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歐陽修《峴山亭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作者:佚名 古詩詞考題 來源:網絡

峴山亭記歐陽修

峴山臨漢上,望之隱然,蓋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荊州者,豈非以其人哉?其人謂誰?羊祜叔子、杜預元凱是已。方晉與吳以兵爭,常倚荊州以為重,而二子相繼于此,遂以平吳而成晉業,其功烈已蓋于當世矣。至于風流余韻,藹然被于江漢之間者,至今人猶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蓋元凱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為雖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頗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傳言叔子嘗登茲山,慨然語其屬,以謂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滅于無聞,因自顧而悲傷。然獨不知茲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凱銘功于二石,一置茲山之上,一投漢水之淵。是知陵谷有變而不知石有時而磨滅也。豈皆自喜其名之甚而過為無窮之慮歟?將自待者厚而所思者遠歟?

山故有亭,世傳以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屢廢而復興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寧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輝以光祿卿來守襄陽。明年,因亭之舊,廣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壯,又大其后軒,使與亭相稱。君知名當世,所至有聲,襄人安其政而樂從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軒為光祿堂;又欲紀其事于石,以與叔子、元凱之名并傳于久遠。君皆不能止也,乃來以記屬于余。

余謂君如慕叔子之風,而襲其遺跡,則其為人與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愛君而安樂之如此,則君之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書也。若其左右山川之勝勢,與夫草木云煙之杳靄,出沒于空曠有無之間,而可以備詩人之登高,寫《離騷》之極目者,宜其覽考自得之。至于亭屢廢興,或自有記,或不必究其詳者,皆不復道。

熙寧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歐陽修記。

1.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功烈已蓋于當世矣蓋:大概

B.然皆足以垂于不朽垂:流傳

C.既周以回廊之壯周:四周環繞

D.若其左右山川之勝勢勝:美好

2.下列各組加點的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A. 蓋元凱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洞庭君覽畢,以袖掩面而泣曰

B. 明年,因亭之舊,廣而新之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軒為光祿堂

C. 君皆不能止也,乃來以記屬于余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

D. 襄人安其政而樂從其游也令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3下列四組句子中,全都是說明其人“好名”的一組是(

①遂以平吳而成晉業 ②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滅于無聞,因自顧而悲傷

③元凱銘功于二石④因亭之舊,廣而新之

⑤名其后軒為光祿堂 ⑥故其屢廢而復興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這是一篇碑記,是作者應襄陽知府史中輝之請而寫的。文章略去峴山的自然風貌,而著重抒發由峴山這一名勝所引起的感想,這在碑記文中是別具一格的。

B. 峴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為晉朝兩位開國元勛羊祜、杜預曾在此與吳激戰并最終平定吳國為晉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 作者一向反對趨時邀譽,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預“垂于不朽”的功業,一方面對他們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發出了“自待者厚”的譏評。

D. 文章中說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輝的事跡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預的名字一樣永遠流傳。作者是希望史中輝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樹。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其名特著于荊州者,豈非以其人哉?

(2)豈皆自喜其名之甚而過為無窮之慮歟?將自待者厚而所思者遠歟?

(3)既周以回廊之壯,又大其后軒,使與亭相稱。

參考答案

1.A(蓋:超過)

2.D(“而”均為連詞,表遞進。A“以”分別為“因為”、“用”,B“因”分別為表原因、表結果,C“于”分別是表對象、表被動。)

3.B(①言其功績。④是說史君重修峴山亭。⑥是說后人對兩人的敬仰)。

4.B(“在此與吳激戰”誤)

5.(1)然而它知名于荊州,難道不是因為那些人的原因嗎?(2)難道不都是說明他們太珍愛自己的名聲而過于無窮思慮嗎?或者因為過于重視自己所以想得這么遠吧?(3)既在四周修建了壯觀的回廊,又將后軒擴大,使它能與亭子相稱。

【參考譯文】

峴山面臨漢水,看上去山勢突出高大,(實際上)它是周圍群山之中較小的一座山。然而它在荊州特別著名,難道不是因為那兩個人嗎?那兩個人是誰呢?是羊祜叔子、杜預元凱。當晉與吳用武力相爭時,常常要倚靠荊州,把它作為軍事重地,而羊祜社預二人相繼鎮守在這里,最終削平東吳,完成了晉的統一大業。他們功勞業績已經超過了當時所有的人。至于他們遺留下來的功勞事跡,廣泛傳揚于江漢之間,直到現在人們仍然思念他們,而對于羊叔子的思念尤為深摯。大概是元凱憑他的武功,叔子憑他的仁德,二人的所為雖然不同,然而卻都足以流傳不朽。我卻很懷疑他們是在急切追求自己后世的名聲,這是為什么呢?

傳說羊叔子曾登上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訴他的部下,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代的士人都已湮沒無聞了,因此他聯想到自己而悲傷。然而(他)惟獨沒有料想到這座山是因為自己才出名的。元凱在兩塊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業,一塊安置在這座山上,一塊投到漢水深處。(他)知道山巒溝壑會有變化,但不知道石碑也有磨滅的時候。(這傳說)難道不說明他們都太重視自己的名聲,從而過分地無窮無盡地思想自己的功名了嗎?恐怕是(他們)太看重自己,想得太深遠長久了吧?

峴山上本來有亭,世人傳說是羊叔子當年游歷休息的地方。亭子之所以屢興屢廢,就是因為后人敬慕他們的名聲而思念他們的人很多。熙寧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輝憑光祿卿的身份作襄陽知府。第二年,依據亭子舊有的規模,加以擴大、更新;既在環繞著亭子建造了壯觀的回廊,又擴展了亭子后軒,使后軒與亭子的大小規模相稱。史君輝聞名于當今,在他從政過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聲望。襄陽人滿意于他的行政措施,喜歡跟從著他游覽,于是就根據史君的官銜名號,為后軒命名為光祿堂;又想在石碑上記錄史君的事跡,來與羊叔子、杜元凱的名聲一起流傳久遠。史君不能阻止這種行為做法,于是他便囑咐我寫一篇亭記。

我認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風范而(想)沿襲他的遺跡,那么史君的為人和志向(如何)就可以了解了。襄陽人愛戴史君而這樣地安居樂業,那么史君的政績(如何)也可以知道了。這些就是襄陽人想要寫下來的內容。(若說)那峴山周圍的秀麗風光和籠罩于幽深杳遠之中的草木云煙,在空曠原野上時隱時現,這可以供給登高遠望寫像《離騷》一樣憂思愁苦詩文的人,游覽觀賞,自己來體會。至于這座山的亭子的屢興屢廢,有的本來已有記載,有的不必深究它的詳情,(這些)我都不再寫了。

熙寧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六一居士歐陽修記述。

關鍵詞:峴山亭記

相關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歐陽修《峴山亭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robinhoodcdf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国产A级理论片不卡顿|老汉A∨精品视频网|校花噗呲噗呲太深了好爽|久久一本热色99国产