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畫堂春·寄子由

宋代 / 蘇軾
古詩原文
[挑錯/完善]

柳花飛處麥搖波,晚湖凈鑒新磨。小舟飛棹去如梭,齊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樓風日晴和。濟南何在暮云多,歸去奈愁何。

譯文翻譯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robinhoodcdfi.com]

陳州城內美景多,柳花紛飛的地方,麥子隨風搖擺,如金色的波浪一般。風平浪靜之后,夜晚的大明湖猶如新磨的鏡子一般明亮照人。湖上的小舟雙棹齊飛,就好比織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飛快來去。船上的采菱女們一齊唱著采菱歌,歌聲悅耳動聽。

平原之上,水云相接之處,水天一色,碧波蕩漾。小樓之外,風和日麗,天氣晴好。濟南風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難解心中的相思之情。歸去,為何就這般難呢?

注釋解釋

《畫堂春》:詞牌名,又名《畫堂春令》。雙調,四十七字。上片四句,四平韻。下片四句,三平韻。上下片除第一句不同外,其余三句字數、格律相同。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鑒新磨:像新磨的銅鏡。

采菱歌:樂府曲名,梁武帝《江南弄》七曲之五《采菱曲》,此指陳州女子所唱。

溶漾:波光浮動的樣子。

暮云:杜甫《春日懷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后以“暮云春樹”比喻對友人的思念,這里指暮云遮住望眼,看不見濟南。

歸去:指蘇轍任滿,將召還。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九月,蘇轍將罷濟南掌書記任還京,蘇軾作該詞表達對蘇轍深切的思念之情。

詩文賞析
[搜索 國學夢 即可回訪本站]

上片追敘宋神宗熙寧四年秋,蘇軾蘇轍同游陳州(今河南淮陽)柳湖的情景。當時,蘇轍在陳州任學官,蘇軾由汴京赴杭州通判任,途經陳州,二人相晤甚歡。詞中以柳湖為中心描寫景物,展開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柳湖以“柳”取勝,開頭“柳花飛處”四字便是著力的一筆。對于湖面,蘇軾著重寫出它的明凈,用剛剛打磨過的鏡子(“鑒新磨”)來形容。蘇軾筆下的景物有靜態的,也有動態的,如“花飛”、“麥搖波”、“飛棹”等都富有動感,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自在、輕盈的美的境界,烘托出蘇軾、蘇轍二人游湖時歡快、悠閑的心情。

下片寫當前景物,并抒寫了蘇軾、蘇轍二人離合的情思。開頭兩句用對仗描寫眼前景物,在平坦、廣闊的原野上,水天連成一片,波光粼粼,小樓上風和日麗。一切平靜,安適,隱含著傳告平安的意思。然而一想到遠在濟南的弟弟蘇轍,蘇軾心中便波瀾突起。最后兩句情、景兼到,抒寫離愁曲折有致,而又深切動人?!澳涸贫唷?,既是樓頭遠眺所及的實景,因而成了蘇軾遠望濟南的障礙物。篇末提到“歸去”,是因為蘇軾、蘇轍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隱退而為“夜雨對床”之樂的約定(參見蘇軾《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蘇轍《逍遙堂會宿二首》、《再祭亡兄端明文》),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償,與當前的別離仍有巨大的“時間差”,因而深感痛苦和無奈,可見離愁的深重。

全詞,表達了蘇軾對蘇轍的思念之情。上片、下片之間的虛實變化用了“暗轉”的寫法。上片是由蘇軾的回憶所構成的虛境,下片頭兩句則轉換成眼前的實境,而其間未用任何字面加以提示,前后的聯絡與變化形成了一種“暗轉”。這是寫作藝術濃縮的結果。

作者介紹
[挑錯/完善]

蘇軾 :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詳細]

蘇軾的名句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畫堂春·寄子由古詩原文翻譯賞析-蘇軾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