。由此可見,《高帝求賢詔》不僅層次劃然,而且用語極具藝術性。

不過,政治在很多情況下都不會是這種停留在紙面上的溫情脈脈牧歌。在封建社會,“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悲劇一次次重演,所謂賢者,所謂智能之士,常常難以擺脫這種歷史的悲劇。

作者介紹
[挑錯/完善]

班固 :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陜西咸陽東北)。除蘭臺令史,遷為郎,典校秘書,潛心二十余年,修成《...[詳細]

班固的名句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高帝求賢詔古詩原文翻譯賞析-班固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